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四年级上册17课《爬天都峰》重点知识点+课文讲解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哩:li(还早哩、吃饭哩、上面哩)
级:jí(石级、高级、初级)
链:liàn(铁链、表链、锁链)
颤:chàn(发颤、颤动、颤抖)
攀:pān(攀登、攀岩、攀爬)
猴:hóu(猴子、耍猴、猴急)
鲫:jì(鲫鱼、石鲫、花鲫鱼)
念:niàn(纪念、惦念、想念)
辫:biàn(辫子、小辫儿、草帽辫儿)
呵:hē(呵护、呵气、呵斥)
二、我会认组词
相:xiàng(相片、相机、相貌)
三、多音字
都:dū(首都)dōu(都是)
发:fà (白发)fā(发现)
相:xiàng(照相)xiāng(互相)
四、近义词
似乎一一好像 发颤一一发抖 鼓舞一一鼓励
居然一一竟然 汲取一一吸取
五、反义词
仰一一俯 笔陡一一平坦 鼓舞一一打击
奋力——松懈 抬头——低头
六、理解词语
笔陡:笔直陡峭。
白发苍苍:头发灰白,形容人苍老。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造句:没想到我居然考了全班第一名。
汲取:吸取。造句:我们互相汲取力量,最终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七、句子解析
1.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形象、生动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天都峰,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害怕,更别说攀登了。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攀着铁链”“手脚并用”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表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体现了我们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4.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懂得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和爸爸在假日里去爬天都峰时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2.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爬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与老爷爷相遇并交谈后,“我”受到鼓舞,有了爬向峰顶的勇气;最后“我”克服重重困难,奋力爬上了天都峰顶,此时,“我”既兴奋又激动
3.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
说明有了“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才使我们有了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使“我”和“老爷爷”爬上了天都峰。
九、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三段(第3-7自然段):写“我”在一位老爷爷的带动下,爬上了天都峰。
第四段(第8-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
十、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本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写了作者爬天都峰的事。
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来写的。
2.“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爬山时,抓住“我”的动作和样子来写,“奋力”“手脚并用”表现出“我”爬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会儿……一会儿……”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爬山后,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和老爷爷互相感谢。
图文解读
北国江畔听渔声
赫哲族“撮罗子”。
乌苏里江风光。
开栏的话
今年,成立70周年!在本报新年改版之际,大地副刊特别策划推出“神州观览”栏目,以文学呈现神州之美——山川地理之美、风物人文之美、时代精神之美。欢迎各界作者惠赐力作佳构,以美化人。
嘭嘭嘭!啪啪啪!无数生猛的影子搅乱了乌苏里江上游江汊子里的宁静,那喧嚣的场面出现了——“达乌依麻哈!达乌依麻哈!”黑嘎爹兴奋不已,左手摁住自己的胸口,生怕喊出声来。
“达乌依麻哈”,是赫哲语,就是哈鱼的意思。每年秋风起,白露到,乌苏里江江汊子里就聚满了哈鱼。
江岸上,景象更壮观。晒干的鱼坯子摞起来,一垛连着一垛,蜿蜒数里。赫哲人把哈鱼当马料,马要补膘的时候,就把哈鱼的鱼坯子捣碎,掺在草料里喂马。那马就雄赳赳,气昂昂,撒欢儿尥蹶子,有使不完的劲儿,毛色也亮闪闪的。嗯,“达乌依麻哈”——准时回来的鱼回来了!
黑嘎爹是赫哲族渔民,肿眼泡,高颧骨,额头沟壑纵横,手掌满是老茧。一看就是个勤于劳作的人。他用木桨划着一条“威乎”,常年在这条江上打鱼。也撒网,也下缆钩,也下倒须笼。当然,他还是叉鱼的高手——十几米远的距离,把鱼叉抛出去——嗖!能准确命中鱼背。
“威乎”是赫哲语,独木舟的意思。一根粗壮的黑桦木,截取最好的那段,沉水下沤七七四十九天,捞出来,用凿子凿出一个凹槽。为了防止木头腐烂变形虫蛀,再涂上一层熬制好的哈鱼油,一个“威乎”就算做妥了。再配一支白桦木的木桨,就可划着它,下江捕鱼了。
然而,作为独木舟,“威乎”毕竟太原始了。村曾建议黑嘎爹换一条柴油机动船,一给油门“突突突”满江跑,又好看又省力气,作业效率也高,可黑嘎爹就是不换。他说,还是“威乎”好!
