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半亩方塘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武城融媒主播都熙博,今晚与您分享谭岩的文章《半亩方塘》。
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堰塘。往往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映照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天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堰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
堰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的牛去耕耘。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堰堤上是一处处踩跨的蹄痕。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堰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的时候,鸟儿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雨幕怨声叽叽。但是堰塘却敞开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那来自四面八方的野污行潦更是淙淙叮叮,流归这田野的大海。带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染红了堰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但是堰塘知道,要获得就会有。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澄明如镜。
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野。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枯草上的积雪融化,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畈又一畈的庄稼,春天到时,她就会让人们抽掉垄眼的木板,清亮的塘水就如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映照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无一丝云翳,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堰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回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会更感激不尽。淤泥堆在堤上,里面的贝壳闪着亮光,那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玩具。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大人来田里劳作,小孩儿就会来堤上抽拾茅草针,为无人照管的孩子带来温馨。夏天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她没有索取,只有对人们的回报。
就是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小夜曲的唱吟。
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堰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去,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作者简介:
谭岩,本名谭兴国。湖北远安县人。生于1966年,大学文化。湖北省作协第七届签约作家。现任远安县文联副。
主播简介:
武城融媒主播 都熙博
半亩方塘:从水墨画到水墨艺术
此次展览以“半亩方塘”和“墨荷习作”两个部分呈现,展出近140件作品。
董小明是深圳一个重要的艺术符号,他长期从事中国水墨画的创作、研究、实验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受到了美术界和社会的热切关注。董小明的个人艺术创作正是“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艺术案例的浓缩,他敏锐地抓住城市与水墨之间的关联,为深圳城市文化灌注中国文化的深厚滋养。
1月18日,“深圳美术馆‘本土名家系列’: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收藏捐赠展”在深圳美术馆新馆3楼10、11号展厅开展,1月21日上午举行展览开幕式。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学会、深圳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深圳美术馆主办,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深圳市美术家协办,为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美术家美术理论委员会、深圳大学访问教授、博导尚辉担纲策划了此次展览。展览将持续至2月18日。
从传统文人“墨荷”
到当代艺术“墨荷”
董小明是著名美术家和策展人。他是中国水墨艺术革新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长期关注水墨艺术的当代发展,参与组织策划重要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率先提出和实践中国画当代革新的课题。在多年艺术探索中,他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研究与转换,展现了水墨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拓展的广阔空间与多种可能性,创造出了蕴含时代精神与美学内涵的当代水墨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具有典型意义。
此次展览以“半亩方塘”和“墨荷习作”两个部分呈现,展出近140件作品,包括绢本水墨和纸本水墨综合媒介、水墨铜版蚀刻、金属雕塑和水墨书法声像等多种类型。《半亩方塘》系列是董小明先生20世纪九十年代来深之后创作的重要作品。“半亩方塘”这一课题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源于董小明从中国传统文人“墨荷”到当代艺术“墨荷”的艺术视觉转换,体现了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与传统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系列的作品跨越了传统材质的边界,从纸本水墨、绢本水墨,到水墨铜版蚀刻、金属雕塑和水墨书法声像等多种类型的探索,集中体现了董小明如何从传统艺术母题而打开多媒介艺术探索的独到认知,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这一系列的作品始于2000年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先后应邀在欧洲、亚洲多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内地多个省市的专业美术馆举办的十余次个展,部分作品还应邀参加了多项国际展,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为国内外重要美术馆收藏,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此展同期展出了董小明的“墨荷习作”,呈现了他对《半亩方塘》课题持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深圳美术馆新馆推出
