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十恶不赦的近义词)

更新:06-3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十恶不赦”到底哪“十恶”?什么样的罪行,才是“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这个词是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来自于古代刑罚中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那么说,这“十恶”具体有多大的罪过?怎么就不能被赦免了呢?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十恶”。

“十恶”原本是佛教中的用语,是指十种当招致地狱、恶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又称为“十恶业道”。

那么,本来是佛教用语的“十恶”,怎么会跑到了古代的刑罚之列呢?这个事咱们得说回到隋朝。

隋文帝杨坚这哥们,比较信奉佛法,借用佛法之中“十恶”这个词,嫁接到了《大隋律》当中,于是就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十恶不赦中的“十恶”。

咱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总会看到这么一个片段,说是有新皇帝登基,就会大赦天下,把全国的囚犯都给无条件的放了,让他们感恩皇帝,重新做人!但是,犯了“十恶”的囚犯,是不在赦免行列里的。那么,古代的“十恶”,分别都是指哪十种恶行呢?

第一种是“谋反”

在古代,要干翻当朝的皇帝,还要夺取人家的江山,这就是个不接受任何反驳的死罪啊!而且不仅是自己死,基本上九族都得跟着死。就算是有免死金牌,那也不好使,照死不误。

第二种叫做“谋大逆”

是指图谋毁坏皇帝的家庙、祖墓及宫殿。这么说有点不好理解,咱们举个例子:好比曹操当年一手组建的特殊技能职业队伍“摸金校尉”,专门挖汉朝皇族的祖坟。再比如说项羽烧了阿房宫,如果是在当朝,这些都算是谋大逆的罪过,不过要是改朝换代的话,上一朝代的皇帝面对此情此景,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种罪名叫做“谋叛”

是指企图背叛国家,投敌叛国。说白了就是当叛徒。对于叛徒,最少得用加特林突突半个小时,方解心头之恨。

第四种是“恶逆”,就是指自己的直系亲属。

第五种罪行是“不道”,这个不是说“不知道”的意思,而是指非常严重的刑事案件,并且是灭绝人性的那种!比如说把别人一家子给灭口了这种刑事。

第六种罪名是“大不敬”,就是对皇帝出口成脏,当面辱骂皇上。

第七个罪名叫做“不孝”,这个不孝不光是指拒绝赡养父母,还包括父母去世之后三年内,不准结婚也不准行娱乐之事,违者即为不孝,轻则收押吃牢饭,重则秋后问斩。

第八种罪名叫做:“不睦”,是指或者殴打自己的长辈。其中还包括,殴打自己的丈夫,这些都算是“不睦”。

第九种“不义”,是指学生杀老师,士兵杀长官,下级杀上级等等行为。如果在古代丈夫去世之后,妻子立马改嫁,这个也算“不义”的范畴,也是“十恶”里面的一种。

最后一种罪名叫做“内乱”。“内乱”不是说打,而是指家庭内部亲属之间通奸的禽兽行为。

其实,在古代,除了这十种恶行之外,还有很多重罪是不能够被赦免死罪的,伙伴们还知道哪些罪行在古代不能免死?评论区咱们一起聊聊,再顺便给我点个小赞赞呗。

三分钟读懂:十恶不赦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赖正直

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人们往往会用"十恶不赦"这个成语来形容。但在古代,"十恶不赦"是一个法律术语,有特定的含义,可不能随便用哦。

简言之,"十恶"就是古代律典中把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放在一起罗列规定,以起到警示、诫勉、威慑的作用。

最早这样规定的是《北齐律》,当时叫作"重罪十条"。隋代《开皇律》沿用了这一立法形式,并改称"十恶"。

据我的硕士导师、厦门大学法学院周东平教授考证,《开皇律》的"十恶"之名,来源于佛教《增一阿含经》。佛经中的"十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十种"业"。隋文帝时佛教兴盛,借鉴佛教术语为法律规定,但只是借用其名,实际含义不同。

因《北齐律》《开皇律》律文今已不全,关于"十恶"详细规定,目前主要见于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即:

(1)谋反。指"谋危社稷",即企图推翻当朝的政权。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投奔敌国、伪国。

(4)恶逆。指殴打和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姐、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及父母等尊长。

(5)不道。指全家(非死罪3人以上)或用蛊毒、厌魅、肢解等方式。

(6)大不敬。指冒犯皇帝、皇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的祭祀器具和舆服等日常用品,偷盗或伪造皇帝御印等。甚至包括"指斥乘舆"(当面骂皇帝)、"对捍制使"(当面骂皇帝的使者)。

