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丁玲从密友到反目,告诉我们友情的残酷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是玄妙,从好友到决裂,有时候就在人生中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某一刻。
这类反目的事情在作家身上也并不鲜见,比如张爱玲和傅雷,金庸和胡适,又比如鲁迅和梁实秋。
有些反目是由于思想理念方面的不同,有些是由来已久的矛盾,有些则只是微不足道的龃龉。
沈从文和丁玲都是湘西走出来的作家,关系亲厚,在动乱年代,两人更是生死之交。
然而到了晚年,丁玲写文痛骂沈从文。而沈从文这个素日被骂从不还口的人,内心也悲愤难以消除,忍不住数次写信给好友诉说此事。
两位作家过世之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此事成了文坛公案,研究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有一种友情,只存在于青春年少时
沈从文和丁玲相识于微时,那一年,丁玲不过二十啷当岁,沈从文也只比她大了两岁。
沈从文在投稿过程中,结识了编辑胡也频,丁玲听说沈从文“长得好看”,就约了胡也频一同去见他。
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操起了乡音,相谈甚欢,倒把“中间人”胡也频晾在了一边。
彼时,沈从文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谋了个小职务,丁玲和胡也频甜蜜蜜地谈起了恋爱,因为房租便宜,三人都住在香山。
丁玲和胡也频像两个孩子般不善理财,也常拌嘴怄气,他俩便常跑到沈从文处,三人一起嚼着慈幼院里的粗面馒头,甘之如饴。
年轻时候的友情如同三月春阳,纯粹,温暖,包蕴着无限可能和希望。命运还不曾张开它的分筋错骨手,给每个人布下残酷的安排。
之后,沈从文因第一部小说集《蜜桔》而成为北平文坛耀眼的新星,不久之后,丁玲也因《莎菲女士的日记》而走红。
1928年,三人陆续南下上海,开办了“红黑出版社”,并开始了《红黑》杂志的编辑和出版。
三人摩拳擦掌,准备在上海文坛大展身手。三人齐心协力,出版社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力亲为,辛苦归辛苦,但当他们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红黑》杂志时,内心是极大的满足。
但这种相濡以沫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种种原因,《红黑》陷入了僵局。
不久之后,三人团体就解散了,沈从文由胡适介绍,去大学任教,俨然已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丁玲和胡也频则参加了某作家联盟,并且拥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再次见面已时隔一年多,他们聊的依旧是文学,但彼此之间已经横亘了一堵说不清道不明的厚障壁。
在文学理念上,沈从文倾向于“新月派”,胡也频则热衷于普罗文学,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丁玲则力劝沈从文加入作家联盟,但沈从文考虑到与作家联盟里的两位名作家有过节,便一口回绝了。
丁玲内心觉得沈从文“胆小”,缺乏勇气;沈从文则认为他们两人对中国了解太少,他认为此时一定要冷静、理智,不要去做无谓的。
朋友之间有点分歧实属正常,理念和思想方面存在差异更是寻常,而友情的缘起缘灭,看似无章可循,实则草蛇灰线绵延千里。
