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成语,15个必须知道的小知识
01
“莫逆之交”是一种什么样的友情呢?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
“莫逆之交”出自《庄子》里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有着类似的情节,都是几个人在聊天,讨论要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前四个人认为“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把‘死’当作尾,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后三个人则说“谁能够相交而出于无心,相助而不着形迹,谁能超然于物外,跳跃于无极之中;忘了生死,而没有穷极。那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当时在座的各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都觉得说得太好了!完全没有和自己内心的想法相逆,莫逆,就是不觉得抵触,于是他们就成为好朋友。
02
一饭千金,什么饭这么贵?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早年生活很是艰辛,经常吃不饱饭,所以他便去城下钓鱼充饥。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在河边洗衣服。漂母就是清洗丝棉絮和旧衣布的老婆婆。有一位漂母对韩信的遭遇很是同情,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对她很是感激。后韩信立下汗马功劳,被封楚王,想起从前救济过他的漂母,便派随从送饭,更是送一千两黄金来答谢她。
因此“一饭千金”说的是漂母给韩信饭吃,韩信用一千两黄金来报答她,而不是指一顿饭花很多钱,后常来比喻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03
“后来居上”最初是表达不满的牢骚话?
今天,“后来居上”作为一个描述客观状态的成语,并不具有贬义,有时则表称赞和鼓励,表示某人起步虽晚,但成就反而超过别人。然而“后来居上”最初是一句表达不满的牢骚话,发这个牢骚的是汉武帝时的名臣汲黯。
汲黯这个人很耿直,喜欢当面批评别人。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取得数次胜利,越来越宠幸支持他北伐匈奴的公孙弘、张汤,二人地位不断上升,最后公孙弘当了丞相,被封为侯,张汤也当了御史大夫,甚至最早和汲黯同朝时的丞相的属官小吏,都有和汲黯同列,甚至超过他的。汲黯因反对对匈奴用兵,遭到汉武帝日益轻视,在老位置上原地打转。多种因素纠合在一起,汲黯心生怨念,于是他对汉武帝说:“陛下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堆一样,后来者居上。”
04
“侧目而视”是指瞧不起人么?
有朋友会用“侧目而视”一词来形容瞧不起人斜着眼看人的样子,字面上看没问题,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内涵并不是瞧不起人。侧目而视,其实意为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或又怕又愤恨。
侧目而视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指汲黯,他为人耿直,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当时,张汤因更改律令当上廷尉,也就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汲黯对他改变法律条令的行为非常不满,经常当着汉武帝的面与他争辩,认为张汤上不能承继先帝功业,下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并说:“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如果非要照着张汤新改的法律条令来行事,那么天下的人一定会被吓得双脚并拢地站着不敢往前迈步,恨得眼睛只敢斜视,不敢正视了。该句中的侧目而视既有害怕的意思,又有不得已的愤恨情绪,并不是瞧不起人。
05
身无长物是说没有别的特长吗?
身无长物是说一个人非常贫穷,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出自《世说新语》。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俭朴。有次王恭从会稽带回一张竹席。同族王忱去看他,十分喜欢那竹席:“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可以送我一条。”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因为仅有的竹席送给了王忱,王恭只好坐在草垫上。王忱听说此事十分吃惊:“我本以为你那里多,所以才要的。”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06
呆若木鸡,开始便是贬义词?
呆若木鸡,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战国时期齐宣王沉迷斗鸡,为此召来训鸡高手纪渻子。齐宣王心急,刚有十天就来询问情况,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得不行。”又过十天,纪渻子说:“还不行,它还是会对别的鸡叫或接近而有所反应。”又过二十天:“现在差不多了,即使是有别的鸡叫,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了。”只见那鸡被训练得像木头鸡,不管周围有什么动静,它都一动不动。但是一放进斗笼,别的鸡被它的样子所震慑,不敢应战,转身逃走。
故事中的呆若木鸡指斗鸡中的最高境界,以静制动,不战而胜。这里的呆不是发呆,而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应对一切。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呆若木鸡只保留了字面上的意思,成为贬义词。
07
名落孙山,落的哪座山?
