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意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被称为什么知识

更新:07-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应该怎么理解?

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生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弦外之音的事情有不少,情况各有不同,怎么理解呢?自己应该怎么做呢?有时候事后才知道,觉得自己当时好傻。

几个人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觉得听不明白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了,马上会说你们聊得啥呀!很深奥啊,完全听不懂。

其实你听不懂,是别人故意的,别人聊得深层意思只是不想让他人知道,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什么不想让别人知道,在他们心中,要说的事可能是两个人的秘密,所以不能明说

所以,有些事只能在同一语境下逐一解读,才能明白意思,有些事是有前期背景的,不了解背景恐怕在语境里也难以分析出别人不可言传的具体意思。

下面举几个例子

1、不便讲的话暗示别人

比如公司聚会吃饭,饭桌上聊着聊着说了一句话:上次喝完酒和某某去过一次那地方唱歌,服务员挺好,水果也新鲜,消费也不贵。马上就有人跟话了,今晚酒后大家也计划去唱歌呢,想着让你给推荐个地方呢,这次咱就去你说的那里。可能在场有些人心想,我想饭后就回家呢,谁想去唱歌了。

这种场合,有些想升华一下氛围,满足一下自己的下一步欲望,不好明说,只能说一些话,俗称“点一下”(暗示)别人,看谁能领会到,替他说出来。当然替他说出来的人,让人觉得这人情商高,总能把哄开心了。当然也会觉得这人不错,可以领会到自己的意思,以后不方便的事,点一下他就行。

这是典型的个人想法不方便说出来,说一些话暗示别人,借别人的嘴说出自己的心声

2、不确定的事用行为测试别人

刚进行恋爱的两个人,刚开始不清楚对方怎么想的。比如男方想和对方拉手了,有的人直接就伸手过去,有的人不确定自己的举动会不会遭到拒绝,影响他们继续发展,所以会选择故意的碰一下对方,但也不说什么道歉的话,看对方有没有反应,如果对方感受到了,没有在意或什么不满意的话,再进行试探,一般试探两次对方感受到了,没有反对的话,他就有勇气去拉对方的手了。

这种事谈恋爱的人常见,为的是进一步拉近两个人的关系。用一些行为去测试对方,如果对方特别反感,说明现在不是时机,只能放弃;如果对方明明感受到了没有反应,且再次试探仍没有反应,说明对方不反对,或者也正有此意,那自己也就可以顺利展开行动了。

不确定的事用行动去测试别人的反应,针对别人的反应做出选择

3、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事隐晦着说

比如你们几个人在一起聊天,你想明天请其中一个朋友吃饭,你怎么说:某某,上次咱们看见那个电视不错,当时还演着某个电影,我想家里的电视也不行了,明天咱俩还去那看看那个什么牌子的,朋友说好啊。别人会说,去哪个商场牌子多的是,随便挑。

其实,之前朋友请你吃饭就是在那个饭店,看到电视中正在播放某个电影,还因为这个电影你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你这次说出来是让那个朋友瞬间回到那个情境,然后领会到你想和他去那里吃饭。别人不知道啊,所以给你推荐种类丰富的某商场去挑选。

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隐晦着说,拉对方入同一情境下,就方便沟通了。

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乏有人说话有弦外之音,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明白,别人会说你是很实在的一个人,自己还当做稀松平常,完全没有领会到别人意思,这反倒是显示了自己的无知。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人会说半句话,后半句不说,不论是怎么说法,你觉得别人的话是不方便说给你听的时候,即便你看透了,也要找一个借口离开一下,给别人提供一个能放心沟通的环境,做一个聪明的选择。

所谓”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高深功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是还没练到相应的层次

功夫不到终是迷。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某种功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还没练到那个层次。当翻过山渡过海,功夫练到了,对于很多过去“含混不清”的问题,自然而然便能讲明白了。

赵泽仁指导弟子佟大为练拳

技术的应用方式不同是说在技术的具体使用时,当与对手发生接触时所遵循的基本概念不同。太极拳用的是以化劲为主,即在与对手的接触点上直接使用化、打,通过阴阳转换达到所谓粘一点而管全身。形意拳用的是以直劲为主,即在与对手的接触点上通过十字劲,横破顺、顺破横,而直接从力点上破坏对手的状态。八卦掌用的是以变劲为主,即在与对手的接触点上直接做神意与形体动作上的变化,从偷身换影、叶底藏花、如鱼撞网、走马回头之类的动则变、变则化、化化无穷的变化中达到克敌制胜。