起初的一点点小分歧,再历经不同的人生淬炼,各自拥有不同的成长速度,进而产生情感上的疏离,乃至分道扬镳,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有位作家曾说: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所以,有一种友情,大概只能存在于青春年少时,穿越岁月的风尘回头一望,当初那份纯粹的友情便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宽容,对朋友苛责
沈从文泼过去的冷水,岂能浇灭胡也频胸中的满腔热忱?不出所料,1931年,胡也频被捕了。
沈从文四处奔走,动用了所有人脉,求助各位要人,竭力援助胡也频。但此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愿担这个干系。
最后,胡也频还是被秘密了,死时穿的还是沈从文送给他的长袍。
为营救胡也频一事,沈从文耽搁了去武汉大学工作的时间,无奈,他只能放弃这一重要职务,继续留在上海。
世事总是难料,谁能预测到死神潜伏在哪个路口伺机而动?逝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活着的只能与之挥泪作别,继续自己的人生路。
沈从文在淮海路租了个房子,他住一间,丁玲和孩子及沈从文的九妹住另一间。
丁玲的母亲远在湖南常德,为了避免老人听闻噩耗后过度伤心,丁玲和沈从文想尽办法瞒着她。
他们先是用胡也频的口吻给母亲写信,毕竟三人字迹相仿。之后,两人又假扮夫妻,用了差不多十天时间,回到常德老家,并向丁母撒谎说,胡也频将要去苏联,所以此次无法前来。
随后的时间里,沈从文回到了北京,之后又前往青岛大学任教;丁玲则继续留在上海,与沈从文的九妹生活在一起。
1933年,丁玲被捕了。听闻消息后,满腔愤慨的沈从文奋笔疾书,写下两篇文章,控诉指责抓捕丁玲的行为,积极地为她奔走呼号。
之后,又有谣言说丁玲已被秘密枪杀,悲愤之余,沈从文伏案写下十万字的人物传记《记丁玲女士》(后来出书时更名为《记丁玲》。正是这部书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矛盾。
幸好,那只是谣言。然而,随着胡也频的过世,沈从文和丁玲之间思想和立场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1935年春,沈从文和丁玲再次碰面。两人相对而坐,空气却流淌着微妙的拘谨与窘迫。
这两三年来,有两件跟沈从文相关的事情,一直让丁玲耿耿于怀。一个是沈从文拒绝担保丁玲出狱,另一个是沈从文路过常德时没去看望丁母。
丁玲被捕后,有关找到沈从文,希望他出面保释丁玲,但沈从文说什么也不答应,说自己“不能插手这件事了”。
关于这两件事,丁玲曾对一个研究者说:“这就说明,沈从文怕得要命。而他写什么《记丁玲》,好像和我友谊多么深厚,纯粹是伪君子。通过这两件事,我实在不愿再理他了。”
个人认为,沈从文没有出面担保丁玲,那是因为他的仗义有条底线,那就是绝不卷入的漩涡,而这一切也是他一贯以来的做人原则。
至于路过而不看望丁母,实在是因为当时沈母病重,再加上他自身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哪里分得出心去看望丁母?
倒是丁玲,所有事情也只是道听途说,事后也缺乏跟沈从文的沟通,就妄下断语。
难道丁玲真是这样一个冷漠自私的人吗?我看倒也未必。
友情的残酷之处就在此,我们常常对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就感恩戴德,却往往对身边的好友过分苛责。
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不仅熟视无睹,而且觉得理所应当,甚至一旦某次做得不到位,便恶念四起,对其怀恨在心。
还是亦舒说得好:“朋友与朋友要愚忠,明察秋毫的那位,叫敌人;朋友要做的就是支持朋友,可以绝交,但不可主持公道。”
何谓真正的朋友?朋友是懂得,是愚忠,是信任,而不是明察秋毫,甚至睚眦必报。
来自故人的刀,最扎心
1949年初,沈从文陷入了精神危机,在试图自杀前,沈从文去见丁玲,恳求帮忙转业,他希望能从老友那里得到点庇护。
好友的大房间暖融融的,气氛却是冷漠疏远的。
