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短篇50字以内)

更新:06-1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中国15个名人励志故事

一、唐朝诗人李白

二、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三、孙康映雪夜读

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四、北宋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五、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他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六、西汉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七、我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为了周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八、中国作家张海迪

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九、东汉孙敬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十、孔子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十一、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后,又假扮,审清事实,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十二、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十三、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十四、邓亚萍

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十五、清朝初期著名学者万斯同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6位中国青年的奋斗故事:把青春献给一带一路

陈宝国(右一)与巴新海湾省工程部官员和当地村民步行考察道路。 受访者供图

谢玥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刘艳(左二)和同事们在一起。 夏令全摄

张国需(右二)与同事在讨论安全施工方案。 闫德磊摄

孙丽华在莫桑比克。 孟立哲摄

史智强在蒙古国。 徐 彬摄

总在纪念五四运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对广大中国青年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聆听总重要讲话,正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参与建设的中国青年深受鼓舞。今天,让我们来分享他们自己精彩的奋斗故事。

巴布亚新几内亚

山不再高,路也不再漫长

■ 陈宝国 中铁建工集团巴新有限公司物资设备部副部长

2014年9月,30岁的我被派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海湾省省会凯里马,开启了雨林修路的征程。

我参建的项目是凯里马省纳尼到伊哈的一段15公里失修道路。从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出发到项目所在地,要向西北驱车300多公里。

与国内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不同,去往凯里马的路段大多年久失修、颠簸难行,雨林中众多河流分支经常将道路阻断,渡河全靠一座座横跨两岸的钢架单行桥,重载车辆行驶在上面,直压得木质桥面摇晃作响。一路上的见闻让我心里打起了鼓,预感到熟记于心的项目前期交底资料不再是我胸有成竹的依赖,一切要从零做起。

不入雨林,便不能真切体会雨林气候的阴晴不定。持续降雨或者是连日放晴,让我和项目的同事们逐渐适应了“丛林法则”,一同练就了随机应变的本领。

随着工程向前推移,项目临建设施不得不向河道对岸扩建,而连通两岸的唯一桥梁已被冲垮数年,无法使用。为解项目燃眉之急,在摸清雨林天气规律后,我带领同事们抓住河道水位降低的时机,涉水完成了对岸临建设施的建设。

然而随着雨季到来,河水水位上涨,涉水往返两岸不再可行。眼瞅着从300余公里外的首都莫尔兹比港运到项目边上的油料被这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拦住去路,我和同事们都犯起了愁。为了尽快打破困局,我们连着好几天围在河边商量对策,最终受到当地居民独木舟过河的启发,打造了两条并排连接的独木舟作为运输工具,把原来阻挡施工的河水变成了运送物资的动力源头。

在这个远离祖国的南太平洋岛国上,施工技术和设备远不如国内先进、高效。但在与恶劣施工条件的搏击中,汗水和智慧始终占据上风,我们修路的脚步正一米一米地向着雨林深处挺进。远在万里的祖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藏”雨林深处的我们也要和其他奋斗在海外的中国青年建设者共同努力,让“一带一路”惠及沿线更深更广的地方,让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巴基斯坦

逐梦沙漠,建功塔尔电站

■ 谢 玥 中国中铁国际集团川铁国际公司第三事业部经营部长

天刚蒙蒙亮,沙漠里闷热的空气让人昏昏欲睡,一旁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正襟危坐,一动不动。不记得这是第多少次从巴基斯坦卡拉齐到塔尔长途奔波,9个小时的颠簸之后,车窗外一抹绿色映入眼帘。而3年前,我初到这里进行项目现场考察时,眼前还是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一望无际。

看着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我的心情顿时激动起来,因为绿色中矗立着一个“奇迹”——塔尔电站。这片绿色见证了它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今年3月18日,一期工程两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将很快迎来正式商业运行。这是一个民生意义重大的“一带一路”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的现状。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项目,塔尔电站位于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腹地,常年风沙不断,日平均气温40摄氏度,最高可达60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塔尔电站的建成无疑是一个奇迹。

