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马而谏:用高尚道德赢得天下才是真正王者
王剑松
孟津当时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朝歌(今河南安阳一带)的要道。当周武王设坛盟誓、挥师北渡的时候,孤竹国(今嵩山南麓河南省登封市南大金店镇)君主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赶来,跪拜马前。
指责武王说:“你父亲死而未葬,就动干戈,这能算孝吗?纣王暴虐,你用更加残暴的手段来以暴易暴,你这能算仁吗?你作为商朝的臣子,竟敢发兵讨伐天子,这能算忠吗?”
武王问:“我应如何?”劝说:“你应凭高尚的道德和理念赢得人心,天下诸侯朝你,天下自然归你”。武王左右的兵将认为他们扰乱军心,要杀掉他们,姜太公马上制止说:“他们也算是有义气的人呵!”说罢,让人把他们推开了,武王率领队伍,直发朝歌。
牧野(今河南淇县一带)一战,纣王的奴隶兵纷纷倒戈。武王大胜,攻克朝歌,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周朝的天下得来得很不道德,弟兄两个耻食周粟,最终饿死在嵩山北麓的首阳山。
成语“叩马而谏”:意思是形容竭力进行劝谏。出自《史记·伯夷列传》。
超全动物成语汇总,赶紧给孩子收藏一份吧!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超全动物成语汇总,赶紧给孩子收藏一份吧!
狗相关的成语:白云苍狗 藏弓烹狗 打狗看主 打落水狗 斗鸡走狗 飞鹰走狗 狗恶酒酸 狗吠不惊 狗吠非主 狗吠之警 狗苟蝇营 狗急跳墙 狗头军师 狗尾续貂 狗血淋头 狗血喷头 狗眼看人 狗仗人势 狗彘不若 狗彘不食其余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挂羊头,卖狗肉 关门打狗 狐朋狗友 狐群狗党 画虎成狗 画虎类狗 鸡飞狗走 鸡零狗碎 鸡鸣狗盗 鸡鸣狗吠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驴心狗肺 声色狗马 鼠窃狗盗 鼠窃狗偷 偷狗戏鸡 偷鸡摸狗 土龙刍狗 兔死狗烹 行同狗彘 蝇营狗苟 指鸡骂狗 猪卑狗险
猫相关的成语:猫鼠同眠 照猫画虎 争猫丢牛
兔相关的成语:东兔西乌 动如脱兔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狐兔之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惊猿脱兔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犬兔俱毙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守株待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走乌飞 乌飞兔走
牛相关的成语:搏牛之虻 初生牛犊不怕虎 床下牛斗 椎牛飨士 带牛佩犊 对牛弹琴 多如牛毛 放牛归马 风马牛不相及 割鸡焉用牛刀 隔山买老牛 归马放牛 汗牛充栋 呼牛呼马 鸡口牛后 鸡尸牛从 茧丝牛毛 鲸吸牛饮 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拉不转 九牛一毛 扛鼎抃牛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马牛襟裾 卖剑买牛 猕猴骑土牛 目无全牛 泥牛入海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不喝水强按头 牛刀割鸡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角挂书 牛溲马勃 牛头不对马嘴 牛衣对泣 庖丁解牛 气冲牛斗 牵牛下井 如牛负重 杀鸡焉用牛刀 童牛角马 屠所牛羊 土牛木马 亡羊得牛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吴牛喘月 犀牛望月 蹊田夺牛 一牛九锁 以羊易牛 争猫丢牛 执牛耳 钻牛角尖
羊相关的成语:爱礼存羊 羝羊触藩 多歧亡羊 饿虎扑羊 告朔饩羊 挂羊头,卖狗肉 虎入羊群 羚羊挂角 歧路亡羊 牵羊担酒 驱羊攻虎 肉袒牵羊 如狼牧羊 十羊九牧 使羊将狼 顺手牵羊 素丝羔羊 替罪羊 屠所牛羊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问羊知马 羊肠鸟道 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毛出在羊身上 羊入虎群 羊质虎皮 以羊易牛 争鸡失羊
