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真正的福气,除了有钱,还有以下4件事
01
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80%的困难都是因为没钱。”
显然,任何年纪的人,都不能离开钱,否则就会一筹莫展。
可是你认真想一想,金钱不能离开万物,单独存在。如果金钱离开了“人”,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社会,就和荒野的泥土没有区别。
白居易在《感兴二首》里写道:“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真正的幸福,是放下了金钱的烦恼,不被金钱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成一口甘甜的井,让福气从心里涌出来。
因此说,真正的福气,除了金钱,还有以下4件事。
02
第一,父母在,能依靠。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擅长听琴音的钟子期,在夜里听到了有人击磬,声音特别哀伤。
他忍不住问:“为什么你如此哀伤?”
击磬的人说:“我的父亲不在人世了,我的母亲活着,但是要帮别人做酒。我想把母亲赎回来,可是我毫无办法。”
钟子期说:“哎,击磬的,不是手,是心啊。”
认真想一想,人这一生,除了父母,就没有几个人希望你过得好。如果你失去了父母,就很难感触到福气了吧。
有道是,母子连心。
你有了心思,心痛了,父母都会知道,并且会想办法帮助你。也许父母很穷,但是他们的家门随时为你打开,是最温馨的港湾。
走再远的路,你都知道,父母在牵挂着,想一想,就不孤单了,就很温暖了。
03
第二,遇难时,有朋友。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笔下有一个叫黄善聪的女子,生于弘治年间,家住南京,十二岁的时候,女扮男装,陪同父亲黄老实去外地做生意。
在庐州的时候的时候,黄老实一病不起。不得已,黄善聪把父亲的灵柩放在古庙里。
为了谋生,黄善聪对旅馆里的一个做生意的小伙子说:“我和你合伙吧。你去外头收货,我在庐州卖货。”
两个人一拍即合,赚了很多钱。九年之后,黄善聪才请了马车,托运父亲的灵柩回乡。
东晋理论家葛洪说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难处,如果有朋友的帮助,就不一样了。也许,朋友不是很有钱,但是他这份心,会让你感触到人间的温暖,也会因为互相帮助,让生活越来越好。
人生难得是知己。如果遇到便是一生的幸福。少年时,一起读书;中年时,一起发财;老年时,闲来无事喝杯酒。
04
第三,一辈子,爱相随。
《北晚新视觉》有这样一条信息:七夕节那天,有好心的摄影师,帮助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卫工夫妻拍“情侣照”。
有一对结婚五十年的老夫妻,他们用玫瑰花摆了造型,显得特别浪漫。
旁边的人问,生活中,有什么感动的事情啊?
丈夫赵隆金说:“我生病了,她在一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很感动。”
接着,赵隆金对妻子大声说:“我爱你。”
顿时,妻子羞得面红耳赤。没想到,结婚五十年,才等来一句“表白”。
什么是夫妻?就是那个风雨里,陪你一起淋雨的人;就是那个生活里,总是找你吵架的人;就是那个和你闹了很多次,也不愿意离开的人;就是那个常常骂你“老不死”,却希望你长生不老的人......
不管你多的脾气,那个爱你的人,始终忍着你,让着你。当你老了,才知道,这辈子亏欠爱人太多,但是不能好好报答,只能用余生的时光,去守护他。
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习惯了他在身边,如果弄丢了,你就像失去了魂魄一样。因此,一生缘,就是一生福。
05
第四,人老了,家还在。
很喜欢这样一段文字:“小时候,家是那一缕炊烟,还有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长大后,家就是留住灵魂的地方;人老了,家就是夫妻对坐,默默吃饭......”
我们常常梦想着这样的场景:过节了,母亲准备了很多的好吃的,等着儿女们回来;儿女开着到村口,父母早就在等候了;虽然,父母很累,但是看到儿女来了,所有的疲惫都不见了。
这样的场景,一代又一代地接下去。
当你接过父母肩上的担子,心里就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儿女不能回报父母太多,但是能够给家庭带来欢乐。
只要家人还能团聚,美好的向往,就一直都在。
在动画片《淘气包马小跳》里,有这样一段台词:你看,马小跳的妈妈是那么容易感动,她看着儿子亲手为她做的这个色彩缤纷的十二层的三明治,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有一个像样的家,晚年就有了归宿,走再远的路,都不会弄丢自己。走不动了,还有儿女可以依靠,就足够了。
06
有人说,幸福是一个人的健康。
有人说,幸福是做人的善意。
还有人说,幸福是劳动和汗水......
也许,一百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有一百零一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有一个共性——只要你感觉幸福,就真的幸福了。
真正幸福的人,会感触到努力赚钱、认真花钱两种幸福。如果身无分文,也会感触到家人相伴、灯火相亲的幸福。
一辈子不长,不要把金钱当成唯一,要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心——幸福了吗?
心有福,万物皆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一个人,能够超越吉凶祸福,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观和大智慧!
人们常说福祸相依,有很多人热衷于算卦,就是希望能够预知未来,趋吉避凶。
那么学习《易经》,是不是可以帮助人们趋吉避凶呢?
曾仕强教授说:人有了理想,也就没有什么吉凶了。人生就是吉凶悔吝的循环往复,这个叫作无奈的必然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跳出吉凶悔吝的必然律,立于不败之地呢?
