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人物丨勇冠三军普屯威
勇冠三军普屯威
●史有勇
普屯威(510-578年)即辛威,字文烈,河南洛阳人也。旧姓辛,陇西郡人。
《河州志稿·名宦》手抄本选页
溯源始祖,为商代贵族,封于小辛,是以辛为姓,居洛邑,世为豪门,代有名臣。汉初,武帝刘彻为巩固,削弱地方豪强,将关中、东南豪族迁至西北诸地。辛氏豪族迁徙于陇西狄道(今临洮县)马啣山,后一支再迁居洮西(今康乐辛家集)。
辛威祖大汗,渭州刺史。父辛生河州四面总管、大都督。陇右贵臣,河西鼎族,辛氏一门人才济济,名臣武将辈出。
河州临津渡遗址
辛威少时慷慨,有志向和谋略,勇猛善战,屡建功,官至上国柱宿国公、河州都督,贵为皇亲,赐姓普屯氏。建徳二年,授河州总管、都督七州诸军事,即为河州大中正。公之桑梓本于河州,再为连率,频仍衣锦,安车驷马,天下荣之。
迎孝武帝居首功
永熙元年(532),随大行台贺拔岳征战,拜辅国、都督。岳能左右驰射,为强。时万俟丑奴僭称大号,关中骚动,尔朱荣遣天光、贺拔岳征讨。丑奴率兵围岐州,遣其大行台尉迟普萨、仆射万俟仵同向武功,南渡渭水。贺拔岳以轻骑八百北渡渭,菩萨率步骑二万至渭北。岳以轻骑数十与菩萨隔水交言。岳言军扬国威,菩萨说兵力强盛,往复数返。菩萨言行傲距,命令省事传语岳。岳大怒说:“我与菩萨说话,你是什么人,敢与我对话?”省事恃隔水应答不逊。岳举弓射之,应弦而倒。这时暮色已近,于是各还。岳密于渭南依水,分精骑数十为一处,随地形而置。翌日,岳带百余骑,隔水与菩萨见面,岳渐前进,先所置骑随岳而进,菩萨不复测其多少。行二十多里,至水面宽浅可渡河处,岳便驰马东出,以示奔逃。菩萨见状,呼岳逃走,乃弃步兵,南渡渭水,轻骑追岳。岳诱敌深入,行十余里,依横岗设伏。菩萨军以路险不得齐进,前后继至,半过岗东,伏兵四起,辛威横征,率兵冲杀,以一当十;岳拨转马头,急击之。一时间,下马降者三千余人,遂生擒菩萨,乃渡渭北,降步兵一万余人,辎重无算。丑奴得报,放弃岐州,北走安定。天光与岳合势,闻讯丑奴欲向高平,岳轻骑急追。第二日,在平凉长坑,一战被擒。真是名帅与良将,接战皆捷。
不同形状的多种箭簇
永熙三年(534),贺拔岳遭侯莫陈悦谋害,宇文泰统领贺拔岳部众,见到辛威奇伟,不同寻常,就将其留在军帐内听用。不久,任命辛威为羽林监,封爵白土县伯,食邑五百户。这年,辛威跟随大军迎接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因而攻打回洛城(今河南孟津东)之战中,有勇有谋,冲锋陷阵,位居首功。
获东魏名将窦泰
大统元年(535),宇文泰在长安城西拥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史称西魏。西魏文帝登基后,任命辛威为宁远,增加食邑二百户。后升迁至通直散骑常侍,进封侯爵,增加食邑三百户。
铁头盔
大统三年(537),东魏丞相高欢,陈兵蒲坂,造浮桥三座,欲渡河大举攻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军广阳,宇文泰对诸将说:高欢军作浮桥以示必渡,三面合围,使窦泰西面攻入。高欢自起兵以来,常以窦泰为前锋,其下多精兵,屡胜而骄,若偷袭之必胜,克窦泰,高欢会不战而走。于是一面布局防御,一面宇文泰选精锐轻骑潜出,第三日晨到达小关。窦泰突然听到西魏军至,率兵自风陵渡,宇文泰出马牧泽,击窦泰,大破之,士卒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安。高欢不能救,撤浮桥而退。在这次战役中,辛威跟随宇文泰擒获东魏将领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皆率先冲入敌阵,勇猛冠绝一时。凭借前后所立功劳,授任抚军、银青光禄大夫。同年,辛威跟随于谨攻破襄城;跟随独孤信进入洛阳(今河南洛阳),经历河桥之战,加任持节,进封公爵,增加食邑八百户。大统五年(539年),辛威出任扬州刺史,加任大都督。辛威善于用兵,时谋略以汉代名将韩信,勇猛以三国蜀将张翼德喻之。
任大中正荣归故里
大统十三年(547),辛威升任车骑大、仪同三司。不久迁骠骑大、开府仪同三司,赐姓普屯氏,即为官族,入陪武帐。十六年(550),授任鄜州诸军事、鄜州刺史,频领两牧,为政清明,声望很高。朝廷为让荣归故里,改任其为河州刺史、河州大中正,给予统镇地方、选定河州地方人才,往朝廷推荐官员的权力殊誉。屡次统领二镇,深得百姓信赖。
锁子甲
