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心理学:如果你梦到了这两种情况,说明你是个“有福”之人
01
苏轼曾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的妻子离世之后,他心如刀割,甚至每日每夜都梦到他的妻子。在梦境当中,苏轼发现,妻子就像平时一般在梳妆台前打扮,宛如回到了以往。
梦境,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日常想法和心意。它看似虚无缥缈,给人一种不可信的感觉。可实际上,它却是人类心理欲望的体现。
对于“梦境”的说法,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解析是不相似的。中国人更偏重于梦境的“玄乎性”,而西方人更注重于梦境的“心理性”。
在上千年前,中国人就有“周公解梦”一说。不过,这种“周公解梦”的说法是否正确,其实没有人知道。
而在西方心理学界,梦境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梦境心理”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境并不是虚幻的,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梦中所发生的事儿,都跟人之欲望息息相关。
对于中国人常说的“周公解梦”和西方人所认同的“梦境心理”,我们不妨进行探讨。
02
心理学家荣格曾表示,梦是无意识心灵活动的直接表达。
何为“无意识”呢?其实不难理解。当我们还没有睡觉的时候,我们就处于一个“有意识”的状态。
相反,当我们陷入到睡眠当中,我们就处于一个“无意识”的状态。“无意识”的我们产生出了梦境,这就是心灵最为真实的反应。
我们常说,与人交谈,要想知其“真实”,不妨观望他的眼睛。眼睛中的一瞬间反应,就能透露出这个人最为真实的一面。当人睡觉之后,要想知其“真实”,我们不妨了解他的梦境就好。梦境,往往是做不了假的。
据说在二战之前,荣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了的产生,以及世界的动乱。不过,他梦醒后却没有当回事。
其实,在荣格做这个梦之前,荣格就接触到了社会的情况。他自己也在思考,人类究竟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人的精神情况和社会的发展又有何关系呢?
大家发现了没,他现实中的思考和梦境中的情况,其实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无意识的心灵还会创造出一副“大胆”且“真实”的画面。
梦境,就像是电影中的一个画面。我们虽然身处在这个画面当中,可一切都由我们的意志主导。而这种意识,恰恰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念想。
03
中国古代对于“梦”的说法, 其实有很多。最让我们熟悉的,应该就是江淹的“梦境”故事了。
南北朝时期,有这么一位文坛领袖江淹,他文笔极好,而且颇具古贤人的风骨。在别人眼中,他就是“惊才艳艳”的存在。
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诗词写作的他,便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进入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环境当中。而那里,有着一位老人家。
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普通人。他跟江淹说,你是很不错的才子,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于是乎,老人家就送了他一支毛笔。而江淹拿到了毛笔之后,笔上生出了无数的鲜花。
这,就是“梦笔生花”的由来。
醒后的江淹,他发现自己的文采愈发卓越,文笔逐渐精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江淹写出了众多优美的文章,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赏识。很快,他也就成为了文坛领袖。
当他到了晚年时,江淹发觉自己的文笔大不如前了,甚至写出来的文章也味同嚼蜡,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地方。
某一天,他进入到了梦境当中。而他所看到的老人,就是几十年前把神笔送给他的老者。老者说,那一支笔,你也该还了。
醒来之后,江淹的才华日渐衰退,大不如前。对此,后人称之为“江郎才尽”。
04
其实,所有的“梦境”都是有迹可循的。
之所以荣格梦到了“”,这跟他所处时代和日常所思考的情况有关联。之所以江淹梦到神笔和老人,这跟他的欲望和追求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日常所接触的事儿,以及所看到的人,都会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这些记忆,会在人睡着之后,逐渐地显现出来。
可以说,普通人,如果梦到这两种情况,说明你是一个“有福之人”。
首先,如果普通人梦到跟自己“追求”有关的情况,而且当中存在着不错的暗示,证明你就是一个有福之人。
因为一个人追求的成败,往往跟这个人的性格和欲望有关。无欲无求的人,不会梦到自己的事业追求。而只有雄心壮志的人,才会把事业带入到梦境当中。
试想,雄心壮志者,又如何能不成功呢?