看着四处都是庆祝发电成功的标语,作为建设参与者,我心中的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似乎忘却了高温中的汗如雨下,忘却了沙漠中的飞沙迷住双眼,忘却了自己娇嫩的皮肤晒脱了皮。在巴基斯坦这几年,我全程参与塔尔项目市场开发、商务谈判、合同拟定等工作,长期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大漠的风沙和高温,也将我锤炼成了一个更加独立、坚韧的“女汉子”。

回首3年艰苦的建设历程,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我一路走了下来?今天,看到矗立在眼前的“奇迹”,我豁然开朗:就是这沙漠里一点点发生的奇迹在不断激励着我,让青春飞扬的日子写满奋斗的“奇迹”。

3年来,我也适应了巴基斯坦的节奏效率,适应了巴基斯坦特有的风俗文化,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里。

项目附近有一个村子,曾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损毁殆尽。看着老人、小孩那绝望无助的目光,我和同事们拿出平时攒下的卢比和日常用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这个村子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气,自己参与的工程也一点一点成型,我觉得奋斗很有意义,很有滋味。

秘鲁

完婚4天,再次出国参建

■ 刘 艳 中铁二十局秘鲁公路项目翻译

2015年从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不久,还在见习期的我有幸参与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PKM)III标项目建设。PKM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落地的第一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全长230公里,按照双向6车道、时速120公里标准设计。

在巴基斯坦工作生活的两年多,是一段值得回忆的青春岁月。作为一名女性,驻外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我和同事们克服40多摄氏度高温、恐怖袭击威胁、远离家人和异地恋等困难,立足翻译岗位,和项目共同成长。去年5月23日,这条巴基斯坦在建最长高速公路比原计划提前80天实现通车。它是一条8000多名巴籍员工和300多名中方员工用汗水浇筑出来的公路,是中巴友谊的见证。作为“一带一路”上的建设者,亲眼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备感自豪。

去年10月,中铁二十局中标秘鲁公路项目。项目全长236公里,是安第斯山脉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建成后可惠及沿线243个城镇的27万民众。

完婚第四天,我接到任务,再次踏出国门,参建这条公路建设。如今,在海外工作已3年有余,我把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海外事业。我始终心怀感恩,感恩祖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会,也因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幸和我的另一半结缘直至成家。

作为一名工程单位的翻译,我将和驻外战友一起继续扎根海外,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为青春留下最美的回忆。

安哥拉

安全施工,8年获得好评

■ 张国需 中铁二十局安哥拉国际公司安全总监

我是2011年8月来到安哥拉的,飞了23个小时终于到达位于非洲西部的这个国家。

当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中非合作的加深,中铁二十局在安哥拉承揽建设了第一个海外铁路工程——本格拉铁路项目。我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心中升起要走进这块神秘的梦想。

近几年,随着安哥拉经济下滑,治安一直非常差,持枪人员随处可见,我们也经历了几次枪击。有一次晚上8时多,“啪”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安静的夜晚,在施工驻地散步的我们看到三三两两的提枪冲出了大门外。过了一会儿,几名狂吼的、和一辆三轮车同时冲进驻地。几分钟后我们得知,为我方安保值勤的抓住了偷铁路物资的小偷,刚好路过,因和之间沟通有问题,双方持枪僵持着。我们迅速组织施工驻地人员撤离枪击现场,以保证大家安全。现场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事情才得以平息。

在安哥拉,我一直从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由于本格拉铁路全长1300多公里,工作环境炎热,施工战线长,项目位置分散、区域跨度大,另外时刻面临着绑架、、勒索等突发情况,我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全部精力。2016年,整整一年我往返于罗安达至本格拉、敦多、奎托等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行程约6万多公里。由于安全管理措施到位,施工中未出现一起安全。

