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毛的勤奋与砺志
文/李文放
毛的一生是勤奋不息、艰苦奋斗的一生,其勤奋与砺志精神超乎常人,他一生坚持苦读与勤读、青年时代为磨砺意志常进行“苦炼”、参加后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成为毛精神气质和伟大人格的精彩华章。
苦读与勤读
儿时的毛热爱劳动,更热爱读书。8岁前,毛的舅舅在家开馆授徒讲课,他时常旁听,且能背诗写字。毛9岁时开始上私塾,师从邹春培老师,从读《三字经》开始,继而读《论语》《孟子》《诗经》等,老师抽查时,毛都能背诵,而且这时毛自己学会看《康熙字典》了。其父家教很严,早晚要看牛,晚上还要学习打算盘和记账。1904-1910年,毛先后又上了韶山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和井渗里几家私塾,在私塾里还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他不仅读书天分高、记性好,且读书很用功,老师点了的书都能背,并开始作文。毛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说唐》等等,私塾认为这些都是杂书,不让看,他是偷偷地看,老师也发现他偷着看,但点正书,他都能背得。他向毛宇居老师借《盛世危言》、康梁文集去看,特别喜欢韩愈的文章,还作了策论。师从毛麓钟时,毛读的是古文《纲鉴》《日知录》,6年的私塾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和写作功底。在家里,他除了劳动外,就是看书。夏天的夜晚,蚊子很多,一点灯蚊子便蜂拥而至。他就钻进蚊帐里,然后在床头的凳上放一盏灯,把头伸在帐子外面看。十三四岁时,毛在家里干农活,住在南山不远,有个下山和尚萧贵统,便向他借了许多经书看。后来,他又到唐家圫借《三国志》等书看。表兄文运昌也帮他到处借书看。
16岁时,毛离开韶山冲,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该学堂实行新法教育,教学内容西方新学较多。学校有座藏书楼,藏书颇丰,如《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申报》《汉报》等。毛在藏书楼涉猎了许多中外书籍,其中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尤为推崇,特别是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留有他批注的诸多手迹。此外,他对《世界英雄豪杰传》爱不释手,书中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捷林娜女皇、惠林顿、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和林肯等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着他。
◆学生时期的毛。
1913年春,毛考取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春四师并入一师)。周士钊曾回忆道:毛每天起得特别早,洗完冷水浴和做完六段操后,天还没大亮,他就迅速地走进了自修室。这时室内光线很暗,他便走到窗边对着射进来的微弱晨光朗读他所爱好的古文或英文;午休和课余时间,除了必做的作业和参加学生会活动外,就到阅报室看报,到图书室借书。全体就寝以后,他还常常在不熄的路灯底下看一阵书刊,“学校图书馆,一年中他借书的次数最多”。(周士钊:《毛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第47-50页)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著作,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等,他皆认真研读,附之笔记和批语。在师范五年半的时间里,他所做的笔记本积累了一大网篮。他读德国鲍尔生所著的《学原理》,在这本仅有十多万字的书的眉头上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青年毛经常向学老师杨昌济先生求教。除杨昌济外,他还常向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求知解惑。特别是他与湖湘才子黎锦熙老师,亦师亦友,4个月毛就拜访了他20次,后黎锦熙离湘赴京工作,两人仍书信不断。(任志刚:《为什么是毛》,光明出版社2019年版,第47页)
走上道路后,毛一直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他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之境。他曾打趣地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在戎马倥偬的年代,毛亦常是手不释卷。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还是长征路上每打下一个地方,毛都让战士为他搜集书,然后带上。他特别重视报纸,连报纸中间的小广告和寻人启事都不放过,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分析敌军的行动方向等。他常常把报纸看作行动的指南。(曾志:《谈谈我知道的毛》,《缅怀毛》上,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转战陕北之际,毛交代工作人员将《辞海》《辞源》带上,后来又添了《史记》《资治通鉴》供随时查阅。即便是十分紧张之际,每天他还要抽暇读书。他自己说,我一天不读书就不活,可谓读书爱书成癖。
新中国成立后,毛日理万机,勤奋读书的习惯仍然不改。入城后毛便住在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寓意与书为友、与书结缘。他五尺宽的大床一半被书占满,常躺着看书,他不看书睡不着觉,不看报不起床。
出差到外地时,他常常自己挑选要带的书。有时实在忙得没有时间,就亲自告诉工作人员或亲手开个书单,一带就是几箱子。每次出差卧室的床上、办公桌旁、会客室里,甚至吃饭的地方,全都摆放各种书籍。无论是出国访问、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途中,一有时间,他就手不释卷看起书来。(徐中远:《毛读书生活十二讲》, 2018年版,第182-183页)
就是他即将辞世时,看书看文件达11次之多,达2小时50分钟之久。(李敏:《我的父亲毛》,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
磨砺意志的吃苦精神
青年毛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后,十分注重意志的磨砺,而他磨砺意志往往通过超常的身体锻炼体现出来。
为了强壮体魄,毛坚持一年四季洗冷水浴,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可以磨炼意志,涵养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1917年秋天,湖南一师病死了七个学生,主要原因是不注重身体锻炼。这件事情使毛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每天凌晨同学们还没起床时,他便来到井边淋冷水浴,淋一阵擦一阵,要洗上一二十分钟,直到全身透红发热。穿好衣服后,还要做几节简单的体操。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载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毛在文中提出了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重要观点。毛锻炼身体和磨砺意志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游泳,他60岁畅游长江,70岁时再次横渡长江。
◆1964年6月16日下午,毛畅游十三陵水库。
