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晨读14.0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論語譯註】
14.3子曰:“邦有道,危[表情]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表情]。”
[譯文]孔子説:“清明,言語正直,行爲正直;黑暗,行爲正直,言語謙順。”
[注釋][表情]危——《禮記·缁衣》注:“危,高峻也。”意謂高於俗,朱熹《集注》用之,固然可通。但《廣雅》云:“危,正也。”王念孫《疏證》卽引《論語》此文來作證,更爲恰當,譯文卽用此解。[表情]孫——同遜。
【讀音與詞義補充】
行,舊讀去聲,今讀xíng。
孫,通“遜”,讀xùn。
【論語集註】
行、孫,並去聲。危,高峻也。孫,卑順也。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則為國者使士言孫,豈不殆哉?」
【論語注疏】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包曰:「危,厲也。邦有道,可以厲言行也。」)邦無道,危行言孫。」(孫,順也。厲行不隨俗,順言以遠害。)
疏「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表情]正義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危,厲也。孫,順也。言邦有道,可以厲言行。邦無道,則厲其行,不隨汙俗,順言辭以避當時之害也。
【論語全譯】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
(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晨读笔记】
孙,通逊。这句话是说:国家清明的时候,我们要语言质直,行为高洁;国家不清明的时候,要行为高洁,言语谨慎
为什么在国家清明时,言行皆要质直,而国家不清明时,行要质直,言要谨慎呢
论孟精义: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为国者使士言孙,不亦殆哉!
我们的持身修身之道是不能变的,但作为表现的语言则要随时间的不同而做出调整。目的是避祸。但如果一个当政者,让士人不敢说话,这个也差不多要完蛋了
危行言逊,是一种坚守道义的策略选择。
危言危行和危行言孙,这两个值得对比。危言危行,先说言,后说行;危行言孙,先说行,后说言。邦有道要敢言,邦无道要勇于行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整个论语中出现的邦有道、邦无道的语,我利于我们理解夫子的处世之道
以及夫子随时的人生智慧与策略
1、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5、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语上不刺激权贵,但在行事上一定要坚守仁德道义,做对改变恶政、改变世风和养成独立健全人格有根本性推动作用的事。
邦无道之时,要免于刑戮,要守愚,要不谷,要卷而怀之,这是夫子处乱世之道。这个可与周易乾文言对读。
1、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2、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3、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留得青山在,看他怎么起楼,看他怎么楼塌。好好活着,等着放鞭炮的一天。
融堂四书管见:
邦有道而不能危言,则非尽忠;邦无道而不能言孙,则非免祸。若夫坚节正操。所谓确乎不可拔者,则未始随世而变也。
佛教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原则不能变,而应世的方法则可不同
但这里的不变是更为根本的,否则可能变成诡随与乡愿
心里面很佩服那些行为和言语的,但儒家是理性的
南容:邦有道之时,做有道之事,自然不废;邦无道之时,仍能坚守礼法底线,不做无道之事,自然能免于刑戮。
李卓吾:邦有道,危言在危行之前;邦无道,言孙在危行之后。危言危行,危字在言字之上;危行言孙,孙字在言字之下。多少斟酌,多少变化,不可不知。
危言危行是指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因为对成语词义的不求甚解,就容易造成错误。由于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典籍,里面的词语都使用的是文言用法,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往往忽视古今词义的不同,也容易造成错误地使用成语。
有媒体曾经称“美国在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解“危言危行”成语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危”是“正”的意思,危言危行用来比喻正确的言论行动。这里显然用错了,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说正直之言,保持正直的品格。
最早出自《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具体意思就是国家政局清明时,应该说话正直,行为正直;政局混乱时,应该行事依旧,但说话要谦逊谨慎些。
孔子所述的“危言危行”在后世唐朝谏官魏征的身上得以体现。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其危言危行的作风为后世之。
由此可见,在使用成语时,不应片面的认为只要了解其意思即可,还应了解该词的背景出处,理解古代先贤使用该词的真正含义,并真正的将该词的意义体现在实际活动中,深刻的去践行。
《论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下面这是普遍的解释:“孔子说:“国家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这句话的解释我不能说有异议,可是疑问还是有点的。关键就在一个“危”字上,这个字的解释可以说是整个句子的解释重点,别的相对来说都不值一提!
而且前后有两个“危行”,而且是在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大环境下的!对于“言”来说就有了区别。可见在孔夫子的心里,任何情况下都得是保证“危行”,而不是一直保持“危言”的,那么“危”还能解释为正直吗?我觉得不一定如此。
下面咱们可以带入性的解读一下,说邦有道就得有正直的行为和语言,邦无道就只要正直的行为,正直的语言就可以舍弃了吗?是不是觉得怪怪的!
我觉得正直的行为和语言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正直是合道的行为特点,没有说正直就是表面必须大义凛然,它要求的是对实际影响的正向推动!
况且邦有道的情况下,不用说也是正直的大环境,无须特别指出,否则邦是如何有道的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危”字不应该解释为正直!!
那么有人会问了,那你解释成什么呢?咱就来说说,我把它解释成“忧惧”之意!
为什么我会如此解释呢?因为邦有道与邦无道的时候,我们都得居安思危,不论是君王还是臣子,否则怎么变得更好?因而不论是上对下之行为的忧惧,还是下对上的忧惧都是必要的!
至于说话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谨言慎行是圣贤之人共同的主张,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分歧!正所谓:“祸从口出”!
邦有道当如此谨慎的说话,邦无道的时候就不能随便说了,甚至可以不说,只做!因为邦无道的时期怎么说都是有是非的,说了反而没有不说更有实际好处!所以用谦逊的托词糊弄过去就好,剩下的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就好了!
其实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前面是“言”在前,“行”在后;后面是“行”在前,“言”在后。这些都可以为我的解释作为证据存在!
也就是说明君在朝,就说完再做,那是君臣之礼,也免去了猜忌之害!如果没有明君,那么你做就做点,话就别说太多了,甚至不说,因为没用,还会招致祸患!
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就是一种正直,但是又不能一言不发,否则真的活不过下一集,因此才有了“言孙”!
可见孔夫子的思想是以实际作用为前提的,并不喜欢玩什么虚的。
介于此,所以我对他们解释的有点纠结,毕竟正直是任何情况都需要伴随人的言行的,没必要在这提出来,又不是论述的思想总纲!
【危言危行(危言危行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