马相关的成语: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马劳顿 鞍马劳困 鞍马之劳 鞍前马后 宝马香车 北叟失马 弊车羸马 兵荒马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强马壮 伯乐相马 不食马肝 车殆马烦 车马盈门 车水马龙 车在马前 打马虎眼 单枪匹马 东风吹马耳 短衣匹马 放牛归马 非驴非马 肥马轻裘 风马牛不相及 风樯阵马 高车驷马 弓调马服 归马放牛 裹尸马革 害群之马 寒蝉仗马 汗马功劳 横戈跃马 呼牛呼马 见鞍思马 金戈铁马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叩马而谏 快马加鞭 老马恋栈 老马识途 厉兵秣马 溜须拍马 六马仰秣 龙马精神 露马脚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驴唇不对马嘴 驴前马后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后炮 马角乌白 马空冀北 马鹿异形 马牛襟裾 马前卒 马首是瞻 马瘦毛长 马仰人翻 盲人瞎马 秣马厉兵 牛溲马勃 牛头不对马嘴 驽马恋栈豆 驽马铅刀 驽马十驾 盘马弯弓 匹马单枪 匹马只轮 骑马找马 乞儿马医 千军万马 墙头马上 青梅竹马 轻裘肥马 求马唐肆 裘马轻肥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犬马之报 犬马之劳 犬马之养 人欢马叫 人困马乏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戎马倥偬 塞翁失马 三马同槽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声色狗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士饱马腾 束马悬车 率马以骥 司马青衫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死马当活马医 四马攒蹄 驷马高车 驷马难追 素车白马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脱缰之马 万马奔腾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问羊知马 乌白马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焉成马 五马分尸 瞎马临池 下马威 下马看花 鲜车怒马 香车宝马 心猿意马 信马由缰 悬崖勒马 野马无缰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倚马可待 倚马七纸 意马心猿 饮马投钱 玉堂金马 獐麇马鹿 仗马寒蝉 招兵 阵马风樯 指鹿为马 蛛丝马迹 竹马之友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走马章台
蛇相关的成语:杯弓蛇影 笔走龙蛇 拨草寻蛇 春蚓秋蛇 打草惊蛇 打蛇打七寸 斗折蛇行 飞鸟惊蛇 封豕长蛇 佛口蛇心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虎头蛇尾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灵蛇之珠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牛鬼蛇神 强龙不压地头蛇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三蛇七鼠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蛇口蜂针 蛇蝎为心 蛇欲吞象 贪蛇忘尾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握蛇骑虎 虚与委蛇 养虺成蛇 一龙一蛇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蛇两头 一字长蛇阵
鸟相关的成语:百鸟朝凤 笨鸟先飞 长颈鸟喙 池鱼笼鸟 飞鸟惊蛇 飞鸟依人 龟文鸟迹 花香鸟语 惊弓之鸟 倦鸟知还 笼中之鸟 卵覆鸟飞 鸟革翚飞 鸟集鳞萃 鸟尽弓藏 鸟面鹄形 换炮 鸟穷则啄 鸟兽散 鸟语花香 禽息鸟视 穷鸟入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如鸟兽散 三寸鸟,七寸嘴 伤弓之鸟 兽聚鸟散 乌鸟私情 小鸟依人 羊肠鸟道 一石二鸟 鱼溃鸟散
