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风吹万物声不同,始作俑者会(二)
南郭子綦在教导弟子子游的过程中,虽然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展示了“吾丧我”的状态,但是想由此来解释清楚怎样视万物为齐一,视各种物论为齐一,恐怕很难。为了让弟子更容易理解,南郭子綦打算举一个风吹万窍的例子,于是问子游是否知道何为人籁、地籁和天籁。子游肯定听都没听说什么人籁、地籁和天籁,不得不很虚心的向老师请教。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游一听老师说的这些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啊,当然希望老师能讲一讲其中的道理,“方”在此处是术的意思,“其方”可以理解为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理解为其中道之真义。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接着南郭子綦长篇大论的解释了何为地籁,大地呼出的气,我们称之为风。大块就是大地的意思。噫,有两个发音,读yī时,表示感叹;读ài时,则是出气的意思。故噫在此处应该发ài音。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就会引起万窍怒号,也就是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会跟着怒吼起来。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你有没有听见过那种没有吹过任何东西的仅仅是风的声音呢?
《说文解字注》翏字的发音为liù,翏,高飞也,此处谓长风之声。《经典释文》中对“翏”字列举了四种读音:良救反(liù);六收反( lōu );怜萧切(liāo);力竹反( lū )。陈鼓应先生著《庄子今注今译》对“翏”字的注音为“ liāo”。沈善增先生在《还吾庄子》一书中也赞成取 liāo的读音,这样可与后面的“调调”、“刁刁”同韵。这几种说法都有道理,我个人支持采用liāo的读音。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
“畏佳”读作“畏崔”,形容山势险峻。“林”通常都被认为通“陵”,但是如果单就山势而言,“林”字属于多余,因为后面“畏佳”就是形容山势之险峻。所以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林”就是指山中的丛林,而“畏佳”所形容的则是林木被风吹动之状。这样的话庄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山林随风起伏不定,更显山势之陡峭峥嵘,百围大树上的窍孔。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上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斥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门轴开关时发出的吱吱声,像鸟儿鸣叫叽喳。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前面的风在呜呜唱着,后面的风就呼呼的和着。清风徐徐就如低声的和乐,长风呼呼便如大声的和唱。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当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忽就寂然无声了。你难道曾见过风吹过树木,仅仅是枝条随风摇曳的样子吗?也就是说风吹树摇而寂静无声的情况恐怕并不会存在。
不得不佩服庄子的文笔,仅一风吹万物,声音各异的影像就能描绘的如此多姿多彩。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可以说颜成子游这个弟子非常的聪明,一点就通,从老师讲解的地籁的情况,推而知道何为人籁、何为地籁。所谓地籁就是各种孔洞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想象,人籁自然就是丝竹之类乐器发出的声音了。但是何为天籁呢?还需要老师进一步讲解。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南郭子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一个反问句回答了颜成子游的问题,风吹过众多孔窍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千差万别的声音的形成都是由于各种孔窍自身形状的不同所造成的。虽然是由于自身形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但是鼓动它们发出声音的又呢?”
到底何为“天籁”呢?南郭子綦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天籁,恐怕也根本没有打算要解释什么是天籁。通过对风吹万不同这一现象的讲解,关键是要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不同”,其同一的那个源头是什么?这个源头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源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千奇百怪的声音,都是由一个相同的源头所鼓动,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打开这个源头就可以听到这些声音,关闭这个源头,这所有的声音也就消失了。这些声音不过是风吹在不同事物上得到的不同反馈。风还是一样的风,能说声音各不相同吗?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清代十位帝王大字书法欣赏
清代十位帝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大字书法欣赏。
顺治帝的这幅字写的是亦云上乘。 “亦云”是“也说”的意思,有成语人云亦云。上乘,佛教指大乘。这幅字圆润浑厚,稳健又不乏灵动。
康熙帝的这幅字写的是宝忠堂。这幅字温润俊秀,正气俨然。
雍正帝的这幅字写的是积善成德。意思是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出自《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幅字灵动潇洒,颇有趣味。