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出自《过庭录》。
孙山是一个人,宋代一位特别有幽默感的读书人。他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受同乡之托,带着同乡的儿子一起赴试。发榜时孙山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也就是末名,而同乡的儿子并没有考中。孙山独自先回家,同乡见了他,就打听儿子考得如何。孙山念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您的儿子比我还靠后些。所以名落孙山,并不是孙山自己没考中,而是孙山已经是榜上的最后一名,名次比他还靠后的,就是考试失败了。
考场失意的名人不在少数,像杜甫、张继、唐伯虎、宋应星等。一时名落孙山,不等于人生山穷水尽,毕竟,多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08
名列前茅的“茅”是指茅草吗?
名列前茅,词义很简单,是说名次排在前面,成绩优秀。
前茅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这里的前茅,指走在最前面的先锋,说的是侦察兵发现敌情就举茅示警。先锋离后面的有一段距离的,举什么样的茅草才能让后面的人看清楚呢?关于“茅”到底是什么,古人展开过讨论。茅,就是茅旌。王引之曾经说,茅是草名,旌是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说的很肯定,茅不是茅草。那是什么呢?他后头又说了,这个茅,应该是旄,由㫃和毛组成,㫃是旗子,所以旄本意是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那么这下就合逻辑了,侦察兵发现敌情,给后面打旗子。总结来说,名列前茅的茅,通旄,是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09
一文不名指的是一文不值吗?
一文不名,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出自《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有一宠臣邓通,相面的说邓通会因贫饿而死,文帝于是赐给邓通铜山,可铸钱,“邓氏钱”一度流通全国。文帝死后,景帝将邓通罢免,邓通在境外私自铸钱而被罚没全部家产,最后“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也就是说连一文小钱也不属于他了,寄死人家。
一文不值,指一点价值都没有,后指人无用,同样来自《史记》。武将灌夫参加丞相婚礼时给人敬酒,敬到临汝侯时,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并未起身,灌夫怒火中烧:“平时私底下你也把程不识贬得一钱不值的,老子一把年纪给你敬酒,你却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不直一钱,也就是后来的一钱不值、一文不值,说的是毫无价值。
10
登堂入室指的是进入房屋吗?
古代正房有堂室之分,一般是前堂后室。堂是正厅,用来招待客人。室在堂的后面,用于生活起居。一般来说,室较私人,不可轻易进入,想要进入室,必须经过堂。登堂入室就是由礼节性接待客人的堂进入较私密的室,这是本义。
《论语·先进》中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评价仲由的学问。升堂入室也可以说登堂入室。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是做学问的几个阶段。“入室”就好比“到家”,我们说学问到家,正表示某人学问做得极好。从此评价可以看出成语比喻义是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进入更高层次。无论本义还是比喻义,登堂入室都不能简单等同于进入房屋。
11
充耳不闻的充是什么意思?
充耳不闻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比如有人在很专心的做一件事,对外界的喧嚣“充耳不闻”,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那充耳不闻的充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充耳是冕冠上垂在两侧的玉饰,可以塞进耳朵里,也叫“瑱”(tiàn)。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象征着非礼勿听,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佩戴冕冠的人:有些事情也就一听而已,多看看别人好的方面,小的过失就不要计较了。所以,充就是塞住的意思,充耳就是塞住耳朵,充耳不闻更多地是指塞住耳朵故意不听,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它也可以形容专心一致,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12
声名鹊起为什么是喜鹊而不是麻雀呢?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那么为何声名鹊起是喜鹊不是麻雀呢?
