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别具匠心的无障碍设计,让美好生活更“有爱”
央视新闻客户端 | 作者 高晨源 刘军 陈志猛 贾铁生 苏泽丰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9月1日,《中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它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无障碍受益人群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无障碍环境构建 让美好生活“有爱”
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方面众多,需要持续发力。即将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无障碍环境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作出了系统的规定,总台记者在各地探访了医院、学校、、景区、大型商业街等诸多不同场景无障碍建设情况,有哪些别具匠心、优秀的无障碍设计?首先去医院、学校和看一看↓↓↓
在温岭市第一医院,记者看到前来就医的市民王怡。前不久她意外扭伤,原本独自前来有些担心的她发现,这里不仅有2小时内免费使用的共享轮椅,还有十几台无障碍自助服务机,即便坐在轮椅上,也能很快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各项操作。
温岭市民 王怡:这个高度对于我们这种行动不便的人来说,或者是老年人(操作)都是比较方便的。
记者发现,这些无障碍自助服务机界面简洁,并且配备了大字体。医院还对缴费、取药、抽血等窗口全部进行低位改造。在候诊区、候检区和输液区都设置了无障碍席位。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医院门诊管理处 叶慧君:所有的区域全部进行了无障碍通道的改造,贯穿我们病人就医的全流程。
在安徽广德中学,今年上高二的彭雨涵带记者打卡他的校园。他是一名双腿肌肉萎缩症患者,去年考入这所依山而建的学校的时候,还有些忐忑,但入学后他发现,校园里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让他和其他有障碍的同学,都能够“大步向前”。学校里餐厅打饭窗口的高度是80厘米,还设置了写字板和爱心餐桌,让听力或言语障碍的同学也可以畅快交流。
广德中学教师 易善清:教室就在这边,当时有这个台阶,后来这地方就加装了一个无障碍通道,包括这个无障碍的扶手。我们的卫生间,也是后来专门改造的。
在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教师吕洪良向记者点赞自己常办理业务的一家。曾经这家门前的5级台阶困扰了他许久。今年年初,对门口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让他再来办理业务方便了许多。
东北财经大学教师 吕洪良:我就不需要给别人添麻烦了,我自己的这个心理负担也会放下。
在门口,记者看到,这个无障碍坡道折返处的休息平台有足够的空间满足轮椅回旋转弯,坡道的坡起和终点的扶手位置还设置了可触摸的盲文提示,也极大地方便了视障人士。
大连市民 齐德隆:这个坡道特别缓,也特别人性化。
大连东财大支行行长 张书新:日常来大连办理业务的客户当中,经常能看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士。大连建设有无障碍通道的网点共96家,占大连全部营业网点近60%。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纳入大连的网点建设规划中。
老旧小区微改造 无障碍设计细节暖心
不仅仅学校、医院、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需要无障碍设施,很多被采访者反映,每天生活的社区更呼唤无障碍环境。老旧小区改造这样的关键“小事”,直接关系着大家的幸福感。
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无障碍建筑设计师靳喆和团队,把微小设计见温度的理念贯穿到每一处,并参与《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研究》等国家重点课题,让居民在家门口迎来美好生活。
零距离感受老旧小区微改造,靳喆带记者走进了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小区。从2019年开始,北京对城六区和通州区老旧小区开展“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并逐步遴选出100个小微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厂甸11号院小区就在其中,无障碍和适老化是改造重点。改造前居民们觉得最头疼的就是障碍众多,公共空间小,靳喆的改造就从这里开始。去除环境中杂乱的障碍物,创造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中建设计研究院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 靳喆:座椅材质用了木质的,这样夏天不会很烫,冬天也不会很冰。同时也给老年人设计了一个撑扶的扶手,便于他们起身的时候助起。
靳喆告诉记者,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图书室在改造前是一个厂房,厂房外原来还有三步台阶。他们不光对台阶进行了坡化处理,还用无障碍坡道实现了空间衔接,轮椅、婴儿车和小孩的滑板车,在小区都能畅行无阻。