(7)不孝。指告发、咒骂祖父母、父母,或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另立户口、分割家产,不进行供养,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释服等。

(8)不睦。即、缌麻以上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平民、吏卒本属都督、刺史、县令等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作乐,或在服丧期内改嫁等。

(10)内乱。指小功以上亲属、父祖妾,或与上述人员通奸。

"十恶"的主要特征是违背封建纲常,因而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最严重、最恶劣的犯罪,不仅单独归类进行警示,而且规定了极重的刑罚。

例如《唐律》对"谋反"的刑罚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姐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到了《大清律例》,更狠:"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刑法的轻缓化、去化,古代"十恶"罪名在现在看来已没有那么严重。例如守孝期间结婚(不孝)、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不义)已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不供养父母(不孝)、近亲通奸(内乱)也不作为犯罪处理。颠覆国家政权(谋反)、叛逃(谋叛)虽然仍是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但已罪不至死(我国现行《刑法》第105、109条均未规定死刑)。

当然,"十恶"那些严重触犯人类社会基本准则和底线的行为,即使在现代也同样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比如父母祖父母等尊长(恶逆)、全家3口以上(不道)、学生杀老师(不义)等犯罪行为,按照我国现行《刑法》也有很大概率要被处以极刑。

古代律典对"十恶"的严厉态度,除了刑罚特重之外,还表现为不允许适用八议、上请、减刑、赎刑、赦免等减免刑罚的制度。"十恶不赦"中的"不赦",即来源于《唐律》规定的"犯十恶者,虽常赦犹不原。"

古代因皇帝登基、过生日,册立皇后、皇太子,或逢重大喜庆、重大节假日,常常会赦免罪犯。但一般的常规性的赦免,不能适用于"十恶"罪犯,此即"虽常赦犹不原"。

然而,"常赦"一词表明,还存在"特赦"。也就是只有经过皇帝特别批准,才能赦免"十恶"罪犯。不过,即使是得到了特赦,也要"会赦犹除名"。这是针对有官位、爵位的人而言的。这些人犯"十恶"罪名,即使得到皇帝特批,赦免罪刑,但也要从吏部名册中除名,不能再当官,也不能再享受官员的免税、免徭役等特权了。

参考文献

宁汉林:《中国刑法简史》,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东平:《隋〈开皇律〉十恶渊源新探》,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你知道十恶不赦的十恶,分别指哪种罪行吗?为何只有这十恶特殊?

在汉语当中,如果一个人犯的罪特别严重,罪大恶极。那么我们通常会用一个特定的词来形容,叫做十恶不赦。

但是,你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十恶又是指的哪十恶吗?

所谓的十恶,指的是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十种罪行。不过,十恶最早其实并不是十种犯罪,而是一种佛家用语,意指十种招致地狱的罪行。犯了这十种罪行后,就会下地狱,所以也称作‘十恶业道’。

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并且逐渐兴盛之后,这种说法开始被官方所引用。到了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将其规范化,定下十种重罪。到了隋朝的时候,开始将这十条重罪改称为十恶。这十条罪行,是不可以被赦免的。就算按照古代的习惯,比如新皇帝登基,或者国家有了什么大喜事的时候,会大赦天下。但犯了这十种罪行的人,则不在赦免范围之内。

谋反是十恶之首,也是古代统治者最不能接受的罪行。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古代封建社会,讲究皇权至高无上。任何一位帝王,正常情况下,都绝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所以,谋反的罪名一旦坐实,不管都无法赦免。比如在唐朝,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面对过太子李承乾谋反。虽然李世民在内心深处,依然爱着自己的儿子。但出于礼法,还是不得不废黜李承乾的太子位,并且将其流放到岭南。

相对其他几种罪行,谋反的罪名也是最严重的。不但自身必死无疑,就连亲人往往也要受到株连。

大逆这个词,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似乎和谋反是一个近义词。但实际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所谓的大逆,不是指谋反,而是指毁坏了皇家的陵墓、宫殿、宗庙。

对于古代至高无上的皇权来说,这种行为,就相当于是在藐视皇权。虽然没有真正谋反,但这种罪行,也与谋反无异了。

简单来说,如果你去挖皇家的陵寝,或者毁坏皇宫,捣毁太庙,那这种行为,就被称作大逆。

在十恶当中,谋叛其实和谋反也是不一样的罪名。

简单来说,谋反是要取而代之,推翻皇权自己去做皇帝;而谋叛,则是叛逃,是叛出政权之后,跑到敌国去。

当然,在古代中国,除非是那种常年割据的南北朝时期,或者军阀混战的乱世,谋叛这种罪名,一般是很少出现的。毕竟在我们的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大一统的国家。就算有人想犯这个罪,好像也没地方可以去叛逃。

