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印顺导师妙云集阅读

更新:07-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从男神到高僧:34年光阴就这样成了传奇

点击关注中国佛教界最具公信力、影响力媒体

他出身贫寒之家,曾经是不良少年,在校园“黑帮”位居堂主。他入行媒体,当了五年警政记者。他有野心,人生目标是成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家。他英俊潇洒,是女生追捧的男神。因一场车祸,猛然觉醒,毅然出家,出家后的30年里,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在他的教导下,有7万受刑人在监狱皈依佛教。把佛法照进最黑暗之处,他就是台湾慈法禅寺住持净耀法师。

净耀法师出生在一个农村的贫穷家庭,年轻时喜欢表现自己,所以不安分守己,学生的时候就参加了校园的不良帮派,位居堂主。大学毕业后入行媒体,做了五年警政记者,希望借着新闻的工作能广结善缘,实现人生目标——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家。

净耀法师整个人生观的改变是26岁时的一场车祸,让死里逃生的他,对生命有了另一层体悟,触发了出家念头。图为青年时代的净耀法师。

1982年,他在台湾广化老和尚座下剃度,并在台湾印顺导师座下习修三年。图为净耀法师出家时亲进印顺导师。

1986年,他开始在台湾各监狱从事导善工作,重建受刑人正确的人生观。30年来,在他的教导下,有7万受刑人在监狱皈依佛教。图为净耀法师为监所受刑人员上课。

长年来,净耀法师走遍台湾各监狱所、管训队、军方监狱弘化,是台湾唯一跑遍三个不同治安体系的宗教人士,努力从事去恶导善的工作,重建受刑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很少人知道,净耀法师之所以会巡回各监狱所、辅育院、感化院,教化辅导协助受刑人自力更生重返社会,主要原因是自己过往年少的一段荒唐岁月。因为亲眼目睹许多年轻人,由于无知与冲动而误触法网身陷囹囿,不禁感慨良深。这种现象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或受刑人自身而言,都是一种沉痾。乃决定奉献“过来人”的心境,设法劝导这些大多数无法获得社会接纳的边缘人。图为净耀法师为受刑人皈依。

净耀法师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以佛法的力量,划破一切众生的无明,走出心灵的烦忧及痛苦,活出身心健康及尊严,提升自我的素质。图为净耀法师在监所举办祈福法会。

因为净耀法师长期在教化坏人,长期在教化黑道,在这些过程中,有很多媒体知道他在这个领域付出了很多心血,称他为“黑道法师”。图为净耀法师与合影。

净耀法师在广化老和尚与印顺导师两位长老谆谆教诲,以及佛法的熏习之下,一直期许自己能背负佛陀的,传播佛陀的真理到每一个角落;同时也要做“荷担如来家业”,挑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将“情”与“义”散播在每一处走过的地方,让这一期生命的价值,散发出“光”与“能”,发展出无限的可能。

净耀法师将生命划分为二:一者弘法利生,护持正法;二者发挥佛陀大爱精神走入人群,秉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胸怀,行利济众生的菩萨道。

净耀法师说修行人要淡泊,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若以“天下为家”,以“一切众生为亲”的弘观角度来看,何处又不是我的道场呢?

净耀法师希望人人心中建立道场,使每一位有缘人,在听闻佛法之余,能思惟产生“正知、正见”,让生活自在,法喜充满。而净化心灵走出被葛藤障碍的人生,转迷为悟,离苦得乐,提升内在涵养,在未来的修行路上相知相惜、互相提携、互相鞭策,朝着圆成菩提而走,才不失身为佛弟子的修行人应有之风范。图为净耀法师带领信众爬山。

净耀法师秉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行,长年来除至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外,长期在监所从事教化工作,不断思索如何帮助偏差行为青少年,度过人生的风暴期,于跌倒后能重新站起来,改过迁善,于2000年筹建少年安置机构“普贤慈海家园”,这是第一所由佛教创收容偏差行为青少年的机构。图为净耀法师和“普贤慈海家园”里的孩子。

为接引青年人学佛,净耀法师成立“中华佛教青年会”和“国际佛教青年会”,接引海外华人青少年;创办“普贤中医诊所”对低收入户及出家人施予义诊;推动“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关怀临终病人并为往生者开导助念;成立“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宣扬敬僧教孝的理念、发扬盂兰盆经大孝之精神,举办供佛斋僧活动,推展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弘扬大乘佛教并接引大众。图为感恩义拍餐会。

