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第一全篇

更新:07-0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刚刚建立宋朝后的一个晚上,太祖想到建宋这几年虽然大的方向还是挺顺利的,但是烦心,闹心的事还真是不少。要不换个年号?新的开始,寓意我们的江山和和顺顺,百姓都富足平安。

于是,宰相赵普就给宋太祖赵匡胤献策说“:我们年号改为乾德吧!”“乾”字大家都知道这可是好字呀!乾坤,那可是乾龙之德呀!太祖一听,“嗯,不错!但是你得确定以前别的朝代没叫过。要不那可丢咱们大宋的脸啦!”“放心吧,太祖。保证没人叫过,我已经查阅好多历史资料了!”赵普信誓旦旦的说到!“好,就叫这个年号!”赵匡胤是非常高兴呀!

从此以后宋太祖建隆四年改为乾德元年。大家如果看到史书上有这两个年号,其实指的是一年。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后蜀那年,得了一个后蜀宫中侍女,纳为妾。侍女长得相当漂亮,太祖也是非常喜欢。一天,太祖高高兴兴的去找侍女,看见侍女正在照镜子。大家想想古代的镜子和咱们现在的镜子可不同呀,那是用铜,打磨亮了,才能照人!要不古人咋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呢”!当然这种铜镜也只有福贵人家才有。赵匡胤一向是很节俭的,看到这种东西还是很新奇,就拿起来细细的端详一番。突然他发现镜子的背面竟然刻着“乾德四年铸”。这下太祖赵匡胤是非常生气,扔了镜子就走了。吓得这个小妾急忙说“镜子不是前蜀后主送的,是臣妾前几年托下人自己买的……”哎!可怜的小妾还担心是太祖吃醋了呢!

太祖生气的把朝堂重臣和宰相赵普叫了过来,把镜子一扔,说你们好好看看吧!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不就是一面镜子吗?挺好的,怎么啦?镜子怎么惹您生这么大气。赵匡胤说“看看背面”。大家又看了看背面。“乾德四年铸”这也没问题呀!“这是后蜀宫中的物品,也就是几年前的物品!”太祖怒火冲天呀!咱们今年才刚刚乾德四年,怎么前几年就有乾德四年的款了?

呀!这下可完了!原来是前蜀王衍当时的年号也叫“乾德”!

这不啪啪打宰相赵普的脸呢吗?当时咋发誓的,那信誓旦旦的保证以前没人叫过的这个年号!,真可怕!以后你快多读书吧!“宰相当用读书人!”太祖生气的说到。

呀!这宰相当时真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堂堂一国宰相,这奇耻大辱。回家以后就发奋图强了!开始翻箱倒柜的找书。最后终于找出了一部经典——《论语》读了起来。而且一辈子就只读这一本书。

后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当皇帝。一天赵光义对赵普说:听说宰相只读一本书?“对臣只读《论语》!”赵光义觉得,嗯,虽然书读的少,但还是挺诚实!只见赵普不慌不忙的说到:“皇上您放心,以前臣用半部《论语》佐助太祖定天下,现在臣用另外半部《论语》帮您治天下!”

高呀!真是秒呀!听到这话别说赵光义呢,我都乐的肚子疼了!

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当然由于鄙人才疏学浅,写的有很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好多故事情节都是参照这本书上的故事情节,这本书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相信大家读完以后会对赵匡胤乃至整个宋朝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有误导,孔子儒家思想真正价值是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这句话并不恰当,或者说误导了很多人。因为,这句话过分强调了儒家思想“治”的作用,而忽视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和终极追求,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视频,来为大家分享古籍经典《论语》,为了面向更多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这个系列内容,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更多小伙伴理解和领悟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说到儒家思想和孔子,可能很多人存在偏见和误解,典型的误解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僵化迂腐的道德说教。比如哲学家伏尔泰:“孔子既没有给我们新的世界观,也没有启迪人们的神灵,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哲学家黑格尔则更直言不讳地说:“从孔子的著作中可以得出判断,假如这些著作还没有翻译,孔子的名声可能会更好”。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很多国人都对儒家思想存在偏见和误解,并没有看到其真正的价值和本质。

儒家文化第一次影响西方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儒家文化被广泛传播,一大批启蒙主义者认为,《论语》仅从自然理性而不需要宗教和束缚人的教会说教权威,就能获得一种关于道德的令人称道的证明。德国启蒙时期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范例能像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人的信念那样,向人们表明自然力量的作用范围。

但是显然早一批西方学者,只是看到了儒家文化提倡道德训诫的一面,没有看到其真正的核心和本质。随着这些年中国的不断强大和崛起,中国文化再次被世人关注和重视,一些西方学者,比如美国夏威夷儒学的代表郝大维,他看到了孔子对“仁者”和“君子”的解释之后,发现跟西方以理性为主的哲学完全不一样,《论语》里面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审美取向”的,而不是“道德取向”的。

“道德”是一种准则,具有拘束性;而“审美”是一种偏好,具有开放性,这正是儒家文化真正的价值追求。孔子在《论语》里面的确有很多道德训诫,但道德教化并非真正的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儒家思想的根本追求是至善,至善是一种审美追求,对完美人格,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或者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问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位弟子的人生理想,孔子大弟子子路说,他的人生理想是治理国家,让国家变得强大,让民众变得勇敢;冉有说,他的人生理想是让民众变得富足;公西华说,他的人生理想是担任一个祭祀的官员。对于这三位弟子的人生理想,孔子只是微笑点头。

最后,弟子曾皙站起来说,他的人生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好春天的衣服,和大人小孩在河里洗澡,在舞雩[yú]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之后,赞叹说,我欣赏你的人生志向。美好的生活方式,才是孔子更看重的价值追求,而不是道德训诫本身。

对儒家思想的第二个误解是,很多人常常认为,儒家推崇的“德治和礼治”是一种手段,过分强调其工具价值,而忽视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或者说它并不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本意。所以,开始我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来评价《论语》并不恰当,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治”的作用,一种作为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连孔子自己都说:“声于以化民,末也。”,用厉声呵斥来教化民众,这是最低劣的治理方式。

“治理”并非儒家思想真正的目的和终极追求,儒家思想终极追求是“至善”。《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才是儒家思想的终极追求,至善是一种“审美取向”,它追求的是美好的人生,和谐的社会,和万物共生,这是一种非常崇高的精神。在儒家经典《中庸》的第一篇中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管是“止于至善”还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一种审美取向,对美好的追求,才是儒家思想的终极追求,只是后来很多腐儒陋儒们把方向搞偏了。你可以把这种“审美取向”看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以看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以看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总之,“治理”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只是手段和达到目的的途径。儒家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中,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思想中,都充满了这种人文关怀和大爱,这才是中国文化真正强大的地方,也是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的原因。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第一全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半途而废的意思;半途而废的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华严经净行品;华严经净行品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