鱼相关的成语:白龙鱼服 白鱼入舟 鲍鱼之肆 察见渊鱼 沉鱼落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鱼笼鸟 池鱼之殃 虫鱼之学 得鱼忘筌 登木求鱼 鼎鱼幕燕 放长线钓大鱼 釜底游鱼 釜中生鱼 釜中游鱼 贯鱼之次 河鱼腹疾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鸡头鱼刺 及宾有鱼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枯鱼衔索 枯鱼之肆 鲤鱼跳龙门 临渊羡鱼 漏网之鱼 鲁鱼帝虎 鲁鱼亥豕 鲇鱼上竹 前庭悬鱼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鱼得水 撒水拿鱼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水清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为渊驱鱼 稳坐钓鱼船 瞎子摸鱼 信及豚鱼 雁杳鱼沉 殃及池鱼 以蚓投鱼 鱼贯而行 鱼传尺素 鱼大水小 鱼贯而入 鱼溃鸟散 鱼烂而亡 鱼烂土崩 鱼龙混杂 鱼龙曼衍 鱼米之乡 鱼目混珠 鱼馁肉败 鱼网鸿离 鱼游釜中 鱼鱼雅雅 鱼跃鸢飞 鸢飞鱼跃 渊鱼丛雀 缘木求鱼 葬身鱼腹 甑尘釜鱼 指天射鱼 自相鱼肉
鼠相关的成语:抱头鼠窜 城狐社鼠 鸱鸦嗜鼠 虫臂鼠肝 胆小如鼠 掉头鼠窜 奉头鼠窜 孤雏腐鼠 官仓老鼠 过街老鼠 狐凭鼠伏 稷蜂社鼠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掘室求鼠 狼贪鼠窃 狼眼鼠眉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两鼠斗穴 罗雀掘鼠 猫鼠同眠 目光如鼠 穷鼠啮狸 雀鼠之争 三蛇七鼠 社鼠城狐 十鼠同穴 首鼠两端 鼠窜狼奔 鼠腹鸡肠 鼠腹蜗肠 鼠肝虫臂 鼠目寸光 鼠凭社贵 鼠窃狗盗 鼠窃狗偷 鼠首偾事 鼠牙雀角 投鼠忌器 梧鼠技穷 梧鼠五技 相鼠有皮 偃鼠饮河 以狸饵鼠 贼眉鼠眼 獐头鼠目
鸡相关的成语:呆若木鸡 斗酒只鸡 斗鸡走狗 独鹤鸡群 范张鸡黍 缚鸡之力 割鸡焉用牛刀 鹤发鸡皮 鹤立鸡群 淮南鸡犬 鸡虫得失 鸡蛋里找骨头 鸡飞蛋打 鸡飞狗走 鸡骨支床 鸡口牛后 鸡烂嘴巴硬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鸡鸣而起 鸡鸣狗盗 鸡鸣狗吠 鸡鸣戒旦 鸡皮鹤发 鸡犬不惊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皆仙 鸡犬桑麻 鸡犬升天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声鹅斗 鸡尸牛从 鸡头鱼刺 鸡鹜相争 鸡鹜争食 鸡胸龟背 家鸡野鹜 家鸡野雉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金鸡独立 金鸡消息 菱角磨作鸡头 木鸡养到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刀割鸡 牛鼎烹鸡 牝鸡司晨 杀鸡抹脖 杀鸡儆猴 杀鸡取卵 杀鸡吓猴 杀鸡焉用牛刀 山鸡舞镜 手无缚鸡之力 鼠腹鸡肠 陶犬瓦鸡 偷狗戏鸡 偷鸡不着蚀把米 偷鸡摸狗 土鸡瓦犬 味如鸡肋 闻鸡起舞 瓮里醯鸡 小肚鸡肠 雄鸡断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争鸡失羊 只鸡斗酒 只鸡絮酒 指鸡骂狗 卓立鸡群
鸭相关的成语:打鸭惊鸳鸯 打鸭子上架 鹅行鸭步 赶鸭子上架 水过鸭背
鹅相关的成语:鹅毛大雪 鹅行鸭步 鸡声鹅斗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千里送鹅毛 水尽鹅飞
驴相关的成语:博士买驴 非驴非马 好心做了驴肝肺 驴唇不对马嘴 驴鸣犬吠 驴前马后 驴心狗肺 骑驴觅驴 黔驴技穷 黔驴之计 三纸无驴 卸磨杀驴
猴相关的成语:尖嘴猴腮 猕猴骑土牛 沐猴而冠 弄鬼掉猴 杀鸡儆猴 杀鸡吓猴 猿猴取月
虎相关的成语:帮虎吃食 暴虎冯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藏龙卧虎 鸱目虎吻 初生牛犊不怕虎 春冰虎尾 打马虎眼 大人虎变 大贤虎变 调虎离山 恶虎不食子 饿虎饥鹰 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 饿虎之蹊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放虎归山 放虎自卫 风从虎,云从龙 风虎云龙 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狐虎之威 狐假虎威 虎背熊腰 虎不食儿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虎口拔牙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虎狼之势 