净耀法师看到一些青少年在走出监狱后无家可归,所以将慈法禅寺作为这些青少年的安置处,并在寺里开设一系列的心灵课程,让这些“行为偏差”青少年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并借由三塔去除他们较深的业力,让他们去恶向善并重新步入社会。图为慈法禅寺外景。

慈法禅寺位于台北市土城区,此寺与寺庙形制不同,因面积较小,所以建成高楼式寺庙,塔顶经住持净耀法师精心设计,塔顶的边沿为文殊菩萨坐骑六牙白象,中间为和佛眼。

寺院每一处细微的设计都无不体现出净耀法师对地藏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理解和践行。在慈法禅寺的八楼和十楼还分别修建了药师塔、舍利塔。慈法禅寺这样的构思主要与净耀法师践行普贤行有关。图为八层的药师塔。

慈法禅寺有几大弘法志业。包括:净化社会的生命工程——监狱弘化;净化社会之公益服务——协助弱势团体;非行少年希望之窗——普贤慈海家园;转利群生——各种佛教性团体的成立。图为台湾新北市绩优宗教团体表扬大会,净耀法师与朱立伦合影。

2015年12月16日,入冬以来台北最冷的一天,12度的气温让整个台北寒风瑟瑟。凤凰佛教采访拍摄了普贤慈海家园及慈法禅寺,这也是凤凰佛教首次触碰偏差行为青少年教育问题。我们希望透过凤凰佛教的视角,向全社会传递佛门涓滴之力,你我同心,共创人间净土的慈悲愿力。图为净耀法师接受凤凰佛教的专访。

点击查看师父来了11期 净耀法师

顶礼!最值得怀念的近现代高僧们,个个不简单!

他们致力于振兴佛教,在弘法生涯中不畏艰险。他们曾经影响了世界,或者改变了我们。他们转身而去,带走一段光阴、一段故事。一切的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当身形定格,他们的人生点滴也被凝固在册。成为后世永恒的榜样和力量源泉。他们走近佛教历史,我们追忆无尽……

世寿120岁的虚云老和尚,近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虚云禅师。他一生经历传奇,堪称一部活的中国佛教近代史。

印光大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人物之一。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太虚大师,近代高僧,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因受时代思潮激发,遂主张革除佛教积弊以弘教护国,进而兴国救世。

弘一大师,学贯中西,艺专多科,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在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化交流的先驱。

圆瑛大师,不仅佛学造诣精深,还是一位爱国,主张“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新中国成立前连任七届中国佛教会理事长。1953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国佛教在北京广济寺举行成立大会,圆瑛大师当选中国佛教首任会长。

来果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同为近代宗门硕德,共负时望。来果禅师生平以弘法悟道为己任,宗说兼通,普接三根,棒喝双举,钟鼓交参;领众三十余年,未尝少懈。图为1952年,虚云老和尚与来果禅师(左)在上海凤阳路侯在里崇德会合影。

法尊法师,是现代高僧、著名翻译家、不畏险阻的西行求法者,有学者称他为“当代玄奘”。法尊法师为沟通汉藏文化,弘扬藏传佛教,翻译大量西藏佛教典籍,并写有不少论著,为藏学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月霞法师,毕生修道,无一日不坐香,无一年不打七。他最初学习天台后改华严,对于杜顺和尚的法界观,及法藏、澄观诸师的章疏,均有深入研究,可谓近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

谛闲法师,毕生辛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

守培法师,民国十大高僧之一。十三岁便独立支撑寺院门户,二岁入终南山住茅蓬静修,悟明心地。师虽雄才勇哲,却毕生苦行。时期护法不畏艰难,只身迎对日军宁死不屈;保护禅教不畏众口,务求佛教真精神,“不到无是无非处,我终不把是非捐”是其一生朴实行持的真实写照。

慈航法师,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中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为中国佛教在台湾的开展打下基础,对台湾佛教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圆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为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

能海法师,近代显密圆通的著名爱国高僧,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法师出家后不畏艰辛,两度入藏求法,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代嫡传。先后创建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讲经弘法、注译密宗经典,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