丁玲也是如履薄冰呐,她对沈从文提出的请求充满了戒备。摸爬滚打了十来年的她深知,此时倘若处理不好跟这位昔日好友的关系,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丁玲敬而远之的态度,和当初沈从文拒绝给丁玲作担保之事,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
说到底,人性都是自私的,趋利避害保全自身亦是人之本能。“人心存良善,更应懂自保”。人人心中都有条自保的底线,有时候得罪朋友也是无法可想了。
况且,此时两人的境遇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高低轮转,原本低的那位一下子飞黄腾达了,举手投足之间难免带着点舒展自如的高姿态;原本低的那位瞬间沦落,带着一点卑微和敏感前来求助,对方无意间的举动,也难免让人心生罅隙。
沈从文黯然地回去了,经历过自杀后他活了下来。
两人再见面已是50年代中后期,那次作家联谊会,沈从文热情地问候丁玲,丁玲却始终板着脸,眼睛直往别处看。
六七十年代,丁玲承受着非人待遇的时候,沈从文则在颠沛流离中做着文物研究,两人都在苦苦地熬着岁月。
一切结束之后,直到1979年,丁玲首次读到沈从文在30年代写的《记丁玲》这本传记,在空白处她添上了很多红批,内心的不满可想而知。
之后,她在《诗刊》发表了《也频与》,文章不留情面地对沈从文和《记丁玲》加以痛批。
她痛斥沈从文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称《记丁玲》是“一部编得很拙劣的‘小说’”、“胡言乱语”、“连篇累牍”。
沈从文向来是个被骂不还口的人,人家骂对了不做声,骂错了也不做声。但这回,他实在悲愤难抑,在给好友徐迟的信中称:像过去鲁迅所说“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
公开怼丁玲的事情他是断然做不出来的,但在跟好友的信件中他忍不住说起此事,试图一浇胸中之块垒。
在给施蛰存的信中,他说“(她)只图自己站稳立场,不妨尽老朋友成一‘垫脚石’,亦可谓聪明绝顶到家矣。”
在给徐迟的信中,他说:“她廿年来受的委屈,来自何方,难道自己不明明白白?嚷也不敢嚷一声,自有难言苦衷,却找我来出气,可见聪明过人处。主要是我无权无势,且明白我的性格,绝对不会和她争是非。”
最后,他决定在《沈从文全集》中不收《记丁玲》和《记胡也频》。
好友之间的绝交,看上去是因琐碎小事而起,但两人的龃龉往往已累积甚厚,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绷不住了,愤恨之情如脱缰之野马,及至不顾体面,暮年失和。
再加上曾经是好友,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互怼起来可谓是精、准、狠,直往对方心窝窝里扎。
世事总是如此,来自敌人的伤害只会让我们愤怒,但是往往是来自故人的刀,最为扎心。
对于迫害她的人,丁玲没有撕破脸,如今,却无故拿昔日故人开刀。
难怪沈从文愤懑难平,块垒难消。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80年代,丁玲和沈从文先后辞世了,“丁沈之争”也已成为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丝丝惆怅。
说到底,他们的友谊其实在三十年代已经分道扬镳了,只是,直到八十年代才最终有了了断,中间长达五十年的疏离不过是惯性使然。
“你瞧这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一个都能陪我们走到最后。
让过去的过去,留出足够真挚的灵魂,与知心人交换真心,才是成年人对友情最后的体面。
作者 | 水清,擅长有温度有深度地书写民国旧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个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 总有一个,让你会心一笑
(贵州买房 就选中铁)
爱情、亲情、友情,对你而言,哪个更重要?
