周恩来回忆童年:初到东北上学时,同学总是打我还骂我“南”
周和邓颖超虽然没有子女,但是他们的侄儿侄女众多。周夫妻对待他们,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周身处险境,为了亲人的安全,不愿将他们牵扯进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许多事需要周去处理,日理万机的他又很少有时间与亲人聚在一起。
可无论有多忙,周还是会利用闲暇时间,和小辈们聊聊天,了解了解他们的状况。
周和侄子侄女们
作为一个长辈,周教育他们要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同时,周也将家事告诉这群孩子们,让他们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一直以来,周家小辈们都以为慈爱而又睿智的周,从小就是一个强大的人。可没想到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周回忆起童年往事,竟然也受到过同学们的欺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周的家族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恩来出生时,周家已经开始没落。虽然他的祖父做过县知事,但是家底并没有多丰厚。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在那个算不上太平的年代,人人自危。当官的多是贪官污吏,所谓清正廉洁之人,也只不过是少收贿赂而已,真正愿意一心一意为服务的人少之又少。
而周恩来的祖父大概算得上清正廉洁,毕竟他没有土地,只在淮安驸马巷有一处房产,还是和他二哥共同拥有的。
虽然这一处房子比当时平民百姓的财产要多得多,可是对于一个县知事来说,这点财产实在是算不上多。
关于周恩来的祖父到底是不是一个廉洁好官,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已经开始落幕,新的时代正在暗暗蓄力,这一切,终将化为乌有。
后来,周恩来的祖父结婚,妻子为他诞下四个孩子。按照曾祖父开始,他们的那一大家族中,这四个孩子分别排名老四、老七、老八、老十一。
周恩来的父亲就是老七,一个敦厚的人,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也不知道投机取巧,会的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因此在偌大的家族中,他实在是平凡。
周的父亲
在周恩来的这些亲伯伯叔叔中,只有他的四叔有些能力,在奔波努力之下在东北做到了科长的职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周恩来才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教育。
而周恩来的八叔小时候因为得了小儿麻痹,没有及时医治,导致双腿无法站立,只能瘫坐在床上。后来家里为他说了个媳妇,日子才过得像正常人那样。
八叔虽然残疾,但他的妻子是封建社会出来的女人,秉持着一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的旧思想,倒也没有嫌弃过自己的丈夫,反而尽心尽力的侍奉着他。
关于周恩来的十一叔,是个命短的,刚刚和妻子结婚便离开了人世,独留十一婶活在这个世间。恰逢此时周恩来刚出生一年,他的父母便把他过继给了十一婶。
但说是过继,周恩来的亲生父母也没有对他不管不顾,整个家族里关系好,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总是关心着周恩来。对于周恩来来说,他是多了一份母爱。
可是这两份母爱在周恩来9岁的时候戛然而止,他的亲生母亲和养母接连去世,他的四妈,也就是四叔的妻子,早在他7岁的那年,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此时整个周家,周恩来父辈的那一代,只剩下四伯、父亲、八叔和八妈几个人。而他们那一代,除了自己外,还有三个弟弟,其中有两个亲弟弟周恩寿和周恩溥以及八妈的儿子周恩硕。
当时周家为了生计,周恩来的四伯和他的父亲便到了外地打拼,八叔瘫坐在床又不能管事,照顾四个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了八妈身上。
周八婶母杨氏
此时的周家虽然生活拮据,但周恩来的八妈对待几个孩子一视同仁。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八妈经常到处给人家做小工赚取一些钱财。
为了让几个孩子学习,他们便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出去,请了教书先生。可是教书先生并不负责,他愿意来教学只不过是看中了有报酬。