其次,如果普通人梦到未曾见过的景象,那我们不妨跟自己说,这是大吉的象征。因为未曾见过,所以我们才有了不断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梦,用现代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另类的心理暗示。你懂得暗示积极的一面,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
梦,并无好坏,并无固定的模式,只有无规则的转变。一切,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事业乎?业务乎?经典“三问”轻松读——读《管理的实践》第六章
《管理的实践》第六章讲的就是德鲁克著名的“经典三问”。
一、把大师从天上请回地上
国人一般有个习惯,凡是名师,其言行当然应该迥异于常人。他说的话,要么高屋建瓴,引领方向;要么一言九鼎,掷地有声;如果实在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言语,那就是高深莫测,不可与外人道……总之,一定是要把他举得高高地顶礼膜拜的,所以他的话也一定要当“名言警句”供起来的。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管理的实践》第一部分第6章的翻译中,有些版本把business就翻译成“事业”,所以经典三问一下子就变成了“事业理论”,果然,格调似乎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了,当然也与大师的身份相称了。
我们还是先看看原文:先是第六章大标题:What is our business--and what should it be? 后面两节的标题:What will our business be? What should our business be?看来就是把business翻译成了“事业”。其实翻开各种权威的英汉辞典,很少有把business解释成“事业”的,譬如著名的剑桥英汉辞典的解释:买卖、公司、生意、商务活动、状况、事务等,铜钿味其实很浓,丝毫不怎么高大上。反观中文的“事业”,英文中,用于个人是 undertaking;用于社会的是 activity;用于非企业的是 facilities pleura,而与business一点也不沾边。
其实,德鲁克的管理著作(除开早先的关于、社会的著作)读下来,是非常平易的,他既不愿意旁征博引,也毫不故作高深,尽量用说话一样的语气,把管理学最根本的东西揭示出来,往往就是这些貌似普通的话语,却有着惊人的能量——这也是他的管理学著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所以,建议还是把大师从天上请下来,还原他本来的意思,他就是在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究竟应该是什么?
二、理解本章的钥匙——顾客
这一章主要在“定位”企业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第一,我们的业务是靠顾客来认可。这与上一章一脉相承,上一章讲到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且主要通过发挥“营销”和“创新”的职能来实现。德鲁克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没有顾客,企业自认为设计和生产了精美绝伦产品,但是如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没有人买账,就是没有变成顾客,市场无法形成,企业就没有产出一说,企业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定位”企业的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意见,也就是定位的关键——眼睛向外!
第二,搞清楚谁是真正的顾客——营销的主要对象。
当然一般来说,最终消费者和付钱购买者应该是同一人,但是,现代社会的运行方式,参与者众多,作业方式各异,所以谁是顾客并不是一眼就能决定的。
一是顾客有产品使用者和享有者之分。大如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小如满足衣食住行的日常用品,其实里面含有很多中间产品,所以要找准真正的顾客。据报道,中国高铁的一个马桶,一个洗手盆都是漂洋过海来的,单价都是5位数以上,尽管你可能享用了(当然也付了账在票款里),但其实安装它的不是你,所以尽管你是使用者,但不是物品的直接购买人,所以企业要重视的人可能也不是你。
二是销售通路有渠道、门店和消费者之分。不要认为你是消费者,厂家一定会重视你。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像我们的处方药销售,从没有药厂会想着讨好普通病人。你看到的只是那些药代天天围着手握处方权的医生转,当然还有原药监部门的人前赴后继地落马。前一阵格力电器与河北的总代理商的纠纷,都说明了销售通路的重要性。
还有人笑称,真正拍板买奢侈品的,不是那些眼中放光的美女,而是背后拿着钱包的男人。其实是一个道理了。
第三,搞清楚顾客买的真正是什么——产品的价值。
产品品质过硬,当然是对产品的第一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美价廉的产品都会受到青睐。这里就涉及到顾客买的究竟是什么?
一是心理诉求的影响。实用派说是功用第一,这大体是是成立的,特别是在物资匮乏时代。但现代社会就有很多例外。
最典型的就是奢侈品,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价值根本撑不住价格,但是挡不住那是身份的象征,满足的是心理的诉求。
还有成为男士钱包噩梦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但它提供了现代营销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
被所谓“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的信念激励着,中国妇女普遍对玉石特别是翡翠趋之若鹜,其实让西方人也大惑不解。
二是竞争对象的影响。就如快餐面的终结者是外卖,照相机的终结者是手机一样,也许完全不搭界的产品可能就构成了竞品关系。
还有最典型的,高档汽车的竞争对象不是普通汽车,而是奢侈品;对现代年轻人来说,电影的竞争对象也不是电视,而可能是健身房、游戏机室。
所以,企业目光对外的时候,一定不能只盯着顾客本人,还要注意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风尚的转变等等。
这个就涉及了德鲁克的第二问:我们业务将是什么?
