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和有情生命息息相关的十二种因缘吗?
佛教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存在都离不开因缘。一切事物在因缘组合中生成,在因缘中走向衰老,直至灭亡。没有一样事物能够脱离生灭因缘。因此,在事物的三性原理中对因缘形成之性质,称作“依他性”。依他的“他”指因缘。
就是说,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依靠因缘形成的,没有不依赖因缘的独立自性和自由自为之物。要改想变某种事物,就要改变某种事物的因缘。因此,各种事物,各种存在都是相有性空之物。
“相”指因缘所现诸现象,“性”指不依赖因缘的独立自性。任何事物都没有自生自灭的独立自性。因此是万法性空。万法的“法”是存在之意。佛教哲学中“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空”只是否定事物的自性,并不否定事物本身。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懂佛教哲学的人,佛教讲空,就以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怎么会主张因缘规律呢?
《阿毗达摩摄论》中说因具三性:
不变性。就是说因具有自然不变的特性,有其因,便会生其果,不
为神和人的主观意识所能改变。这一条排除了上帝造物的可能性;
无常性。“常”是永恒不变之意。“无常”是,非永恒,处在刹那变化中的事
物。就是说,作为因必须是有为法,无为常法不能作因;
具有特殊能量性。就是说,虽然具有上述作因的两个条件,但不是任何一种因,产生任何一种果,而是同类因,产生同类果。就是说作为因必须具备产生特殊果的特殊基因能量。
因缘的“因”指自身因,即内因,主因,种子,“缘”指助因,条件。如,植物类,种子是因,土壤,湿度,温度,肥料等是缘。有的时候两者不分,通称因缘。
因缘分普通因缘和特殊因缘。
普通因缘指涵盖一切事物的普遍因缘规律。是指大至宇宙星球,山河大地,乃至国家社会,思想文化,动物,植物,有机物,无机物,生物,非生物,小至原子,微粒子,凡存在都脱离不了的因缘总规律。
特殊因缘是指,有感知功能的有情生命的转世因缘。将这种生命转世因缘称作“转世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根处,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支的含义:
1.无明。“明”指,智能,睿智。“无明”是指智能混浊不清,愚暗无知和非理情绪影响下的颠倒是非,错知错觉等。无明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是烦恼无明,二是非烦恼无明。烦恼无明是指产生贪,嗔等负面情绪烦恼的根源——我执;非烦恼无明是破除烦恼障的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菩萨都未除的一种智能障碍,即所知障。
在十二因缘支中的第一支——无明,是烦恼无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无知,而是一种无始世来,熏染所形成的与正见相对立的一种邪见,即我执与我所执。
2.行。指无明所支配下的善恶行为,作为,造业活动。由于任何生命都有取利取乐,避害避苦的追求,因此,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动作,业务活动。为眼前的利乐造恶业,形成了下堕三恶道,转生畜生,饿鬼,地狱的因缘;为长远利益造善业,形成了上升人天道,转生人类和欲界天类;为追求超越苦乐的平淡寂静的境界,收心修禅定,造不变业,形成转生色界四禅天和无色界众生。行支就是造就转生上述三界的造业行为。
3.识。识就是心识,意识。主张八识说者认为转世识是八识——阿兰耶识,主张六识说者,认为因缘第三支“识”是第六意识。识就是人的具有感知思维功能的智能体。识分官识和心识。官识是五官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心识位居五官识之后,故称第六意识。五官识只限于当前实有境物的直觉经验,受时空限制。意识不受有无和时空的限制。有意识的生命称含识和有情众生。
因缘第三支“识”分因位和果位,因位识指与造业行为同在的识,果位识指已入胎的染识,这识是又一轮生命的开始。
4.名色。“名”指有名无形的能量性识体,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受”指感受,“想”指认知功能,“行”包括感情,意志等多种心理行为,“识”指主体意识。在胎儿初期虽无明显的受,想,行功能,但其种子潜藏在意识中。“色”指,精血形成的可见形色体,即胎中形成的模糊的肉团。这胎儿雏形肉团与先前意识同体同在,故称“名色”。