毛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将磨砺意志融入超常的身体锻炼中。在寒假期间,他们徒步穿野越林,翻山绕城,涉江渡河。每逢下雨时,他们就脱掉衣服让雨淋,曰雨浴;逢烈日当空,他们也赤裸上身,曰日光浴;霜冻之季,他们就露天而眠,甚至到11月份,他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毛后来回忆说,他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在漫长而艰险的长征途中,青年时代锻炼出的强健体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青年毛还采取“穷游”的方式磨砺意志。所谓“穷游”,也就是毛常说的要读无字的书。1917年夏天,毛邀了在长沙教小学的萧子升,不带旅费,只带包袱、雨伞和写对联用的纸笔。徒步游历了浏阳、平江、宁乡等五县;在一师第三年暑假,毛又和蔡和森围绕着洞庭湖东岸和南岸,步行游历了几个县,历时一个多月。到一处就找那里的农民谈话,了解地主收租、农民交租的情况,了解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以及土豪劣绅奴役、欺压和剥削劳动的,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有时访学校、观名胜。效仿旧社会游学先生“打秋千”的办法解决旅行费用问题。
毛还特别喜欢爬山,认为这不仅能扩大肺活量,增强体魄,更能激发他攀登不止、奋勇向上的精神。长沙湘江对岸的岳麓山是毛经常去的地方。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毛顶狂风、冒大雨,独自一人爬上岳麓山顶,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打开门时,毛浑身湿漉漉的,脚底下一会儿就流了一大滩水。蔡母问出了什么事?毛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写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味,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胆量。(石仲泉、陈登才:《毛的故事》,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9页)
这种吃苦精神的锻炼为毛日后参加进行艰苦的行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途中,毛手握竹竿,和将士一样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进着、攀登着,最终将雪山踩在脚下,越过了“生死之行的草地”。1936年,初见毛的斯诺好奇地问道:“,听说你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到天明才休息,难道你的身体是铁打的,不知疲倦吗?”毛笑着说,是少年时代常参加田里劳动,学生时代坚持长跑、爬山、游泳等活动锻炼出来的,不是铁打的。
勤奋不息的工作态度
毛28岁时创办《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创刊之初预约稿件不能收齐,于是他既当作者又当编辑。《湘江评论》创刊不足一个月便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共刊发文章83篇,其中将近一半的文章出自毛之手。刊发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与《民众的大联合》是毛早年发表的影响最大的文章。曾住毛隔壁的周士钊回忆道,“深夜睡醒时,从壁缝中看见他的房里灯火荧荧”,“文章写好了,他又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去叫卖”。此后,1919年9月至1921年夏季,毛为《大公报》《女界钟》《新湖南》等报刊撰文50篇,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探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姬瑞环:《向毛学写作》,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负责宣传部《周报》的创刊并担任主编,他一个月撰写并发表了近20篇文章。在大时期,他走村串户搞研究,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很有影响力的政论文章。
延安时期毛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彻夜不眠。
1938年5月初,毛为了有力地批驳“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谬论,他先是广泛阅读中外军事理论书籍,深思后通宵达旦地写作《论持久战》。他连续写了两天两夜没休息,实在太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以清醒一下脑子,稍事休息,又伏案疾书。他夜以继日地写,竟至忘我之境,一连五六天没睡觉,眼睛布满了血丝,面颊也明显地消瘦下来,饭量也很少,一直写到大概第八九天的半夜才写完初稿,接着又不分昼夜地斟酌修改。不久后,这部5万多字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正在写信的毛。
毛的保卫参谋蒋泽民曾回忆,当时的延安没有生活用电,晚上只能点着蜡烛照明写文章,昏暗的烛光下,不仅有害视力,且眼睛很容易疲劳。写累了,毛便按摩一下酸痛的眼睛,然后再接着写。一夜下来,他的脸上粘了一层烟尘。
延安时期的毛,作为领袖,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运筹帷幄和处理日常事务,但从不依靠秘书著书为文,就连一些讲话、报告、社论,甚至电报之类,都要亲自动手。他对审批的文电非常认真,有些需要修改的,都亲自动手润色文字,精心修改,不厌其烦。
毛一生留下的文稿有4万多件,字数达三四千万字。这些文稿文章涉及各种体裁。没有非凡的毅力,没有对党和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1946年的毛。
每当大事来临之际,毛总是彻夜工作。特别是重要的战役期间,毛总是全力以赴、倾注心血地进行指导。沙家店战役打了三天三夜,其中三天两夜毛足不出屋,不合眼不上床,直到战役结束大胜敌人,他才安心休息。三大战役,毛指挥打仗接连十几个小时不休息,有时一天都不上床,实在疲倦了就在藤椅上打个盹。开国大典前夜,毛就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凌晨6点还没得休息。(白孟宸:《开国大典那天的历史细节:毛早上6点还没睡》,载《国家人文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毛仍然通宵达旦地工作,这个习惯是年代养成的。1957年2月,毛写《关于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问题》,便接连写了两个通宵,可谓废寝忘食;他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中午起来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晨。毛不是一天工作8小时,一般是20个小时左右 ,一生从不追求个人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很好地休息过;他习惯于夜间工作,而且精力充沛,常常是几夜几夜不休息。
本文为《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勤奋的齐白石:一位不屈的艺术家与他的画笔传奇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齐白石无疑是一个璀璨的名字。他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更因其无与伦比的勤奋精神而被后人铭记。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不屈传奇,看看他是如何用勤奋与坚持,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27岁,从师之路的开始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村庄,年轻时他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27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拜师学习绘画。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齐白石从此走上了艰辛的艺术之路,他的师父是当地的一位著名画家。在师父的指导下,齐白石如 sponge 吸水般汲取着艺术的养分。他勤奋练习,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白天做木工,晚上则埋头于画纸之间。
