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咸的海水怎样变得清洌好喝?
地球虽然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在全球水资源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量,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百分之零点二六。海水淡化作为海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已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咸咸的海水变成清洌的饮用水?海水怎么引入工厂?处理完的废水去了哪里?近日,晚报小记者来到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厂,探秘海水淡化全过程。
原理利用潮汐和取水泵引入海水
早晨九点不到,小记者们便已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厂门口集合。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分头进行“探秘行动”。首先在会议室观看海水淡化的宣传片。原来海水淡化项目主要分为取水、预处理、反渗透和后处理这几步。胶州湾海水通过潮汐和取水泵两种方式进入取水湖,再经过海水泵站输送至厂区,随后海水进入预处理工艺:首先经过孔径为150微米的机械自清洗过滤器,去除海水中的泥沙,藻类、贝类、悬浮物等,然后经过超滤系统,过滤掉细的泥沙、藻类、细菌等杂质,生产出仅含盐分的原水。经过前过滤、超滤系统,可去除91%以上的杂质和微生物等悬浮物。
反渗透是海水淡化最关键的一步。高压泵会对海水施加50多公斤的压力,可以将水提升500多米,高压力的海水会进入反渗透膜组,反渗透膜会只让水分子通过,而把海水的盐分统统截留住。
现场处理后进入居民用水管
接下来小记者们在厂区内进行了参观,“最早的海水淡化其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但那时只是用单纯的蒸馏法获取淡水;直至公元200年,简易的海水蒸馏装置开始出现,主要为船员提供淡水。从1960年,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装置问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渗透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成为了耗能最低、投资执行最快的海水淡化技术,从此海水淡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技术人员边走边给小记者们讲解着。他告诉小记者们,我国的海水淡化研究最早始于1958年,1997年我国第一个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在浙江舟山投产建成,开创了国内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历史先河。
讲解完,技术员又带领小记者进入海水淡化的车间进行参观,在前处理车间和反渗透车间,小记者们亲眼看到海水过滤输送的路径。淡化后的海水再经过矿化工艺,调整水的硬度,输送到居民用水。
“以前我只知道我们喝的水是健康的,但是不知道这些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今天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未来,我们的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也需要很大费用成本,我们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 ”青岛北仲路第二小学的张弛小记者感叹道。
小记者手记
吕不为懋(青岛五十三中 三年级五班)
冬日的上午,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我兴致勃勃地参观海水淡化工厂。工作人员带领大家来到办公楼前面的厂区模型前,模型和真实厂区一模一样。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左边的车间是消除泥沙、藻类、贝类等大型颗粒的,中间的车间是用来消除细菌、微生物、矿物质等小型颗粒。经过这两部分过滤后,海水就变成了软性水,但软性水硬度不够,容易腐蚀管道,所以最右边的车间就是用来增添各种矿物质的,不但能让水的硬度提高,而且让水拥有更良好的口感。听完这些介绍,同学们才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邵静好(平安路第二小学 四年级三班)
因为车间内高压高电,非常危险,我们只是在车间门口的位置窥探几眼内部,只见车间内粗细不同的管道连接得密密麻麻,其中还有很多压力泵正在工作。车间内噪音震耳欲聋,好在讲解员叔叔告诉我们,车间是自动化作业,平时工人叔叔只是在电脑上远程操控就可以了。同学们生活中一定要节约用水,珍惜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贵淡水。
张嘉良(青岛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三年级二班)
首先,叔叔给我们看了一幅平面图,给我们介绍了一下,我看到了巨大的车间、热水站和办公室等。然后叔叔带我们走进了车间,呀!这里的声音好大!如同好几头狮子在怒吼着,我的耳朵快要受不了啦!叔叔简单介绍了各个机器之后就带我们走进了办公楼,在这里,我们观看了两个视频,视频里面详细介绍了这家海水淡化公司。最后,叔叔给了我们一瓶水,他告诉我们,这瓶水就是由海水反复过滤变成的我们可以喝的淡水。我感到非常惊奇,马上打开水瓶喝了一口,甘甜的水使我忍不住多喝了几口。海洋的资源利用可真是神奇啊!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高静文 实习生唐莎 小记者 闫明飞 张嘉良 闫明飞 张宇暄孙逸洲 石雅齐 刘雨彤 陶树圻 刘洺暄 陈家鼎李凤初 王玥鑫 张弛 李沛桐 吕不为懋 邵静好侯杰译
作者:作文
来源: 青岛晚报
解开成语的“学习密码”
来源:海外版
朱海红在硕士论文《国际学生汉语成语学习APP研究与设计》中为成语软件设计的功能流程图。
2019年11月,张亚茹(左)带领来华留学生到湖北武汉进行语言实践并留影。
去年10月,金恩智(前排左一)担任第二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现场嘉宾。