这一点上,德鲁克主要从四个方面给予了告诫:市场潜力和市场趋向;经济带来的市场结构的变化;创新改变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还需要挖掘。这些德鲁克说的都很清楚了,一目了然。
仁君、明君、圣君的解读和区分
中国自古以来,从秦始皇赢政自创皇帝之位开始,到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诞生了许多的王朝和四百多位皇帝。
后世人们在看历史的时候评价这些皇帝,大多都带有,明、昏、暴、仁、圣君等这样的字眼。
但是要如何区分呢?
大军以为,区别一个皇帝是否贤明,或者昏庸,首先要了解,皇帝是什么,以及皇帝这个职位的含义。
皇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这个职业也代表着当时无上的至高权力。
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皇帝也肩负着一个王朝的使命。
正所谓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坐在这个位置上,有的皇帝被称赞是明君、圣君、仁君,有的却被批判为是昏君、庸君、暴君,当然还有那个人们心中最高的评价,千古一帝。
大军认为,还是得先了解了解这些明君、暴君等称号的定义才能下结论。
这个称呼挺高的,能得到这个称呼的皇帝历史上确实不多。
圣君一般是从后世上帝角度去看,之前那些给后世带来深远、正面、积极影响的皇帝。
他们的功绩,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千古功业。
同时,他们又没有什么大的负面或者不好的影响。
像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一代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圣君。
意思就是指英明睿智的皇帝。
比如,奠基创业、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如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晋世祖、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或者,继业守成、开创治世或盛世的贤君英主,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和帝、隋明帝、唐太宗、明成祖、雍正皇帝等。
承天命于宇厦将倾、社稷飘零的衰世,励精图治、中兴家国的中兴之主,如汉宣帝、唐宪宗等。
虽没有开创国家和缔造盛世也没有中兴国家,但是却巩固了身后国家的待兴之主,如晋明帝、魏孝文帝、陈文帝、周武帝、周世宗等。
这个定义比较偏向于儒家。
通俗的解释就是仁慈、博爱的皇帝。
但是自古以来,历史上的所有惨痛教训都在告诉着我们,用儒家思想去,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奇葩,以及多么的祸害无穷。
这个在这里重点解释一下,什么是儒家思想的理念,什么又是法家思想理念。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完成当时治下的子民思想上的统一。
但是这个并不代表是用儒家思想去。
你可以理解为,他是用儒家思想中的其中一派,也就是公羊派的学说,去鼓励大汉子民们从思想上去认可这个国家。
但是汉武帝并没有用儒家思想去,他还是沿用的秦始皇留下来的法家的理念。
姑且可以称之其为外儒内法或者儒皮法骨吧。
但是反面教材也有这么两个。
新朝王莽
他是西汉末期的权臣,篡位夺权灭掉西汉建立的新朝。
人称,穿越失败的文科生。
其实,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古人,是一个吹捧儒家,疯狂抱儒家大腿的伪君子,还是一个疯狂开着历史倒车的人物。
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
简单意思来说就是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按照周朝的礼乐制度来完成。
也可以理解为,王莽完全的复制了周朝的执政思想和施政方针。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井田制。
周礼所概括的内容实在是太广,就不一一讲述了。但是周礼或者孔子的儒家思想之中有个非常让人值得尊崇的特点,那就是提倡人人平等。
很可惜,王莽没学会,倒是把那时候的奴隶制度学了个十足。
井田制呢,就是周朝特有的制度。
当时是土地由公有化转变成私有化的一个特殊时期,实行这个制度也是为了让天底下所有的人耕种私田去养周天子那块公田,私底下还是维护的分封制。
结果人家自己都没玩好,诸侯越玩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大,搞得周朝后期的天子就是一个摆设。
啥?不知道周朝后期?不知道就对了,整个东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世人只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却根本不知那个名义上的周天子。
所以,据周礼和复井田被后世有一部分人们认为是王莽从现代穿越过去实行的人人平等和土地公有化的政策,还煞有其事地分析他到底是属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哪年的人,想想就觉得可笑!