年幼时,我们觉得友情不可或缺,成年后,我们觉得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直至有了孩子,才更深刻地明白,父母的辛劳与疼爱。
友人的陪伴与支持、爱人的深情与付出、亲人的爱护与疼惜,哪个更重要?哪个都重要!有了这些情感的存在,我们才能明白,究竟什么是幸福。
由贵报传媒集团·贵州都市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铁置业集团贵州公司·阅山湖项目开展“幸福来敲门”活动启动后,我们收到的邮件越来越多。细读内容,其中有一半的文字和图片,主题都与爱情、亲情和友情相关。今天,我们选出这三个故事分享给各位小伙伴,或许,故事中的某个瞬间也能让你会心一笑或者鼻头一酸,想起自己的故事。
亲情故事
挂着泪珠的笑声
(徐颖和父亲合影。)
作者:徐颖
大二刚开学那个时期,学校对大一学期进行评优评奖,之前我一直为了拿到国家奖学金而努力,考了全班第二。到最后才知道,需要入贫困生库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评选,然而当初我们班的贫困生库的名额分配为每个寝室两名。我们寝室是由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这两个名额,我只恨自己的石头剪刀布为什么没有赢。
那段时间父亲的生意不顺,家里一直很不好,我想给父亲减轻点负担,得知结果以后难受了很久。我想着给父亲打个电话,但听到父亲声音的那一刻我就崩不住了,瞬间泣不成声。父亲在电话里听到我的哭声后,很着急地问我怎么了,可是那分钟的我只顾着哭说不出话,父亲就在电话里着急地说,你一个女孩子在外面读书,要懂得保护自己,长大了,要懂事。
后面我断断续续给父亲说了缘由以后,我先是听到父亲哽咽的声音劝我不要难过,然后再是听到父亲和我一样泣不成声。
我知道,父亲心疼的不是那几千块钱。父亲心疼的是他的宝贝女儿在为了几千块钱而委屈、而难过。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天父亲对我说,女儿,咱们家多的钱都赔了,不在乎这几千块钱,爸爸只希望你能够真正的学到本领,希望你快乐。
那天,父亲一边哭一边安慰我,我一边哭一边安慰父亲。父亲说,女儿,坚强点,来,笑一个给爸爸听。
于是我挂着泪珠,嘴角上扬爽朗地笑了起来。父亲听到我的笑声后,也在电话里大声地笑出来。我猜,父亲肯定和他的女儿一样,脸上还挂着幸福的泪珠。
如今,虽然我依旧拿不到励志奖学金,但我依然从全班第二到全班第一再到这个学期的年级第一,也拿过省级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迷茫和无助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天在阳光下挂着泪珠开怀大笑的自己,想起和我一起流泪一起大笑的父亲。
友情故事
远赴他乡的日子
作者:秋楚
1997年4月初的一天,我透过公司办公室窗户往下看,只见楼下公示栏前围满了人,我下楼挤进去一看才知道,是一个关于赴日本企业工作的招募通知。当时公司搬迁合并效益不好,经常拖欠职工工资,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招工通知,一下子就引爆了大家的热情。我在下班前去了人劳处,缴纳了300元的报名费报了名。
报名一周后,人劳处通知已经报名的5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前往贵阳腾龙酒店去面试,到了那里才发现来面试的居然接近千人。我之前粗浅地学过一点日语,考官对我比较感兴趣,我们还简单地用日语进行了对话。之后,我顺利地通过了日方面试,成为我公司唯一的入选人员。
办理完各种复杂的手续后,1998年4月1日,我们贵阳的8人与同天到达的来自山东的10人到达长野县,我们女生被安排在一个有100多平方的大套间住在一起。
在日本生活必须要学会骑自行车,从市区宿舍到会社骑车都要花20分钟才能到达,但我完全不会骑。没办法,逼上梁山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前两三个月膝盖都被摔得青紫破皮,好在同伴彭姐和王薇总是会停下来扶我起来。与姐妹们外出骑行也总是掉队,其他同伴也都会停下来等我追上再一起出发。
做饭是我的弱项,但为了能节约省钱就只好自己动手了。我们8人先把从国内统一凑钱买了带过来的干豇豆、苔干菜、干香菇、榨菜、干辣椒等均分成8份,自己去调配烹饪食用。在日本大米比较贵,为了能省钱我们就去买比大米便宜的面粉,跟着山东小妹发馒头、蒸包子,还一起去超市排队购买每人仅限购一盒的特价鸡蛋。有时周末我们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牙祭,每人拿出一些食材,一般由张红蕾、许媛和谢建荣洗菜和切菜,由厨艺最好的彭姐和余青掌勺,做上一桌好菜,大家一起美美地饱餐一顿,我和王薇负责洗碗和收拾善后。
我们这批来自贵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研修生按照日中高山的话说:就是历届最聪明、他最喜欢又最麻烦的一批人,让高山又爱又恨。这个老奸巨猾的中国通,对我们的高学历和高情商很是赞赏,但又对我们敢于争取合理权益和敢于向会社的不公平待遇说不而倍感头疼。
