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井字房”告诉我,什么是家庭最好的风水
每个人都希望有好的人居环境。
从古至今,我们都认为,依山傍水是风景,也是最好的居所。
想一想,屋子前面有干净的溪水,屋后是绿油油是树木,左右是稻田和菜地。环境是令人向往的,住在这样的地方,会被认为是神仙眷侣。
除了依山傍水之外,古人还留下一句忠告:“住了井字房,人穷家败亡。”
古人把“井”看得很重,因为有“井”的地方,意味着有很好的水源,能够改善环境,过丰衣足食的生活。
可是“井”在古代,还会被视为“牢笼”,正如《风俗通》里说的:“井,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
顺着古人的说法,我们发现,“井字房”的理论,和家庭有密切的关联,需要慎重其事。
01
商纣王时期,一个叫武吉的男人,住在西岐城郊,靠打柴为生。
他家四周都是路,房子和院子都很小,因此出门就会遇到车马、人流。
有一天,他挑着柴,路过河边。真正钓鱼的姜子牙说:“不要进城了,你会闯祸的。”
武吉到了城门口,跟官兵产生了口角,又冲撞了西伯姬昌。
姬昌知道他是一个孝子,但是罪不可赦,于是让他回家安顿好母亲,然后回来领罪。之后,画地为牢,让他坐在其中,不允许离开。
武吉的母亲向姜子牙求助,姜子牙巧妙地收武吉为徒弟,才化险为夷。
以此可见,“井字房”最初的意思是说,房子在交通非常好的地方,很容易遇到危险,被周围的人伤害。形成牢笼的格局。
另外,从房子的外形来看,如果你家的房子很高,周围的房子很低,那么周围的房子包围了你的房子,形成了“井”字形。
如果你家的房子很低,周围的房子很高,也是如此。
房子四周都是,去任何地方都要划船,意味着交通很方便,又很不方便,处于一种不好的生存状态。比方说,水中的孤岛。
“井字房”在古人看了,是不好的,就像牢笼一样,随时会困住一个家庭,祸害一个家庭。
现在,如果你把房子修建在路边,会听到嘈杂的声音,要是家里的孩子单独出门,还得躲避车辆,存在一定的风险。
大人们背井离乡,不是幸福,而是生活很苦的征兆。如果家乡有发展前途,大多数人是不想漂泊的。
02
以上论述,都是关于“井字房”的坏处。说明居家要避开相关的问题。
有道是,任何古训,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积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地分析。
有一个道理,叫“祸福同行”。坏事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的好事,我们需要去找回来。
如果一个人原地不动,就是风来了,也不能随风起而。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服一个懒惰的人去劳动;让心穷的人富起来。
有头脑的人,从“井字房”里会发现以下三种好风水。
其一,邻里交往,谦卑就是最好的风水。
很多人习惯把房子修得高高的,体现一种碾压邻居的态势,因此导致邻里有口角,破坏风水。
最好就是把房子修得跟邻居差不多高,甚至自家的房子稍微矮一点。你让对方三尺,就会发现,邻里之间,有了“六尺巷”的美谈,从而大家可以互相帮助。
城里,房子的高低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但是人心的高低,取决于你。主动谦让邻居,和颜悦色地说话,和小区里的人打招呼。
大家相处愉快,那就形成了“同喝一井水”的风景。
其二,久居闹市,安静就是最好的风水。
按照当下的发展趋势,大部分的人都进城居住了,不能过农村那样静谧的生活,无法避免周围的道路。
车水马龙是经济发展的必须。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会过日子的人,在城里定居,但是生活很安定,家庭很安静。比方说,下班后,大家开开心心聊天,或者一起看书,享受难得的安逸。
另一方面,我们追求利益,喜欢繁华,但是没有太多的欲望,掌握了有舍有得的规则。
其三,求财求福,简朴就是最好的风水。
房子在任何地方,想要改变风水,就要努力赚钱。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是每个家庭的梦想。
为了谋生,我们不得不漂泊,就像《汉宫秋》里说的“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富贵是没有标准的,只要勤俭节约,每天都很富贵。掌握了这样的道理,你就会发现,生活轻松简单了。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异乡当故乡,感受丰收的喜悦。
记住一个词语——井井有条。
把房子打扫干净,整理好,并且制定使用房子的规则,家人相处的规矩。每天回到家,都会有顺风顺水的感悟。
一身的疲劳,在好的风水里,瞬间就消散了。
从“井”的外形来看,就是开枝散叶,走向四方,四方来财,无往不利。
03
做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字看“井”的深意。
被“井”困住的人,不管往哪一个方向出发,都会碰壁。敢于创新的人,推倒了墙壁,就找到了路——条条大路通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训也焕发了生机,引导我们去寻找更好的家庭和人生。
万事万物,变则通,通则达。
愿你我,居有好风水,心有好风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肖静声 :“胜利来之不易,珍惜幸福生活”
编者按
74年前,中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74年后,山河已无恙,大地焕新颜,英雄们写就的精神史诗,如明灯般,一直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
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陇南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系列报道,寻访陇南籍或在陇的,听他们回忆亲历的战斗故事,重温铁血荣光。敬请关注!