5.根处。“根”指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称六处。根或处的意思是,六识生成的根源,或者所生之处。眼根,耳根等所指的并非眼,耳等器官,而是指那些具有识,听等功能的五官神经系统,称内色。因缘支中的第五支,指的是胎儿的六根器官和神经逐步发育完善的阶段。
6.触。触即接触。是指根,境,识三者的接触。触分六类,即眼根,眼识与色境接触;耳根,耳识与声音接触;鼻根,鼻识与香臭气接触;舌根,舌识与酸甜苦辣等六味接触;身根,身识与冷暖等触境接触;意根,意识与意境诸法接触。由于根,识,境的接触才能产生感受经验。因此,触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7.受。受是感受。经过根,识,境的接触才能引起感受经验。受分三类,即乐受,苦受,中性受。乐受是舒适喜悦的感觉,苦受是不舒适,不喜欢的感觉,中性受是不苦不乐的中性感觉。共分六根,六识,六境接触引起的六类感受。
8.爱。爱是触受引起的喜爱,向往,贪恋。爱分三类,即向往投生欲界,获得离苦享乐的欲界爱,一,二,三禅天喜欢喜乐受的色界爱,四禅天及无色界向往非苦非乐中性受的无色界爱。或称欲爱,色爱,无色爱。
9.取。取是由爱引起的获取,坚持履行,反复实践活动。取从对象分为四类:一,欲取,即享受五欲。五欲是:美色,美声,美香,美味,美触。二,见取,即信仰各种邪教思想,邪恶见解,三,戒行取,即坚持各种不合理的戒禁习俗,守持错误的行为规制。四,自我取,即我执,我爱。
10.有。有是有生,即积累再次转世业因缘,达到完备的业行。
11.生。即是又一次新生。
12.老死。即新生生命,趋于衰老和最后死亡。为什么老死合为一支呢?生的结果死是必然的,但生后死前,未必经过衰老阶段,婴儿和青少年阶段死亡的并非少见,因此,不把衰老另立一支。
在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十二因缘属于苦,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集”是多种因素总集之意,包括烦恼和业行。
在十二因缘支中,1.无明,8.爱,9.取,三支属于烦恼;2.行,10.有,属于行业。以上五支属于集谛,其余七支属于苦谛。
经中又将十二因缘分为四支,引生支,被引生支,促成支,已成支。
无明,行,识三支为引生支,即无明与业行对识进行污染,引生染识。
名色,根处,触,受四支为被引生支,爱,取,有三支为三支促成支,即促成新的一轮转世,生支,老死支是已成支。在前面引生,促成诸支具备的情况下,生死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定局。
十二因缘因果链,前前是因,后后是果,前因后果,因果相连,循环无始无终。
自无明至老死的一轮循环,平常需要经过三生。
从无明,行,到染识投胎属前世。不言而喻,这一阶段省略了生,老及触,受,爱,取,有诸支。
从识投胎,经过名色,根处的胎中发育,出生后经过触,受,爱,取,有至老死属今世。
第11支生,第12老死属于后世。在这生支前省略了投胎发育诸支,从生到死中间省略了触,受,爱,取诸支。以上是入世因缘。
出世因缘就是用无二智慧破除无明烦恼,停止造入世诸业。若无业行,即使烦恼未除,也不会堕入世海。
( 原文名称《转世十二因缘通俗解说》,多识仁波切撰文)
佛教:十二因缘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结果。
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而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成形,藉着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于是就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显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当中‘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在世的果;再由现在世的‘爱’、‘取’、‘有’再次种下未来世‘生’、‘老死’的果,由此产生三世之间‘惑、业、苦’的因果轮回关系,称为‘三世二重因果’。列表如上图:
从上表可知,十二因缘就像一条链子,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生命紧紧串连在一起;又像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本来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是由于贪、嗔、痴烦恼的牵引,所以不容易出离十二因缘的流转。
因此,若欲脱离三世轮回,得到解脱之道,只有泯灭生死根本的‘无明烦恼’,唯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此才能究竟解脱。