北周闵帝元年(557),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政权,是为孝闵帝。改任辛威为大,进封枹罕郡开国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闵帝二年(558)三月初一日,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举州前来归附北周,辛威奉命与柱国达奚武、大杨忠等人率军前往支援接应司马消难。
北周武帝保定初年(561),当时丹州(治今陕西宜川东北)地区的胡人反叛北周,辛威率军讨伐,很快平定了反叛。保定三年(563),辛威与达奚武攻打并占领阳关。
保定四年(564),辛威授宁州(原北地郡)总管,掌其北门。乃以魏文帝女,为公夫人,有内外之亲,令其从戚里之贵。
保定五年(565),被征入京,拜少司马。期于司武,佐于中军,以为荀首。这年,使领兵出西凉州奉迎突厥皇后。
武帝天和元年(566)六月初一日,辛威进位柱国,拜大司寇。率军讨伐绥、银等诸州叛乱的胡人,将其全部平定。
天和六年(571),辛威跟随齐王、大司马、雍州牧宇文宪东征北齐,夺取北齐伏龙等五座城池。历数功绩,可谓“国之爪牙,朝之御侮者也。”
铁剑
建德元年(572)三月二十一日,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命辛威为大司寇。
建德二年(573),辛威升任少傅,并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总管。
建德四年(575),授河州总管、都督七州诸军事,即为河州大中正。公之桑梓本于此地,再为连率,频仍衣锦,安车驷马,天下荣之。
宣政元年(578)九月,辛威进位上柱国,加少傅。改封宿国公,食邑并前五千五百户。行满天地,名闻四海。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八月十四日,辛威进封宿国公,食邑增至五千户,复任少傅。同年冬天,辛威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太傅、河州都督。
《北史》称:辛威为人稳重,有威严。前后做官数十年,不曾有过失,所以能够以地位名誉善终。加上他的家族友善孝义,五代人住在一起,世人因此称扬不已。
编 辑:田玉燕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姬 平
勇冠三军的开国上将,让蒙哥马利叹服,他指挥了最后一战
几个月前,一部叫做《金刚川》的电影在全国上映,许多年轻人第一次看到关于故事的电影,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敬佩,电影故事讲的便是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战。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主角,勇冠三军的上将,就是这最后一战的指挥者,也是我军中有名的“三杨”之一,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是的,他就是杨勇。
杨勇是湖南浏阳人,1913年出生,17岁时参加了,此后团长,师政委等职,时期,杨勇在115师,八路军团长,旅长,冀鲁豫军区副等职。
解放时期,杨勇任二野纵队,兵团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被任命为贵州省军区和省。
1950年6月25日,爆发,10月中旬,毛决定“,保家卫国”对于一个常年在中成长的人来说,杨勇首先向军委发出了申请,要求率部前往作战。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杨勇的申请并未得到允许,直到1953年4月,杨勇才来到了战场,担任第20兵团,那个时候,几乎已经没有了战事,而中朝两国也已经和联合国军签署了停战协定,“和平”指日可待。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杨勇有些遗憾:“没能和美国佬过过招。”
就在这话说了没多久,南的总统李承晚却做了一事,他指使劫走了2.7万中朝被俘人员,并且发布声明,说是要继续打下去。
杨勇询问王平:“美国人都要和了,李承晚为什么还要打?他有什么本事打下去?是他单独打?还是另有目的?是不是美国人在后面撑腰?”