周恩来作为几个孩子们的大哥,经常带着他们读书识字,并告诉他们“只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而且,周恩来为了减轻八妈肩上的担子,经常帮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时的周恩来不过10岁左右,却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辛酸。后来的他外出求学,加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带领着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
少年周恩来
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弟弟也都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同自己的大哥一样,加入了。可是会死人的,他的弟弟周恩溥和周恩硕最终为国捐躯。
但在周恩硕临死之前,他的儿子周尔辉和周尔萃已经出生,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对这对侄子侄女也十分照顾。
后来,周恩来的亲侄女周秉建、周秉德以及亲侄子周秉和也相继出生。至此,整个周家展现出一片繁荣之景。
周恩来与侄女
此时的周恩来已经任职,许多国家大事等着他去处理,日夜忙碌的他鲜有空闲时间陪家人吃饭,更不用说聊天了。
但鲜有并不代表没有,很多时候,周会借着吃饭的时间,和周家小辈们聊聊过往,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讲家事,忆童年
1964年8月2日中午,中南海的西花厅出现了少有的热闹场景。这里聚集着周家上下三辈十好几口人,更重要的是,忙碌的周也出现在了这里。
这里除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之外,和他同代的还有弟弟周恩寿及妻子、周恩硕的媳妇陶华,剩下的便是侄子侄女、侄媳妇(周尔辉媳妇)孙贵云以及周的两个堂侄孙周国盛和周国镇。
以前也有过同样的家庭聚会,可是周不一定参加的到。如今时机碰巧,一家人都在兴致勃勃地等着周讲话。
周恩来
在没有开饭之前,同样为奉献了一辈子的邓颖超,慈祥地告诉家人们要好好处理家庭关系。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建议,让所有人都十分受用。
之后,邓颖超又为家人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劳动、党员之间的问题。和蔼的她教导家人和孩子们:“不能因为咱家有一个出人头地的人,就享受特殊对待,我们其实都和普通人一样。”
一大家子听得津津有味,也明白其中深意,这不是周和邓颖超“飞黄腾达”之后抛弃了他们,而是周是的好,只有他家风清廉,才能以身作则。
而周家的所有人也都是想靠着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而不是被别人带上“看,他和周有关系”的帽子。
等到邓颖超讲完,吃午饭的时间也到了。他们在厨房和饭桌之间往返,将一盘盘菜端到了饭桌上,荤素搭配十分丰盛。
所有人在落座之后,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大朵颐了。周笑呵呵地说道:“吃吧吃吧,自己家里没什么好拘束的。”
在吃饭的过程中,周和邓颖超总是招呼着大家多吃点,而他们自己却吃得十分缓慢。周时不时的将一些肉夹到小辈们碗里,温柔的说着:“多吃点”。
小辈们看着平易近人的周,心情也都放松了下来。只是专心吃饭的他们没有注意到周在夹菜的时候,夹的都是素菜。
短短的半个小时,所有人都吃饱了,饭桌上也是空空如也。吃完午饭的一家人前往客厅,等着周前来讲话。
他们不知道周会讲什么,但是在周秉德的记忆中,伯伯每一次讲话,都会让他们记忆深刻,并且学到不少东西。所以,这一次周的讲话,周秉德也很期待。
等到所有人都找到座位后,周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像是老师找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最终,周停留在一个侄女面前,问她知不知道我国有多大面积。
年龄尚小的小女孩有些迟疑,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时,只听周尔辉的媳妇孙桂云回答了这个问题。周听到后和孙贵云交流了几句,继而又问道侄女:“你知不知道你和国镇有着怎样的亲族关系?”
小女孩想了一下,眨巴着眼睛诚实地回答:“不知道”。周听到否定的回答后,又转向另一个侄女,问她知不知道周尔辉和周尔萃之间的关系。
结果周还是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时,周似是对自己说,又好像是向大家说:“怎么不知道呢?这应该了解了解的。”
随后,周便从他自己的那一代开始讲起,说起了整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孩子们似乎不知道周家原来是这么庞大的一个家族,个个都听得十分认真。