广钦老和尚,平时生活简朴,日常以水果为食,故有“水果师”的称号。往生前约一星期开始,每天昼夜都自己猛力出声地念佛,那种“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的体力难以支撑,故建议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念,你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说:“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

忏云法师,忏云法师持戒严谨、以戒为师,一心宣扬净土。“礼佛”与“放蒙山”均为每日修行之功课。提倡诵念阿弥陀佛佛号,是台湾净土宗极为重要的法师。30岁出家后,即行“过中不食”之戒律,无一间日。法师对于弟子的训练也是依法解行并重。

圆拙老法师,一生谦默恬淡,志行高洁,严于律己,慈以待人。无论是风雨飘摇的年代,还是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老法师皆一如既往,随缘法化。

宣化上人,将佛法传到美国,抱定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六大宗旨,威仪具足,严中有慈,双目低垂,两手当胸,口常含笑,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他的弟子恒实法师说,“宣化上人圆寂后,我们就把他的骨灰送上热气球了。他说我是从星空来的,我要回星空去了,不要绐我留任何的纪念塔、博物馆什么的,一点都不要,所以就把他送上热气球了”。

佛源老和尚,云门宗第13代传人,禅风高古,于当世特立独标,接引学人,手段奇巧,立意不凡,常常在平常言语中见出古德之风。老和尚的棒喝威严是出了名的,大家都怕他,但被他打过骂过的人事后不但不恨他,反而是感恩不尽。所以,老和尚常讲:“打不退、骂不退的,是佛门里的好宝贝!”

圣严法师,出身江苏贫农之家的圣严法师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曾获选“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承继汉传佛教禅宗临济、曹洞二法脉,致力“人间佛教”,以“心灵环保”为核心理念,号召追随者“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印顺导师,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以智慧深广、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而享誉当今佛教界和学术界。遍布全球的慈善组织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即出自印顺门下。由于印顺法师对佛教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和贡献,二十世纪下半叶被称为台湾佛教史上的“印顺时代”。图为印顺导师与证严上人。

本焕长老,当代中国佛教著名高僧、佛门泰斗、禅门尊宿。长老1907年生于湖北武汉新洲,亲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是见证三个朝代的世纪老人。长老修行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弟子近千人,广衍南宗,花开天下,实乃当之无愧之佛门泰斗,名副其实之人间菩萨!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六岁。

净慧长老,一生弘扬禅风,续慧传灯。净慧长老提倡的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引领无数学人走进禅门。2013年4月20日6时26分,在四祖寺安详示寂。世寿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夏。

惟贤长老,少年投身佛门,跟随太虚大师践行人间佛教。惟贤长老一生志大行刚、悲深愿宏,弘法利生,续慧传灯,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46分,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惟贤长老于重庆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觉真长老,儿时出家,童真入道,几十年如一日践行佛法,著作等身。一生为人低调,不管什么事,总不愿麻烦别人。在他眼里众生平等,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他对任何人都是平等沒有分別的。长老生前最爱说四句话:“低调,让路,低成本高效率,不给别人添麻烦。”

明哲长老,潜心研佛60余载,曾提出“出家要自利利他、福利大众”的主张,是宗教界爱国爱教的优秀代表。明哲长老将自己的毕身精力贡献给我国的佛教事业,同时为青岛湛山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于2012年9月16日上午7时,早课时往生。世寿87岁。

海山长老,一生历经风雨,屡遭磨难,但终不舍佛法,戒行高洁,如劲松傲霜雪而弥坚,若清莲出淤泥而更洁,深受万众景仰。老和尚俭朴一生,从不浪费,一生不蓄金钱,从不过生日,不允许四众弟子为他老人家祝寿,每逢生日皆以念佛度过。2013年4月24日11点23分,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世寿86岁。

根通长老,长老曾提倡“人间佛教、知恩报恩”,倡导和带动山西佛教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团结友善,克己奉献,服务社会造福,关心支持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公益事业。他利用个人在山西和海内外佛教界的影响,先后为山西佛教和佛教文化、扶贫救灾和希望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筹措资金、物资上千万元。2015年11月2日凌晨,在山西太原安详示寂,住世87春秋,僧腊70,戒腊68。

