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盖世的项羽,为何斗不过地痞无赖的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乌江之畔,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的汉军,想起了当初从江东意气风发地起兵,到如今被围的窘境,自知无力回天的他选择了自尽。很多人看到项羽的结局,都会用悲壮来形容。关于项羽的失败,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这两点确实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不善用人,注定了项羽势必败于刘邦。除了这两点之外,项羽的失败其实早在他之初就已经注定了。翻开《史记·项羽本纪》不难发现,项羽是以一种非常不道义的形式出场的。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这段话讲的是,会稽太守本想招募项粱、项羽一同起兵,不曾想项羽叔侄二人不顾会稽太守的一番好意,反手就将会稽太守,还拿下了会稽太守的。以如此背信弃义的方式加入了反秦的大军洪流当中,也难怪后来战败了,项羽不敢回江东。
反过来看一下刘邦,当年在沛县起事之时,沛县令反悔欲杀刘邦、萧何等人,最终刘邦不得不围城并与沛县父老与子弟共杀沛县令。从两人的方式来看,项羽靠着阴谋篡夺了会稽太守的准备好的、物资(关键这太守还是他叔叔项粱的朋友),刘邦虽然也了沛县令,但是因为沛县令言而无信,不得已之下才下得手。从道义上来讲,刘邦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俗话说眼界决定高度,项羽不敌刘邦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此。从反秦动机上看,刘邦有统一天下之志,项羽只是出于复仇。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好杀,杀降其实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它可以让你失去民心。项羽在赢下了巨鹿之战后,本可以将这二十万秦军收归为自己所用。但是他却因为要复仇而下令二十万秦军,等到他从刘邦那里接手了咸阳之后,项羽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杀了秦王子婴,屠咸阳,烧宫室。项羽的这一举动彻底地得罪了秦国人,等到他准备分封诸侯的时候,才发现“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的关中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得已之下,他只能退出关中,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彭城。当然这一切如果是站在复仇的角度来看,确实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眼界仅限于复仇的项羽其成就必然不会过高。
反观刘邦最初以“仁”获得了楚怀王的支持,得到了出兵咸阳的机会。攻下了咸阳后非但没有伤害秦人,还善待了秦王子婴和降将,从而也赢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随后又打出“与天下共利”的旗号,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从刘邦的总总行为来看,他的志向在于平定天下,而不是复仇。也正是如此,项羽的谋臣范增才会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当然这也不能怪罪于项羽,毕竟与刘邦相比,项羽身上的复仇的使命枷锁更重。作为楚将项燕的孙子,项羽身上背负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使命。所以项羽面对秦人时,看到的更多的是仇恨,是昔日的国仇家恨。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楚人(严格意义上是楚魏交界之人,在刘邦眼中自己更像是魏人),所以他对于秦国的仇恨并没有像项羽那般深。再加上刘邦曾经做过秦朝的官吏,所以对于秦人非但没有仇,相反还有点感激秦人。
两个人的出身及眼界,就注定了两个人的人生高度。一心复仇的项羽,人生的最高高度就只是一个王,一个令人畏惧的王,一个让手下的将领、谋士纷纷弃他而去的王。相反一心想要统一天下的刘邦,他的人生高度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成为皇帝是他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将手中的权力下放给韩信、萧何、张良等人,知人善用、合理地管理好手中的人员,最终依靠着卓业的管理能力,刘邦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豪情壮志,生死皆英雄”-----项羽与刘邦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一场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性格的对决。
当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一个出身贵族,一个来自田间,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战,这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传奇。
项羽西楚霸王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性格的悲剧?刘邦与项羽他们的命运如同两条平行线,最终在权力的巅峰交汇碰撞出火花。
项羽出身显赫贵族,而刘邦普通农民。当刘邦因押运囚犯失败而被迫时,他已经步入中年,四岁的他面对的是二十四岁意气风发的项羽。项羽之初便拥有两万精兵,军事上几乎无人能敌。相比之下刘邦之初只控制了一个小小的沛县,军事力量微不足道。
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倾向了刘邦,项羽则在东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切既有天意的安排,也有地利的影响,更有人气的波动。
项羽的失败对国人的心理影响深远,中国人记住了“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学会了“不择手段”的生存法则,懂得了人生的辉煌需要时间的熬炼。从项羽的豪言壮语中不难窥见他那与生俱来的自信,这种自信最终却演变成了致命的自负。
项羽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精神上的崩溃。他的贵族精神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刘邦的羡慕与崇拜与项羽的不屑一顾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个人性格的对决,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的碰撞。
在刘邦与项羽的中,项羽的仁爱虽不一定有助于胜利,但在他心中仁爱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是对仁爱和正义的坚守。历史常常上演这样的悲剧:为了战胜一个恶魔而不择手段,最终战胜了恶魔,自己也变成了恶魔。
著名的鸿门宴,项羽不愿杀死在自己面前示弱的潜在竞争者,不听亚父范增的劝告放走了刘邦。在后人看来或许是项羽的愚蠢,但在项羽看来如果没有充分道义上的理由,仅仅为了铲除竞争者就杀死刘邦是不可接受的。杀刘邦在项羽心中是对贵族精神的一种亵渎。
鸿门宴上的抉择不仅是项羽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道德抉择。它反映了一个英雄在权力面前的挣扎与坚持。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项羽讲道义并且有着一颗怜悯百姓的仁心。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和刘邦有一段精彩的对话——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精神上的崩溃,而刘邦的成功则体现了实用主义和对权力的渴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进程往往受到个人性格和选择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命运的安排。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刘邦与项羽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