在为大家讲解亲族关系时,周也不忘抨击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认真地告诉大家:“坏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要是不彻底清除,我们的思想觉悟就不能提高。”
周在中间侃侃而谈,所有人也听得津津有味。等周讲完周家的亲族关系后,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声音都有些沙哑。
可周并没有在意,只是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便继续讲了下去。讲着讲着,周竟然回忆起了童年。
周
大人们只知道周的童年过得艰辛,但从来不是个平白无故受欺负的人。而孩子们一直以为周“刀枪不入”,是个强大的人,对于他的童年一无所知,所以十分感兴趣。
被同学欺负
周讲道,在他12岁之前,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家人们很重视他们的教育,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将他们那一代人送进私塾读书。
那时的他虽然学习好,但是接受的都是封建教育。直到12岁那年,周的四伯看他很聪明,便将他接到了东北读书。
周恩来四伯
从那之后,周才接受到了新式教育,并且渐渐树立了远大的抱负。但是周初来乍到的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虽然他的四伯在吃穿上没有亏待过他,还将他送进了新式学堂。但是在学校里,一些本地学生十分排外,总是找周恩来的麻烦。
1912年,周恩来在东关学校成立两周年时和师生合影。前排中为周恩来。
起初,周恩来不想给四伯惹事,便一忍再忍,但没想到那些同学变本加厉的欺负他。因为他是从南方突然到了北方,所以说话时南方口音很重,一时之间也难以改变。
于是,同学们便抓住他这“与众不同”的一点,骂他“南”,偶尔还会动手打他,甚至有一些高年级的同学,直接将他的裤子扒下来打他。
那时的周恩来虽然有心反抗,但却只是“孤家寡人”,没有帮手的他知道还手就会被打的更狠,便一忍再忍。
虽然周一直在忍耐,但这不代表他要永远忍耐。看到别人人多势众,年纪轻轻的周恩来想着他也可以,于是也交起了朋友。
14岁的周恩来
而且,在上学时,学校都有体育锻炼,本就身强体壮的周恩来变的更加健魄。
于是,在挨打了两个月之后的周恩来,终于奋起反抗,此时的他不再是孤身一人。有了朋友的助力,双方打的不相上下。
之后,等到那些不怀好意的同学们再欺负周恩来时,他不再躲避,也不再隐忍,直接叫上朋友和他们对着干。
“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敢再打我了。”随着周把这段童年的回忆讲完,每个人都有些惊讶,没想到周也让人欺负过。
但在座的又有些激动,因为周做出了反抗,让自己不再受欺负。
而讲完这些,周也有些感慨:“对我来说,在东北的那几年,好处还是有很多的。至少我学会了交朋友。”
周回忆完这段往事,继续讲起了自己的青少年。
青年周恩来
后来的周因为学习好,便在老师和学校的帮助下,公费留学。在外深造的时候,他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树立起了救国救民的伟大愿望。
等回国之后,便一直从事着活动。当时的他被敌人列为“通缉对象”,四处都充满了危险,为了不连累家人,就和家里断了联系。
但结果不负有心人,在志士的努力下,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美好的明天。
周讲完这些,时间也不早了,他又要出门为国家和为办事了。于是,他微笑着说道:“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等以后有时间了,我们继续讲。”
等到周走出家门,留在客厅的大人小孩望着他的背影,看着他那被“责任”压弯了的脊梁,没有缓过神来。
周恩来
后来的周为了不给故乡的地方官员添麻烦,一生都没有回过淮安。对于老家的思念,他只能通过对小辈们讲话,藏在深深的回忆中。
而这些讲话,最终被周的侄子侄女记录了下来,我们才得以知道许多他未曾在大众面前说过的话,才更加了解周。
伟人已逝,我们永远怀念。
毛幼时多厉害?聪慧斗阿公,私塾抗争,暗夜苦读志高远
贫寒家境:伟人少年的苦难开端
毛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家里那是真穷啊,兜里没几个子儿,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前家里的两个孩子都早早没了,这可把一家人愁坏了。父亲没办法,只能出去,母亲就带着年幼的他回到了唐家圫的娘家。在那儿,外婆把他当成宝贝疙瘩,还让他认了一块大石头当干娘,给他取了个萌萌的小名石三伢子。六岁的时候,他就像个小大人,能上山砍柴,下地放牛,八舅文玉钦也开始教他一些知识啦。
《六岁神童:胆量与口才齐飞》
他六岁那年,有个怪老头吓唬他们这些小娃子,说要割掉他们的耳朵。其他孩子都吓得屁滚尿流,撒腿就跑。可毛呢,不但没跑,还眼睛一瞪,跟老头较起真儿来。他大声喊着:“老头,你要是说得在理,我这耳朵就随你处置;要是没道理,我可就不客气,把你的胡子给拽下来!”说完,把帽子一扔,露出小耳朵,那架势可神气了。老头被他这气势吓了一跳,逢人就夸这石三伢子厉害,小小年纪就有这胆量和口才,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