01
什么是吉凶
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我们先要知道什么叫作吉凶。
吉凶跟利害是不一样的,我们讲惯了吉利,以为吉就是利,凶就是害,其实不是。
《易经》里面所讲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为你一定会有所得;
你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守不住。
什么是有所得?
即使做生意亏了本也会有所得,因为亏了本,学到了经验,长进了,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就是有所得。
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虽然能够获得很多的利益,但结局一定是凶的,因为那样的所得和财产根本守不住。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够了解,什么叫作不义之财,什么叫作合义之财,什么叫正当所得,什么叫不当所得。否则很难接受这种观念。
我们现在因为观念混淆,老觉得吉凶就是利害,假如真是如此,我们直接趋利避害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吉凶呢?
利害其实是短暂的现象,得失才是比较长期的效果。
有两句话,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对你好,你就不长进了,放纵自己,养成很多坏习惯。相反的,一直督促你,对你很严苛,你就能学到一身的功夫。
利是害的来源,害才是利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易经》的思维,把利跟害合在一起想,就会慢慢得到正确的观念。
02
有了理想,无畏吉凶
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马上要失败。
你成绩不那么好,别人不会追赶你,你成绩一好,所有人都追赶你,你就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
因此,我们千万要记住,做任何事都只问应该不应该,少问结果会怎么样。
人生应该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
做一件事情,先问问自己心里有没有理想,有了理想你就没有什么吉凶了,没有理想你就会有吉凶。
如果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我不管失败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虑结果是吉还是凶。
人一旦有了吉凶观念,就表示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经来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说吉凶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凶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
所以人分三种:
一种人认定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只问应该不应该,如果应该,就算是死也很愉快。
明末的英雄史可法,面对强势来犯的清军,死守扬州城,他难道不能逃吗?
以前的要逃跑非常简单,骑一匹快马,一会儿就逃得不见人影了。
史可法可以逃而不逃,宁愿选择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时。
这是由人决定,不是由命决定的。可能大家又会说,既然不能扭转局势,我去跳楼好了,这就又错了。
在中国的哲学里面,是不容许任何人自杀的。自杀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就是对家人不负责任,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
从容就义跟自杀是两码事,因为义很重要。
什么叫作义?义就是合理。
合理的死,我什么都不怕;不合理的死,我宁可人家笑我贪生怕死,也没有什么不对。
03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吉凶
我们曾经说过,人生不要有吉凶,不要一天到晚求大吉大利,我们要的是无咎。
《易经》所说的无咎,就是说一个人会犯错,但是犯错后会改正补救,然后就无咎了。
这个世界上哪个人会不犯错呢?你说你不犯错,那肯定是骗人。
《易经》里面列举了很多错,到最后都演化成无咎,是因为人知错后会去补救,不是单单去改而已,很多人只知道改改改,改有什么用?
善于补救,才会使损害降低到最小,这是一个人该负的责任。
人生的悲剧就是吉、凶、悔、吝,这个叫作无奈的必然律,人从小到大都无法摆脱这个必然律,所以人的情绪会经常起起伏伏。
什么叫趋吉避凶?
一句话就讲清楚了,就是要从吉凶悔吝这个人生必然律里面挣脱出来。
那么,怎么才能挣脱人生的必然律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能后悔在先,不要后悔在后,就完全可以趋吉避凶。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想事情的后果可能怎么样,出现这种后果我后悔吗?
如果事先不想,万事都先做了再说,到时候再后悔就晚了,因为凶已经出现了。
如何才能让凶永远不出现呢?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作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就没有凶了。
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样也没有吉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要超越吉凶的。
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分身份、时间、地点和场合。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孔子只要当天参加过丧礼,他那天绝对不会唱歌。
如果场合不对,身份不对,时机不对,再好的话也不能讲,如果硬要去做的话,就会不合时宜,从而留下一大堆后遗症。
一个人若能做到时时刻刻谨慎,不乱说一句话,不乱做一件事,即使会有难,也可以避免掉,就能挣脱那个必然律,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完全是自己可以做主的,跟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为什么老是一天到晚依靠命运呢?
吉凶祸福,自己可以做主吗?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这个吉凶祸福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上天注定,还是可以自己做主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吉凶祸福,不是上天注定,而是自己感召而来,自己完全可以做主,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下面我们看古人是怎么讲的:
《太上感应篇》上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孟子》中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诗经》上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尚书》上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六祖坛经》上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从这些圣贤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儒释道哪一家,都不是宿命论,都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只有世间凡夫,才认为吉凶祸福是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易经》博大精深,是我们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大道之源。但很多人把《易经》误认为是一部算命的书籍,认为它就是帮人算命的,这就太冤枉古人了。
利用《易经》的理论,当然可以算命,可以计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但《易经》的宗旨,不是算命,而是改命。如果不能改命,不能趋吉避凶,那即使算了命,知道自己的命运,又有什么意义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自己,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我们的吉凶祸福。改变命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他不怨天尤人呢?因为孔子知道命运都是自己造的,跟老天爷、跟别人没什么关系,你干嘛要抱怨人家呢?所以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对路了。
道家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同样告诉我们,我们人生所有的祸福,都是自己感召而来,要想改变命运,只有改变自己,从自我修身做起。
佛法上开门见山,讲得就更透彻了,“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一切j的言语造作,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主导的,有了念头,有了想法,才会有言语和行为。如果心念不正,只在言语和行为上下功夫,那还是不彻底的。只有从心地上去改,才能彻底改变命运,一念善,便是天堂;一念恶,便是地狱。
【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生辰八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