虎入羊群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虎视眈眈 虎体熊腰 虎头虎脑 虎头蛇尾 虎头燕颔 虎尾春冰 虎落平川 虎珀拾芥 虎卧龙跳 虎啸风生 虎穴龙潭 画虎成狗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虎类狗 饥鹰饿虎 将门虎子 九牛二虎之力 开柙出虎 苛政猛于虎 狼贪虎视 狼吞虎咽 老虎头上扑苍蝇 老虎头上搔痒 两虎相斗 龙盘虎踞 龙蟠虎踞 龙潭虎窟 龙潭虎穴 龙腾虎跃 龙跳虎卧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鲁鱼帝虎 骑虎难下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前怕龙,后怕虎 乔龙画虎 驱羊攻虎 如虎添翼 如狼似虎 乳犊不怕虎 三人成虎 生龙活虎 势成骑虎 谈虎色变 投畀豺虎 委肉虎蹊 为虎傅翼 为虎添翼 为虎作伥 畏敌如虎 卧虎藏龙 握蛇骑虎 舄乌虎帝 降龙伏虎 笑面虎 燕颔虎颈 羊入虎群 羊质虎皮 养虎遗患 引虎自卫 鹰扬虎视 与虎谋皮 与虎添翼 云龙风虎 照猫画虎 纵虎归山 坐山观虎斗
狮相关的成语:河东狮吼 龙鸣狮吼 人中狮子 狮子大开口
象相关的成语:拔犀擢象 包罗万象 超然象外 超以象外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黄金铸象 盲人摸象 气象万千 人心不足蛇吞象 森罗万象 蛇欲吞象 万象更新 万象森罗 香象渡河 象齿焚身 象煞有介事 象牙之塔 象箸玉杯
豹相关的成语:豹死留皮 豹头环眼 管中窥豹 窥豹一斑 龙肝豹胎 熊心豹胆 一斑窥豹
狼相关的成语: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之吻 官虎吏狼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四起 狼眼鼠眉 狼子野心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如狼牧羊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豕突狼奔 使羊将狼 鼠窜狼奔 羊狠狼贪 引狼入室 鹰视狼步 脏污狼藉
熊相关的成语:飞熊入梦 虎背熊腰 虎体熊腰 熊罴入梦 熊心豹胆
狐相关的成语:城狐社鼠 董狐直笔 篝火狐鸣 狐虎之威 狐假虎威 狐埋狐搰 狐朋狗友 狐凭鼠伏 狐裘羔袖 狐群狗党 狐死首丘 狐死兔泣 狐兔之悲 狐疑不决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两脚野狐 满腹狐疑 社鼠城狐 兔死狐悲 一狐之腋
注: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论语》述而篇第十四章
作者:冯彩霞
朋友们好!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述而篇第十四章。我们一起恭诵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一、白话翻译:
朱熹《论语集解》中“夫子为卫君乎?” 解释为“为,犹助也。卫君者,谓辄也。”为,帮助的意思。“卫君”指卫出公、卫辄。卫辄,是蒯(kuai)聩(kui)之子、卫灵公之孙。
“怨乎?”的“怨”,犹悔也,后悔、埋怨的意思。
本章的意思是:冉有说:“夫子会帮助卫君辄吗?”子贡说:“好吧,我替您问问老师。”子贡进入孔子屋里,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心里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求仁德,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辄”。
【义理摸象】
本章非常有画面感,虽然看不懂文字背后的深意,但我看的很开心。人物形象特点鲜明,冉有、子贡师兄弟间的切磋琢磨,孔子和子贡师生之间的精彩问答,就如同武林高手过招,我看不懂圣贤之间的禅机式的对话,只能是雾里看花。我现在把自己学习本章的心得体会分享的大家。首先通过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一下冉有为什么会有此一问。
【本章背景】冉有之问的时代背景,在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和朱熹《论语集解》中均有记载。
朱熹《论语集解》记载,“灵公逐太子蒯聩。公薨,而立孙辄。后,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故问其意助辄否乎?”