《蒙馆旁听:天赋异禀露锋芒》
文玉钦开了个蒙馆教自家孩子读书认字,毛还没到上学年龄呢,就老是像个小尾巴跟着表哥去旁听。有一次,文玉钦考孩子们背《百家姓》,那些正儿八经上学的孩子都憋得脸红脖子粗,没一个能背出来的。这时候,一直在旁边静静听着的毛站了出来,自信满满地说:“八舅,我会背!”文玉钦心里还犯嘀咕,觉得他在瞎吹牛,毕竟自己啥都没教他呢。可没想到,毛一张嘴,就像倒豆子一样,利利索索地把《百家姓》背得一字不差。文玉钦当时就惊呆了,跟家里人说,这孩子聪明得很,又爱学习,以后肯定能有大作为,说不定能闯出很大一片天地。
《私塾趣事:独特聪慧引波澜》
在邹先生的私塾里,毛读书的方法很特别。别的小伙伴都扯着嗓子大声读,他却只是嘴唇轻轻动,在心里默默背着,可每次都是他最先背好文章。邹先生对他是又喜欢又头疼,有一次,邹先生要求学生们站着背书,毛可不乐意了。他眼珠一转,很有理地说:“先生您坐着舒舒服服的,我坐着也能让您听得明明白白,我声音大得很,您听着就行。”这让邹先生一时不知道说啥好。
叛逆之举:池塘风波惊众人
那是个热得要命的夏天,邹先生去朋友家吃酒席,留下一群学生自己背书。毛早早做完了功课,就招呼小伙伴们去池塘里凉快凉快。大家在池塘里玩得正高兴,邹先生回来了。看到这场景,邹先生气得脸都青了,让学生们在夫子像前跪成一排,准备挨个打手板。这时候,毛又站了出来,他不但不跪,还把小手一伸,大声说:“玩水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一个,别牵连其他人。”邹先生气得浑身直哆嗦,直接跑去告诉了他父亲。父亲一听,火“噌”地就上来了,抄起家伙就要揍他。毛心里委屈又倔强,一赌气,收拾包袱就打算离家出走。好在最后没走成,不过从这以后,父亲也感觉到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变好了。
暗夜坚守:读书报国志渐生
十三岁的毛离开了邹先生的私塾,成了家里干活的主力。白天跟着长工在地里忙得满头大汗,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可他心里一直想着读书。父亲觉得他读的书够多了,怕他熬夜影响第二天干活,就老是盯着他。毛很机灵,晚上读书的时候,他找来东西把窗户遮得严严实实,这样父亲就看不到屋里的灯光,还以为他早早睡了呢。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好多经典的书,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后来,他读到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从书里知道了外面世界有火车、电话、轮船这些新鲜玩意儿,也明白了中国在当时和那些西方国家比起来,差得老远了。他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接着读书,将来要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不能再被人欺负。
求学之决:踏上改变命运之旅
辛亥的前夕,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一种不安又充满希望的气氛。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去考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开韶山冲的时候,他在父亲的账本里悄悄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纸条就能看出他的决心特别大,就像一个马上要奔赴战场的勇士,一点都不害怕。就这样,他踏上了一条满是艰辛但又无比伟大的求学之路,而这也正是他改变中国命运旅程的起点。
小编有话说:少年榜样的力量
读完毛少年时代的故事,我这心里好久都平静不下来。他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难处,家庭条件那么差,还老是被私塾的规矩管着,可他从来都没放弃过自己的想法。他的聪明不是那种死脑筋读书的聪明,而是能在生活里和学习中灵活处理各种事情的机灵劲儿。他的叛逆也不是瞎胡闹,而是对不合理的事情勇敢说“不”。他对知识的渴望就像干巴巴的土地盼着雨水一样急切,而他立下的读书报国之志更是像一盏明灯,给他前面的路照亮了。咱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可有时候,我们却因为一点小麻烦就往后缩,或者整天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要干啥。我们真应该好好学学毛小时候,给自己定个目标,不管碰到啥困难,都咬咬牙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干出一番了不起的事,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呢。
按照现代人的标准,童年的毛便是名副其实的“神童”!