在日本的一年中,我们几个姐妹彼此关爱、惺惺相惜、形影不离,我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长野市的“卡卡角角”,一起上下班、一起做饭吃、一起思念祖国和亲人、一起逛超市、一起走街串巷、一起去公园、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去参观冬奥会的各大场馆……太多太多的在一起,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
1998年4月1日至1999年4月2日,整整一年在异国他乡朝夕相处的难忘经历让我们结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回国后,我们各自回到贵阳原单位工作,并一直保持着亲密而友好的往来。18年光阴如梭啊!尽管我们都已结婚生子、经历了许多世故,但对我们来说,流逝的只是时光岁月,不变的是我们之间醇厚而亲密的友谊。
爱情故事
我很不幸,我很有幸
作者:杨明
我叫杨明,今年38岁。我想把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个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幸福故事一直陪伴我到今天,会一直陪伴我的一生……
(十年过去,杨明和老婆的爱情一如当初。)
我出生在贵阳市白云区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教师,从小我学习成绩不错,而且对音乐很有天赋,从念书、毕业,到参加工作,一直都是顺顺利利的。参加工作以后,我还是我们单位文艺活动中的独唱演员,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参加厂里和区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出,应该说我的生活里充满着鲜花和掌声,那时的我有着许多的理想和抱负!
2004年的秋天,一次演出回家的路上,一辆飞驰的摩托车把我撞下了一个高坎。等我醒来发现,我已经住进了单位的职工医院,床头上面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高位截瘫。这一次意外让我掉进了万丈深渊,医生告诉我也许这一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家里倾其所有,跑了好几个省的三甲医院,都没有一点效果,在外治疗两年以后,我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家,从此我的生活只有床和母亲(父亲因一些原因离开了这个家)。
2007年了,我的几个好朋友给我凑钱买了台电脑,我开始学上网,学绘图。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网上还可以唱歌,这让瘫痪在床的我开心坏了,从此我开始在网上唱歌,学习制作伴奏,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朋友。
在新浪的一个聊天室,我认识了她,她很喜欢听我唱歌,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天天都会聊到很晚才睡觉。她问我怎么在视频里觉得我是在趴着唱歌,我撒谎告诉她我的脚骨折了,在家养病。就这样,我们相处了半年,慢慢发展成了网络里虚拟的爱情。她一次次要求来贵阳看我,我一次次狠心拒绝。其实我心里非常痛苦。我这样算什么?我一次次责备自己!
那段时间,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远在杭州的医生,经过了解,感觉医术和医德都挺不错。其实那时我对治病很排斥了,因为已经家徒四壁了,我不想再给家里添任何麻烦,可是母亲说服我,说最后一次了,我们再试试。就这样,我再次四处借钱,再次踏上了千里求医之路。
(在杭州求医时,她辞去工作来照顾杨明。)
我狠心在网上消失了,带着厚厚的行囊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杭州,在那里每天就是吃药、针灸、功能锻炼,每天累地死去活来,心里就一个念想,快点好起来,好起来了一定去找她。在杭州治疗了20天,有一天忍不住了,我划着轮椅来到一个网吧,打开电脑进入那个熟悉的聊天室,看见她的号依旧在聊天室里,我流着眼泪给她打了几个字:我在杭州治病,我病得很重。我留下了我在杭州的电话号码。到了晚上,她打电话过来了。她说:“啥也别说了,给我地址。”
2007年11月28日,一个穿着牛仔裤、白色棉衣的姑娘,敲开了我在杭州租住的那间破旧不堪的小屋,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幸福来敲门了”!!!
(有了她的陪伴,杨明觉得自己再也不孤单。)
从那天开始,她辞去了广东的工作,一直照顾我、鼓励我、陪伴我。从那天开始,杭州的西溪公园里有一对不离不弃的情侣每天汗流浃背地做康复锻炼,一直到2008年的劳动节,我们要离开杭州了。杭州之行虽然没有治好我的病,但是还是有疗效的,我身体好了很多。我问她,要回贵阳了,你想清楚了吗?回到贵阳可能我们就真的不分开了。她说:“谁说要和你分开?”就这样,我们回家了。这次千里求医改变了我的一生!