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记载:“卫灵公之世子蒯聩,怨其母南子,涉嫌南子未遂,出奔。事在鲁定公14年。至鲁哀公二年春,卫灵公薨,夫人南子称君遗命立公子郢,郢辞之,谓有太孙辄在。卫人乃立聩之子辄为君。是年六月,晋臣赵鞅挟其宿怨,帅师纳蒯聩于戚城,名送蒯聩回国,实则藉此入侵。戚为卫国之邑。见公羊哀公二年传。鲁哀公三年春,齐景公欲报晋怨,遣其臣国夏,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以拒蒯聩之归。此为蒯聩出奔回国,及辄继位拒父之始末。后儒注疏,恒谓父子争国,二者皆讥之。其实聩、辄皆是受人挟制而然。” 白话翻译大意如下:卫灵公执政时期,晚期娶宋国年轻貌美的南子为夫人。南子在嫁给卫灵公之前,在宋国就因为同宋国著名的美男子宋朝通奸而名声不好,南子与宋朝的关系几乎是公开的。蒯聩是卫灵公的太子,年龄比南子大的多,有一次,蒯聩因事经过宋国,因南子而遭到宋国人的羞辱,蒯聩因此怨恨其母南子,并设计南子,没有成功,卫灵公因此把太子蒯聩逐出了卫国。这件事发生在鲁定公14年。到鲁哀公二年的春天,卫灵公死了。夫人南子宣称卫灵公有遗嘱命令立公子郢为卫国国君,公子郢说卫国有长孙卫辄在,坚决推辞不愿成为卫国国君。卫国人就立蒯聩的儿子辄成为新的卫君,史称卫出公。这一年的六月,晋国大臣赵鞅因为与卫国有旧仇,率领名义上以帮助护送蒯聩回国为借口,实际上是借此入侵戚城,戚城是卫国的城邑。这次入侵在《公羊传》的哀公二年传中有记载。鲁哀公三年的春天,齐景公因为跟晋国有矛盾,想要向晋国报仇,派遣他的大臣国夏和卫国大夫石曼姑一起出兵,率领包围了卫国的戚城,来抗拒蒯聩回国。这就是蒯聩出逃、回国,以及蒯聩之子卫辄继位拒绝其父回国的来龙去脉。这就是后儒所谓“父子争国”的时代背景。 因为父子争国的原因,蒯聩、卫辄父子二人都被后儒讥讽。实际上,蒯聩、卫辄都是受人挟制才会那样做的。
“孔子与诸弟子此时适在卫,颇受卫君辄之崇敬。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辄,然不敢迳问孔子,乃私下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子贡亦不了解,遂入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这个时候,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正好在卫国,且很受卫君辄的崇敬和礼遇,以宾客之礼,礼待孔子师弟。冉有怀疑孔子有意帮助卫君辄,然而他不敢直接问孔子老师,就私下里请问子贡:“孔子老师会帮助卫君辄吗?”
