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万房产之争
1400万房产之争:姐姐的善意与弟弟的贪婪如何撕裂了一家人的亲情?
在这个看似平常却又充满波折的故事里,姐姐的一片好心,如同投入汹涌波涛中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意想不到的浪花。姐姐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将房子让弟弟居住,本是手足之间最温暖的扶持。那房子在姐姐眼中,是对弟弟关爱的承载,她满心以为,弟弟能在此安然栖息,岁月静好。
然而,弟弟的内心世界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或许是在社会浪潮中,被虚荣与物欲的暗流冲击,他渐渐迷失了方向。那1400万元的数字,像一个散发着致命诱惑的漩涡,将他卷入其中。卖掉房子时,他的手或许有过一丝颤抖,心中也曾闪过一丝对姐姐的愧疚,但那瞬间便被贪婪的欲望淹没。他幻想着有了这笔巨款,就能跻身于他所羡慕的富贵阶层,拥有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奢华与荣耀。于是,他不顾姐弟间的情分,决然地将房子出售。
弟弟的决定,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轨迹,更是在不经意间划破了姐弟之间多年建立起来的信任与依赖。当弟弟进一步起诉姐姐讨要房屋解押款时,他的内心或许在自我安慰,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他也许觉得自己在生活中也有诸多不易,仿佛外界的压力与内心的渴望迫使他走上这条违背亲情的道路。他像是一个赌徒,在利益的赌桌上孤注一掷,以为可以赢得一切,却不曾想,他正在亲手摧毁姐弟间多年的深情厚谊。
姐姐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与迷茫啊!她或许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亲弟弟为何会如此对待自己。曾经的那些关爱与付出,难道在利益面前就如此不堪一击吗?那所房子承载的不仅仅是砖瓦水泥,更是多年来姐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如今,这份情谊被赤裸裸的金钱数字所践踏,就像一朵娇艳的花朵被无情地踩在脚下,逐渐凋零。
而法院的驳回诉讼,无疑是这场纷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判决,像是一道正义的曙光,穿透了重重迷雾,给姐姐带来了一丝安慰。它在宣告着,法律并非只看表面的诉求,它会深入探究事情的与背后的情理。法院像是一位公正的裁判,在亲情与利益的拔河比赛中,坚定地站在了正义与良知这一边。这一裁决不仅保护了姐姐的合法权益,更为社会传递了一个正面的信息——亲情的价值远超物质财富,不应因一时的利益诱惑而被抛弃。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禁要反思,亲情在利益面前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粹,还是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自我?弟弟的行为,无疑是在亲情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他被利益的迷雾遮住了双眼,看不见姐姐曾经给予的无私关爱,也忘却了血浓于水的道义。他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导航的船只,在利益的波涛中随波逐流,最终触碰到了法律与道德的礁石。
姐姐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无奈。她的善良让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却没想到会遭遇这样的背叛。她在这场纷争中,像是一只受伤的羔羊,无辜而又无助。但她的坚持与对正义的信念,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坚韧的一面。她没有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勇敢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起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不能让利益的欲望吞噬了亲情的美好。家庭,本应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是我们在疲惫生活中的温暖依靠。我们应该珍惜亲情,用心去呵护它,而不是让它成为利益纷争的品。就像星辰守护着夜空,我们也要用爱与责任守护住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成为一个反面教材,让更多的人在面对亲情与利益的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被遗忘的亲情真谛,让家庭的温暖之光再次照耀在每一个人的心田,永不熄灭。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见证了法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份真挚的情感,不让它们轻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一幅“成长图”里的事实孤儿之困
有这样一群孩子,名义上有父母,理论上有监护人,实际上却像孤儿一样无依无靠,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妥善抚养,也无法纳入孤儿保障体系……他们叫“事实孤儿”。
事实孤儿的成长烦恼
事实孤儿的成长画面让人泪目。
16岁的于美(化名)在贺兰一中上学。可是,她的成长之路,却是磕磕绊绊。
于美刚出生几个月后,奶奶去世了;4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小学四年级时,妈妈改嫁了;小学六年级时,爷爷去世。从此,于美和哥哥相依为命。
“我最害怕晚上,每天都会把门反锁后再用凳子顶住。天一黑我就想钻进被窝,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于美说,12岁时,哥哥到银川上大学,她就开始一个人生活。
妈妈改嫁后,没有遗忘于美,偶尔还回来看看她。于美很懂事,她没有强迫妈妈留下来陪自己,反倒安慰妈妈,她一个人很好。
每次妈妈都是抹着眼泪走的,而于美却未曾在妈妈面前掉一滴眼泪。“我不能哭,妈妈有了新的生活,我不能破坏她的幸福。”于美笑着跟妈妈说再见,只有在夜里,思念仿佛一头猛兽吞噬着她的心。
“你想妈妈吗?”