大明建文帝朱允炆
没错,就是那个著名的皇太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那个被叔叔夺权的皇帝。
这个奇葩跟王莽不一样,王莽是主动凑上去捧儒家的,他是被腐儒们忽悠瘸的。
但是制度却一模一样,朱允炆听从腐儒方孝儒的建议,也同样在大明上演了一场据周礼、复井田的活动。
其结果自然也是与百姓离心离德,最后不知所踪。
其实真正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汉武帝那一套模式,取儒家之精华,用于教书育人,激发人们心中善良的那一面,堂堂正正的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而国家制度还是得采取法治。两千多年下来,历朝历代的律法虽说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起码有个衡量标准和制度框架摆在那里。
再说的详细一点。
比如儒家的仁治。
一个人在古代,烧杀抢掠被抓住了。官员认为他有悔过之心,然后利用儒家思想教育一番之后,把人放了。
你让那些被他祸害的人家怎么想?这能公平吗?偿命 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为了彰显仁德却把一个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放了,而理由就是可笑的悔悟了?这不是公平,因为这根本做不到公平。
而法家思想呢?用律法约束人心和人性,让人人都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一个人做了什么错事,犯了什么罪,律法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要怎么处罚,这才能做到公平。
而仁君,就是在这种儒家思想下,由士大夫们吹捧和极度宣扬出来的产物。
历史上有两位皇帝被称为仁君。
宋仁宗赵祯
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的朝代,文臣集团的地位被拔得无限高。
他们称皇帝为官家,提倡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那个宋仁宗,他仁到了什么程度呢?
北宋名臣包拯,可以指着鼻子当面骂仁宗,而仁宗却说你包拯说的对,我改就是了,完了之后包拯还屁事没有。
甚至包拯还在立太子这个事情上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
乍一看,嘿,这包拯还真的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哈,老虎屁股都敢去摸。
其实整个大宋,所有到了一定的文臣,都这么干!
伴君如伴虎在宋朝就是个笑话。
宋朝皇帝不仅对外怂,对内也是怂。
这仁宗不过是里面脾气最好的那一个。
还有,这史官春秋笔法也用得好,仁宗对外没有任何威压外敌的功绩,对内没有任何值得可圈可点的政策,一切都是照搬照抄照旧,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那就用仁吧,一个仁字,彰显仁德之风嘛。
就这样,赵祯这个守成之君,在死后被冠以这宋仁宗的庙号。
那些个士大夫们就希望后来的皇帝各个都学习宋仁宗才好,那样他们的权柄就越来越大,他们的日子就越活越舒服,皇帝就彻底沦为了一个吉祥物。
明仁宗朱高炽
他是明成祖朱棣嫡长子,以太子之位监国二十余年,登基十个月就驾崩的明朝仁宗。
同时,他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口中的好圣孙。
朱高炽三兄弟打小就在南京城当质子,由朱元璋抚养和教导。
他跟朱允炆一样,都被朱元璋称赞为心性善良、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所以一个被立为皇太孙,一个被立为燕王世子。
但这两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方法却截然相反。
朱允炆被儒门忽悠瘸了,丢掉了江山。
朱高炽却充分地利用儒家思想,守住了江山。
这个胖子深通人性,善于利用人心、操控人心,甚至是把整个朝堂的臣子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嗜文厌武,所以在永乐年间一直是担任监国的角色。
在朝堂面前,他一边彰显自己的仁慈,一边隐晦暗示自己爹的霸道蛮不讲理。
在自己的爹面前,他又在极力地袒护着他的二弟三弟,为弟弟们做下的错事承担责任。
在儿子面前,他又像一个苦口婆心地老者,方方面面地维护着他不说,还得时不时给他擦屁股。
就这么的一个老好人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的骚操作,他把朝臣们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这一边,以致于到了最后连朱棣这个正牌皇帝都不敢轻易去动这个太子,只能以父亲的身份去欺负欺负他。
关键那些朝臣们还不得不捏着鼻子认。
没办法,老朱家脾气暴是出了名的。
太祖朱元璋就是个杀神。
朱棣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太子朱高炽要是再被带坏咯,那他们可就真的没活路了。
就这样,史官们不得不给这个胖子,写上一个仁宗的庙号。
他们就是希望后来的皇帝们可千万别再动歪脑筋了,老是整那么暴躁的脾气,这可真的是伴君如伴虎了,随时小命不保啊!
朱高炽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原来儒家思想还可以这么玩。
他朱高炽,才是大明嘴强王者!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篇幅有限,下期大军接着讲庸君、昏君、暴君的定义。
【可圈可点的意思—可圈可点的意思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