以上的流程称之为‘还灭缘起’,反之,称为‘流转缘起’。十法界当中的缘觉圣者虽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够从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现象了悟‘非生非灭’的真理,因此称为‘缘觉’。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因为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而后因为悲悯众生‘不解十二因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这段话说明:唯有认识十二因缘法,才能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进而永除诸暗,离苦得乐。
十二因缘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法是直线的,依佛教的因缘法来看,生命是‘无始无终’,是圆形的。一个人除非能够证悟解脱,否则一期生命结束,死亡的只是肉体,生命将随着业识继续流转,就像果树的种子,永远相续相生;又像薪尽火传,赓续不断;也像水和冰一样,互相溶合,互为冰水。
所以,在三世相续的生命中,尽管我们的身体有五趣六道之别,生命主体却是一个。有些不明生命现象的人认为‘死亡就是消灭’,这就是不明因果的‘断灭论’。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qfqb__sh
这里只写喜欢的字
十二因缘:藏着生活,解开人生苦结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缘起,作为佛教阐释生命流转与解脱的核心理论,能帮助我们洞悉人生诸般苦厄的根源,探寻解脱之径。
其始于 “无明”,人在懵懂中对 “无常”“无我” 等真谛浑然不觉,妄念贪嗔随之滋生。受此驱动,“行”—— 身口意的造作纷起,善恶业力种子悄然种下,进而感召 “识”,开启轮回孕育,形成 “名色” 这一生命雏形。胎儿成长中 “六入” 渐备,出生后借六根与外界 “触” 发感知,滋生 “受”(苦、乐、不苦不乐受),依 “受” 起 “爱”,贪恋乐受致强烈 “取”,执着占有,“取” 积成 “有”(业力存积),时机一到迎来 “生”,新生命裹挟业力踏上尘世征途,最终走向 “老死”,周而复始,编织起人生的复杂网络,也埋下苦的伏笔。
在生活的琐碎与繁杂里,十二因缘恰似智慧明灯,指引我们解开人生苦结。
洞察 “无明”,追根溯源是首要。自我反思如镜,映照内心。当人际关系矛盾频现,反思是否因对他人缺乏了解、仅凭臆断评判,陷入无明。静下心回顾相处点滴,剖析情绪与想法根源,揪出片面认知或偏见。知识学习则是拓宽视野的通途,研读哲学、心理学、宗教典籍,参与讲座课程,洞悉不同性格沟通之道、情绪原理,以客观理性应对问题,驱散无明迷雾。
关注 “行” 与 “识”,审视行为和观念不可或缺。行为复盘时,回顾工作急于求成致错,剖析是功利心、焦虑心态驱使下的草率 “行”,明晰后沉稳调整。观念更新亦关键,若消费观念偏差,视名牌为价值体现而陷入困境,借助学习交流重塑观念,让后续 “行” 健康合理。
借 “名色” 到 “受”,理解情绪反应是智慧之举。情绪觉察让我们遇批评难过愤怒时,冷静剖析 “触”(如对方语气、场合)与 “名色”(自身重视程度、自我认知)因素,继而情绪转化,视批评为成长契机,平和对待,改善行为。
克制 “爱” 与 “取”,避免过度执着。面对游戏诱惑,克制贪爱,合理安排时间,平衡生活;恋爱中尊重对方,放下占有欲,以包容经营关系,维系甜蜜。
转化 “有” 与 “生”,积极创造善业。曾因自私口碑差,便主动利他、参与互助,扭转局面;遇挫折当作磨炼,以积极心态拥抱变化,积累善缘。
坦然面对 “老死”,珍惜当下生活。家庭有摩擦,念及时光短暂,主动和解,珍视相伴;工作休闲皆全心投入,充实度过每一刻,不负韶华。
生活恰似一场充满挑战与磨砺的漫长旅程,众生皆背负着 “苦” 的行囊,身体的病痛如影随形,仿若阴霾笼罩;情感波折恰似惊涛骇浪,轻易打翻内心的宁静小船;事业挫折则像险峻高山,横亘在前行道路上,令人举步维艰,更有那焦虑、迷茫、贪嗔痴等负面情绪,如细密蛛丝,缠绕心灵,束缚得人不得解脱。
十二因缘为我们递来破解困局的妙法,它不只是理论,更是生活的指南。每一次对无明的洞察、对行为观念的审视、对情绪的把控、对执着的放下、对业力的转化,乃至对生死的坦然,皆是在生活这方修行场上的扎实步履。当我们依循十二因缘的智慧,于日常点滴里磨砺心智、修正言行、滋养善心,便能逐渐解开人生的苦结,抚平内心褶皱,寻得自在安宁。
愿我们都能深谙十二因缘要义,在尘世烟火中,以平和之心应对风雨,以智慧之举化解难题,将生活的苦难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绽放生命本真的华彩,迈向解脱与圆满之境,书写属于自己的豁达人生篇章。如此,方能不负这一趟珍贵的人生旅程,于无常世间,握住那一抹永恒的宁静与喜乐。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哪十二因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