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管理|名不正则言不顺,管理先从正名开始
力来自哪里?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职位带来的影响力,另一个是个人魅力带来的影响力。在这两个方面中,职位是最基础,因为职位赋予的权力,发号施令才有人听,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正名。
孔子带领一群学生流浪到卫国,他一边现场教学,一边寻求参政的机会,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管理国家政务。
有一天,学生子路问了孔子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如果卫国的国君请您出山管理政事,您会先从哪件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如果一定要让我参政的话,首先就是正名。”
子路不以为然地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真是太迂腐了吧,名该怎么正呢?”
孔子说:“如果没有正当的名分,说话就不顺当合理;如果说话不顺当合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如果事情办不成。所以君子的名分是一定要讲的,必须讲得明白,说出来的一定能行得通。”
在这里,孔子说如果让他参与管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并且说了正名的重要性。
何谓名?名,从口从夕。夕,指的是黄昏。在白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容易,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肢体就能传递很大的信息量,可是黄昏幽暗不明,看不清楚,交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需要通过语言才能准确传递,通过语言就必须使用名称。简单地说,名就是名称,这名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名有实,名与相符,名不虚传,而不是徒有虚名,名存实亡。
孔子对着眼前放的一个觚感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它的造型、大小都有其规定性。孔子眼前的觚虽然名字叫觚,却不是标准的觚,孔子就连连叹息道:“觚不像觚,还是觚吗?还是觚吗?”
一些器物的造型、大小可以随意改变,可以丰富多样。而作为标志性的器物的形状、大小、造型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意改变,改变了就失去其代表性、严肃性。譬如国旗的底色,上面图案的位置、形状、数量都有规定性,如果任何一样改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旗了。
名与实要相符,外在的形式一定要符合要求,才能准确体现事物的内在意义。
孔子说的“名”,不是只是一个名称,是名分,由名与分组成。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名是职位的话,分是职位所涵盖的职责;名是职位所赋予的权力,分就是职位所履行的责任,这二者是管理的基础。
给了职位名分,才有对资源具有处置权、分配权,才有的话语权,你才能对分管的人发号施令,分管的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你的,可以对服从的人进行奖励,也可以不服从的人进行处罚。这样,者才能正确行使权,才能让管理正常运转,也就是才能做成事。
正名,名实不符,就是为了正职责。如果名不正,必然会导致职位不明,职位不明,就会导致责任不清,就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说话没有人听,会导致很多人不受管事,什么事也干不成。
有一次,齐景公向孔子咨询如何管理政事,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回答强调了名分的重要性。
是国君,就有国君的职责,要做的像个君王的样子;是臣子,有臣子的职责,做的要像个臣子样子;是父亲,要做的像个父亲的样子;是儿子,做的要像个儿子的样子。
实际就是,君、臣、父、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家庭、单位、集体、社会中,既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并且要干好什么,做到不缺位;也不要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做到不越位。
凡事开头要正确,如果开错了头,往后怎么做也对不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管理就先从正名分开始,名与事实相符,然后施政才有合法性,这样说出的话才顺理,顺理的话才能说服人,也就能够行得通;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身份,知道了自己的职责,就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最终才能成事。
我读《论语》之《子路篇》:
【原文】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谈谈对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理解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我认为当今这个世界的局面很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时候想了解当今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春秋战国的许多事例当中会有启发和借鉴!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互相口诛笔伐,都说春秋无义战!
当时孔子非常提倡名号,也就是孔子认为做任何事都要先正名,如果不是真正的符合道义的事情就叫做名不正,所以子路问孔子,如果你执政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说:子真迂腐啊!其实大多数的人都是和子路一个想法,认为有绝对的武力还考虑什么正名?只要强制去做就行了!或者说认为我随便找一个借口假装名正言顺就可以了,全凭自己怎么说罢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之间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所以说这些诸侯国没有成大器的!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首先就是一件事如果不符合道义,那一定在言论上是说不通的,无论怎么造舆论都是说不通,所以叫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的话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诸侯国内本身就意见不一致,不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严重的话会导致分裂。这就是说为何一直提倡正义之战的原因,如果两军势均力敌,那肯定是正义的一方占优,符合道义的一方,必然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比如反侵略者与侵略者,上下一心,三命,舆论支持,得道多助,得民心顺天时,故而兴义兵讨不义之师,乃顺天应人,吊民伐罪,故而天不降遭殃,对方的阵营的百姓也会纷纷倒戈,期盼正义之师的到来!
