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生|《奋斗》中部三十占领总统府前后(父亲系列故事)
父亲口述,李云生整理
前序
在七十四周年来临之际,笔者有必要提前整理《奋斗》中部的,(暂定)第三十篇占领总统府前后的这篇拙章,以告慰先辈之灵,团结我辈,发扬光大。
在我史中,任何一支,就是没有编制番号的,即使存在时间很短,哪怕是刚成立就赴汤蹈火,英勇就义的,他也有其载入史册的历史功绩与意义。至少拖住了敌人,为其他的胜利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十五军的后代们,让我们高举的旗帜,高举鲁中南民族解放的大旗,踏着先辈的遗迹,前进吧!
二O二三年八月三十日
占领总统府前后
一九四九年四月,父亲任三十五军三科副科长,兼通信营营长。之前,就已担任部党委委员,兼营党委。
同月,饮马长江。
军委、总前委、三野司的作战地图中,东集团与中集团的结合部,也是八兵团与九兵团的结合部之中,有一个容易忽略掉的,很小的红箭头,那就是三十五军,算得上是一支奇兵。为什么这样表述,因为在地图正中,南京的江对面,只有这一支摆在那里,是监视还是策应,是突袭还是助攻,玄机就摆在明面里,干扰敌军最高指挥部的判断,扰乱敌人的军心,就是胀眼睛的阳谋做派。
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在长江一千华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各路突破长江防线的战报,野司定时下发下来。作为野司总预备队,依据命令,二十三日马上过江。军长早已坐镇军部,反复强调,一定要侦察清楚才能过江。气魄确实不大,形象不够英勇,但还是与将士们一同过江。此时,其他兄弟早已打过江岸。
当时,三野七兵团的三十五军暂归八兵团指挥,进攻总统府的是该军一O四师三一二团三营(原鲁中南纵队改编的),他们第一个占领总统府,该团是能征善战的,准备打攻坚战的。结果大门未上锁,冲进后一看,各类人员并未持有武器,而且非常听从指挥,集合后开到指定场所。
三营把各个角落仔细搜索后,爬上楼顶,降下旗,大家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随军记者为了记录这光辉的历史时刻,拍下了这张珍贵照片。三营是进攻,红旗尺寸有限。后换上军部送来的大红旗,才是后人看见升起在伪总统府上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的红旗照片。它向世人昭告,反动的统治一去不复返了。同时也暗喻,大江东去,只要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一定会宽大处理,给予出路。该军的军长吴化文,就是将领。
这一震古烁今之举,不能不说是总前委的高招。原定我军著名将领过江以后,由西向东包抄南京,兜住预逃之敌的退路,做足了打攻坚战的充分准备与物资保障工作。同时,举行入城仪式的工作也准备妥当。但上百万大军望风而逃,整个长江防御阵地一溃千里。东中西三个集团的各兵团,不仅要全力追击,更要大迂回大包抄,才能有效歼灭残敌。所以,机不可失,不能绕道过来,不允许回头来搞入城仪式。
在这个历史的辉煌时刻,进攻总统府的任务,顺理成章的交给了野司总预备队的头上,时势造英雄。此时,总统府的前面,只剩一个团了,正好给三十五军去建功立业,扩大的宣传效果,也算是名垂青史。可事与愿违,战场态事瞬息万变,的这一个团还是逃掉了。不过疵不掩玉,三十五军的主题就是直捣黄龙——在总统府插上旗子,昭示世界,包括的官兵彻底推翻了蒋家王朝。
三十五军占领总统府的意义,大大超过了军事上胜利的意义。
关于吴化文三十五军和鲁中南纵队,是父亲一生中最不愿意提及的事情,多次岔开话题,甚至还故意把三十五军,说成是三十五师,是山东的农民师,没打完,就给撤销了,复员当农民。
要想取得真经,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没有查到撤掉三十五师的材料,还讨论的十分热烈。父亲看见我们要磨铁杵的精神。才极不情愿的说出吴化文的罪行,愆戾山积。假如再过几个月,淮海战役之后,吴化文再想,是绝对不可能的,恐怕投降都没有门,只有绝对剿灭的份。
解放中,将领顽抗到底的不赦,中死心投降日军,投降汪伪,当铁杆汉奸的的不赦。后,比如郝鹏举先投共,再投蒋,结果被剿灭掉。