童年、学生时代,毛被赋予“小顽童”、“激进分子”、“省先生”、“建国才”、“秀才兵”、“异才”、“伟器”、“智囊”、“怪杰”、“毛奇”、“时事通”等称谓,这些称谓无疑便是毛名副其实的“神童”标签。
成年时代,毛被赋予“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者”、“战略家”、“理论家”、“哲学家”、“诗人”、“伟人”、“枭雄”、“中国、中国和中华缔造者”、“”、“毛”等称谓,这些称谓展示了毛一代伟人的高大形象。
少年毛
毛(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清溪镇韶山冲一家普通的农民家中。
自明朝太华公开始,到毛父亲这一代,毛氏家族祖祖辈辈基本上都以务农为主,造就了他们典型的农民形象:孝父母、悌兄弟、睦相邻、勤劳、朴实、善良、正直等。
韶山冲
毛,乳名“石三伢子”,这个乳名是其母特殊考虑后起的名字。在毛出生前,母亲文素勤曾生过两子,先后均在襁褓中夭折。毛出生之后,其母怕三儿子又不能长大成人,便带幼儿毛到毛家附近滴水洞后山的观音岩,拜一巨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寓意坚如磐石,希冀他长寿百年。又因为毛排行第三,故取名“石三伢子”。
母亲让毛拜“巨石”为干娘,取名“石三伢子”
1901年,石三伢子8岁春节在外婆家看舞狮子,作诗一首:
狮子眼鼓鼓,
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
肉放烂些煮。
过春节祭祀等热闹场面
1906年,石三伢子13岁偷偷跑出学堂到后山去摘毛栗子,塾师毛宇居怒气冲冲责怪他,毛并不害怕,告诉老师:“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记硬背也是空的。”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聪明的学生,就指着天井让他以“赞井”为题作诗一首。毛沉吟片刻,开口便赋诗一首: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为这个学生的才思敏捷和立意深刻所感染,暗中赞叹,并没有处罚他。
这便是大家口中的学堂“小顽童”、“激进分子”称号的由来。
塾师让毛以“天井”为题作诗
毛的第一位塾师邹春培曾对毛的母亲说过:“三伢子有些特别,他读书从不读出声来。我给他点书,他不让点,他都背得。让我省着费累。”
由于毛读书好,不需要先生费心劳神,又肯帮助同学,大家就称毛为“省先生”。
老师和同学口中的“省先生”
1910年,毛离开了闭塞的韶山,走向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新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毛是这样写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此诗叙述出毛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出一番事业不还乡的远大抱负与志向。
毛改写七绝《出乡关》
父亲发现了毛写的七绝《出乡关》
毛在东山学堂的入学考试中,以“言志”为题的作文语出惊人,言简意赅地书写了自己读书救国的抱负和志向,博得一向以严厉著称的校长李元甫的高度评价。李元甫看了毛的作文后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毛后来真的成为了一位“建国才”,证实了这位校长的预言。
校长口中的“建国才”
东山学堂不同于一般的县学馆,在里面读书的大多都是些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衣着朴素的毛,经常歧视和排挤他,为此毛便作诗一首《七绝·咏蛙》以抒发自己人小志气大的气概和胆略。
《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绝咏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随后,长沙党人也发动了武装,成立了湖南军。毛随即加入军,成了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旅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
在期间,毛除了接受军事训练,他把每月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期刊和购买书籍,了解时事,还把了解的消息讲解给身边的士兵们,这些士兵看到毛业余时间很用功,不是读书就是看报,能写会道,都很尊敬他,也很敬佩他的“大学问”,因此,青年毛成了新兵营里的“秀才兵”。
爱读书爱学习的“秀才兵”
1913年毛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为了锻炼心性,磨炼意志,每天天刚蒙蒙亮,他便来到学校浴室的一口水井旁,脱光上衣,只穿短裤,将井水一桶一桶地吊上来。先是用井水从头浇淋全身,然后用毛巾使劲擦拭全身,等皮肤发红发热,再接着用井水浇淋全身。就这样,淋了又擦,擦了又淋,反复做一二十分钟,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917年6月,学校开展“人物互选”活动。互选范围包括德、智、体三大部分。具体分为敦品、自治、好学、克俭、俭朴、服务、文学、科学、美感、职业、才具、言语、胆识、卫生、体操、国技、竞技等项目。结果出来后,毛当选6项,即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为全校之冠,成为全校师生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同学们称他为“异才”、“伟器”、“智囊”、“怪杰”。毛常对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
“毛奇”少年
在学校期间,毛借助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学、哲学、、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与此同时,他对时事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当时图书馆订有北京、上海、湖南等地20多种报刊,毛是最积极的读者,他认真做摘记,积累资料。在与同学们分析讨论时事时,他常常见解精辟独到,被同学们誉为“时事通”。
同学们口中的“时事通”
毛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而且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社会。想要“周知社会”,便要与群众交往,做社会实践和社会。
1917年7月上旬至8月16日,毛和同学萧子升以“乞丐”身份游学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没花一分钱,真正深入当时社会底层,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人物,体察到了人间贫富的巨大差距。
游学少年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萧子升为总干事,毛、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主持。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学会章程重点强调个人修养,倾向上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馈了毛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
此后,毛便开始了他的救国、救之路......
像“雄鹰”一样展翅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从这些称谓里可以看出,童年、学生时代的毛便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内容:
《毛真情实录》于俊道主编;
《少年毛》湖南华人时代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影片,图片均来源于该影片;
《领袖毛》金鹰纪实出品;
《红相册毛的故事》视听新时代出品。
关注小编,持续给你提供最精彩的历史资讯!
【伟人小时候的故事—还有哪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