首个“本土名家系列”展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的缘起为深圳美术馆对董小明《半亩方塘》系列作品的集中收藏。经过深圳美术馆艺委会审慎研究并征得艺术家意愿,深圳美术馆集中收藏董小明这一系列作品,并作为“本土名家系列”个案研究举办专题学术展览。董小明郑重遴选其包括水墨铜版蚀刻、金属雕塑和水墨书法声像等多种媒材在内的《半亩方塘》系列,予深圳美术馆典藏,并慷慨捐赠绢本水墨和纸本水墨综合媒介两类作品,整批作品共计59套66件。同时,董小明还提供了与系列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半亩方塘”过去多年展览的资料、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资料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系列作品的理论研究和评价文章等,以便美术馆深入学术研究。
深圳美术馆在多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以名家经典、中国当代艺术、深圳本土艺术为龙头的收藏特色,已积累了近九千件珍贵藏品,并立足藏品研究和系列学术性展览。深圳美术馆新馆的建成是深圳文化建设和美术馆事业跨入新时代的标志,本次展览作为新馆推出的首个“本土名家系列”展,体现了深圳美术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定位。
为深圳城市文化灌注
中国文化的深厚滋养
在阐述董小明艺术实践的背景与意义时,本展策展人尚辉谈道,“董小明的个人艺术创作正是‘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艺术案例的浓缩。”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是文化部批复,深圳市主办、深圳画院等专业艺术机构承办的常设性、国际性大型水墨活动,旨在推动传统水墨画“走进当代、走向世界”,弘扬中华艺术传统,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尚辉认为,“作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创始人、决策者与组织者,董小明是深圳城市整体文化当之无愧的构想者与建设者。他敏锐地抓住‘城市’与‘水墨’之间的关联,紧紧地把水墨画变革与新的城市文化建构浇铸在一起。一方面,城市发展为水墨提出新的变革课题,从‘水墨画’到‘水墨艺术’发生的媒介更替,展现了数字视觉对传统艺术的革新;另一方面,从‘水墨艺术’到‘水墨画’‘中国画’,乃至传统文人画的反向追溯,则不断为深圳城市文化灌注中国文化的深厚滋养,以期为这座城市的移民提供精神审美上的归宿。‘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意义就在于其搭建的双向文化平台:它凸显了这座城市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也同时在这种开放的视窗中为来自内陆腹地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提供他们所熟悉亲切的水墨审美经验,形成由视感经验流涌文化归乡的精神寄寓。”
声音
对于中国画的革新,董小明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身体力行。他的水墨画,受到评论家的关注,被誉为“用思想作画的画家”。墨荷是董小明近年的新作,画家用当代的审美观阐释传统的精神,笔墨间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素养。在布上绘制水墨,是画家对传统表现手法的一种崭新探索。
——中国美术家名誉靳尚谊
纵观董小明的半亩方塘,既可以看到一个执着于水墨画发展信念的灵魂,也可以看到水墨画本身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态势。当这种潜力和态势被越来越多的人加以有效开拓,并汇聚为多元宽容情境中的时代洪流时,“水墨画创新”或“中国画现代转型”之类的命题,才不会沦为无谓的空想。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辅圣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开卷有益:脑洞大开,半亩方塘也有好景致
防疫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宅寒舍,百无聊赖,焦躁无名,干些啥事打发时辰呢?
做个操锻炼一下身体?顶多二三十分钟够了。看电视剧?清朝的长辫子,裤裆里掏炸日寇飞机,美女帅哥打情骂俏,俗不可耐的相声小品,明星的嬉笑玩乐真人秀……再好的性子,也被这些劳什子磨烦了。看手机?可它满屏报道,我又是一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主儿,只想听好消息却极端不愿听坏消息,偏偏坏消息多如牛毛,看得我肾上腺皮质激素激增,汗毛炸立……漫漫白昼,怎生将息?没办法,看点闲书得了。
说到读书,想起宋人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是大哲人、大学者、大诗人,我只芸芸众生中一凡夫耳。我看了一辈子书,都没有觉得那书是多么美好的“半亩方塘”,没感受到朱老夫子描绘的高超境界。这回有了被动的大把时间,试着领略领略,自己脑子里到底有没有那样一块“方塘”。
先欣赏朱熹的方塘。老先生那块方塘,像一面镜子——宋代大概还没玻璃镜子,是袭先人而以铜为镜的。铜镜本身即闪闪发光,也许比玻璃镜更其明亮。在这块镜子里,一般人只看到水,至于其他,也许不大注意;朱熹老师却不但看到了其中的天光云影,还捕捉到它们徘徊的动态——他有着见人所不见的慧眼。喻方塘为书,那天光云影之徘徊,便是丰沛满盈的内涵。天空无限广阔,知识无边无涯。人须将书这块映天的方塘搬至自己的脑袋,才能使自身脑洞大开,催促脑浆不停地“徘徊”起来,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枉为人一生。
自然界池塘里的水,只有清冽,方能照出天光云影。而水的如许之清,以及水中天光云影的变幻,其缘由其动力,那正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活水,池塘就只有发臭、干涸。死脑筋,即如干涸的池塘,仅剩下一块块龟裂的泥土,长满杂草丛丛,孳生蚊蝇乱飞。
一个人“方塘”的“源头”,又在哪儿呢?我觉得这是指读书人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以及从别人的“塘”中汲取的知识和得到的启迪。只有不断把这些经验、感悟和启迪注入自己的“方塘”,才可使“池水”永远清澈明洁,快乐地映出徘徊着的、变换着花样的天光云影。
不止天光云影。那生机盎然的池塘里,一定还有自得其乐的游鱼,有呱呱鸣叫的青蛙。冬天,闲散的老汉凿冰垂钓;春来了,扛着铧犁路过的农夫或可听取蛙声一片;夏至,莲叶或许接不到高天,却可见映日的三五朵荷花别样红;秋天的风,将岸上杨柳的落叶洒满水面,搅碎了天光云影,更别有一番诗意。放眼远山朦胧,近前炊烟袅袅,“方塘”并不孤独,而与之构成一幅巨景,也其美如画呢。
开卷有益,就书而言,不管她多么“闲”,读者仅取其“不闲”的精华则个。
说到底,一个人的“方塘”有多美,他的脑洞便有多大;而脑洞大开了,即使宅在家里,他的量子网络时代的“方塘”,也应比清风明月时代的朱老夫子的“方塘”,摩登而多姿多彩。
(来源:法制)
【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