德林长老,看似严厉的外表,背后却是一颗慈悲的心,严厉的力量来自慈悲心。80多年前,高旻寺除了几件破房子,几乎一无所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寺庙几乎残破不堪,是德林长老以一颗菩提心,把高旻寺建设成现在这座恢弘的寺庙,同时又精心维持了禅寺的严格家规。高旻寺一不卖门票,二不卖香火,三不做经忏佛事,一心参禅,求明心见性,见性即是成佛。2015年6月22日圆寂,享年101岁。

南怀瑾,杜子建称他骗子,朱清时尊为大师,其人该如何公正评说?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四海,可能仅是乡愿,谤盈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这是我粤人梁启超《李鸿章传》的开篇文字,也是我对南怀瑾的总看法。

南怀瑾(1918-2012),浙江温州人

也就是说,这世间,只有庸碌之人,既不会博得美誉,也不会受挨骂,而寰宇称颂之人未必不是伪君子,众皆喊打之人有时是真豪杰。不明此理之人,我们也没法跟他讲述南氏其人。

温州南怀瑾先生,当代名人,其人其学,历来毁誉参半,左右难袒。我本不敢好事瞎扯什么评价。可他的那一摞摞著作,我曾大部分翻过一趟,自觉获益不浅,每隔一段时间,还总要回去再瞧瞧,以备温故知新之义。所以作为一名老读者,并非全然没有话讲。

热衷于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若要问我,如何给南先生其人下个断语,我意借用佛学术语,有三句拽文总评:气象万千的入世者,随缘善巧的社会人,富贵逼人的佛学大家。南氏其人,论气象、风光、吞吐,退藏于密,周弥六合,是有宗门难得其人的应缘的;南氏著述,论眼界、格局、见识,大小无碍,横说竖说,也不是俗世学问家沿门托钵的寒酸劲。

再简言之,其人,深通圆融破执之道,不免世故圆滑;其学,有虚枯吹生之志,无惧泥沙俱下。不管做人,还是行事,抑或论学,他都是那类别开生面式的人物。

受批评最多的《论语别裁》

大概也因此,围绕他的争议,生前身后,也比一般“学者”多得多。

南先生为人不羁,自年轻时候起,就不走寻常路,从不管别人如何看,怎么说。

年轻时代

他自私塾读完书后,就参访四方,行走江湖。不能力耕、不甘就学、不肯坐馆、不屑仕进、不愿入幕、不乐从商,又不屈于巫医星算緇流文儔,昂然挣脱各种俗世束缚,只求自得其乐,无愧本心。

但他也不落入虚空。一生中过手无数实务,做过教官,上过峨眉山闭过关,剃发出过家,当过大学教授。学得一身武艺,精医术能开方子,弹得一手好古琴,佛教梵唱“苏派”还有赖他传世,作诗填词也是能手,手底一手清逸好字,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随手拈来,能者之多能,当世鲜有能比。

闭关时期

他也善谋略,有古代纵横家气味,心量与视野,迥出流俗。闲余给达官贵人讲课,门下罗织三教九流人物,一出面就能筹资上亿美元用于公益。甚至曾以“无业游民”身份,充当过和谈使者的重任,促成著名的“汪辜会谈”,功成身退。一生行事,多有唐人传奇中的不可思议。

他是材剧志大,又终生无“家”可归,不以为意。他还在30来岁时,便被视为“奇才高人”,人说他“有王佐之才”,为权门所重所忌。对于这类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士”,我们动辄以“世俗谛”与“世间解”的评判系统去衡量他,往往要落空失效。

“出山”时段

论世不易,知人尤难。“唯佛才能知佛”,南怀瑾是文化人,也是江湖中人,更是个通人,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甚至路数都难理清,我们没有那等学力阅历,要理解他都麻烦,敢大言不惭“揭露”?

在台与家人、学生

南怀瑾有很多面目,而在我看来,他最核心的身份,当是佛学大师,是修行人,是教育家。

我甚至觉得,汉传佛教近百年,单就文字布施之功而论,在教内他与同时渡海南藏的印顺导师,可称两大巨纛。南先生的书,虽有不严谨、不系统的遗憾,可依然是佛学乃至传统文化无可代替的入门启蒙凭借。

而南怀瑾的著作全集,表面上洋洋大观近百册,堂堂皇皇垂数百万言,其实都是别人根据他课堂随口漫谈的笔录整理。他终其一生,只在年少时写过一本《禅海蠡测》的小册子,且依然仅是一个佛教徒的修习体会。