鲁中南纵队,决大多数是山东子弟,时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吴化文投降日寇,在山东制造无人区,惨无人道的一千多军民,鲁中南纵队的全体将士无不愤怒。也可以这样说,吴化文在鲁中南纵队是人人得以诛之的死敌。做这个思想工作是艰难的,也是没有彻底做好的。
陈毅的战略部署,渤海、鲁中南、江淮三个纵队不给军的番号改编,分别同张克侠、何基沣、吴化文的合编为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军。
说来也巧,鲁中南纵队的战斗力,尤其是的军事素质、装备相对强一些。既然是合编掺沙子,肯定要强弱搭配。再加上,两支大都是山东汉子,知根知底,这样一来就搞到了一起。
正是这个知根知底,这两个老冤家似乎到了又要动武的地步。吴化文本人也准备被枪毙, 幸亏陈毅及时赶到,将斗争的批判大会扭转为,帮助批评教育的检讨大会。当时吴化文的内衣短裤全部都汗湿了,面对大家的责骂,老老实实承认罪行,唯唯诺诺,痛哭流涕。
陈总的到来,虽然化解了冲突,也算是化干戈为玉帛,但是受到了电报严厉斥责。作为三十五军部党委委员,通信营党委的父亲,同军部政工干部一起,进行学习讨论,提高思想觉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十五军之所以成为三野司的总预备队,不能不说是受上述的影响,或着说是重要因素之一。
基层官兵的情绪,是靠各级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要加以引导的。对于各种思潮,必须压制在萌芽状态,不仅不能够听之任之,更不能声泪俱下,等同普通士兵,把两军合编的庆功会,开成批斗大会。
吴的历史罪行,按上级定性,可以用推进全国解放的进程,加以将功折罪,这是有言在先,不能秋后算账的。鲁中南的做法是眢井瞽人,参辰卯酉,搞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胜利的进程。
假若斗争吴化文的哪一个战士失控,开枪打死了军长,势必造成二个八路师与一个师火拼。打成击溃战,直接影响渡江战役,即使打胜,以后几百万的就不会投诚了,这个帐就不划算。这个错误一旦酿成,将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可以这样说,中的英雄转瞬间就会成为罪人。
不少鲁中南纵队的指战员,至始至终不愿认错,尤其到撤销更是牢骚满腹。试想,一个纵队所有的军师级干部的编制,一半的职位要让给军官,团营让出四分之一,最后还给彻底撤销,算是死不瞑目啊。毕竟人家是经过八年的一支英雄集体,可歌可泣,而且还包含了著名的铁道游击队。
鲁中南纵队在淮海战役中,超常发挥,并发展为主力纵队,员傅秋涛,开国上将,皖南突围出来的。该部是秋风扫落叶的铁扫帚,一扫黄百韬,二扫黄维,可谓盖世奇功。与声名狼藉的合编,此乃奇耻大辱。狭隘的英雄主义害死人,由目中无人,发展到目无上级。
听父亲讲故事,提疑问也是家常便饭。我们质疑上级也太狠了一点吧,完全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裁撤就算了,干嘛把人家鲁中南也一起裁掉。可父亲也不生气,慢条斯理接着讲,东线兵团时期,我就是兵团三科待提副科长、二区队区队长,部、敌工部的许多命令,直接下达给我。
济南战役后,山东兵团改七兵团,许调走,兵团副科长没份了,改提我到三十五军当科长,结果去了只能当副科长,我还不是有牢骚,只不过是忍而不发。不过党内职务排在前面,控制的实权由我掌管。不管怎么说,从此就掉了一坎。但从大的方面讲,只要是工作需要,个人就不够资格讲得失。
从到自卫,再到解放,职务不停的变动,营到排,副营到排,准团到营变动多次。每次调动只能把工作干好,不能讲条件,讲条件就卷铺盖回家。即使遇到工作细致的首长,也许会关照一句,有什么困难可以先提出来。实际上这就是一句客套话。没困难要上,有困难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就是的气概。提出反对意见没用,回答就是,意见可以保留,首先是服从命令。
长期同宫兵共事,还不是睁着一只眼睡觉,偶有老在岗,我就一天不吃不喝不撒,死睡一天。