对冉有的问题,子贡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判断,而是回答冉有“好吧,我替你问问老师”。子贡的请问更是出人意料,他没有直接把冉有的问题拿来请问老师,而是问了一个与冉有的问题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伯夷叔齐何人也?”子贡这样委曲婉转问的用意何在?需要我们先了解伯夷叔齐其人其事。
【伯夷叔齐其人其事】
南北朝时代的大儒皇侃所注解的《皇疏》记载“孤竹之国,殷汤是所封,其子孙相传至夷齐也。父姓墨台,名初,字子朝。伯夷大而庶,叔齐小而正,父薨,兄弟相让,不复立也。”这是黄侃在考证历史。孤竹国是殷朝,就是商汤王的时候,开国第一个皇帝,天子汤王,他封的。孤竹国的子孙一直传到伯夷叔齐的父亲墨台初那里。伯夷年长,但他不是正夫人所生,是妾所生,叫庶出。叔齐年纪小,但他是正夫人所生。孤竹君死了以后,伯夷叔齐两个人就互相让位,孤竹国因此而灭掉,不复存在了。
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记载:“伯夷、叔齐为殷季孤竹君之二子,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后因耻食周粟,终于饿死。”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大儿子,叔齐是三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王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该由叔齐继承,因此伯夷放弃继承王位,逃离孤竹国。叔齐按照当时长子继位的常礼,也逃离孤竹国,国人没有办法,只好立二儿子为国君。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劝谏周武王不能以臣讨伐国君。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以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辱,结果饿死在首阳山。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食、饿死首阳”的历史故事。
子贡“伯夷叔齐何人也”之问,伯夷叔齐是兄弟让国,而卫国是父子争国,兄弟让国与父子争国正相反,所以举伯夷叔齐的例子来问孔子老师,子贡的意思应该是说孔子老师若不帮助卫辄,应该会赞许伯夷叔齐的做法;孔子老师若帮助卫辄,应该会不赞许伯夷叔齐的做法,所以子贡才会如此发问。
孔子老师“古之贤人也”的回答,以子贡的通达,按说也可以判断出孔子老师的态度了,为什么子贡还会继续追问“怨乎”?张居正《直解论语》中说“凡人有所求而不得则怨”。普通人对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心里就会有怨。那伯夷叔齐让国远去,落得个饿死的结局,心里会后悔当初的让国决定吗?从伯夷叔齐让国的行为来看,是看不出“怨”的,那么子贡所问之“怨”就是问其初心、问其所求了,是问伯夷叔齐在行仁道的过程中,面对生死困境,初心是否有过动摇、所求是否得到。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的解释是:“孔子再答,二人皆是求其行仁者也,即已求仁得仁,又何怨焉?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乎亲,孝也;叔齐能恭其兄,悌也,孝悌乃仁之本,仁者天爵,国君人爵耳。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子贡一听了然,乃出告冉有曰,夫子不助辄也。”孔子再次回答子贡的问题,伯夷叔齐二人都是志在行仁道的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的人其用功处在于: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身心回归到做人做事的内仁外礼的标准上来。克己复礼是向内观察反省的修身功夫,这是在自心上用功,不涉及他人和外在环境。自己能在自心上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天下归仁焉,天下都归于祥和。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完全在自己,通过自己起心动念乃至身口行为来完成仁的实践,不在他人。伯夷能做到顺从父亲的意愿,是做到了孝;叔齐能做到恭敬他的兄长伯夷,是做到了悌,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伯夷叔齐做到了孝悌,因其兄弟让国的行为,得到了仁义忠信的天爵,人爵从之,是志在行仁而得到了仁,初心让国,是求行仁道,饿死首阳山,是杀身成仁。求仁得仁,故孔子说又何怨。
由此可知,根植于伯夷叔齐内心的以孝悌为本的君子之道的教育,让他们在面对王位的境界时,伯夷做到了孝、叔齐做到了悌,但是孝悌的决定带来的是饿死的后果,却可能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所以当饿死的后果呈现的时候,也就是说面对生死的时候,子贡不确定伯夷叔齐心中是否对当初的决定产生后悔,而孔子“求仁得仁”的回答,让子贡明白了伯夷叔齐追求的是仁,得到的也是仁,求而得,是圣贤之乐、君子之乐,就不会有怨。圣人的心绪里目标宗旨已经楷定,只要是附顺于这个方向的,就不会怨,所以伯夷叔齐求的是仁,行的孝悌是仁,得到的也是仁,所以他们不怨!伯夷叔齐对兄弟让国的决定始终是无怨无悔的,而无怨无悔是对信念坚守的最高程度。
