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比不上三代从商吗?网友评论引起万千共鸣
多谢诸位抽空阅读,若您觉得此文尚可,劳驾点个赞,加个关注,也请留下您的独到见解,畅所欲言一番!
最近在某乎看到这样一个热点话题:十年寒窗苦比不上三代从商吗?
看看网友的分享,您或许能在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收获别样的感悟与思考
十年寒窗有一飞冲天的。
三代从商有血本无归的。
为什么总喜欢用一个群体中的失败者去类比另一个群体中的成功者?
10年从商的难度比十年读书难多了。
只有学生党才认为读书最难;
工作后认为,读书是很难,但学习能力就是在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一关都过不了……成不了啥气候。
如果十年寒窗能比上三代从商,那一定是个令绝大多数人绝望的时代,比如科举时代。 哪怕是现在,你读个985都不如经营三代的早餐店挣钱多,这才是好的时代。
你以为的三代经商:月入十几万,每天早上安排一下职员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玩儿。
实际的三代经商:好年景一年上百万,不好的年景一年亏个上百万。每天起早贪黑,操不完的心,应付各种应酬焦头烂额。
三代从商,就算一代二十年,那也是六十年的时间。 都不用说什么大生意,就说开家小饭店,能开六十年啥概念? 现在国内这些所谓的老字号品牌,大多也不过七八十年到百年左右的历史。而一个省里,一般能拿出手的老字号品牌能有一两百个都算多的。
十年寒窗就最多到高二学历而已 。。。。
我家三代经商代代都是大学毕业 。。。
现在的年轻人总有种错觉,觉得自己读了个大学就比老辈人更聪明。
我爸经商打拼几十年创下一番家业。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尝试过继承产业,但是我根本玩不来,有很多事情很多决策,理论跟实际完全是两码事。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还有各种人情世故。我就因为在酒桌上说错了话,
十年寒窗,凭什么打不过三代努力?
一
经常收到一些类似的信息,并不是要买房,而是买不起房,所以找我来吐槽。有一阵子我都觉得自己成了负面情绪的桶了,好在这些吐槽也只是发泄而已,并不要求我回答,否则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今天又接到了一条,说是自己出身贫苦农村,凭着苦读得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工作稳定也有20万的年薪,但是仍然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之后也基本都是这意思吧,然后提出疑问,这样的社会正常吗,公平吗?
我不知道说什么,也不想说什么,只是回了一句去年很火的话,据说是白岩松说的:你不过是寒窗苦读了十年,凭什么超越人家几代人的努力?
二
公不公平我确实不知道,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还是结果公平更都没有标准。但我知道这自然界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公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是这社会的正常。
羚羊一辈子都在奔跑,但是却经常被狮子捕杀,公平吗?狮子会觉得很公平,因为它天生就是狮子,羚羊觉得不公平又能怎样,千万年来就是这种演化,谁也无法改变这多少代的传承。当然,或许某一代会基因突变,从此也成为一个强大的物种,但这种事只是偶然和随机,千万别当成必然的追求。
成功学最喜欢说的就是“只要……就能”,其实扯淡,真要如此这世界就没有高低之分了。而真实的世界中永远只有积累或突变,却从来没有必然。你如果运气好那就突变,甭说十年寒窗了,就算是少年一夜成名也有的是案例。但如果没有运气那就是慢慢积累,熬着等着,或许能收到花开月明,但更大的概率是一代代的缓慢爬升,甚至是重复这平凡。
你十年寒窗,应不应该打败三代努力的?应该,但也只能是在同等条件下,打败第三代。而人家前两代的积累努力,凭什么让你打败?
三
举个例子吧,郭德纲,出身草根,凭借天分和努力,历经坎坷,可以说是登上行业与人生的巅峰了。德云社里有个侯震,侯家的第三代,如果论能力、名气、财富都不能跟郭德纲比。但又能怎样,老郭能盖过侯震,能超越侯家的三代资历吗?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无论如何侯宝林大师对相声改良也是开创之功,侯耀文更是他的师父,凭什么让你的十年努力打败?