中建设计研究院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 靳喆:设计的宗旨要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前提。国家(无障碍坡道坡度)标准要求是1:12,咱们肉眼可能看不出太大的变化,都是坡道,但是1:8轮椅上都特别费劲,到1:12我们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现我们使用是很舒适的。所以说,基于人的需求,才能更合理。
出于对居民安全的考虑,设计师把扶手、座椅等构筑物的直角部分都进行了圆角改造。为了避免轮椅和鞋跟不小心卡进地漏格栅板,设计师把常见的长条地漏格栅板替换成了缝隙更小的圆孔格栅。还充分利用空间,开辟出一小块室外健身区域。小区的种种变化让在这里居住了十年的屈阳一家深有体会。
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小区居民 屈阳:以前首先肯定是比较脏比较乱,也没有什么给孩子活动的空间。改造之后明显空间比原来大很多,有更多小朋友包括老人都愿意在底下活动了。
中建设计研究院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 靳喆: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要与城市更新、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协同开展,分序分类科学规划,达到最好的效果。
无障碍小课堂:路遇盲人 如何帮助
让我们环境无碍,需要法治护航,需要有关部门、专业人士的努力,也需我们每个人爱的付出。生活中,你我的举手之劳,可能就能帮助那里出行有困难的人士。董丽娜,是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她制作的如何为视障朋友提供帮助的视频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戳视频,让她带我们学学路遇视障人士该如何伸出援手↓↓↓
董丽娜:一位完全看不到的视障人士独立行走在陌生的环境当中,其实是有一些挑战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一定会碰到什么样的障碍物。 还是有占(盲道)的车辆,还挺多。绕过它。
我们看到在人行道上会有这种黄色的(地)砖,这个其实不是一种装饰,这个是盲道,它上面会有条状或者是点状的(图案)。条状指的是直行,点状就是转弯或者停止这样一个标志。盲道是不是很安全呢?并不是。因为刚开始就会有(障碍物)一些(自行车)车在挡(盲道)路,这样的现象是挺常见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把你们的车辆或者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到盲道上。
当你看到一个视障人士独立行走的时候,不妨走上前去,主动询问他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
志愿者:你好,需要我的帮助吗?
这位志愿者是非常有礼貌的。她首先触碰一下视障人士的胳膊,表示在跟她说话;其次她问“需要我的帮助吗?”大家要注意,千万不要直接拉着盲人朋友的盲杖往前走,或者直接说,“来,跟我走。”这都是不太合理也不太礼貌的。一般情况之下,视障朋友都会很愿意跟志愿者走一段路。
请视障朋友站在志愿者的后方半步的距离,可以用手扶着(志愿者)你的胳膊。千万注意,不可以把视障人士推到前方,那样他们会非常没有安全感,因为是视障朋友先碰到障碍物。如果有上下台阶,那(志愿者)有一个明确的语言提示就可以了。
志愿者:下台阶。
董丽娜:这个时候,视障朋友可以自然跟随。如果有多级台阶,比如说两级、三级,(志愿者)也可以做更明确的提示,比如说“上两级台阶”。所以引领视障人士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希望大家在路上如果真的看到独立行走的视障朋友,不妨主动伸出援手,陪他走一段更快捷、更顺畅的路。
极目新闻记者近距离见证第二届武有绝活职工技能大赛,“武有绝活”独具匠心让人惊叹和感动
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贺鹏 贺军
操作普通车床,将0.1厘米厚的易拉罐,车成0.04厘米厚,而罐体安然无恙;4楼群众“被困”,凭借一把钩梯,用时16秒03,飞身爬上4楼,解救群众;用2斤半面粉和好后,拉出16384根细如发丝的龙须面,遇火可燃,遇水则化;刚出生的婴儿,啼哭不止,使用同频共振法,10秒钟内止哭。
第二届武有绝活技能大赛开赛现场
11月21日至22日,武汉市总工会举办的武汉市工友杯第二届“武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开赛,极目新闻记者现场见证了一串串让人惊叹的绝活。
易拉罐壁,削薄0.04厘米而不破
操作一台普通车床,在高速旋转中,0.1厘米薄壁的易拉罐,被车成0.04厘米,易拉罐仍然不破。这精彩一幕,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团的车工万翔所展示的绝活。
在技能大赛现场,只见万翔轻摇一台普通的车床,发出沙沙作响声,6分钟后,装着凉茶的易拉罐壁,被削成0.04厘米。评委与围观者都为之惊叹。
万翔操作机床车削易拉罐
万翔展示车削出来的易拉罐(右手上)
“这一绝活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工装和夹具。”万翔向极目新闻记者解密说,它们都是塑料材质的,由他设计制作的,“刀具也很关键,全靠自己磨出来的。”