所以,孔子的回答“求仁得仁”,子贡据此判断孔子老师不帮助卫辄是非常明确的。因为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认为伯夷叔齐贤且仁,孔子赞为求仁得仁,故知孔子讲求相让,而卫君辄是拒父争国的恶行,孔子一定是不承许的。而“怨乎”回答,验证了伯夷叔齐守死善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信念坚守的高度。
三、本章带给我的几点启发
1、冉有让子贡代为请问对我的启发。冉有也是跟随在孔子身边,但是他有问题却不直接问孔子。那么冉有为什么不敢直接问?直接问会有什么后果?孔子诸弟子中,子路是最爱直接问的学生。子路直接问了“子行三军则谁与”时,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子老师是当众直接回答子路说,对于子路你这样的有勇无谋的人,我才不会跟你一起行军打仗呢。当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也是直截了当的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你根本做不到。当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老师抓了现行,孔子老师直接疾言厉色的批评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直接问的后果可能是要挨老师不留情面的批评的!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不留情面、直接指出弟子毛病的严厉老师。
如果我面对的是这样的老师,我敢直接问吗?我能够承受得了老师不留情面、直接严厉指出我的毛病吗?仔细想想,我也不太敢直接问!因为我怕挨批评、怕丢面子,当我自己不具足“号泣随,挞无怨”的弟子相时,我对老师的信心是不够;或自己不坚持原则的时候,怕挨批评。老师如果是以严厉等我不喜欢的方式教导我时,我会非理作意,可能会认为老师看不起我、在批评我、不给我面子等,从而导致我会远离善知识,不愿意去亲仁。这时候我可能就希望别人能替我问,这样我就不会因为提问而被老师呵斥、批评。不敢直接问老师的行为背后,原来是不敢亲近仁德的见解在啊,是不具弟子相的表现啊。“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样一想,才发现孔子老师真的是在针对我存在的问题量身定做教育我的。一定要通过对老师修信念恩改掉自己不敢亲近仁德者的毛病,这样才能“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拒父争国、兄弟让国引发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思考。大家都喜欢看电视,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河南卫视的《百姓调解》等类似节目中,调解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因为赡养、财产等引起的纠纷,因为拆迁补偿等等原因而兄弟、父子对簿公堂,不就是卫君拒父争国的现实版吗?这些纠纷导致的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妻离子散等人心不堪、家庭社会不和谐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而伯夷叔齐为什么能做到让国?他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是什么?伯夷叔齐对外拒绝名利、地位、享受等物资的诱惑,内心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什么别人不容易做到而伯夷叔齐能够做到?他们做到的强大的因又是什么呢?
记得一位智者说过“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对比古今的教育理念,或许会有启发吧。古代的教育,无论是《论语》提倡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是《三字经》提倡的“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其教育理念都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悌”的立德立人放在第一位,知识能力的学习放在第二位。所以,孝悌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孝悌之根在人心中扎牢固了,成为人心中信仰的时候,人生中再面对任何境界诱惑的时候,就如同伯夷叔齐面对王位的诱惑时,伯夷选择了孝道而让国、叔齐选择了悌道而让国,因为心中有仁的信念以及对信念的坚守,守死善道,才能做到“吾道一以贯之”,这是他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所以伯夷叔齐才赢得了
【叩马而谏是什么意思(叩马而谏曰的谏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