“大学教授”时期

正确地讲,他是学孔子,学释迦,学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以教育为本怀。你要出家,他教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和尚;你要学医,他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仁医;你要作学问,他教你怎样让学问自成一物,足以安身立命。

他留下的那些书,也仅是面对各类教徒的讲稿,若按照如今的“学术著述体”去观照,更是不怎么遵守文献考据规范的,也常有谈无说有的玄虚超验之论。这在唯物主义定于一尊、学院实证派一统江湖的时代,显然是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异端,也极容易引起非议。

章培恒,1934-2011,复旦大学中文系名教授,生前对南有批评

更大的问题还有,这些“著作”且都是门生弟子记录,并非他亲笔,怪异很正常,错误也难免。讲的内容,又如此庞杂浩瀚,可以从破烂、狗屎人尿一路延伸到龙肝凤胆,孔孟之道,学问处处皆活,立地成真。这种讲法,既包罗万象又错漏百出,被指摘错得很低级的,确不在少数。可这又如何呢?他完全揉捏的透彻的那些部分,前所未有地流光溢彩,不掩灼灼其华。

就我的阅读、体会而言, 我们甚至是绝大多数还活着的人,论学识,拼阅历,比修证,都差南先生太远,赞隔靴搔痒,骂不知所云,根本无资格乏能力去真切地评价他。最简单的道理,一个连《六祖坛经》白话翻译本都没翻过也无法读懂的门外汉,如何去确定、去辩驳他所讲的“阿赖耶识”、“超凡入圣”、“妙方”等就一定是胡说八道?

对于南先生,我个人态度,对于或许有疑问的饾饤细节,观其大略心知其意即可,因为很多玄虚神秘不过就是噱头药引,纯逗人兴趣;而对于一些佛学洞见与智慧言语,则反复斯义力求明澈,如此数年,只觉得启发无限。

早期引领学生打坐

不管观感如何分歧,我们还需这点自知之明。“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浪感不平”,这些年南氏承受太多攻击,我觉得很不公平。

可以说,对于南怀瑾,海内外数十年来,评判始终两极分化,特名之为“南怀瑾现象”也不为过。

一直以来,在民间,在学界,南怀瑾的声誉判若云泥。当代中国,应该还未曾有哪位文化界人士,遭遇着如此悬隔陡然的境地。他的心愿,是面对“众生”的,是要把得到的能量还给众生,不是要专门跟“教授”们说长道短,逞口舌之争,夺名位之利。

青年学者徐晋如,屡屡说南是“骗子”、“学棍”

大概也因此,不同层次的人,就有不同的“南怀瑾”。在社会大众那,他是理所当然的“国学大师”,等身著作遍布大都僻壤;在佛教圈,他是各寺推尊的泰山北斗,以白衣说法被视为“当世维摩诘”;在学术界,他是怪力乱神的“民科典型”;在学院内,他的那些书,基本上被搁置为不议不论的“伪学术”。

我自己即感触蛮深。想当初掮处居士圈,在寺刹侧闻名僧绪论,言谈每偶及南氏,大师们无一不是双掌合十毕恭毕敬口颂“南师”;而在学校厮混时,先后亲聆好几位文史名家,或公开在讲坛或在底下闲聊中,都径直嘲笑南某是“神棍”是“骗子”,鄙薄之状毫不掩饰。

太湖学堂,晚年南怀瑾最后的“教育试验地”

事实上,南氏历年来也确实因此而备受攻讦。《老子》里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想,这大概是历史上、现实中,太多不径径然抱残守缺者,所要共同担负的窘境吧。

不难看到,那些太平岁月高墙温养出来的学究,以客观、理性之名,弥漫着门户之见的意气之争,与耽溺子曰诗云的酸腐味。已经有太多学者,频频举出南氏讲稿中一些与学院考据不合的例子,作为标榜嘲骂之资,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展露自身高明似的。

金温铁路——南怀瑾早年倡议下修建

张中行老先生等这样做,可能是出于理念差异,作为学术探讨,示意正本清源,我也觉得不无意义,可诸如杜子建这类本身也就是搞搞营销灌灌鸡汤、混迹旁门厕滥之人,也以拾人余唾为宝,尽情嘲弄南氏时,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南先生难以被所有人消化的尴尬点。