随着公司在安哥拉逐步发展壮大,施工项目越来越多,当地劳务人员也慢慢增加了。为了让当地劳务人员适应中方的管理工作,确保他们的安全,我与翻译多次与他们沟通,将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结合安全提示卡、危险源标示,全部用葡文标识出来,还一一讲解中国的施工标准和安全理念。这一方法让当地劳务人员能安全、安心地在项目上施工。2018年,我所在的罗安达市政公路项目安全管理得到了业主的肯定,也得到了当地部门一致好评。

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非洲国家支持和好评。我既然选择了这里,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莫桑比克

不负使命,讲好中国故事

■ 孙丽华 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员工

当他们冲着我的镜头,竖起大拇指异口同声说“china,bom”(中国,好);当他们的感人事迹通过我的文字和镜头呈现在媒体上,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时候,我强烈感受到周身沸腾着青春热血,感受到沉甸甸的使命和国家荣誉。

我是中铁二十局的一名海外员工,作为基层通讯员,讲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故事是我的工作职责。2017年底,我来到莫桑比克,记录和见证身边的先进事迹和人物。

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让我感触颇深。为了给媒体提供最好、最真实的素材,我独自扛着相机、无人机辗转在位于赛赛市的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和楠普拉省的纳卡拉走廊铁路项目之间。白天顶着烈日拍摄画面,晚上熬夜整理视频、写文稿。因为与国内有时差,半夜三四点还要与国内的伙伴沟通修改意见。

累吗?当然累。皮肤被晒成黝黑,眼睛也成了熊猫眼,但是当我走村串巷,村民们投以质朴的善意,当我们当地员工对着镜头满面笑容的时候,内心阵阵柔软,一路的奔波辛苦也忘到九霄云外。还有那些在海外奋斗多年的员工,我被他们坚守海外、不畏艰苦的事迹打动,当他们的故事通过我的文字呈现出来,作为倾听者和记录者,我备感荣幸。

去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如期举行,宣传片《同心筑梦 命运与共》在开幕式上放映,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中非合作项目也在宣传片中亮相。虽然在片中只贡献了自己很小的力量,但是因为参与,我能深刻感受到强大的国家荣誉感,不禁热泪盈眶。

我特别庆幸能作为一名海外通讯员,记录下那些重要时刻和感人故事,也更加庆幸能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用镜头和文字见证中莫两国的深刻友谊,感受着家国情怀。

蒙古国

中国技术,造福当地民众

■ 史智强 中铁二十局集团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政立交桥项目经理

我所在的团队在蒙古国承担着雅尔玛格立交桥和交通局附近上跨立交桥两座桥梁的设计、采购、施工任务。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有31人,占员工总数的86.2%,是一个非常青春阳光的团队。

去年11月2日,蒙古国第一座互通立交桥——雅尔玛格立交桥通车,从桥上驾车驶过的人们向我们伸出大拇指频频点赞,我们既自豪又激动。自豪的是中国技术便利了上百万蒙古国出行,激动的是桥梁由一张张设计图变成了实体工程。

2017年,雅尔玛格桥刚刚开工不久的一天,我们突然接到让项目停工的通知,原因是项目附近的居民向当地有关部门投诉,认为修桥会影响当地的环境和水源质量。

为了尽快恢复项目施工,我们一方面委托蒙古国环境管理公司定期对水质、土壤、空气等指标进行详细检测,结果发现相关数据都在正常值范围;另一方面我们邀请居民到项目驻地举行座谈,通过动画演示、施工工艺介绍,说明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完全可控。我们的努力最终说服了周边居民,项目得以重新开始,特别是桥梁桩基施工时,我们请专业公司清运泥浆310余车,确保河水不受污染。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纪念五四运动大会,让我们这群身处海外的年轻人格外关注,并通过网络观看了直播。正如总所说的那样,我们当代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机会、际遇和时代使命。

今年是中蒙建交70周年,交通局附近上跨立交桥也将建成通车,目前该桥正在紧张建设中。我们要用中国青年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质量、中国技术带向海外,让当地人感受到中国力量。

《 海外版 》( 2019年05月09日 第 08 版)

【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短篇50字以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

上一篇:关于动物的童话故事【关于动物的童话有哪些?】 下一篇:关于劳动的故事;关于劳动的故事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