毅力与坚持:数十年的不懈追求
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的创作几乎没有间断过。根据史料记载,他一生中仅有三次因特殊原因而停止作画。第一次是在63岁那年,齐白石生了一场大病,昏迷了整整七天七夜。即使在病中,他的心中仍然挂念着未完成的作品,病愈后,他立刻投入到创作中,仿佛从未离开过。
第二次是他64岁时,母亲的去世让他深感悲痛,几天无法提笔。他在悲伤中思考生命与艺术的关系,最终选择用画笔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的作品更加深邃,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次则是在他95岁高龄时,因病再度辍笔。尽管身体的衰老和疾病让他不得不暂停创作,但他心中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减退。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仍然在思考、在构思,期待着再次与画笔相会。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齐白石的勤奋不仅体现在创作的数量上,更在于他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他将传统的中国画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白石风格”。他的作品不仅有着生动的自然景象,还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深受大众喜爱。
齐白石不仅是画家,更是一位艺术教育者。他在晚年积极培养年轻艺术家,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技艺。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结语
齐白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勤奋与坚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与付出。即使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齐白石的传奇,不仅是他个人的荣光,更是对每一个追梦人的激励与启示。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向他的勤奋精神致敬!
“勤奋的齐白石”一位艺术家的执着与坚守
齐白石,这位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勤奋与坚持的精神。尤其是他在27岁正式从师后,几乎没有一天不在画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一、从无到有的艺术之路
齐白石,原名齐璜,生于1864年,来自湖南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他在家乡做木匠,偶然接触到绘画,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7岁那年,他决定拜师学习绘画,开始了他漫长而勤奋的艺术生涯。从此,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几乎没有停歇,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执着。
齐白石的学习过程并不容易。他在师父的指导下,学习传统的工笔画和花鸟画,同时也不断探索自己的风格。他的勤奋使他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绘画技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常说:“一日不画,心中空虚;一日不读,口中无言。”这种对绘画的热爱,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二、数十年的坚持与创作
齐白石的创作生涯可谓是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根据记载,他一生只因三次特殊情况中断过创作:第一次是在63岁时,因生了一场大病,昏迷七天七夜;第二次是在64岁时,因母亲辞世,过分悲恸,几天无法作画;第三次是在95岁时,因病再次辍笔。这三次加起来也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充分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漫长的艺术生涯中,齐白石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涵盖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多个题材。他的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色彩而著称,深受人们喜爱。他的画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他常常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将个人的经历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三、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齐白石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上,更深深植根于他的生活中。他常常在田间地头、山水之间寻找灵感,观察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细微之处。他喜欢在闲暇时刻,拿起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真实而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齐白石的勤奋和坚持,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国内,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许多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
四、齐白石的精神遗产
齐白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关于坚持与执着的传奇。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勤奋是成功的基石,热爱是艺术的灵魂。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齐白石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艺术成就与精神遗产,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追求者。无论是面对生活的挑战,还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齐白石的勤奋与坚持都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
五、结语
齐白石,这位勤奋的艺术家,以其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的热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勤奋与坚持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以齐白石为榜样,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
点关注,不迷路,每日更新。
【名人勤奋故事—名人勤奋故事素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