对待官兵的态度,就是对待的态度。没有武昌首义,满清王朝就不会倒台这么快。没有南昌,就没有的诞辰。没有秋收,就没有后来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没有诸多的,就没有的大好形势。三十五军的批斗会,或多或少为日后裁撤埋下了伏笔,不少干部的前程难免不受到影响。
插旗总统府,彪炳千秋,是树立的全国榜样,是给国军官兵看的,是指路明灯。撤销三十五军,是不是警示骄傲自满的我军指战员的呢?耐人寻味。
不少的愚者认为,解放后期的,完全是高官投机专营。但此话差矣,一万人的,至少要少死五千农民的儿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就成了。是为谋利益的,不是杀戮的机器。
解放后,当问到某某是哪个军的,而回答变成某某纵队的话,那就是掺沙子。建国后,运动一波接着一波,审查比比皆是,沾上的话,容易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些刻意厘清身份,淡化历史纠葛的做法,算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关于三姓家奴,当时无此说法,批判的内容,仅仅只是针对中吴的罪行,没有翻其他时期的旧账。至于影视媒体中,校长嘴边词,娘嬉皮,三姓家奴,那只能见仁见智。
对吴化文的劝降工作,要追溯到结束后,山东分局地下就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其军师旅派遣了不少的兵运工作者。归华东局后,在九十六军军部、吴化文身边就蛰伏的更深,包括第三夫人林世英(时任地下工作者,建国后浙江省任职。)
三十五军不仅仅占领了总统府,同时,还接收了南京伪的多个组织。在向南追击的途中,以右勾拳的标迹,由江苏攻击浙江。
由于其他兄弟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先一步出击,追的过猛,甚至追过了头。该军随后从南京出发,相当于以慢半拍的速度进行追击,但恰到好处,兜住了不少回窜的残部,也算是大追击大迂回中的小迂回小追击。尽管如此,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二十年前,兵少钻山沟。二十年后,成千上万的军,漫无边际的逃亡大山,变了人间。敌变我变,三十五军随即以师、团为单位,进而转入肃残剿匪。
军长吴化文此时学着我军的优良传统,靠前一级指挥,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去住医院,不像有些文章所述,整编以后就交出了指挥权。
我军的军政首长制,不能说成是分权制。更不能说,鲁中南的老啥事只向政委请示。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政委第一时间也要通报军长。鲁中南有思想转不过弯的,不足为奇,但军政委的水平,岂非普通官兵能比。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父亲任三十五军三科科长。根据华东海军员张爱平的要求,旋即调华东海军部,五O年一月任其通信科副科长。这是父亲一生中,第三次跟随张爱萍征战。
一九五O年一月十六日,华东军区命令第三十五军番号撤销,三十五军军部和军直炮兵调入海军。
三十五军所辖三个师分别调归浙江军区,并兼衢州军分区、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五月三日吴任杭州警备。一部分转归森林总队,插红旗的一O四师转业,这在当时是美好的归宿。长期带来的伤老病,也到了安家的时候。指战员对依依不舍,难以割裂的感情,遗憾终身。下地方发牢骚,的确较为普遍,遗传至今。
表面上看,是把(包括官兵)简单的撤销了,如果说三十五军插旗总统府是总前委的高招,然而,三野司把这支改编转业,彻底扎根在蒋总裁的家乡浙江省,就算得上是千古绝唱。
一辈子耍码头,最后还是把码头给玩丟了。这不是笑话,驻守浙江的部分衙门是改编,复转退的干部战士中不少也是官兵,也就是说,对当地老百姓也是一种掺沙子的做法,意义深远。
吴军长下地方后,任浙江省委员、省副、全国委员。到杭州后,携四个夫人住西湖边的别墅里。当然,的法律是不能搞三妻四妾的。所以,变通了一下,有文化的夫人,任命为吃小灶的秘书,会烹饪的夫人担任有专用厨师,种花种草的夫人当勤务兵,一号夫人有名有份,有头有脸,档案填写夫妻关系。