绝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万翔说,他的这一绝活,前后苦练了3年,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据介绍。凭借这一绝活,他能够车削0.01厘米超薄壁回转类机械零件,解决船舶特殊产品加工难题,提升武船建造和保障能力,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16.3秒,“飞”上四楼解救群众
扛着11公斤的梯子,挂梯、攀上4楼,解救被困群众,这一时间最快得多长时间?在武有绝活大赛现场,来自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东西湖区走马岭消防救援站的26岁消防员彭江民给出的答案是:16.3秒。
彭江民展示绝活中
“时间就是生命,挂梯上楼的时间,越快越好!”彭江民告诉记者,为了练成绝活,解救被困群众。当消防员3年多,别人练一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成绝活,被队友称为“梯王”。
2022年4月5日下午,一栋老旧居民楼发生火灾。当彭江民和队友赶到现场时,浓烟与烈火已把居民楼下通道封死。
此时,6楼着火,楼上居民正在窗口呼救,由于楼房间距太窄,举高消防车根本进不去,无法第一时间升高救助楼内群众。
危急时刻,彭江民与队友架设15米金属拉梯,绑上未充水的水带,手提挂钩梯,利用15米金属拉梯直冲火场。
由于15米金属拉梯只能到4楼,他坐在4楼窗台上,用挂钩梯不断抛起,敲破5楼窗户,攀登至5楼,然后再用如此办法,成功翻越至6楼。随后,他用水带捆绑建筑物制作锚点,架设逃生路线,用安全绳将3名被困人员,沿着窗外一个个送至4楼窗接队友。
“向火而生,是我们消防员的责任;救群众于水火,是我们的担当。”彭江民说,他的这一绝活,是所有消防员共有的绝技。
龙须拉面,细如发丝,遇火则燃
6分钟,拉出16384根龙须面。用火一点,可以燃烧;丢在水里,则与水融为一体。11月22日的武有绝活大赛中,中国葛洲坝集团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郝军的这一绝活,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
郝军在表演龙须拉面绝活
龙须拉面是中华特色美食,集手工技艺与表演艺术于一身。2008年,龙须拉面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8年,当时还是总厨师长的郝军,决定练成这一绝技。起初,他只能练到10扣,其中,8扣、9扣可以做拉面;10扣可以做点心一窝酥。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发现使用高筋面粉和面的兑水比例十分重要,否则,就容易断。最终,他摸索出500克面粉,兑300克水,不使用拉面剂也很筋道。
2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他拉完了300多斤高筋面,一次可拉出14扣共16384根龙须面,可以做龙须酥、猫脸酥、银丝武昌鱼等等。
龙须拉面从针鼻穿过
龙须拉面遇火则燃
“郝师傅拉出的龙须拉面,远看像瀑布,近看似发丝。”郝军的徒弟当着记者的面,用打火机将龙须面点燃,放进水盆中,龙须面与水融为一体。用龙须面穿针鼻,一穿而过。
婴儿哭闹,安抚10秒止住啼哭
年轻的夫妇,经常会遇到婴儿哭闹不止的现象。往往会因方法不对,而无法止哭,影响休息与心情。
在武有绝活现场,来自中南安馨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的徐雪梅,展示了“同频共振安抚宝宝”的绝活,或许能够解决年轻父母的这一困惑。
展示现场,徐雪梅给一名婴儿洗澡,婴儿“哇哇”哭个不停。只见徐雪梅和着婴儿的哭声,发现“啊……”音调保持与婴儿一致,不到10秒,婴儿止哭,安全洗澡。
“同频共振的绝活,其实做到并不难。”徐雪梅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妇产临床经验,她发现婴儿在出生后,所有不适及情绪都是用哭来表达,很多时候发现宝宝既不是尿了,也不是饿了,也没有发现任何不适,但宝宝就是哭,这是宝宝离开他熟悉10个月的环境,来到完全陌生的世界,极度没有安全感造成的。
徐雪梅在比赛现场
年轻父母照顾的细节,都会给宝宝留下“印刻”影响,有舒适的、感觉不好的等,当父母亲不懂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宝宝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第一时间让宝宝感到舒适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因此,建立宝宝的安全感是现代养育宝宝的关键。
“在任何时候,我们注意接触如果宝宝的手,让他的手,与年轻父母产生链接。”徐雪梅说,宝宝安静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深情地看着宝宝,与他形成视觉交流。如果宝宝哭闹,他发出什么声,我们就发出什么声,他发出什么调,我们就发出什么调。
如果宝宝哭闹厉害,我们则要赶紧抱起来,给他包裹感、紧缩感,让他能感受到父母的呼吸与心跳。这个时候,宝宝会因放松而静下来。这个时候,就慢慢将宝宝放在睡床上,要经常抱,而不要长时间抱在手上。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别俱匠心【别具匠心下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