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闾左谪戍渔阳(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意思)

更新:07-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谁的渔阳、谁的蓟?历史上天津蓟州区、北京、密云错综复杂的关系

蓟州区历史上称无终县、渔阳县、蓟州,蓟县

1 密云区西南,历史上曾有渔阳县,长期为渔阳郡治;今天津市蓟州区历史上也长期称渔阳县。

那么《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之“渔阳”在哪里?

《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之“渔阳”又在哪里?

2 北京古称蓟城,为幽、蓟之地;而天津市蓟州区,历史上长期为蓟州,民国改蓟县。

北京之“”与蓟州区之“”又有何渊源?

下面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主线,梳理一下:

蓟州区的历史称谓,起讫年代如下:

隋大业末(617年)之前称无终(春秋称无终子国,战国称无终邑,秦至隋称无终县)

617年——1368年为渔阳县(730年始置蓟州,730~1368为蓟州治)

1368年——1913年称蓟州(1368年渔阳县省入蓟州)

1913年——2016年7月28日前,称蓟县

今为蓟州区

蓟州盘山景区

蓟州区历史上的归属如下:

秦代至东晋十六国,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北平郡(秦代为右北平郡治

北魏至隋,无终县属渔阳郡(607年—617年为渔阳郡治

618年~730年,渔阳县属幽州。

730年——1913年,置蓟州(唐天宝年间称渔阳郡。蓟州(辖县),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清乾隆之后为散州,不辖县)。

1913年,始称蓟县,2016年7月28日以后称蓟州区

蓟州区、北京、密云区3地,容易混淆的称谓,渔阳郡、渔阳县、蓟县整理如下:

  • 渔阳郡:

北魏之前渔阳郡治渔阳县(今北京密云区西南);

北魏治雍奴(今武清区西北);

北齐治潞县(今通州区东),后废;

隋移治无终县(隋末改渔阳县,即今蓟州区);

唐天宝年间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渔阳县(今蓟州区)

  • 渔阳县:

秦~北齐,渔阳县在今密云区西南(北齐并入密云县);

617~1368年,渔阳县在今蓟州区(1368年省入蓟州)

  • 蓟县:

938年之前的蓟县(938改蓟北县,后改析津县、大兴县),在今北京(历史上为广阳郡、燕国、燕郡、涿郡、幽州等治所);

1913年~2016年的蓟县,即今蓟州区。

蓟州独乐寺

  • 1 蓟

北京之“”,源于西周之蓟国,蓟国与燕国相距不远,后来燕灭蓟都蓟城,故后世称北京为燕蓟之地

而蓟国、蓟城之名大概源于蓟丘。

蓟丘之称,大概以蓟草为名,以“山多蓟草”故名蓟丘,类似的有楚(荆)国。都是以草名地,以地名国

而天津市蓟州区之“蓟”得名于“蓟门关”。

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古蓟门关在州(蓟州)东南六十里。”

明嘉靖《蓟州志》:“蓟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唐置蓟州意取此。”

“蓟”的总结:

公元730年之前的“”专指今北京;

730年~938年,幽州蓟县(北京),蓟州渔阳县(蓟州区),并存。

唐代的蓟州渔阳县和幽州蓟县

(这个时期“蓟”渐渐倾向于指今蓟州区,而今北京在唐代多称为“幽州”、“范阳”)

938年之后的“蓟州”“蓟县”专指今天津市蓟州区。

  • 2 渔阳

密云之渔阳:因位于渔水(今白河)之阳而得名。

蓟州之渔阳:因位于渔山之阳(南)而得名,蓟州西北有山名“渔山”,城在山南,故称渔阳。

陈胜吴广谪戍的渔阳,为秦渔阳郡渔阳县(今密云西南)。

“渔阳鼙鼓”之“渔阳”,泛指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幽州)一带,即今北京一带。

隋末至明初的“渔阳”,专指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

而随着明朝初年,渔阳县省入蓟州,渔阳作为地名,消失了。

秦代的广阳郡蓟县(今北京)、渔阳郡渔阳县(今密云西南)、右北平郡无终县(今蓟州区)

秦代

西汉的广阳国蓟县(今北京)、渔阳郡渔阳县(今密云西南)、右北平郡无终县(今蓟州区)

西汉

东汉的广阳郡蓟县(今北京)、渔阳郡渔阳县(今密云西南)、右北平郡无终县(今蓟州区)

东汉

三国魏时期的燕国蓟县(今北京)、渔阳郡渔阳县(今密云西南)、右北平郡无终县(今蓟州区)

三国魏

西晋的燕国蓟县(今北京),(渔阳郡并入燕国,渔阳郡、渔阳县俱废),北平郡无终县(今蓟州区),(右北平郡改北平郡)

西晋

北魏的幽州燕郡渔阳县(今密云西南),渔阳郡治雍奴县(今武清西北,渔阳郡无终县(今蓟州区)

北魏

隋代的涿郡蓟县(今北京)与渔阳郡无终县(617年后为渔阳县,今蓟州区)

隋代

辽代的蓟州渔阳县(今蓟州区)与南京析津府析津县(蓟县,辽改蓟北县又改析津县,金改大兴县,即今大兴区的前身)

辽代

金代的蓟州渔阳县(今蓟州区)与中都大兴府大兴县(今大兴区)

金代

元代的蓟州渔阳县(今蓟州区)大都路大兴县(今大兴区)

元代

关于历史上的蓟、渔阳,您有什么想要说的?

谢谢观看!喜欢的朋友请帮忙关注,转发,评论,不时更新!(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关注,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泽乡之谜1 闾左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

史记载:大泽乡,又称“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的一部分。此次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军推举陈胜为,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而失利。

1,陈胜是哪里人?