大家不要懵圈,时代不同,另一个川军中将范绍增,在担任荊训军分区副司今员之前,将四十个夫人压缩成上述编制。还有一个川军上将杨森,夫人有一个加强排,子女一个营连。北京不批二野接受其,令其儿子带,劝杨森携带金银财宝和一部分妻妾子女赴港定居(限定了出境指标)这是结尾的题外话。
二O二三年八月二日
本篇后跋:
二O一九年,原南海舰队子弟学校一一海鹰小学在穗举行一个纪念活动,第七届毕业的同学畅谈自己的父亲是哪个哪个军的,突然有人问大姐孙洁梅,你爸爸是哪个军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大姐蒙圈了。
大姐从小住校,后,在家就没有待过多久,尤其是父亲工作忙,在家时间少,那个时候在家讲故事,犹如天方夜谭。所以,大姐对父亲早期的生涯知之甚少。
大姐打电话问我,爸是哪个军的?面对出乎意外的提问,我急中生智,爸是海军的。大姐说不是这个军,是那个军,我说到底是哪个军?大姐说是陆军的那个军。大姐被我一调侃,一着急,就不问了。
今天在这里,向大姐表示由衷的歉意!不是不告诉你,当初告诉了,就违背了爸的意志,违反了爸的纪律,就违反了保守秘密,永不叛变的誓词。老妈作为时期的老党员,在世的时候,也是反复叮咛,不要把老爸的经历写出去。
二O一八年以来,我的身体每况愈下,再不加快整理爸的汗马功劳,恐怕就要封存于世。现今违背老爸的意愿,纯属不得以而为之。
至于说几年前,大姐的提问,我也不好回答,因为不是一句话说的清楚的。爸战斗过的,有九支发展为正军级以上的单位。
一、鄂豫游击队,逐步发展成为老湖北军区,后并入武汉军区。
二、四总队,老一团,四纵、四师发展为二十一集团军。
三、三支队期间上级五纵之一部,发展为三十九集团军。
四、宿东游击支队并入十二旅,发展为军改西藏军区。
五、东线兵团先改山东兵团,后改七兵团并兼浙江军区。
六、三十五军。
七、华东海军改东海舰队。
八、舟山基地,(大姐姐的摇篮。)
九、南海舰队。
其它轨迹,陕公,通校社高特训班,渑池兵站,中原局,鄂北,游击支队,豫皖苏,特委工委,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六抗,苏纵。苏中七分区。渤海三分军、渤纵、九纵联合指挥部(三十三军、二十七军之一部)。青岛通校。援越抗美二支队(二万人的诸军兵种)
上述各大小单位,各支,留下了老爸火热的奋斗经历,每一篇故事,讲述的都是老爸的灵魂所在,智慧所在,非凡所在。
年代,党政军经常为一体,时常分不开,首长通常身兼数职。在与老爸无数次的交谈中,从来就没有彻底捋顺分清过。不是父亲分不清楚,而是在紧张的斗争中,没有时间分,不知道哪一天哪个人就了,没有证明人,档案中填写了就是麻烦。几天、十几天、二三十天短时期的工作变动,只能忽略不计。
好多工作是员临时指派,没有别人参与,也就没有同同单位同部门的人知道。出发前,通常反复交待苛刻的死规定,假如失去首长信任,前程也就完结。特殊工作,也不能填写档案,只能按规定向指定首长单独汇报,而且要有掩人耳目的充足理由。一旦单线管理联系的首长有故,上级的上级又不能证明的话,等待的就是无情隔离审查。反之,就是坚强的可靠的核心堡垒。
历史时期的一些日期,往往是若干年后,几个首长一拍板就定的。过去日期的记载,有古历,公历,俄历,民国纪年,日本纪年,伪满纪年,可谓五花八门。
比方监听敌台的情报,紧张战场态势情况下,破译人员抢先口头报告了指挥员,同时遇到转移或者败战大撤退,队伍打散,失散,重组等。后来由他人补记的档案,单靠责任心,哪就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军以下部,没有四平八稳的工作作风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影视媒体展现的是建国后的体验。
过去人事档案机要档案,打丟炸烂雨淋沉河,时有发生。经常整训的时候,重新再登记,再填表,屡见不鲜。时间不准也是常事,通常以多数人的记忆为准,哪怕是错的。
鲁中南包含时期的鲁中、鲁南、滨海三个军区,解放初期的鲁中南军区,淮海战役期间的鲁中南纵队,解放后期的三十五军,包括三十五军暨改编单位的鲁中南地区的新兵,及建国前当地的我党人员和民众。不是说要大家共同来担待,而是相见一笑泯恩仇,只能在理想社会中回荡,难以在这个空间里存在,三代人的记忆。
二O二三年九月三日
一九五O年一月五日,父亲孙藻(前排左一)与原新四军四师三科老战友,在上海重逢合影留念,此时刚调海军。
部分历史照片:笔者翻拍
故事情节:来自父亲早年口述
二O二三年八月三十日