身后是非谁管得,名位千秋处士卑。旁观这种正反两造的截然对比,与吵吵闹闹,也是有趣之事。

在我理解,倘真要去归因,南怀瑾之招来骂名,最中心原因,当在于对他身份理解的错位。

错位在何处,错位在他“佛学家”身份,总被错扯到“学问家”队伍;而他超越范畴的“求道之言”,往往被谬视为实证的“学术著述”。徐晋如、章培恒那些寻章逐句的学院派如此猛烈攻击他,导源也在此。著名学者张中行,早年文章甚至直接说南书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著作”。

张中行,1909—2006,北大毕业,著名学者

而究其实,南先生一生,从未想过成为啥学术专家,啥国学大师。他的人生,自我归属是“修行人”,自我期许是“求道者”,自我宏愿是“了脱生死”,俗世俗情的规矩条框在他望来,不过是好笑的无聊自限。

他讲述的东西,也从都非学者式的文献知解,而是宗教家的修证感悟,不仅不完全遵循学术谱系脉络,甚或超越历史与现实。他反复告诫,悟道之学不同记问之学,必须真真切切地过心,光牢牢靠靠过脑子没用的。

自媒体大V杜子建,公开声称南氏骗子

本来,这只是一个学问系统有别的问题,各行其是即可。所谓“世俗谛”跟“言真谛”,也自来不是凿然两分的,可矛盾在于,这些言说落在生活实际层面,却也经常难以水融,一旦论道之语被作为征实之言盘察,必然会有无法适应所有人的问题。

比如,若以胡适式的学术家理念去审察《六祖坛经》,就会发现那里面处处无根无据神神叨叨虚妄不实,而在身心获益的佛教门徒比如铃木大拙看来,胡适先生才是“胡言胡语”的一方,是庸人自扰,是“不懂禅宗皮毛”的门外汉、是“只晓埋首书斋”的可怜虫。这是宗教徒与学问家的狭路相逢。

影响世界的铃木大拙

南怀瑾在舆论场,一直为此所累。他在后半生,不忘世情,体尽人事,以入世的心意做淑世的事业,不得已以文字般若为众生指点迷津,不意不巧,被误归为学问家而屡受学理质疑,超生脱死的文字般若又常遭实证诘难,以布衣在波谲云诡的政坛纵横捭阖更频受用心的非议,半生毁誉全系于此。

也正由此,他的文字吐唾,在佛教徒顾来,“字字皆辛苦”,功德无量,位证佛果;而在学院派眼里,“满纸荒唐言”,招摇撞骗,装神弄鬼。

晚年落叶归根回到浙江

好在南先生其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根本无所谓流言蜚语,知者自知之,欲辨早忘言。面对各种“踢馆”,他从不还招,甚至从无一句辩解。

南先生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日本浅草寺的一副对联,“佛身圆满无背相,十方来人皆对面”,以为蕴足深意。

从这幅对联,他提点座下听讲者,任何时候都要看到世事人情的复杂性,认为说“客观”是难以求证的,不要执著着相,陷入思维障碍。毕竟,同一人事面相,每个人角度不同,看到的都不一样。

朱清时——南氏在科学界最有名的弟子之一

我时常觉得,这则对联移来说他的生前身后名,倒是极其合适的。不管这个人,是伟大还是伪劣,既已归去,化为历史茫茫长河中的一粒流沙,是非毁誉不仅对他本人不重要,他的读者其实也无需深究。懂得他的人,照面即见,永能默会;懵然的,份属无缘之人,佛都不度,他更没想说给你听。

对他非常不满的朋友,倘不嫌冒昧,我倒建言您不妨多读几本佛学书籍,至少空闲时也赶时髦时去寺庙打打禅七啥的。对于一个人,无论是要理解,还是旨在讥弹,要深中㪺会,首先要做的,是要能知会他的生命与思想世界,好恶都可建置于真实真切的基础之上,从而方能效翕于箕,抑扬去复。

百年诞辰——身后也给子孙留下一地鸡毛的官司

不然,你斥责的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你完全懵逼的“世界”。

【印顺导师、印顺导师妙云集阅读】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卫子夫的故事(卫子夫的故事告诉我们千万别抢人老不会死) 下一篇:危在旦夕是什么意思;危在旦夕是什么意思啊网络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