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您知道吗?
说到这个成语,必须要聊一聊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叫季札(zha)的公子。
季札(zha)是当时吴国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其他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诸樊,老二馀祭,老三夷昧。吴王寿梦过世后,权力几经更迭,老三夷昧当上了吴王,派季札去拜访中原各个诸侯国,表达一下吴国新政对各国的通好之意。
季札拜访到鲁国,提出想观赏一下鲁国的周乐,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是唯一一个完整保存了周礼的国家。而周乐则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国因此而自豪。季札提出这个要求后,鲁国人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了一场汇报演出。
这里要说明一下。周乐是由许多首不同的乐曲组成的。每一首乐曲表现的主题或者是当时的某一个诸侯国,或者是当时历史上的大。季札分别欣赏了《周南》(表现周朝的乐曲),《卫风》(表现卫国的乐曲),《郑风》(表现郑国的乐曲),《齐风》(表现齐国的乐曲)等等乐曲。
季札每听完一首后。都发表了鞭辟入里的观点。继乐曲之后。季札又欣赏了好几支舞蹈!当欣赏完一支歌颂“舜”的舞蹈后,季札站起来说:“舜太伟大了,功德已经到达顶点了,就算再由什么盛大美好的品德,也不可能超越他了。好了。就到此为止吧(观止矣)!下面再有什么表演,我也不欣赏了!
自此,季札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延用千年的词汇”叹为观止“!
我一直理解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事物已经到达了顶点的状态。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才明白。其实这个成语的重点不在”叹“一词,而是在”观止“一词。到此为止,已经满足了。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永无止境!
成语“叹为观止”的出处
成语 “叹为观止“ 中 “观止”一词始见于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韶箾(箫)》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帱 táo: 覆盖),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这段话讲的是吴公子季札观周乐的著名故事。“吴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叫做季札,吴王寿梦死后,国人请立季札为王,他不受,应聘于鲁、齐、晋、郑、卫诸国。 季札(公元前576年一公元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汉书》称吴札。季札是孔子的老师,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所谓“南季北孔”,季札是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被誉为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礼仪和诚信的表率。
“周乐”:鲁是周公之后代,故称天子之乐为周乐。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聘于鲁国,叔孙穆子请季札观看周南、召南、小雅、大霞、鲁颂、商颂乐曲和武舞、文舞、乐舞,季札都逐项有所评论。当见到虞舜的乐舞时,季札说:“达到了德之境界了!其大如天,无以覆盖!其广如地,无以盛载!真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了。看到这里已经看到了乐舞之止境了!如果再有别的音乐,我也不用再要求看了。”
“叹为观止”,成语就是根据季札观看舜乐时说的,“观止矣” 所演化而成,用以形容看到的事物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叹为观止”成语的出处您知道了吗?
成语典故 叹为观止(第1487集)
叹为观止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叹为观止,指一个人对所见事物的好处赞美到了极点。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季札看到跳《象箾》和《南籥》两种乐舞后,说:“美好啊!但美中不足。”看到跳《大武》时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恐怕就是这样子吧!”
看到跳《韶濩》时说:“圣人如此伟大,仍然有不足之处而自觉惭愧,做圣人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时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以功德自居,除了禹,谁还能做到呢?”
看到跳《韶箾》时说:“功德达到顶点了! 伟大啊,就像苍天无所不覆盖一样, 像大地无所不承载一样!再盛大的德行,恐怕也不能比这再有所增加了。观赏就到这里吧!如果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后来的人们就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上述故事中,总结提炼出了叹为观止这个成语。
每天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读史明智,长知识。
熬夜费灯,码字不易,请读者加个关注吧!
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哦! 发现错别字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给我。
【叹为观止解释 叹为观止解释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