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深意?
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说:你想拥有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前一期内容我们分享了,我们要谨慎区分事实上“拥有”和道德上的“应得”,最好的拥有,就是自己在道德上也配得上这种拥有。但在现实生活在,我们经常把拥有等同于应得。
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幸运的人很少对自己拥有好运的事实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他还想确认他有权利获得自己的好运。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确认,与其他人相比,他更配得上这份好运。他还想要确认,不那么幸运的人所经历的不幸,都只是他们自己应得的。
上一期内容,我们说 “向拿到结果的人学习”,这种观点极具吸引力,而背后体现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暗示着我们应该以“结果”来衡量一件事的最终价值,而我们经常把这种结果仅仅简化为“金钱或者财富”。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赋予“结果”以更高的道德价值,这是非常危险的。那些拿到结果的人,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好像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一个社会鼓励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这是一个社会和一个人最为底层的信念,也是最为重要的信念,因为它告诉我们,什么价值是值得所有人追求的,什么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会深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改变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如果赚钱多,就能成为我们的偶像,如果长得漂亮就应该被万人膜拜,如果粉丝多就值得我们模仿,这种思想的问题在于,他强化了结果的价值,而忽视过程的价值,而结果其实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一个人“拥有”什么,并不能等同于他“应得”什么,我们需要谨慎赋予一件事情以道德价值。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告诫弟子聂文蔚,尧舜禹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拥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和伟大的成就,而只是因为他们做到了“致良知”,遵从了自己的德性良知,做了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相较于他们获得的成就,我们应该推崇和鼓励的是做事的动机和态度,以及做事过程中所秉持的精神和品质。
其实关于事实上的“拥有”和道德上的“应得”之间,哪一个更重要?我们古老的智慧早就给了选择。在《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还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什么厚德可以载物,为什么德不配位,就必有灾殃呢?
其实“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还有后半句,孔子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是说,一个人自身的德行,无法与他所处的地位和成就相匹配,就容易招致灾祸。德行浅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谋划太大,力量太小而负重太多,那就很危险了,很难长久。这里的“位”,就是一个人的成就和拥有的东西,而这里的“德”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
为什么“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呢?之前我在《中庸》系列中,举个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根木棍只能承受100斤重量,而你要放200斤的重物上去,那么木棍就必然会被则断,这个道理很简单。而这里的“德”就是一个事物蕴含的内在的力量,孟子把这种内在的力量称之为“意气”,这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所以孟子说,我们一个人一生其实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集义”,你集的“义”,你的德行就越高,你就能承载更多的成就。而相反,如果一个人内在的“德”不够,那么他就无法承载,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成就。就像查理·芒格说:要拥有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让自己配得上它。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成就一个人的,应该是一个人内在的德性,这才能让一个人的“拥有”和“应得”完美匹配。一个人内在的“德性”就是一个人的德性良知,《中庸》说的“至诚”的过程,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的过程,也是《大学》中的“明明德”的过程。“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动词,就是使之明亮,擦亮的意思。明明德的意思就是,让原本光亮的德性恢复明亮,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去磨炼,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我们古代的思想内在是非常统一的,他们所鼓励和推崇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人外在的成就,应该由内在的品质,以及我们在什么程度上,发挥自己这种品质所决定,让一个人的“德”和他的“位”完美匹配,让一个人的“拥有”和“应得”完美匹配,这才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追求的。一个人社会赞扬什么,鼓励什么,这会内化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也会成为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部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这几位名家行书“厚德载物”,启功工稳、孙晓云厚重,谁的好
孙晓云、启功、王卫军、龙开胜的行书"厚德载物",您觉得哪幅最好?
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传统的艺术,大家好,我是不二斋,有网友提问说:“启功、孙晓云、龙开胜、王卫军行书"厚德载物",您觉得哪幅最好?”,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龙开胜书法
启功先生就不用说了,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曾被誉为书法界的泰斗,孙晓云、王卫军和龙开胜则是现在活跃在书坛的一线名家,都是通过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和比赛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当今书法实力派的代表。这位网友很是细心,不仅找到了这4位名家大腕的行书“厚德载物”,还把他们拼在一起,看起来很直观,如果非要论谁的最好那太难了,评价的标准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一。
启功先生行草书“赤兔追风”
单纯的就这幅作品而论,从书法的技术层面来讲,启功先生的工稳,孙晓云厚重,龙开胜率意,王卫军则比较中庸,本来是最喜欢孙晓云的“厚德载物”,因为她的行书厚重同时又不失灵动,功夫和才气同时具备,但是她的这个“载”字的结构实在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启功先生很工稳,却有点板正了,沉稳而又灵动的,我觉得也就王卫军了吧。
王卫军行书书法
很多人会觉得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不能简单地从技法的层面去分析谁好谁坏,还有 文化的因素,但这个文化并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只能靠个人感觉,如果再加上文化,那就更难评价了,所以现在的书法展览和比赛,也都是从技法的层面去评价孰高孰低,这是最直接的,如果连书法技法问题都不能过关,又何谈文化呢?就像是胡适,在文化上无可挑剔,但其书法却很一般,文化作用于书法的前提条件还是技法。
孙晓云行书手札
你觉得孙晓云、启功、王卫军、龙开胜的行书"厚德载物",谁的更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书法的朋友看完别忘了 点 赞 关 注哦。
4位名家的行书横幅“厚德载物”
想练好行书,结构很关键,推荐这本《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作者通过92种细致分类,帮你理清王羲之行书结构,助你更好的学习行书。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 ¥28 购买【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原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