所以孔子说执政先要正名!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就导致失去了维持社会世界秩序的准则,失去了维持世界秩序的准则,将会有不断的不听从诸侯国的对抗纷纷而起导致法律刑罚的名存实亡和废弛!此时必然会导致老百姓不知道该干什么好,慌慌张张无法依凭!所以说君子所做的事道义上的名声一定要真的符合道义才能说得通,说得通的事情一定可以这样去实行!所以说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不可以有任何得过且过,委曲求全,蒙混过关!
这就是我对子路和孔子对这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理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3054读大约12分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卫君”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鲁哀公六年从楚国返回到卫国,当时卫国是出公辄四年。孔子的弟子高柴、子路等在卫国做官。孔子返回卫国的第二年,卫君就想请孔子帮他去办理,所以就有了子路的提问。这段记载在《孔子世家》。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问:“卫君等着夫子去辅助他,您若到卫国为政,现在的卫国混乱,不服从君主,您要去办理,要从哪里做起?您首先要办什么事?”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必也”就是说,孔子不一定去卫国,他是有条件的。
“正名”,根据马融的批注:“正百事之名”,万物都有名,正名是要使名实相符。孔子说:“先要把卫国的名分定住”。有批注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要从在上的领袖开始正名,即首先确定究竟谁应该为国君。至于孔子真正的意思,现在很难考证,但是他讲的这一番道理却是可以恒常应用的。
下面孔子为子路解释正名的道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即名与事实不相符合,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名要是不正,办不了。办要下命令,如果说出来的言语都不能按照规矩、道理来说,说出来的话也不符合礼,事就办不成。事是指普通的事。所以言不顺,办事就不能成功,办普通的事都办不成,更何况推行礼乐教化这么重要的大事?
下面说:“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必须以礼乐来教化,所以中国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以礼乐治天下。《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明礼乐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全民的安危、国家的安稳。礼规范人的行为,乐调和人的内心;礼让人讲秩序,乐给人讲和谐。如果礼乐教育办得好,不需要司法、刑罚、监狱、,都可以路不拾遗。
孔子刚接手中都时,中都是一幅破败的景象:游民多、乞丐多、盗贼多,而且社会风气败坏。孔子担任中都宰之后,推行礼乐教化,让大家都学习礼,凡是饮食起居都有礼的要求,他还制定了很多养生送死的礼节,让大家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他还对原有的书吏、差役进行教育,以仁德教民,改善社会风气。
他设立乡校,就是现在所说的道德讲堂。乡间的学校就是给人以礼义、道德的教化,让他们从少年开始就能够入乡校读书。此外还提倡节俭,革除奢侈的。
所以,礼就是从根本上提起一个人的感恩心、同情心、恭敬心、廉耻心。如果大家的言行举止都能够符合礼,社会自然就会井井有条。所以礼乐的教化不可思议。礼与法相比有什么优点?礼不仅仅规范一个人的行为,而且还引导人培养出一定的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培养了人的恭敬心、感恩心、同情心等等。
所以中国古人的礼乐教化强调的是治人心,而不是专注于惩罚人的行为。孔子治理中都不到一年,中都就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后人描写中都的治理时,这样赞叹:“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行之一年,四方则焉”。
孔老夫子治理中都一年之后,“长幼异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尊敬长者,年长者和年幼者吃不同的食物,有时不在同一桌吃饭,在不同的位置吃饭。