郭德纲已经是异类的突变分子了。相声界几十年来像他这样儿能有几个?无论怎样他也是赶上了风口,所以开宗立派成为行业巨擘。后来者就算是能力比他强,同样也不能超越了。
但郭德纲如果是个普通艺人呢?那就是普通呗,要么熬着,要么死去。当年他最早来北京的时候,坦言说就是想给前辈们当条狗啊,但前辈们不要他,或是看不起,也或是担心被抢了饭碗。
其实前辈们错了吗,这些主流真的错了吗?没有错,他们只是遵守了所有行业的规则,遵守了自然之道,来得早就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让后来者轻易超越。所有人都是这样,无论公司还是团队,甚至是各种机构,来得早的就是占了地儿,后来的只能按部就班,想弯道超车难上加难。
这个世界大多数的时候就像个传销的结构,先赶上风口的确实有能力,但他们成功登顶的概率是后来者的无数倍。来晚了就是来晚了,之后在后面熬着当下线。什么时候能出头,除非这个系统崩塌,后来者才或许有出头之日。
四
中国是1977年冬天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和第二年的1978届堪称人才辈出。我见过一位78届大学生,副司级官员。按他说法,他们学校这届出了好几位省部级,地市级的更是十几二十位,其他最次的也是正处级了。
真的是这两届的能力很大本领很强吗?未必,当年的教学和基础跟今天无法相比。但是他们赶上了风口,赶上了系统大变革后的人才断层。所以这两届人可以说都成功,未必是他们幸运,真要是幸运也就不会去下乡受苦了。但他们的幸运体现在抓住了机会上,就是赶上了风口。
后来的人还能赶上这种风口吗?太难了,或是熬着,或者离开,1992年的时候也可以去追求另一个风口。可是随着社会逐渐平稳,那风口就会越来越少,竞争者却越来越多。没办法,来晚了就是只能当下线,不仅熬着,还有风险呢。先发者从来都是踩着后来者一步步登高的,这就是自然法则。
五
当然,人生最重要的还有运气。前两年我遇到个换房的老爷子,他说自己一辈子最成功的事儿就是拉了一泡屎。
那是三线建设时期,他作为工程队的一员本来已经定了要去西南山区。可当时他正闹肚子,上吐下泻的。强忍着跟着队伍出发了,但还没出北京就憋不住了,拉了一裤子一身。看他病得太重,没办法只能让另外两人抬着他回北京。
之后这老爷子自然也就留在了北京,抬他的两人也留了下来。之后其中一人当了,不算多提携老爷子,但涨工资分房子却绝不落下。时至今日,老头的两套老公房随便就价值千万,给孙子换房无压力。而当年去支援三线的同事们呢,基本都扎根当地,虽然各种待遇也不差,但和北京的条件能比吗?
所以老爷子非常感慨,这一辈子竟然被一泡屎所改变,哪儿说理去?但这种事儿是可追求的吗?当年他因为没去成三线还后悔呢,失去了奉献青春的机会。机会来临的时候,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机会,都是撞大运罢了。
六
十年寒窗,凭什么打不过三代努力?不凭什么,就凭大家都是普通人,就凭运气不好来晚了。20年前在北京买房的做对了吗?他们当时可不知道自己做对了,只是来得早运气好,再加个稀里糊涂的儿而已。什么投资升值当年没几个懂的,更没人敢相信北京均价能从3000多涨到6万多。
十年寒窗读到博士也买不起房更正常,就因为今天的博士地位也就相当于当年的高中生,而本科的含金量也就相当于当年的初中肄业,识字会算数而已。你别不服,要不过些年再看,博士或许连当年的高中生都比不上了。
来晚了就是来晚了,难度大了内卷了。怎么才能出头,最老实的就是熬着,一步步踩着后来者往上爬。要不然就转换赛道,跟1992年似的看见风口就往上冲。反正系统崩塌是不太可能了,社会越稳定,越没有重建的可能。什么都不做那就等运气吧,谁也不知道今天的哪件小事儿能影响一生。但这玩意儿可遇不可求,别刻意追求。
七
我写了这么多有意义吗?没意义,根本就不是鸡汤更没给勺子,反倒都是丧气话。非说意义那就是给你提个醒儿,仔细看看这个冷酷的世界,他没义务帮你打败谁。这个世界根本不在乎公平,所谓的正常就是物竞天择,老天爷冷冷地看着众生自己选择。你成功了,他无所谓;你失败了,他直接碾死你,不带走一丝云彩。
所谓适者生存或许对,但也只是郭德纲这种有能力的,或者是侯震这样有家世传承的。其他人都不过是幸运者生存罢了,熬着等机会,在这冷酷的世界里熬着等机会。
仅供参考。
【十年寒窗,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