2019年,从韩国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金恩智到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深造。在学中文的过程中,她开始对成语产生了兴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成语是‘顺其自然’和‘竭尽全力’。”金恩智说,“中国同学常用前者劝我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用后者鼓励我拼尽全力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对金恩智来说,中国成语意蕴深厚,学习成语让她受益匪浅,但学习难度也不低。“成语到底应该怎样学?”金恩智遇到的挑战,也正困扰着不少像她一样对成语感兴趣的母语非汉语的中文学习者。
忌“囫囵吞枣”式理解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丰富的意义。尤其是成语中很大一部分从古代沿用下来,表达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因此,对古代汉语的掌握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对成语的理解程度。
刚获得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朱海红的硕士论文题目跟成语有关——《国际学生汉语成语学习APP研究与设计》,根据她的研究,来华留学生一般对古代汉语比较陌生,这使得他们理解和运用成语有一定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含义,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任教的张亚茹副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成语背后的含义以及沿用脉络,然后对成语语义、语法、语境、语用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成语的搭配规则、语法功能等,从而达到自如运用成语进行造句的教学目标。
张亚茹表示,学习成语不仅要明白其表层意义,还要探究其内在深意,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成语有双层含义,一是一目了然的字面义,二是引申义、比喻义,也就是我们现在实际使用的意义。对意义理解的准确与否会影响中文学习者对成语语法与语用功能的掌握以及如何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格外重视并详细讲解成语的语法功能、使用语境等。”
在交际中“学而时习之”是关键
在张亚茹看来,成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老师的讲解是学生掌握并得体运用成语的基础和前提,但要想学好成语,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多花时间巩固,尤其是要结合语境多进行实践。“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在报告、演讲与日常交际中适当运用,有助于表达的完善。”张亚茹说。
朱海红指出,担心在写作中用错和在日常交际中说错成语是制约学生在课下使用成语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了成语,但却不常在课下使用。其实,将成语运用于实际交际中,正是学习成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张亚茹推荐中文学习者使用成语词典,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商务馆学成语词典》。“词典中有成语的详细释义,也有规范例句,这对使用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以观察成语出现的语境,模仿词典中的例句进行造句练习并付诸于实践。”
朱海红的经验是运用相关教材书籍也是母语非汉语的中文学习者可以选择的成语学习方式。“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边听边记HSK成语》、复旦大学出版的《成语教程》等,既和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大纲相贴合,又与生活相联系,兼顾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成语使用方法。”
朱海红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符合母语非汉语学习者需求的成语学习软件被开发出来。“软件可以通过视频、漫画、动画等形式展示成语释义,令成语释义一目了然。这种多样化、趣味化的成语学习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感悟“博大精深”
就读于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来自马来西亚的林溢慈表示,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成语就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余时间,林溢慈喜欢观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说成语》节目,“节目中,王老师会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成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娓娓道来,这有助于我理解成语的含义。”