《诗经二南》之《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释文
1. 嘒:读huì。从口从彗。“彗”,甲骨文像两颗谷穗儿。古文下边另加了一双手,中间的小点象征谷粒儿,表明这是将两颗谷穗儿相互拍打以收获谷粒儿之意。所以“彗”是对生产劳动场景的真实描述。所以“慧”从彗从心,乃是能刨去表象把握实质之意,故有“聪明”、“了悟”、“清楚”等义。所以“嘒”乃口若含实之意,即嘴里含着东西,有口难言之意。所以“嘒”可作为拟声词使用,形容声音低沉含混、零星断续。《说文》:“嘒,小声也。”例:啾廖亮于前衡,嘒陆离于后阵(南朝梁·江淹)。一般译者将此字释作“微光闪烁”,照我看应是穿凿附会之辞。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彗”有“扫帚”、“扫”之意呢?为什么把彗星叫扫帚星呢?先让我们看一下笤帚的制作工艺:凡扎小头或大头的笤帚均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将其籽粒摔净,去掉叶鞘及箭杆下面的节,然后把中散穗同直杆穗(中间有硬芯)分开,挑出中散穗的糜子,在扎笤帚时做外皮,直杆的糜子做骨架用……。可见,在制作笤帚的过程中,“将其籽粒摔净”的做法与“彗”的含义是何其相似!因此,将“彗”引申理解作“扫帚”、“扫”等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具体到本篇,“嘒”表达的是年轻男子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在上篇《摽有梅》中我们分析过女主人公的情绪,在婚嫁问题上她虽然勉强做出了让步,但因为是违心的,因此恼怒之下不免在语气态度上流露出了对男子的轻蔑与鄙视。男子当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嘒”字便很好地表明了他的有口难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无语”。表明他开始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曾经让自己痴迷的女孩已经不再是那个能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对象,自己与她已经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因此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所以“嘒”字有极深的感喟和失望的情绪在内。
2. 三五在东:字面含义是“三五颗星在东方”。这“三五颗星”指的是心宿,乃二宿之一。乃东方青龙七宿中第五宿,为龙腰。在七曜为月,图腾为狐,故亦称心月狐。心宿又称商宿,商星。包括心、积卒两个星官,共5颗星。其核心由3颗星组成,即心宿一(又名“太子”星)、心宿二(又名“天王”星或“大火”星、“大辰”星,色赤)和心宿三(又名“庶子”星)。故“三”者,乃心宿三星也。其中最著名的是心宿二,即商星也,又名辰星、大火星。《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便是指大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偏离中天,自西而下。故“五”者,亦是指心宿也。
3. 肃肃:见《诗·周南·兔罝》释。乃严肃紧张,步履匆匆,不敢大意、不敢耽搁、不敢喧哗笑闹之意。那么既然是“宵征”,应该不会只是一个人,所以“肃肃”亦有队列整肃之意。
4. 寔:读shí。从宀从是。“宀”,甲骨文像茅草覆顶的半地下棚屋形。“是”,金文从日从正,会日中端直之意。即所谓的杆影笔直之意。故“寔”字体现了这么一个状态,即“是”在屋中。而屋中岂能有杆影?故“寔”是指真理不能见于天日之意。作为发语词,体现的应是对于后面内容的强烈否定,具有鲜明的感彩。
译者多将此字释作“是”或“实”。若如此,那不就是表示肯定和认同了吗?又何以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愤愤不平的情绪呢?因此,“寔命不同”虽然可以译作“这实在是因为命跟命不一样啊!”,但其中一定包含着冷冽的反语式的怨恨。