一想到这个原因,杨勇非常的振奋,他决定组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毛示意战场不要打大仗了,但是如今面对李承晚这样的决定,毛也显得很是生气,彭德怀向毛提议: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再给南军一次打击。
毛当即表示同意。
杨勇的想法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他将这次参加战斗的军,由三个增加到了五个,一开始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杨勇刚来战场,就指挥这么一场大战役,他能指挥的了么?彭德怀表示,他支持杨勇。
由于其他地方没有了战事,部将王近山,许世友等,全部安排在了第20兵团,要他们参观助战。
1953年7月13日,杨勇指挥的金城战役爆发,我军上千门火炮在28分钟的时间里,发射炮弹1900吨,金城战役总共进行了14天的时间,在我军的强大火力下,李承晚的一败再败,尽管之后联合国军出手了,但是也没能改变这个结果。
金城战役,由此也成为了时期的最后一场战役。
1955年,杨勇因功卓越,被授予上衔,他与另外两位上将杨成武,杨得志并称为“三杨”
1958年,杨勇担任,这一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访华,在的一次表演上,杨勇与蒙哥马利比试枪法,略胜一筹,蒙哥马利心服口服。
在中国香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蒙哥马利说:“在这里,我要告诫同行,不要同中国在地面上交手。”
后来毛得知了此事,笑着说:“杨勇上将,上将扬勇。”
华高:打天下勇冠三军,统一后听说打仗就装病,朱元璋却留他一命
自古开国君主,或多或少都会诛杀功臣,但论人数之多,或许没人能和明太祖朱元璋相比。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具有世袭罔替特权的开国功臣一共34人,但其中有14位被朱元璋杀掉。同时,朱元璋还屡兴,诛杀成千上万的名臣宿将,甚至传说徐达、刘伯温也是为朱元璋暗害而死。
但在诸多功臣之中,有一位“懦夫”却成功的保住了性命,他便是大明开国功臣——广德侯华高。
华高本是水贼,在巢湖军领袖廖永忠手下做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被元军困在长江西北,粮食眼看就要告罄,而长江对岸的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朱元璋当即决定,摆脱元军包围,东渡长江,到对面吃米去。
然而朱元璋虽然有心渡江,却没有船。而廖永忠听说此事后,立即派遣俞通海与华高出使朱元璋,表示愿意投诚。正所谓雪中送炭,正愁没船可渡的朱元璋大喜过望,立即将华高等人收入麾下,并许以高位。
在朱元璋手下,华高可谓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他先是跟随大军攻克太平,因功碑授予总管。随后又跟随大军破采石、方山的敌军,挥师下集庆、镇江,被晋升为秦淮翼元帅。
之后,华高又和邓愈一起攻打广德。守兵见吴军势大,因此严阵以待,坚守不出。随后,华高派数骑兵挑战,敌兵仍坚壁不动。华高见诱敌不成,于是身先士卒,率兵猛烈攻城,终于攻下了这座重镇,俘获敌兵万人,缴获粮食几千斛。
立下此功后,华高跟随大军平定常州,晋升为佥行枢密院事。协助俞通海击破赵普胜的栅江兵营。在鄱阳湖水战中,华高带领水军大破陈友谅,援助长兴,攻克武昌,因而被授予湖广行省左丞。陈友谅平定后,华高统率水师克淮东,收复浙西,晋升为行省平章政事。
作为吴军(明军)难得的水军将领,华高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在1370年,朱元璋封华高为广德侯,以纪念他为攻破广德城所立下的大功。
然而令人奇怪的事却发生了。打天下时,华高勇冠三军。但当天下一统,天下太平之时,华高却变成了懦夫。《明史·华高传》记载:
“高性怯,且无子,请得宿卫。有所征讨,辄称疾不行。”
明朝虽然击溃元朝,统一了华夏。但是北元势力仍残存于蒙古高原以及云南,仍是明朝不可忽视的敌人,因此明军仍然出征不断。按说,身经百战、军事经验丰富的华高应义不容辞地为国征战,出塞击胡。但是他每当听到征召令,却总是称病不行。
后来,朱元璋又让重拾老本行——训练水军。但是华高却说自己对于水军早就生疏了,因此还是不肯出行。当时朝中几乎所有的贵大臣都曾在边塞巡边,唯独只要华高留在朝中苟且偷生。
按说,以朱元璋的脾气,华高早就死上一百回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却以故旧为由,每次都原谅了他。后来华高觉得每天装病也不是个事,于是自告奋勇,前往广东修缮城堡,防备倭寇、海贼的侵袭。对此,朱元璋满意地说:
“卿复自力,甚善。”
简单翻译来就是,爱卿能恢复自己往日的才能,真是太好了。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华高监修的工程竣工。其后他又到琼州继续修城堡,但由于气候炎热,华高竟染病而死。
作为侯爵,华高每年俸禄仅600石,并不算高。众所周知,明朝官员俸禄极低,靠俸禄过日子,吃能吃糠咽菜。而华高就是这种守着俸禄过日子的清官,因此在他死后,竟连安葬的钱都出不起。
对于华高的廉洁,朱元璋感动至极,于是“慷慨”地补支了300石俸禄,追封其为巢国公,并将俸禄与诰封的诏令一起埋入陵墓之中。
《明史》评价华高是个懦夫。但在笔者看来,华高是个智者,或许是朝臣中为数不多可以摸透朱元璋秉性之人。他清楚地明白,朱元璋最忌讳两种人:其一,功劳太大、功高震主之人;其二,专横跋扈、胡作非为、鱼肉百姓之人。
因此曾经勇猛的华高变成了怯懦之辈,同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甘于清贫。而这一切,都得到了朱元璋的欣赏和谅解。虽然华高生前没有享受什么荣华富贵,但是死后仍极尽哀荣。相比于全家遭到诛灭、晚节不保的李善长、蓝玉等人,华高实在太幸运了。
好书推荐: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然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史料更是浩若烟海,想读完二十四史谈何容易。据笔者所知,读完二十四史的学者,简直屈指可数。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著名学者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便诞生了。
本书上起两汉,下至民国,共计651万字,是中国跨度最长,字数最多的历史小说。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不同的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以史实为主,演义的部分非常少。如果说《三国》是七分真三分假,《通俗演义》便是九分真一分假。
因此,本书不仅可以给大家带来娱乐,而且能真正学到知识。故而历史学家顾颉刚才极力推荐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这本《通俗演义》”。
这套书在理工社出版,一共六本,在经过严格编审后出版,加起来6千多页。如今本书正在头条号上做活动,原价400,现价165,而且只印了5000册。大家也看到了,本书已经卖了2700多套,由此可见,此书有多么欢迎。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再难以如此实惠的价格买到质量如此优秀的书籍了!
因此,有意向的读者,请点击下方横条参与团购,绝对物超所值。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全套6册新版精装】 ¥165 购买【勇冠三军、勇冠三军的冠的读音和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