乾隆帝的这幅字写的是烟云尽态,是指云雾被风吹拂,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这幅字淡雅秀美,流畅自然。
嘉庆帝的这幅字写的是笃恭。笃恭是指纯厚恭敬,语出《礼记·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这幅字笔力雄健,气势凌厉,威风八面。
道光帝的这幅字写的是慎德念功。道光皇帝的斋号叫“慎德堂”,慎德念功的意思是惟德是辅,念夫祖宗功德。这幅字温润俊俏,静中有动。
咸丰帝的这幅字写的是恩泽蕴福,比喻恩德及人,像雨露滋润草木。这幅字方正秀美,意蕴深厚。
同治帝的这幅字写的是雨露润泽,意为雨露之泽及万物。这四字出自宋代张元干《紫岩九章章八句上寿张丞相》。全诗为紫岩高兮,上摩穹窿。雨露润泽,风云会同。表宋宗臣,礼泰智崇。皇以昭之,简在帝衷。这幅字大方端庄,圆润厚重。
光绪帝的这幅字写的是柳帐宣荣。这幅字沉稳厚实,富有内涵。
宣统帝的这幅字写的是千鹤万龟,寓指长寿。这幅字浓重厚实,虬劲洒脱。
藏地符号 | 来自西藏的瑞兽天团
“瑞”即吉祥的意思
瑞兽就是吉祥的神兽
承载着中国传统思想里的美好寄托
瑞兽祥禽,如意平安
从古至今,华夏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众多神话故事,尤其是《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神话中的奇珍异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也多来自《山海经》,它们承载着原始先民对美好生活无限的希冀和向往。西藏瑞兽文化,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西藏,那些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大多都被赋予了祥瑞寓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守护瑞兽。瑞兽符号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大 象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
“拉萨曾经有过大象”,此话或许令人难以置信,海拔三千六百米的高原上有过热带森林动物——大象,具有一般地理常识的人是不会接受的。可是事实上拉萨确实有过大象,是当年尼泊尔国王送给13世作为朝贡的礼物。布达拉宫背后龙王潭风景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间高大的象屋,那里是大象居住的地方。
▲扎什伦布寺通瓦屯旦殿内“大象”细节的壁画
在西藏有一副“阿扎热牵象”图,以前多见于高级僧侣的府邸大门两侧,寺庙大殿廊道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如今,在很多较为讲究的藏族家庭的门廊内侧都会出现,其寓意是招财进屋,另外则是为了用民族传统图案增加这些建筑物的民族特色。
▲阿扎热牵象图
孔 雀
—
孔雀在佛教神话中是由凤凰而生,孔雀明王性甚恶,特别是好吃人,佛祖如来亦被其一口吞下。如来无法,只好破其背而出,后封其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诸佛中,如阿弥陀佛、鸠摩罗天等皆以孔雀为坐骑。
很多寺庙的墙顶、屋顶也会出现金孔雀。
孔雀元素在西藏十分常见,孔雀羽毛常作为点缀出现在佛前供水的贲巴瓶中,以及特殊的仪式中。孔雀翎上的“眼睛”代表智慧,其发光的金色羽杆代表着佛陀无数的方便和方法。此外,僧匠们也会将酥油供灯做成孔雀的形态,供奉在佛前。
▲扎什伦布寺外景
狮/雪狮
—
早期佛教选用狮子作为佛陀释迦牟尼的象征,佛陀被画成端坐在由八头狮子承托的宝座上,象征权力。狮子也是众多金刚乘神灵的坐骑,其中有多闻天王、文殊菩萨、象头神和吉祥长寿女神。
藏族艺术文化表现中可以视为神话的西藏雪狮,是长着绿松石色鬃毛的白色雪狮,掌管西藏雪山山脉的厉妖。雪狮是西藏的动物徽相,装饰在就地方的官印、硬币、和邮票上。在唐卡上,双狮常被诙谐地画在积雪的高山之巅,与鹿和双鹤一样,它也构成了和谐主题。但有时也把狮子画成小猫滚绣球的样子。
宝 马
—
在西藏,随处可见随风飘扬的经幡,这些经幡也叫做“风马旗”。
风是马的天然要素,当它疾驰时,风起迎之。风和马都是运行的自然载体,马驮的是实物,而风载的是虚无缥缈之物。
“风马旗”为五佛的五种颜色,上有符咒、祈祷文和吉祥符号。一般风马居于,四角有“四个超自然动物”。风马的马鞍上通常都驮着转轮王的如意宝,象征着无论它走到何方都会带去和平、繁荣和和谐。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也被画在风马旗的,他身骑白色神马穿过翻涌的积云。
四方超自然生灵:龙、金翅鸟、老虎和狮子,分别画在藏族经幡风马的四角。春天的龙是生命轮回的标志,代表着生(青龙);夏天的红鸟代表青春(赤鸟);秋天的白虎代表暮年(白虎);冬天的“黑色武士”代表死亡(玄武)。在汉地佛教中,四大护法动物象征着战胜生、老、病、死“四苦”。
老 虎
—
老虎额头上有汉字“王”的天然标记,是力量、无畏和军事实力的象征。
在佛教中,老虎是众多神灵,尤其是怒相神或好战神灵的坐骑,象征着大成就者或神灵的无畏和凌驾他人之上的意志。许多怒相的饮血金刚和护法神都身围虎皮围腰,其女性伴偶则身着豹皮裙,象征着它控制了嗔恚。佛教的胜利幢上经常会出现虎皮围帐装饰。
“蒙人驭虎”的画作经常出现在格鲁派寺院的墙壁上,画面上一个蒙古喇嘛或贵族牵着一只被铁链拴着的、已被驯服的老虎。据说,此图代表“三界怙主”,其中蒙人代表观音菩萨,铁链代表金刚手菩萨,而老虎藏则代表文殊菩萨。这幅画也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即:蒙人驭虎代表格鲁派战胜了藏传佛教旧派。
▲扎什伦布寺“蒙人驭虎”壁画
和气四瑞
藏族吉祥主题图案中的瑞兽天团
—
由大象、猴子、野兔和鹧鸪组成,是藏族最喜爱、最尊崇,且最普遍使用的一种吉祥图案。“和气四瑞”源于有关佛陀往世故事之一的《本生经》。在树下,它们一起叠摞成一个杂技般的金字塔状,四只动物互敬互爱、共享花果、团结和睦的美好情景,象征着和谐与吉祥。
▲扎什伦布寺”和气四瑞“壁画
此外还有圣鹿、龙神、金翅鸟、摩羯等神话中的神兽,它们已经渗透在藏地人的宗教和生活中,守护着这片净土,也守护着这群的人们。
参考资料:中国藏学出版社《藏传佛教象征符与器物图解》
图片已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千奇百怪的意思—千奇百怪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