黑嘎爹住在江汊子边上一处“撮罗子”里,孤零零的,显得有点另类。“撮罗子”是赫哲族人的传统建筑物,它的骨架是由七根或九根斜立的粗壮桦木柱子构成,顶端咬合在一起,起固定支撑作用。然后再把细一些的桦木杆铺排在骨架之上,外面覆盖桦树皮,里面用哈鱼皮做内壁。“撮罗子”高盈丈余,内阔七八尺,远观形似未完全撑开的银色大伞,近看状如征战归来刚卸下的铠甲。走进黑嘎爹的“撮罗子”,里面正中间是火塘,火塘上方烤着鱼坯子,还有一捆一捆的旱。角落有木板搭的地铺,上面铺着哈鱼皮。旁边摆放的是工具箱、煮奶锅、鱼叉和网具,除了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就是一台陪伴着黑嘎爹的半导体收音机了。“撮罗子”虽然有些简陋,但黑嘎爹却住着踏实、安稳、睡觉香。
前几年,搞新农村建设,给赫哲族渔民盖了两排崭新的海青房(东北民居,全部用青砖青瓦构筑)。院内迎门处立一“照壁”,“照壁”正面写着大大的福字。海青房整洁明亮,比“撮罗子”舒适多了。号召赫哲渔民告别“撮罗子”,搬进新房,大多数渔民都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居,可黑嘎爹对海青房不感兴趣。村磨破了嘴皮子,黑嘎爹就是不搬。
本来,的政策还是弹性而暖心的,考虑到赫哲人的传统习惯,主要还是采取尊重赫哲族人意愿的原则,不搞强迫,不搞一刀切,不搞硬性搬迁。
可是,村觉得黑嘎爹不听“招呼”是明摆着在犯傻,的好政策你咋不领情呢?于是“没收”了黑嘎爹的“威乎”。咔嚓一声,一把大锁把“威乎”锁进了村委会的仓库里。这下断了黑嘎爹下江打鱼的念头。无奈,黑嘎爹只好也搬进了窗明几净有彩电有冰箱的海青房。可住进新房的黑嘎爹两眼发直,人也蔫蔫的,一下没了精神。
村赶紧跑来,一看情形有点不妙。只听黑嘎爹不断念叨两个字:“威乎……威乎……”请来郎中号脉问诊,也没弄清楚到底得的啥病。
忽然,村想起什么,一拍脑门儿,啊呀,差点忘了!
村赶紧派人把“威乎”扛来,戳到屋,指给黑嘎爹看。看到熟悉的“威乎”,黑嘎爹的头动了动,立时,眼睛亮了。
未出几日,没吃药没打针,黑嘎爹的病就神奇地好了。村摇头感慨,没办法,就是打鱼的命啊!那个划着“威乎”的身影又出现在江面上。江边,那个“撮罗子”的烟囱里,又飘出淡淡的炊烟。
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省里搞全域乡村旅游,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竟然是江边黑嘎爹的“撮罗子”,个个大呼小叫,赞叹不已。
啧啧,这个一度要告别的“撮罗子”竟成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看点,噌地一下,变得那么有价值了!可此时江汊子里的其他“撮罗子”已经都拆了,黑嘎爹的“撮罗子”成了独有的风景。
这天,黑嘎爹坐在“撮罗子”门口的一个木墩上,掏出枣木杆的烟袋,点燃,使劲吸了两口。一缕青烟,升腾起来。他看看远处渐渐起雾的江面,看看近处满架婆娑摇曳的鱼坯子,心满意足。
可是,一个阴影又罩在他的心口——有那么几年,哈鱼竟谜一般没有来。这是出人意料的。怎么会呢?当然了,哈鱼没来,别的鱼还是有的,只不过别的鱼也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然而,黑嘎爹始终相信,哈鱼一定会回来的。因为,哈鱼是乌苏里江的魂儿啊!
江在,魂儿就不会丢。
黑嘎爹一直在岸上“撮罗子”里等待。虽说手里结着网,忙着活计,但他的心思全在江里。凭江面上飞蛾聚群的反常现象,他判断,洄游的哈鱼就要到了。这不,说到就到了。
哈鱼,略似纺锤形,鱼身上有淡青色和粉紫色条纹,腹部有一明显红印。别名:大马哈鱼、达发哈鱼、麻特哈鱼、果多鱼、罗锅鱼……
海外鱼来亿万浮,逆流方口是鳑头。
至今腹上留红印,曾说孤东入御舟。
这是清人描述哈鱼的诗。哈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所以也称太平洋鲑鱼。亦海亦江,只要时令一到,中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就会有哈鱼逆流而上,寻找它们的故乡。
穿越浩瀚的海洋,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出生地,至今科学仍然无法解释清楚。有研究说,哈鱼大脑里可能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能够使它们准确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出生地点。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可能”。
通常,它们在大海里生活四到五年后,进入性成熟期。于是,一个声音便召唤着它们——回家。它们在某个早晨聚集起来,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向着一个方向出发了。
