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来历故事,压岁钱的来历故事300字左右

更新:07-0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压岁钱的由来》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奇妙的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对孩子那是疼爱有加。每到年三十,就有个叫“穗”的小妖出没,它专爱摸小孩的头,被它摸过的孩子,会头疼发热,甚至变成傻子。这可把夫妻二人吓坏了。

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红纸把八枚铜钱包起来,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到了半夜,孩子睡得正熟,突然一阵阴风吹来,“穗”出现了。当它刚伸出手要摸孩子的时候,枕边竟立马蹦出红色的闪光,“穗”被吓得不轻,仓皇逃跑。

这对夫妻把红纸包钱吓退小妖“穗”的事告诉了周围的人,大家纷纷效仿,自家的孩子果然都相安无事。

后来,古人说啊,这八枚铜钱乃是八仙所变,红色本就有震慑妖怪的力量,就像是冥冥中神仙把红色的财神赐给了小孩们,护他们平安。

再后来呢,因为“穗”与“岁”同音,这件事就逐渐演变成了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压岁钱带着美好的寓意,希望能保孩子平安,让吉祥常伴孩子左右。每到过年,长辈们给晚辈压岁钱的时候,那一个个红包里装着的可不仅仅是钱,更是对晚辈深深的祝福和浓浓的爱,这习俗就这么代代相传,成为了春节中一个特别温暖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的那份喜悦,仿佛也在延续着这个古老传说的魔力,让这个年过得更有滋味,更有意义。这压岁钱承载的是亲情,是对平安健康的祈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间故事: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由来。

1.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户穷苦的人家,这家里有一对善良勤劳的夫妻和他们聪明可爱的孩子小明。

2. 每到新年,看着其他孩子都能穿着新衣,拿着压岁钱欢欢喜喜地玩耍,小明总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眼中满是羡慕。

3. 有一年临近新年,家中依旧一贫如洗,小明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感受新年的喜悦,整日愁眉不展。就在除夕夜的前一天,小明的父亲决定去山上碰碰运气,看能不能猎到一些猎物换些钱。

4. 然而山上的路异常艰险,父亲不小心跌入了一个深谷,就在父亲绝望之际,他发现谷中有一个神秘的洞穴,洞穴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他好奇地走进去,竟发现里面有一个古老的宝箱。

5. 父亲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宝箱,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本泛黄的书卷,书卷上记载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6.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他看到人间的孩子们在新年时没有欢乐,便决定在除夕夜将祝福化作压岁钱送给那些善良的孩子,保佑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父亲恍然大悟,他带着书卷回到家中。

7. 除夕夜,夫妻俩依照书卷上的方法,对着明月诚心祈祷,奇迹发生了,天空中飘下了闪闪发光的金币,正好落在小明的床头。

8. 从此,小明每年都能收到压岁钱,这个小村庄的人们也纷纷效仿,压岁钱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压岁钱的起源你造么 盘点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但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呢?春节的来源是什么呢?如果宝宝问起这样的问题,作为父母的你,可能也不一定回答的上来。其实,关于中国的春节,以及春节的各种习俗,都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快要过年了,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宝宝讲讲这些关于过年的传说。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熬年守岁的来源: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面,人们管它们叫“年”。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出没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人们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灭炉火,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过年家里都喜欢在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敬德两位的画像,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古时候,泾河龙王与一个算卦先生打赌,犯下天条,被玉皇大帝判死刑。泾河龙王托梦唐太宗李世民,让唐太宗赦免他,太宗应允。

第二天,太宗和直言敢谏的大臣魏徵下棋,魏徵突然睡着,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的冤魂责怪太宗不讲信用,常来索命。

太宗一病不起,游了阴间,被十谅解,重返阳。这就是《西游记》的起因。

怕泾河龙王来索魂,就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守门,平安无事。太宗又觉得过意不去,就把二位像贴在门上,也平安无事。传到民间,于是,民间也贴两位像。

春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就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压岁钱的起源:

压岁钱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2、

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压岁钱的来历故事,压岁钱的来历故事300字左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厉行节约的意思(厉行节约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下一篇:压根拼音 压根拼音怎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