“强弱异任”,身体强壮,还有身体虚弱或有病的,老年人和年轻人,他们的任务不相同,这个不同才显示出了平等。如果身体强壮的人和身体虚弱的、生病的人承担同样的任务,反而是不公。所以,中国人很早就特别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男女别途”,中国人特别讲究防微杜渐,男女走路的时候,不在相同的地方,这是不给他们过多的、特别轻易的接触机会。很多人认为,像男女授受不亲等思想是封建礼教,不以为然。初期,有人把这些当成落后的思想打倒了,学习西方所谓的开放,譬如,大家开始学跳交谊舞。学跳交谊舞的人愈来愈多,男女肌肤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多,结果婚外恋的情形愈来愈多,离婚率愈来愈高,现在的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现象也是愈来愈多。礼教它不是贬义的,礼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作用。
中国古人对人的欲望认识得很清楚,把人的欲望比作深渊,欲望一引发出来,是没有底极的。所以要防微杜渐,不要给男女太多的容易接触的机会。所以规定男女在接递东西的时候不要碰到手,也是防患于未然。现在人学得愈来愈“开放”,不懂得防微杜渐,该禁止的没有禁止,结果黄色的录像、影片、视频等,在网络、电视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引导人们犯错误。
孔子说:“思无邪”,古代的戏剧、歌舞、小说等文艺作品,都秉持了孔子的这个理念,都是引导人们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能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念头、行为。而现在的视频、录像等,是唯恐人们思不无邪,这是不懂得防范于未然,失去礼教所致。
古人把礼比作洪水的堤坝,如果把堤坝废除了,就会导致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很大。如果认为礼没有用,而把它废除,结果就更加可怕。现在我们看到的后果就是人活得不像人了。正如孟子所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结果是人欲横流。这个现象通过网络、电视等的报导中都能体会得到。
孔子治理中都之后,还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晚上睡觉不用关门也很安全。路上丢的东西没有人捡起来,为什么?因为人们都知道丢东西的人很着急,他还会回来找。器不雕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假冒伪劣产品,都是真材实料。一年之后,中都的治理就成为各地效法的榜样,大家都来学习。
鲁定公就把孔子调回国都升任司寇,孔子离开中都的时候,老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人们排着队恋恋不舍、含着泪和孔子道别。孔子所讲的礼乐教化,确确实实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刑罚用得不当。不当,一是不公正,因为执法的人没有公正的美德,没有受过礼义的教化,他用刑时,喜欢给谁判重就判重,喜欢给谁判轻就判轻,全凭个人的喜好,没有公正之心。另一层含义,就是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盐铁论》中讲:“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而不能使人仁。”这一句话把法律的局限性指出来了。法律能够给犯罪的人判处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人的廉洁之心;可以把犯罪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人的仁爱之心。
所以没有礼乐教化,仅靠刑罚治理民众,就会出现“民免而无耻”的现象,即刑罚很严苛,百姓因为惧怕刑罚不敢去做坏事,或者是想方设法地做坏事却逃避法律的制裁,没有羞耻心。现在社会出现的青少年、酗酒、、邻里纠纷、堕胎等,都是“免而无耻”的现象。近年来,这些现象愈来愈严重,甚至一些孩子才十三、四岁,都已经有堕胎的经历,这都是“免而无耻”的表现。或者因为她年纪小,或者因为这些行为不在法律制裁的范围内。可见,没有礼乐的教化,就会使人活得不像人,这就是“人弃常则妖兴”。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刑罚用得不得当,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就会天下大乱。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使用一个名词,必须要用得恰如事实,能顺理地说出来;能够顺理说出来,必能行得通,所以君子说话不能够随便。“苟”,是随便说。
现在社会流行演说,很多年轻人都去学习演讲术,但是很多时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因为演说者的口才很好,知识面很丰富,讲得似乎头头是道,但仔细一听,很多话都是违背大道、违背伦常道德的,这样会误导人心。这在古代会看成是很严重的行为,甚至属于犯罪,因为误导社会大众,会使社会得不到良好治理。
【名不正言不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