5. 维参与昴:“维”,体现的是与后者之间的特定联系,分析可见于《鹊巢》篇和《采蘋》篇。具体到本篇,“维参与昴”是夜行仅能依靠参星与昴星之意,含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意。也因此更加突出了心境的孤寂冷清。
“参”,星名。二宿之一。参、商(“参星”和“商星”),此出则彼没,两不相见,比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成语有“参辰卯酉”,“辰星”即商星,参星酉时现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比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这样一来,本句就与上句的“三五在东”呼应上了:一个居东,一个居西;一个商星,一个参星。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推移,有力的佐证了“夙夜在公”这句话。
“昴”,亦西方星名也。清·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及其清露溼衣,仰见参昴,城头落月,大如车轮,是天将曙矣。” 孔安国曰:“日短,冬至之日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以正冬节也。”
6. 抱衾与裯:《毛传》:“衾(qīn),被也。”《郑笺》:“裯(chóu),床帐也。” “抱”,闻一多《诗经新义》:“抱当读为抛。”此释不妥。“抱”就是抱着,意思是说随身携带着被褥,本以为晚上能有机会歇会儿,谁料直到天亮这一套铺盖卷儿都没派上用场,白抱着了。
7. 犹:“犹”与上句的“同”呼应。“同”是“同样、同等”之意;“犹”后退一步,标准降低些,是“如同、仿若”之意。意谓不敢要求待遇跟人家完全相同,只要差不多就中。
❀总结
本篇首先是一首抒情诗,反映了普通百姓在寒冷的冬夜被迫为了所谓的公事连夜出发去服劳役的情景。由于内心的怨恨不平,故有“寔命不同”、“寔命不犹”等诅咒命运不公的话语。
而在我们的故事情节中,这是男主人公针对上篇《摽有梅》中女主人公居高临下的言论进行的反击。他充分借用了本篇“寔命不同”、“寔命不犹”这两句话,暗含讥讽:我是小老百姓一个,可跟您这富家大户的小姐比不了啊! 言外之意:你就是白给我我也不敢要,俗话说夫妻是同命鸳鸯,咱俩既然不同命,又怎么可能在一起? 对女子做出的让步根本不领情,反而更加坚决地要跟她断绝关系。也许我们会感到疑惑:这是为什么呀?男子在《鹊巢》一篇中不惜撕破脸皮,争取的不就是要少付彩礼吗?现在女方都表示要把自己白送他了,他咋还又不同意了呢?其实男子要的是平等,要的是自尊。而女方家其实也没有故意刁难他,也没有多要彩礼,女方家索取的不过是符合自己富家大小姐身份地位的数目,要的也是公平也是自尊。可越是这样,男子就越能深切地体会到与女子身份地位相差甚远而产生的鸿沟。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在于男子渐渐发现女子在思想见解上也与他格格不入。所以尽管后来女子在物质上做出了巨大让步,但在思想上并没有认同男子的观点,甚至还因为做出了让步而有轻贱男子之意,这让男子情何以堪?所以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彩礼之争,而是这一对恋人精神上难以契合的问题。如果两口子没有共同语言,又怎么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并相互尊重地生活一辈子呢?古人讲“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不正是要寻求这种夫妻间的平等与和谐吗?可惜女子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她根本不能理解男子的痛苦与屈辱,也因此他们的隔阂、分歧乃至分手便在所难免了。
❀译文
沉默小星闪微芒,三颗五颗在东方。
步履匆匆赶夜路,为了官家早晚忙。
唉,实在命运不一样!
沉默小星闪微芒,参星昴星耀西方。
步履匆匆赶夜路,被帐随身没用上。
唉,实在命运不相仿!
【参辰卯酉,参辰卯酉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