陈胜阳城人,阳城在哪?各种证据推论阳城为现在河南商水县,属楚国旧地陈郢管辖,所以陈胜是楚人。

2,大泽乡在哪?

大泽乡在现在的宿州,也是原楚地。

3,闾左谪戍渔阳何意?

闾左:一个闾里,贫困者雇农住在闾左,富人官吏住在闾右,这次渔阳(今密云县)有紧急军情,所以强迫平民(贫民)去戍边。谪在此为强迫之意,一般戍边都是征召商人 罪人还有入赘之人去的,这次强迫黔首去,民怨很大,都不服,应该违反了秦律。这是整个的!了解这才知道老老实实的黔首怎么会贸然与陈涉一起冒险。因为行为株连很广,惩罚很严厉!

4,遇雨误期当死吗?

依据睡虎地秦律,因大雨等原因延误时间,不加其罪,就是无正当理由延期的只是罚盾和甲。所以秦律遇大雨延期不当死。

5,从大泽乡为何转移到陈郢?(河南淮阳)

因为陈胜是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需要找根据地,陈郢属于自己老家,人熟地熟,所以攻下城池后转战到陈郢称王,号张楚,恢复楚国楚地。

6,吴广哪里人?

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人),当时属于陈郢管辖。所以和陈胜都是陈郢老乡,继而推理出这900人的服役队伍都是陈郢所辖各县征召而来,都是故楚地人。

7,大泽乡起事前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行为?

1)陈胜吴广从认识到相熟,两人都来至一个地区,服役前还不认识,一个为正屯长一个为副屯长,押解他们的夏子(秦人)就两人,近距离对比是900:2;他们两人先交换意见;

2)本来这九百人就不该服此次征役,所以九百人都有怨气,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白丁,对秦律不熟悉,这是前提条件,因而对大家说因延误会被处死,让这些人人绝望;

3)告诉秦人有很多人想逃跑,导致秦人管控更严,态度更恶劣,造成900人逆反以及更加绝望;

4)楚地平民多信符咒,人为制造鱼腹出符咒,半夜学狐说话,指引绝望之人心生希望。

杀死两位秦人后,进行演说:反正是死不如搏而后死;项燕还活着,扶苏还未死,大家可以拥立夫苏为皇帝,以项燕为大将,成立新楚。这个逻辑好像十分矛盾,其实不然,在当时的人都知道扶苏是秦王政大儿子理应立为太子,而且扶苏的母亲是楚国公主,这样就说的通了,楚国旧民立楚国国君之外甥为皇帝逻辑是通的。(现代人看史记是不通的)立楚国大项燕为,立楚国外甥扶苏为皇帝,恢复楚国这个逻辑在旧楚民来说完全是美好的,而且楚国与秦国的最后一战是项燕和扶苏的舅舅(父为楚君母为秦国公主)昌平君所率领,在大泽乡附近的蕲县。昌平君原做过秦国丞相(出土秦国兵器做了证明),因平嫪毐之乱作出贡献,后反对攻楚与秦王政产生矛盾,移迁到陈郢,陈郢也是楚国故都城(从湖北江陵县 郢都迁到河南淮阳 陈郢,最后是安徽寿县 寿郢,楚国喜欢将国都加个郢字),所以在故乡在旧都城建国是非常符合陈胜的逻辑。

8,陈胜的身份?

1)西汉前平民没有姓氏,秦朝陈胜字涉,有姓有名还有字?第一他姓陈,推测是陈国贵族的后裔,陈国旧地早在他出生两百年前就为楚地,如今他是楚国人;陈国国君为舜的后人,血统高贵。在陈国时为贵族,在楚国为平民但拥有姓。从事耕田务农,常在田边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从他身上得知,故国被灭祭祀 姓 还保留,身份为平民!

2)是住在闾左的雇农还是自己有地的平民?身份是屯长,及以后行为言语推论其家境贫寒的雇农,以他的才智在当时情况不好,应该是故国身份产生的,不是其好吃懒做,秦国统一后对六国后裔严加看管,生命完全没希望,对春秋百国的后裔也是一样,而且有些应该是绝了祭祀,所以陈胜痛恨秦国不痛恨楚国的原因。因为其优秀所以闾里推举为屯长,临时职务没有爵位!

以上为初步推理!

陈胜绝对不是临时起意,后期我会推理出,这次起事他是做了很多准备的而且有一群人,相助策划!从其当屯长之前就开始了。核心点在于他的故乡在陈郢管辖范围内,昌平君起事也是在陈郢,陈属于旧都也有很好的起事基础,这也是为何他要转战五百里把国都建在陈郢的核心原因——不仅仅是大家的故乡,的发源地策划地就在陈!

如何利用好谪戍闾左这九百人是关键!

人数:九百,后期更多人响应。这是人数(士兵基础)

原因:这九百人根本不应该戍渔阳边境。这些人愤怒恼火,认为制定秦律者在违反秦律。

时机:行至蕲县附近,蕲县也是项燕等最后战败之处,传言他还未亡,隐居在附近。

煽动:九百人全是楚人,楚人自由潇洒不惯于秦律严密监控,秦法已经代替春秋礼法,并对民进行夏子与真子的区分不能一视同仁,对六国原居民进行歧视。

胁迫:戍边九死一生很难归回故乡,横竖一死而民不惧死。

背景:秦二世不是有楚国血脉的扶苏,而是胡亥。楚民原以为扶苏会成为秦二世,好歹有一丝希望和幻想,现在全破灭了。

【发闾左谪戍渔阳(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发誓的近义词(发誓的近义词反义词) 下一篇:叔途同归-叔途同归爱吃糖的小麻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