十恶当中的前三种罪行,都是对政权或者皇权存在危害。而第四种的恶逆,则是对自己的亲人。

古代中国,受儒家文化熏陶,所以古代统治者,往往讲究以孝字治天下。讲究的是孝顺父母,亲善兄弟。

而如果有人或者殴打自己的父母、祖父母、长兄,或者其他一些比自己辈分高的直系亲属。这种罪行,就被称之为恶逆。

别小瞧这种罪行。在今天的法治社会当中,如果有人犯了这种罪,往往我们还会进行一个法庭审判,去根据证据和事实量定罪责。但是在古代,恶逆的罪名要是一旦坐实了,那是可以直接在官府被乱棍打死的。

而这个罪行和罪行的惩罚力度,也是古代县以下的社会进行家族治理的基础。

不道,指的是那种灭绝人性的惨案。

比如说,现代一些狂,作案之后的罪名,在古代就叫做不道。另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去,比如肢解之类的,这种罪行也叫作不道。

简单来说,就是残忍的。

在我们今天的汉语当中,有个成语叫做大逆不道。从字面上来看,这就是十种罪行中的两种。而这两种罪行,涵盖面一般也比较广,所以采用这两种罪来称呼犯罪。

大不敬这种罪行,主要是为皇家量身打造的。

这种罪行,和古代的大逆有点类似,都是冒犯了皇权的威严。不过两者的区别在于,大不敬要稍轻一些。所谓的大不敬,一般是指各种对皇帝或者皇家不敬的事,涵盖的比较宽泛。有可能是行为,也有可能是说话。

所以,大不敬的责罚,往往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不孝这个罪名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指简单的不孝顺父母。

这个罪名,和之前的恶逆有点像,但又要比真正的恶逆轻很多,泛指不尊重父母的行为。

比如说,辱骂父母,父母离世后不守孝,父母在世的时候和父母分家产等等。

另外,在古代的时候,和父母分居,也算是不孝的表现之一。要是按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今天绝大多数现代人,估计都算是不孝了。

对于不睦这个罪行,不同的朝代可能解释不太一样。古代的时候,有些朝代指的是单纯字面上的解释,指父亲或者亲戚之间不和睦。而有些时候,则指的是某些亲属,或者女子殴打丈夫。

比如《唐律》中对于不睦的解释,就是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这里面的缌麻亲,是指男性同一高祖父母之下的亲属,小功亲是指同一曾祖父母之下的亲属,大功亲是指同一祖父母之下的亲属。

简单来说,不睦这个罪行,可以类比于恶逆。犯罪成功就叫恶逆,犯罪未遂就叫不睦。

不义这个罪名,指官吏之间互相,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马上改嫁。

在中国古代,义字往往和孝字并称。孝义二字,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孝字主要是对亲人长辈,那么义字就是对亲人以外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不义也是一项大罪。

十恶中的最后一项罪名,内乱,同样指代的比较宽泛。

所谓的内乱,一般是指,或者亲属间的通奸等等。隋唐之后,主要指的是同辈亲属通奸。在不同的朝代,对这项罪名的惩罚力度也略有不同。最有名的比如浸猪笼,在一些县以下的亲族治理的地方,女子通奸,是可以被亲族长辈合法杀掉的。

另外,古代男子,或者和祖父、父亲的妾通奸的,则是大多处以绞刑。要是这个罪名一直都能贯彻的话,那唐朝的李治,在娶了武则天之后,马上就要被处以绞刑了。

这十种罪名,虽然各有不同。有的罪名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理所应当,有的则是不知所谓。但从古代统治者的角度看来,这十种罪行,其实都是在威胁自己的统治,或者让国家容易变得不安定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比如不孝或者内乱,看起来是和皇帝本人没什么关系。但如果发生的多了的话,极易导致社会混乱,威胁皇权的统治。而且,对于古代以礼法的皇权来说,这些大大违背礼制的事情,在道义上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对于是所谓的十恶,处罚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些乱世,皇帝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一定保得住,哪会坚持什么十恶不赦呢?

【十恶不赦(十恶不赦的近义词)】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十年磨一剑打一成语;十年磨一剑是成语吗 下一篇:十恶不赦是什么意思【十恶指的是哪十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