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与薄发
图/图虫创意
厚积与薄发
文/刘道玉
发于2022.2.21总第1032期《中国新闻周刊》
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固定不变的,源于神话、历史典故或是约定俗成的名言。成语厚积薄发所描述的,是做学问必经的过程,也是做学问精益求精的精神。
厚积薄发一词,最早出自于宋代苏轼的杂文《稼说送张琥》,其中写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他写这篇杂文的背景,是目睹了士大夫中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他结合自己做学问的体会,认为做学问千万不能自得自满,追求虚名,必须专心致志,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知识的精粹,也方能著书立说。
厚与薄是对应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不仅包含着量的概念,而且重要的还体现在质的区别。可是,《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对厚积薄发的诠释并不准确,甚至存在概念上的错误。例如,它们诠释道:“厚积”是指大量地、多多地积蓄或充分地积蓄,这个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对薄发的解释就经不起推敲了。它们解释说:薄发就是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这里的“薄”与少和慢并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说,这里的“薄”是指精,是质的观念。
西晋诗人左思当是古代厚积薄发的学者之一,他并非天赋异禀,小时候甚至有些迟钝,学习成绩平平。成年后,他理想高远,立志如山,决心要创作《三都赋》,即描写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但是,消息传出后,一片质疑声,甚至对他冷嘲热讽。左思并没有动摇,而是走厚积薄发之路,他查阅三国史料,实地考察三国旧都。然后,他深居简出,无论走到哪里,把随时想到妙词佳句都记录下来。经过十年的奋发努力,他终于写出了12000多字的《三都赋》,平均每年写1200多字,每个月写100多字。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三都赋》印行以后,好评如潮,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华罗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也是被列入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88位世界数学伟人之一。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他的成功就是对厚积薄发最好的诠释。在总结做学问的经验时他说:读书必经过两个过程,第一步是由薄到厚,这就是厚积;第二步是由厚到薄,这就是薄发或约取。意思是经过分析与归纳,以达到把握整体、抓住本质、牢记要点,运用科学规律。他还说过,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这二者也是因果的关系,不勤奋怎么能够做到厚积,如果没有天才的灵感,又怎么能够实现“薄发”式的创造成果呢?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厚积与薄发呢?我们须知,任何书本知识,都是瑜瑕共存,精粗混杂,必须分清优劣,经过大脑进行一番加工,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越是厚积越要精取。
真正的学者,不是要记住许多死的知识,而是要约取知识的精粹,即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方法。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连接厚积与薄发的中间阶段就是创造,而创造需要发挥大脑的反思、联想、归纳、推理、分析等思维能力,这时获得的“薄发”,已经不是简单重复原来厚积中的内容,而是以新的“思想产品”出现的。
在大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中,怎样传授厚积薄发的治学方法和精神呢?我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没有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因为我们的教师本身就做不到厚积薄发,又何以培养出具有厚积薄发能力的学生呢?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一本教材主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参考书,向学生介绍各种学术观点,以便进行比较和鉴别,做到“约取”。在科学研究中,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提出有创意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严谨考证,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我深信,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原则,就能够培养出具备厚积薄发能力的杰出人才来。
(作者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
夜读 | 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
名家画廊 | 俞致贞,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著名花鸟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会员,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
一切辉煌的背后,终会经过苦难的磨砺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趣的定律,名叫鸭子定律。
讲的是鸭子在水面游动的时候,总是优雅而闲适的样子,让人不禁羡慕它的安逸。
但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在水面之下,鸭子拼命划水的模样。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别人的成功似乎很简单,仿佛抬手之间就能轻易触碰。实际上,我们却没有看到,别人努力成功的背后,也如同鸭子划水一般,拼尽全力在努力前行。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任何成功,都是一点一点努力而来的。
想起前不久,在书上看过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位哲人,问了他的三个徒弟一个问题:“我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个徒弟回答:“是为了享受快乐。”
第二个徒弟回答:“是为了承受痛苦。”
第三个徒弟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也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
最后,哲人给前两个徒弟打了50分,给最后的徒弟打了满分。