从字形来看,鹊是形声字。从鸟, 昔(唶)声。说喜鹊很大,尾巴很长,腿长,飞得高且快。喜鹊叫声清脆,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声将有喜事来临,故称其为喜鹊。而雀字从小隹,隹就是鸟的意思,雀就是小鸟。雀体形小,声音很大。麻雀给人的印象则是吱吱喳喳,喜欢蹦跶却飞不高。那么不难得出结论,声名鹊起是形容人的知名度像喜鹊一样飞起,那肯定不能误用成像麻雀一样飞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以此类推,欢呼雀跃就很好理解,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麻雀小短腿,总是并着双腿跳来跳去,欢呼雀跃确实很形象。
13
“首鼠两端”是形容做事前后不一致吗?
“首鼠两端”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时期,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不和,大将韩安国夹在二人中间,在一些事情上持中立态度。一次罢朝后,田蚡因韩安国没有在朝廷上附和他,想找他理论一番,于是招呼他坐自己的车子,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付窦婴那个秃老头儿,你为什么这样首鼠两端?”所以首鼠两端不是说人做事前后不一致,而是形容人做事像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左右张望的样子,犹豫不决,不够果断。
有朋友对“首鼠”一词有疑问,“鼠”为什么和脑袋相对,表示两端呢?其实,“鼠”正是“尾”的意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解释是:因为老鼠的尾巴很长,所以古人又称“尾” 为“鼠”。这个词义是因老鼠的形体特征而引申的。
14
愚不可及,最开始竟是夸人的词?
愚不可及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此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孔子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的一句话,说他在清明的时候,很聪明;危乱的时候,显得有些愚笨。这句话所讲的道理是在乱世的时候,要大智若愚,不要过多显露自己的聪明,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而宁武子正是这么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经历多次变故之后安然无恙,明哲保身。像这样的“愚笨”可是很多人达不到的呢。后来曹操还曾用这个词来夸荀攸。
15
瓜田李下什么梗?
瓜田李下出自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是说一位端方的君子,做事应该懂得避嫌。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走到别人李子树下的时候,就算帽子刚好歪了,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则很像是动手去摘李子。这两种行为,都容易引起误会,应该尽力避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人就简称为瓜田李下,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主动避嫌,尤其在一些说不清楚的场合。后来也有简化为“瓜田”的,所谓瓜田之嫌。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
编辑:邓汝濛、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升堂入室,为什么不是升室入堂,这个问题你想过没?
“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仲由,即子路。这是孔子评价子路的话。字面意指登上了堂,还没有进入内室,喻指子路水平还不高。后人取孔子评语的正意,就变作了这一成语。
为什么“堂”用“升”、“室”用“入”?为什么先“堂”后“室”?这关系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堂”从土、尚声。《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尚取义于“敞”。堂都在宫室前半部,堂前无门户、墙壁,只有楹柱,故很敞亮。东方朔《七谏·谬谏》:“畜凫……满堂壇兮。”王逸注:“高殿敞扬为堂。”考古发掘的殷商以来宫室遗址表明,所有的宫室都建筑在高台基上。因此,堂前一定有台阶,因而从不说“入堂”,而要说“升堂”或“登堂”。《汉书·晁错传》:“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内”,内室。有堂必有室,前堂后室、一堂二内即两室一厅,是我国宫室的基本形制。著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是一座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影壁、大门、庭院、前堂、后室,堂室间有主廊连通。廊两边是二进小院,堂两边是东西厢。整个建筑群布为矩形,固以檐廊,形成密闭的空间。秦以后的住宅也大致如此。在汉代一些画像石、砖中看到,大型宅第正门进去为大院,然后是堂,有前堂后堂,前堂礼宾,后堂饮食歌乐;再后是室。从堂至室,是平面,没有台阶。室有户,故“室”称“入”、“进”。