它们日夜兼程,由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溯水而上,进入黑龙江或乌苏里江,每昼夜可行四十公里(加上水流速度六十公里,实际上每昼夜要逆水而行一百公里),劈波斩浪,势甚汹涌,訇然有声,数里可闻。为了越过一道一道的障碍,它们不断跳跃,一次,两次,三次……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达两米三米,甚至四五米。
途中危险重重,它们全然不顾。在海中,海豚、虎鲸的围剿不断。在河中,棕熊、狐狸和狼的围攻更是惊险。一个洄游季,一只棕熊就能吃掉两吨多哈鱼。空中还有白尾海雕、北极鸥也虎视眈眈。无数食肉动物等着它们——它们是美味,也是脂肪,只有吃了它们,才能抵御寒冷的冬天。
有无数的哈鱼在洄游的途中成为另一个生命的食物,也有无数的哈鱼活着,继续前行。因为它们要去完成一个使命——繁衍后代,然后离世。
哈鱼洄游最远的里程可达三千五百公里,持续洄游六十余天。洄游入江旅程中,它们居然不摄入食物——这种极端的行为,令人不可思议。
它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为回到原点做准备了——充分索食,养精蓄锐。积蓄脂肪,锻炼肌肉。强健体魄,锻炼耐力。然而,一旦洄游进入内陆河流,就再也不吃不喝。
生于江河,长于海洋。
往来生死,周而复始,一代一代。
黑嘎爹说,哈鱼的繁殖地一般都是比较僻静的河段,河底为沙砾地,水质澄清,水流舒缓,水温在五度至七度之间。小鱼仔长到足够大,就会离开它们的出生地。每当暮春时节,江河解冻,哈鱼幼仔,即乘流冰入海,最远可以到达白令海峡和北冰洋。哈鱼一生只繁殖一次。产子后,雌雄哈鱼就在旁边巡护,狠命撕咬敢于来犯者。七八天后,筋疲力尽,遍体鳞伤的哈鱼便会双双悲壮地死去。
哈鱼皮淡黄色,可制成衣服。赫哲人称其为“鱼皮”。此鱼皮柔软、保暖、轻便、耐磨、防水,可染成各种颜色。阳光一照,色彩斑斓。
黑嘎爹会缝制鱼皮衣,是黑嘎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一般做一件哈鱼的鱼皮制品,前前后后,需要二十多天才能完成。如今,赫哲人很少穿这种衣服了,只是一些来旅游的游客,觉得好奇,作为工艺品,买走收藏了。
三年前的某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打工的儿子黑嘎回来,还带回一个漂亮的克罗地亚姑娘,名叫冬妮娅。那姑娘水灵灵的,散发着一股紫罗兰香气。黑嘎爹慌了,悄悄跟黑嘎说,这怎么行呢,人家姑娘怎么住得惯“撮罗子”呢?你们还是去城里吧。黑嘎爹就赶黑嘎带着冬妮娅走。可是,冬妮娅说,她就喜欢“撮罗子”,赶也不走。还左一声爹爹右一声爹爹地叫着。
黑嘎就出生在这个“撮罗子”里,黑嘎娘生他时难产,黑嘎呱呱坠地,黑嘎娘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想起这些,黑嘎爹的眼睛有点潮。
黑嘎爹收起枣木杆的旱烟袋,把铜烟袋嘴儿一端往后衣领子里一插,鱼皮烟口袋坠在胸前,悠荡着。他干脆把“威乎”的缆绳解开,哗哗哗!下江捕鱼了。
黑嘎和冬妮娅在黑嘎爹的“撮罗子”旁边,又搭建一个更大的“撮罗子”,开了一家江鱼馆,取名“撮罗子江鱼馆”。江水炖哲罗鱼、红烧江白鱼、咸鱼贴饼子、酱烧哈鱼,这四道菜,很快就出了名。
冬妮娅有一双巧手,从江边采来许多野生蓝莓果,找来坛坛罐罐,自己酿制出了蓝莓酒,芳香扑鼻。还弄来四箱土蜂,养土蜂割蜜。蜂蜜是椴树蜜,白蜡一样的白,又稠又黏又甜。某晚,竟引来两只黑熊光顾,围着“撮罗子”转圈圈,企图偷吃蜂蜜。幸亏黑嘎爹早有防备,一则蜂箱外加装了铁栅栏装置,“黑瞎子”嘴巴根本伸不进去,二则在铁栅栏外面放了几穗玉米棒子,故意让“黑瞎子”偷走。“黑瞎子”得手后,就不再纠缠了。这里的蜂蜜成了有故事的蜂蜜。
黑嘎和冬妮娅还抡着镐头,在江边开辟出一小块菜田,种了豆角、黄瓜、小葱、芹菜、莴苣、大头菜和西红柿等,应有尽有,自产自用,其乐陶陶。
当然,“撮罗子江鱼馆”,人气旺,生意好。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美味。佳木斯、绥芬河、同江、抚远、饶河、虎林等城市里的许多人特意开车来吃鱼。
不久,江边矗立起一座移动发射塔,在“撮罗子”里也能上网,手机也有信号了。黑嘎和冬妮娅不但经营着鱼馆生意,也做起了互联网生意,办起“撮罗子网店”。卖得最火的,是哈鱼子酱和冬妮娅酿的野生蓝莓酒及椴树蜜,还有就是黑嘎爹缝制的鱼皮制品。订单一个接着一个。黑嘎爹感叹,世道真是跟过去不一样了。
一条江汊子的浅滩上,水流湍急。
黑嘎爹和黑嘎,一个扛着鱼叉,一个提着鱼篓。江边上,一前一后,两个身影一晃一晃。远处,雾霭中的“撮罗子”,隐隐约约。
【出乎意料造句【出乎意料造句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