人生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挫折。想要享受快乐,就必须先承担起痛苦,体会过生活的辛酸苦辣后,才能尝到真正的甘甜。
要知道,在人生的大海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中漂泊着的一艘孤独的小船。小船是驶向成功的彼岸,还是停留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取决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还记得读书时,有位教授在课上分享他的成功秘诀。他说:“我有句三字箴言要奉送各位,它能使你们心境平和,对你们大有帮助。
这三个字,就是不要紧。
假如你正在经历困难,遇到痛苦,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奋斗,撑下去,总有见到太阳的一天。”
要记住:苦难不会长久,强者却可长存。独自走过最艰难的日子,才能过上最舒服的人生。
名家画廊 | 俞致贞
俗话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想想,不无道理。
不经历风雨,怎么看见彩虹;不经历磨砺,怎么取得辉煌。
如果你觉得累了、苦了,再坚持一下,逼自己一把,熬过去了,命运也许就截然不同了。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一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生活再多的困难,都不曾把他击垮。他一次次地直面挫折,努力前行,最终取得了文学界的巨大成就。
一切辉煌的背后,终会经过苦难的磨砺。但只要坚持下去,今天所有的痛苦,都会转化为明日的光芒。
很喜欢诗人易卜生讲过的一句话:“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苦难,我们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此,才能熬过风雨,在拼搏中成功。
正如史铁生从瘫痪中挺了过来,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力证自己的人生价值;曹雪芹生活贫穷,在举家吃粥十年,终于写成了《红楼梦》;许多困难,只不过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块小小绊脚石。
绊倒了不可怕,只要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前行,才能跨越它、战胜它。人生再难,熬过去,你就赢了。
名家画廊 | 俞致贞
有段话是这么说的:“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一路坦途,你看不到别人起步时的苦难,别人拥有的,你羡慕不来;自己的生活,好坏都得过。”
是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开挂的人生。那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我们常常着眼于别人现在的成功,却偏偏忘记了,别人成功背后的坚持与努力。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空穴来风的。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成功,就来源于你的坚持与努力。
常言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当你一次次地坚持,一次次地奋斗后,你就会明白:
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成就你未来的桂冠。
你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你成功路上的一盏指明灯!
主播 | 沙青
作者:净静 来源:净物(ID:cystyle001)
监审:葛素表
监制:于卫亚、吴炜玲
编辑:陈子夏、李昂、董琳娜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雷雯雯、赫秋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体会过辛酸苦辣,才能尝到甘甜!
厚积薄发,到底是什么意思,该如何解释?
首先,看下百度汉语的解释: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
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释放。
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于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啥厚积这么久了,要少量的释放?
不应该是厚积而爆发才对?
我找了找成语来源:出自宋·苏轼的《送张琥》:“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轼与张琥是好友。从苏轼为张琥写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之间的交往,而是有着深厚的友情。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这里“呜呼”是感叹词,表示强调和感叹。“吾子”是苏轼对张琥的尊称,相当于“我的朋友”。“去此”指的是离开当前的环境或状态,“而务学也哉”则是强调要致力于学习。整句的意思是:“唉,我的朋友啊,你应当离开此地,而专心致力于学问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苏轼对治学方法的具体阐述。“博观”指的是广泛地阅读、观察和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约取”则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厚积”则是强调知识的积累,要长期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薄发”则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以高质量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吾告子止于此矣”是苏轼的结束语,表示自己的话就说到这里了,希望张琥能够牢记在心,并付诸实践。
整段话的意思是:我的朋友啊,你应该离开此地,专心致力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广泛地阅读、观察和学习,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长期的积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高质量的方式展现出你的所学所得。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全部了。
这样理解的话,“厚积薄发”就是强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准备和努力,最终在某个关键时刻或领域实现质量上的飞跃或突破,从而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这种解释更加符合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即强调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少量的展现或释放上。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与交流。
【厚积薄发的意思 博观取约厚积薄发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