堂与室,室最重要。最早只有室,“室”的本义就是穴室。《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穴居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居住的室本就在地下,许多日常活动、劳作,都在地面进行,不需要也不可能地下设堂,故地下唯有室。而升到了地面后,更为文明,有需要也有可能将夜晚与白天、休息与劳作、睡寝与社交分开,于是有了室与堂的分别,而由于民族心理、生活方便、地理纬度(偏高、太阳总在南面)等因素决定,一般建房总是朝南的,堂总在前,且无墙以使更多见阳光;而室总在后面。但室是人们睡寝繁衍的主要处所,性质与穴居时代相同,仍然最为重要。《白虎通·爵》:“一夫一妇成一室。”“室”代表了一家一户。
回到“登堂入室”。从地位言,室重于堂;从事序说,登堂是初步,入室是根本;从进程观,堂虽要登迈,但浅显易见,只有几步台阶,且无门墙阻拦,登迈似难而易;室虽可平入,但深奥难窥,要过堂进廊入户,路径更长,且有户障,平步似易实难。用“升堂”与“入室”来比喻学问、技艺的水平和难易程度,可谓精妙绝伦。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升堂入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金贵
“升堂入室”:门庭堂制与学习方法谈 (27)
◆ 张长元
“升(登)堂入室”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源于《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在孔子门前鼓瑟,有卖弄之意,同学们看不起他,继而孔子又为他解了围:仲由鼓瑟的水平大有提高,已登堂,但未入室。堂、室者,古代宫室也,前者是堂屋,后者为后屋,即内室。“升堂入室”喻学习和技艺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之别,入室为最高境界,登堂次之。如《汉书》(班固著)的《艺文志》中说:“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虽然汉初贾谊的骚体赋“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但不如后来的司马相如“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语)。如将登堂入室不加拆分而连用,则比喻学问或技能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从中国古代建筑制式看,升堂入室实则有三个层级:入门、升堂和入室。上文孔子省略了入门这一环节。资料显示,堂室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有人将其称为“门庭堂制”。我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成过程是由处(野处)而居(穴居),由居而宅(住宅),由宅而宫(宫庙)。门庭堂制是中国人恪守礼制的建筑空间模式,是一种珍贵的建筑文化。按该制式,一般说来,门外堂前均有庭:所谓“庭院深深”,指堂前的庭;而“门庭冷落”中的“庭”则是指门前的庭。“门——宫室墙垣所设,可以开合,通出入处地”(《辞源》)。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建筑是门的艺术所构成的空间组织”,这主要是古代礼制赋予了“门面”以特殊文化(如以门面标示社会地位或官阶等级)内涵;堂者,“自半已前虚之,谓之堂”,往往是会客之所;室者,堂后以墙隔开,后部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讲究虚体(院庭、檐廊),布局推崇群体,庭、院、堂构成庭院建筑三大要素。有堂必设门,堂后设室和房。由此看来,升堂入室这句话还蛮有古建筑文化内涵呢,我这里只不过是在借他山之石以“攻门”而已。
如将登堂入室用来比喻学习或技艺修养的一种方法,亦无不可。当然,它是诸多学习方法的一种。在这里,我们先谈谈夫子在《论语》中告诉了我们那些学习方法。我以为,孔子把学习是当作一种认知活动来看待的,而不仅仅是读书。因此,他倡导的学习方法是多样化的,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从方法看,他令学生通过读、问、听、视、察、为(实践)来学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要学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多交朋友,并在学习中加强自身修养。对于读书学习,孔子主张“学、习并举”:“学而时习之”;讲究“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时空的开放性是指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孔子的一生是“生活即学习”的一生,为学生做出了榜样。他带学生周游列国14载,以“四科”“六艺”教学生,开放课堂,以讨论式研究问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孔子倡导“快乐学习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前面所讲的子路在孔子门前鼓瑟,也许是子路“乐学”的表现,所以孔子鼓励他“升堂矣,未入室也”。
很显然,如将登堂入室视为一种学习方法,它应该是线性的,是循序的渐进的。对于这种方法,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的临终遗言,对其作了经典性说明:“从你的工作之始就要在知识积累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在攀登高峰之前,要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没有走完第一步的时候千万不要走第二步。永远不要企图用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去掩盖你在知识上的缺陷。这个肥皂泡虽然绚丽夺目,但它一定会破灭的,它留给你的只有难堪。”上述孔子的那段话也许包含了这层意思。
【升堂入室的意思;升堂入室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