人要运动就有力的作用,技击是一个力学的过程,是有关着力点上的踢、打、摔、拿,最终的效果都是力的作用,太极拳也不例外。在日常太极拳练习中常说的“不用力”是一种口语化、并不严谨、约定俗成的说法,练习者千万不要僵化地理解。事实上,太极拳中所说的“不用力”,是指不用一般外家拳武术的用力方式,即第一是指不用多余的力;第二是指不直接用力对抗;第三是指在某一动作中使用比人们日常概念中所需的力小很多的力;第四是指特殊的用力方法,即所谓劲的应用。

有关技击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个人的技术水平是一个综合能力,学会一门技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说太极拳是高级武术,不意味着一个人学了太极拳就能战无不胜、天下无敌。太极拳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如何达到最高效率的理论与训练方法。效率越高,对体能的依赖越低。因此,从实践上讲,学习太极拳是在技击方面发掘个人潜能的最佳方法。很多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能够掌握太极拳的理论与技法,那么在技击能力上,与其自身相比较,他绝对能够达到比练习其他拳法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学习太极拳可以使个人自身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自己的技击能力达到自身所能达到的最优状态。

在太极拳技术中,强调的是比一般擒拿法更难的控制技术。这种控制技术也常被称为“拿”,与擒拿等方法不同的是,太极拳中的“拿”一般不必以强力去拿对手的反关节等,而讲的是如何以最小的力量去控制对手的重心,使其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一般拳术中的踢、打、摔、拿均是主动的、预设计的技术,也就是说是主动地将预先设计好的技术施加到对手身上。而太极拳中的控制技术是被动的、因敌变化的技术,也就是说不预先做任何设计,即“无为”。先要“舍己从人”,然后要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动,进行阴阳转换,即所谓“后发制人”。因此,太极拳的技术更加复杂精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长期练太极拳的人将会对技法、劲力、平衡等的理解体会更加深刻、精微,从而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太极拳既不追求对某一招法的熟练性,也不去追求有多少技法秘诀,而是追求一种新的、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要能达到舍己从人,即能以自然放松的形态随人而动,使对手在我身上找不到力点,进而能通过感觉知其所为。也就是说,总是让对手实时地告诉我他的弱点在何处,告诉我应该如何去应对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无论对手有多少技法,太极拳者总能够很自然地知道如何去破解对手。王培生师爷有句名言说:“无论你的招法有多熟,太极拳总能知道你的弱点在何处。无论你有多少招,太极拳总比你多一招。”而这一招总是由对手自己在实时状态中告诉我的。

从本质上讲,太极拳的训练并不是追求某些实用技术或具体技法,而是追求个人在整体能力上的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如果能够达到整体能力上的改变,所有技术都简单实用,否则都很难应用。由此,有一点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凡是见到贩卖简单实用太极拳技术的,十有八九是披着太极拳外衣的假货。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一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认为练太极拳是为了“延年益寿”,武术技法只是末技,即低档次的技法,因而不值一提。许多人以此为证,认为练太极拳就是健身养生,讲武术就是低级的追求。更有以此为自己技击水平低下做辩护。

要认真读懂这句话,需要认真理解“不徒作”这三个字;“不徒作”的含义应为“不仅仅作为”或“不只是作为”,也就是说不要把太极拳仅仅当作是武术,还要以它来“延年益寿”。要注意,这里只是说武术之外还有其他更高的追求,而非是有了其他,武术部分就可以忽略了,被排斥在外了。而“技艺之末”或“末技”之说是讲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重文轻武,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不高,在人生的追求中,讲的是“修身,齐家,,平天下”。而武术修炼只是修身中的一部分,相对于整个人生的追求,自然只能算是末技了。如果作者真的认为太极拳中的武术是低水平、不重要的东西,那为什么整篇拳论讲的都是武术技击原理?

【只可意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被称为什么知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只争朝夕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只争朝夕的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暗示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