张亚茹认为,成语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比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来自中国古代神话,闻鸡起舞、负荆请罪等来自中国历史故事。学成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人的生活,积累相关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朱海红观察发现,不少母语非汉语的中文学习者对成语充满好奇,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成语的独特韵律及其背后的故事。因此,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将其讲得透彻明白,学生才能感受到成语之美,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金恩智的成语学习就源于好奇心。“成语多是4个字,这种形式很有节奏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而且,短短的几个字却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更是让我想去探究。比如,我刚学‘博大精深’这个成语时不太理解其意思,后来知道了其出处,就想更深入了解相关含义,随着理解的加深,就逐步掌握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徐宝泉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句子真是太美了!像极了一位知心恋人,无论你从那个角度看,都是常看常新,相看两不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知为什么,这些古诗总是会偶尔地、不时地出现在脑海中,似乎是当某些美好记忆反复浮现的时刻,她便与你的情绪有着微妙的联系和牵引。她还会随着你所思、所念的每一重境地,隐露出不一样的美。
王昌龄一首送别诗,虽然写于萧瑟的烟雨寒秋,带有浓郁的黯淡气氛。但却是自明心意,具体详实地呈现了诗人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心中情真意切的感受。此诗气魄浩大,意境开阔,情感色彩浓厚,让人觉得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分明就是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送别夜雨图》。
那是一个秋雨迷蒙的黎明,寒意弥漫、离情萦怀。此时此刻,情与景妙合,意与境浑然。本来,一个遭受贬谪、常年谪居的人,最是需要亲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可眼下,身边仅有的一个友人,也即将登舟归去,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这是何等的伤感,何等的孤寂与寒凉。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此表明心迹。这就不难看出王昌龄有一种美丽的心灵,而且这种心灵或灵魂,比他所具有的任何知识都要优越。他一定是一位重情重义、磊落坦荡、品质高雅、令人仰慕、谁人都想结交的贤德之士。
事实正是如此。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王昌龄一生交游很广,与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尤其是与孟浩然、李白、岑参、綦毋潜、李颀等人,还互有留别诗。在交往的过程中,王昌龄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所有正直的知心朋友。
爱默生说过:“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一天,莫过于在某一天遇到了一位德行高尚的人”。
说来,在交友方面,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有值得自豪、谓之最有意义的时刻。
那是2010年,我的战友——国家一级编剧、著名书法家、制片人韩志晨,受邀来松原,为吉林油田“庆祝建矿40周年”撰写专题片。“从别后,忆相逢”。相识于军旅,分别时赠诗留念,近40年没有任何通信联系和走动交往。他,却一直是我心仪和仰慕的战友。
感谢一位了解我情思的战友,他在志晨面前提及了我。志晨略有所思,很快就记了起来,并且爽快地答应要约见我。满身光环的他,如此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令我受宠若惊。
之后,一次次的约见,一次次地毫无保留地讲解诗歌、电影剧本创作。还指导习作,赠予原创剧本以供参考。毫无夸张地说,又将他毕生所学总结出来的、最宝贵的“剧本写作四幕精要秘诀”,拱手赐予。这期间,我感受到,他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知识,而是用思想与精神的光辉启迪和感化他人。真是幸甚至极、受益匪浅。
韩志晨
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思想上的朋友,在生命途中的两个灵魂得以相遇;这可能就是称之谓高层次的友谊,是在差异当中寻求而得的一种深刻地认同和尊重;这可能就是纯净透明、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这应该就是王昌龄真情表白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如志晨战友在微博中说的那样:“尊重他人,应该成为自觉的行为,这是社会交往中一道美丽高贵的人文景观。”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一片冰心在玉壶”,一颗心就像冰那样洁白透明,盛在玉壶中,这种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真诚之美,一点也不亚于银碗盛雪的高洁。似这般自喻的真挚深情,任是什么其它相思的语言表达也不能及此。
诗人胸怀开朗、表里澄澈的品格,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和感染着后人。如今,这样的古诗人,依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知音。
我们有幸与诗人在古诗词中邂逅,就让我们走进生命那庄严而隐私的深处,努力学习和修养,在尘世的凡俗中培养出崇高的道德情操。
个人小传 徐宝泉,男,汉族,笔名群舆。一九五三年农历九月三十日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大山镇。一九七0年十二月参军入伍,铁三师十四团四营连班长,曾两次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到团奖励。一九七三年八月,一九七六年三月退伍。大学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人秘科长、党委组织委员,二0一四年退休。前郭县作家名誉,松原市民间文学理事,吉林省作家会员。一九九八年主编了吉林画报专刊《辉煌的十年》;先后出版了《查干湖畔石油人》、《草原故乡》、《结庐散记》散文集。
图片部分来至网络
编辑:乐在其中
【受益匪浅造句,受益匪浅造句和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