“不想。”
贺兰县金山小学10岁的哈小虎(化名)回答得干脆利落。
哈小虎8个月大时,母亲离开家,从此杳无音讯。父亲两年前意外去世,爷爷失联,奶奶忍受不了,离开贺兰县回到西吉县老家。
亲人的离开,并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小男孩,他独自在那个漆黑冰冷的小屋里生活了大半年。
“早上泡一袋方便面,中午饭在学校吃,晚上喝一袋牛奶就行了。”哈小虎个头不高,瘦弱的身体里似乎有一股不屈的力量。他说起自己的家庭时不以为意,脸上挂着这个年龄少有的成熟。
“得知孩子的情况后,我们通过贺兰团县委联系到宁夏雷锋纪念馆,短短12个小时社会爱心人士为哈小虎筹集善款8622.87元。”贺兰县金山小学校长徐建国说,他专门去西吉县找到了哈小虎的奶奶,劝说老人回来照看孩子。老人被感动了,表示不再让孙子成为“孤儿”。
如今,8622.87元善款除去622.87元为哈小虎购买爱心物资,剩下8000元交由贺兰县金山小学代管,每月由哈小虎和奶奶签字领取300元。同时,银川工美艺术馆决定对哈小虎长期资助,每月为孩子资助300元,直到完成学业。
事实孤儿更需精神关爱
2018年9月26日,由贺兰团县委牵头、成美慈善基金会发起、宁夏昊善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承接的“爱助事实孤儿资助”项目在贺兰县启动,贺兰县97名事实孤儿获得15万余元的资助。
截至目前,宁夏“爱助事实孤儿”项目已资助全区594名事实孤儿,共计97万元。每个事实孤儿根据年龄不同,可获得每年1200元至2400元生活资助金。同时,该项目设立困境儿童人身意外伤害储备金,为发生大病或意外伤害的事实孤儿及其家庭提供医疗费支持。目前,因为各种原因错过该项目的事实孤儿,仍然可以和项目发起机构联系获得资助。
宁夏昊善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项目经理马勇介绍,在对事实孤儿帮扶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事实孤儿因缺乏关爱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冷漠、自私,他们像受伤的羔羊,总是独自在角落里舔舐伤口。实际上,事实孤儿缺少的,除了物质条件以外,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关爱。如果说物质上的缺失尚可通过救助手段得以补救,那么心理和精神上受到的创伤如得不到及时救治,会给他们的成长造成更大的影响。
“期待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帮扶事实孤儿的行动中,给孩子们更多关爱和心理疏导,让孩子们在成长的岁月里疼痛少一些,温暖多一些。”马勇呼吁。(记者 张晓慧)
来论:“追款捷径”实为“骗中骗”
来源:网
“网络诈骗的钱还能追回吗”“遇到诈骗钱转出去了怎么办”……网络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能“一网搞定”,可如果遭遇网络诈骗,还试图通过网上搜索寻求“帮助”,当事人很可能“刚出龙潭,又入虎穴”。
这么说绝非危言耸听。要知道,有骗子就在网上等待“受伤的羔羊”,设下“连环套”。比如,你刚发帖求助,就有“热心人”出现,说什么“我也是被骗了好几万,还好已经追回来了”,随即抛出“黑客”联系方式,“黑客”则吹嘘“掌握黑科技,100%追回”。还有“组团”忽悠的,打着“法律咨询”和“追回中心”旗号,号称提供“专业一条龙”服务。更有甚者,伪装成“网警”,装模作样“办案”,宣称“骗子的账户已被冻结”……凡此种种,都是戴着“救人于水火”的伪善面具、实际干着“趁人之危”的不法勾当。受害人以为遇到“救星”,其实是“自投罗网”。
有受害人现身说法,找“黑客”帮忙“追款”,陆续打了数千元“服务费”,最后却被“拉黑”;而所谓的“网警”则要求受害人往“安全账户”里转钱。难怪有受害人痛心疾首地说“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再相信网上追款了!”这真是“打水漂”的惨痛教训!
说到底,骗子就是抓住了一些受害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骗子藏身于网络,自认为“来无影去无踪”,从事违法犯罪有恃无恐,自欺欺人地无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对此,郑重提醒:遇到骗局,请第一时间报警。而报式也在与时俱进,受害人既可以拨打传统的110,也可以拨打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96110,国家反诈中心APP更已上线。简言之,群众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正规途径和司法渠道获得预警诈骗信息、提升防骗意识、快速举报诈骗内容、第一时间获得帮助。也只有利剑出鞘,对网络诈骗犯罪布下天罗地网,受害人才可能真正挽回损失、讨回公道。
对群众而言,切勿轻信网上的“追款捷径”,不要放着正道不走,反而入了骗子的“歪门邪道”。更要谨记,无论网上的“热心人”如何花言巧语,只要唆使“打钱”,“狐狸尾巴”就已露出来,别再稀里糊涂“解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9月,全国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6.2万起,抓获犯罪37.3万名。这也给心怀不轨者敲响警钟,胆敢坑蒙拐骗、挑战法律红线,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本文来自【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受伤的羔羊、受伤的羔羊图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