“这是和平万岁纪念章,这个是纪念章……”91岁高龄的肖静声,用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打开装有纪念章的盒子,拿出纪念章细细摩挲,眯缝着眼睛回忆自己在战场上奋勇厮杀的那些年。
1949年11月,新中国的曙光初现,16岁的肖静声在成都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战士。
1950年,爆发,刚刚入伍不久的肖静声跟随所在一路北上,跨过鸭绿江进入。
……
这一年,地区遭遇了数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冷”,是刚到时肖静声最深的印象。
“当时,我是20军59师177团重炮连的炮兵观测员。”已过鲐背之年,但这段经历彷佛如烙印般刻在了肖静声的脑海之中,始终清晰如初。
肖静声告诉记者,炮兵观测员在战场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制高点上观测敌情,为战友指明敌方重要目标方位,并在我方火力打击过后判断目标毁伤情况。
“那时候,为了找到合适的观测点,我们经常要深入到战场的边缘,一趴就是一整天。”肖静声说道。
冬天的,白雪皑皑,寒风呼啸。肖静声和战友们常常卧雪眠霜,他们的脸被冻得通红,眉毛和睫毛上挂满了冰霜,双手也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然而,他们的目光却始终坚定如炬,双手稳稳地握着望远镜,紧盯着敌人的动向。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为身后的炮兵团提供精准无误的信息,把敌人的防线彻底粉碎。
的进程紧张而激烈,的行军也充满了危险与挑战。
“我们炮团行军目标比较大,为了隐蔽,只能夜间行军。”肖静声说,但即便是这样,还是随时会遭遇敌机的空袭。
飞机的轰鸣声、大炮的怒吼声、的哒哒声、的爆炸声……在这里,不分前方和后方,到处都是战场。
肖静声在讲述74年前的经历时,一切险象环生和刀光剑影在他口中都已显得云淡风轻,唯独说到战友时心情变得激动,眼角泛着泪光,“很多战友在战场上,和他们相比我很幸运……”
在肖静声的回忆中,一个关于“一双鞋” 的故事,让他多年不能释怀。
“我们班有一位来自四川的杨姓战友,每每休息的时候,就把给我们发放的行军鞋,反反复复地从自己的背囊中拿出来放进去。”肖静声说,刚开始自己对他这样的行为很是不解,直到那位战友用浓浓的四川口音,喃喃地说道:“等打完仗,我要把这双鞋带回去给孩子穿,他肯定会喜欢。” 话语间,战友的眼眸里满是温柔,那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但是,在一次紧急转移的途中,他被美军的打中,永远地留在了战场。而那双鞋,也被留在了那片异国土地,成为了他未尽的父爱与英勇的永恒见证。
在肖静声的记忆里,这双行军鞋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每当看到后辈们脚上频频出现花样繁多的鞋子时,总会触发他的记忆开关,战友们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无畏地冲锋陷阵的场面,犹如5倍速的电影画面闪过肖静声的脑海。
“这不止是一双鞋,更是那些在战场上的战友,为了我们能过上安稳日子的伟大付出。”说到情动之时,肖静声的眼尾有泪珠轻轻滑落。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从战场归来后,肖静声转业回到了家乡,步入了新的工作岗位。尽管离开了硝烟弥漫的前线,但那段经历所铸就的精神,却成为了他工作与生活的力量源泉。
肖静声时刻叮嘱子孙后代:“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幸福生活。”
采访渐近尾声,肖静声再次唱起了那首熟悉的《中国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文/记者 马雪 图/记者 李董)
【卧雪眠霜—卧雪眠霜下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