2009年10月16日,我们举行了婚礼。那时因为无法上下楼,我们租住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门面里,隔成两间,一间拿来开服装店,一间拿来生活。她负责服装店,我开始学做淘宝,做代销。就这样,8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每天都幸福地生活着!
(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
虽说事情过去八年了,今天写这篇邮件,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还是忍不住留下了感动和幸福的眼泪。我想说,希望我的这个故事可以激励所有身处困境的朋友,面对艰难困境,千万别轻言放弃!我还想告诉我的爱人,这辈子我会用我的生命去爱你!
(即便坐在轮椅上,杨明也能够赚钱养家。)
PS
幸福,可以是手机里舍不得删掉的一条暖心短信,可以是抽屉里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可以是和家人的一次难忘的旅行,可以是给爱人策划的一次惊喜,可以是孩子给你留下的一个吻……
由贵报传媒集团·贵州都市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铁置业集团贵州公司·阅山湖项目开展“幸福来敲门”活动,征集时间为4月14日起至5月11日。把你的“幸福故事”通过以下方式发送,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注:文字最好1500字以内)。
投稿方式:
a、电话:0851-96811
b、电子邮箱:363809493@qq.com;
c、贵州都市报官方微信(guizhoudushibao);
(要求:读者须注明“幸福来敲门”字样,并留下姓名和手机号。)
读者投来的“幸福故事”,主办方将在初步筛选后发布到贵州都市报和微报版面上。只要故事被采用,就将获得价值240元的小礼品一份。
5月12日,主办方将从所有上了报纸和微报的幸福故事中,选出40个进入最后的投票阶段。5月17日,投票截止,主办方将组织评委会评出故事等次。
金故事奖3名,每人4000元。银故事奖7名,每人2000元。铜故事奖10名,每人1000元。好故事奖20名,每人500元。
(贵州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庞智 整理)(都市报作品 转载须署名)
关于友情的八个故事,感动了
文章由秀儿说历史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你的阅读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从古至今都有与朋友结为异性兄弟的习俗,称为八拜之交,但很多人都是只知其名,却不知道八拜之交到底是指的哪八拜,这八拜又是从何而来的?
管鲍之交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后来齐国君主死后,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都准备争夺齐国的君主宝座,而且管仲还一度用箭射中过公子小白,后来是公子小白诈死,然后在鲍叔牙的带领下日夜兼程回到齐国做了君主——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想报一箭之仇,杀管仲,但是鲍叔牙阻止不说,还劝说齐桓公封管仲做相国——齐桓公惊讶:寡人打算封你当相国,如果管仲当了,你做啥?
但鲍叔牙还是推举管仲。
一方面,鲍叔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友情——毕竟,不嫉贤妒能已经难得,而把唾手可得的相国宝座让给朋友,更难得。
知音之交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刎颈之交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舍命之交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胶膝之交这个典故出自东汉陈重和雷义,哥们关系非常好,都是饱学之士。某年,一同去应聘,结果陈重成功上位,雷义没成功。于是,陈重向太守建议,自己让位给雷义,没批准。第二年,雷义应聘成功。世人感慨“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这哥俩关系好到如如胶似漆。
鸡黍之交范式少时与元伯为友,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元伯说,他两年后回来拜访,两人约定了拜见的日期。日期将至之时,元伯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不相信他们约定的具体日期,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忘年之交这是指孔融与祢衡的交情,《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祢衡才20岁,孔融已经40岁了,但俩人却一见如故,成为忘年好友。
生死之交就是值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桃园三结义,三人于桃园中焚香拜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打天下,义字为先——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为生死之交。
秀儿说历史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看完这些故事你知道八拜之交的意义了吗?喜欢的话记得关注秀儿说历史,以后持续为大家分享历史趣事,感谢支持,我们下期再见【友情故事;10个古代友谊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