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重天下(名重天下的重)

更新:07-1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上李邕:李白年轻时不远千里慕名拜访李邕,为什么却被李邕冷落?

李白在现世,大概可以称之为粉丝最多的诗人。

人们自然会觉得,这么生性潇洒,浪漫多金还富有才华的李白,在盛唐当时应该也是“无往而不利”的,是人人都渴望得到引见,想要结识的人。

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李白生平结交那么多的好友,绝大多数来自民间与道教,与官场里的人打交道甚少。

甚至可以说,李白终其一生都是不被所谓的“官场趣味”所容。王维不喜欢他,李白在长安三年,愣是一点交集都没有;李邕也不喜欢他,李白上门拜谒,遭遇冷遇,大闹而归。

可能因为李白出身不好,个性又太鲜明,桀骜不驯。在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官场人眼里,李白就是一个不守规矩走“终南捷径”的野路子。

明确了这个现实,我们再来看李白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历史中也有人怀疑是伪作,但毕竟证据不足,还是以它为李白作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首先,李邕是何许人也?李白为什么要写诗给李邕?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因官居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现代研究唐诗人家的人家里,案头基本都会有一本李善所注的《昭明文选》。而当时也流行一句口头禅“文选烂,秀才半”足以代表了李善在唐代有着怎样的地位,而李邕就是李善之子。

书香门第,名门世家,使得李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擅长文章,增补改进了父亲的《文选注》。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文人。杜甫曾经写诗称赞道:“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对李邕过人的才能,杜甫一通表扬,可见,他不是一般的有才气。不仅仅是在学问上,李邕行书造诣也极高,书法造诣直入宋四家,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当时天下寺庙道观中的碑题,多出自李邕之手。今青州偶园有北齐《临淮王像碑》,碑额所题“龙兴之寺”四字,即出自李邕之手。李邕少习文章,疾恶如仇,为邪佞所不容,曾任左拾遗,官位尚卑,遇到御史中丞宋璟奏劾张昌宗兄弟。这二人是武则天的幸臣,势焰熏天。他在下面进到则天前来说,宋璟所言事关社稷,要则天答应。这一突然的行动,居然使得武则天答应了。到中宗时,他又直谏妖人郑普思的事。这证明了他是一个聪明正直、不拘细节的人。但也因此,仕宦颠沛,几次升沉。到了玄宗开元三年,升了户部郎中,不久却又被贬为括州司马。后来又升为陈州刺史,却又被人家告他“贪污”判了死罪。

这时有个许州男子孔璋,和他一面不识,上奏愿以自己的生命换他不死。果然他被免死,贬钦州遵化县尉。孔璋也配流岭南竟死。后来他因从杨思勗作战有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述职到京。当时京师震于他的大名,来看他的人,如潮而至。开元二十七年(740),李邕任命为汲郡、北海二太守,五载又被诬告“奸赃”,恰好宰相李林甫记恨他,于天宝六年(747)将他杖杀于青州。那时,他大约七十岁。

综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李邕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一生为人光明磊落,不仅疾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和权贵抗争,弹劾一切不法权臣,还是当朝有名的大儒,博学多才,著作甚多,书法与文章也都很出众,也正是因为如此,李邕拥有很多崇拜者和好朋友。相传李邕由于文章书法的大名,当时四海官吏僧道要树碑版,都挤到他门上,他的住宅常常被来访者堵得水泄不通,读杜甫的《八哀诗》,可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卖文卖字收入最富的作家。

此外,李邕对人才十分爱惜,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杜甫曾经在诗里说“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可见当时李邕名重天下,杜甫也借他来抬高自己。《旧唐书·李邕传》载李邕以“能文养士”在当时有“信陵”之称。

崔颢因诗出名,李邕亲自邀请他到府中做客;

杜甫困顿长安,漂泊西南,李邕也曾主动倾囊相助;

高仙芝还未成名的时候,李邕撰文假托高仙芝的名义发布;帮他扬名;

高适入仕之前,李邕也曾作赋勉励......

类似的事迹举不胜举,李邕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形象非常好,这也是李白找上李邕的原因。

不过李邕也有缺点,他特别奢华,不拘小节,而且有点自负。据记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禅后回长安,车队路过汴州,李邕特地从陈州赶过来拜见皇帝,而且接连献上几篇辞赋,很受唐玄宗的赏识。于是李邕就有点飘了,逢人便说自己“当居相位”,就是应该当宰相,这就有点过了。

李白干谒李邕,发生在他学有小成之后,“仗剑出游,辞亲远游”之前,在同一时间段,李白还干谒益州刺史苏颋和安州长史裴宽,裴长史对于李白是个什么意见,我目前还没有读到相关资料,苏颋对李白是认可的,说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可与(司马)相如比肩”,在《荐西蜀人才疏》中苏颋留有“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后人合称赵蕤李白为“蜀中二杰”。

为什么同样是地方长官,李邕为何对李白有些轻慢呢?主要是这两个姓李的都有点恃才傲物,加上年少的李白难免有点轻狂,所以没被李邕看上。

据说李邕在四川任渝州刺史的时候,李白还不到二十岁,李邕当时差不多四十岁,两个人相差大约二十岁。二十岁的年轻人要拜见一个地方大员,可能在当时的李邕看来,这实在是有点高攀了,再加上李白生性散漫,不拘俗礼,第一印象就不好,又在宴席上高谈阔论,言语中,李邕发现眼前这个刚刚涉世的年轻人有点恃才傲物,口出狂人,把自己比作管仲、谢安、诸葛亮,致使李邕不悦。恰好幕僚来请他前去处理一件急事,便当胸抱拳说了声“抱歉”,便匆忙离开宴会。

此时的李白年轻气盛,对李邕轻视年轻人的态度表示极大不满,于是在临别之际,李白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有点发牢骚意味的诗歌,不过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看来,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至少李白敬重李邕。李白流放夜郎中途被赦,乘舟回到江夏后还特意造访了李邕旧宅,题诗曰: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琴堂幂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诗中娓历道来,正是对李邕这位才士的深切缅怀。

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少年精神,那种少年人特有的无所畏惧、自信、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诗歌一开始的四句,李白就用了一个大胆而自信的比喻,把自己比作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传说中的神鸟,这个神鸟的形象创造的呢?是庄子。《庄子·逍遥游》中对这只神鸟有着这样神奇的描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一段文字说,北海里有一条大鱼叫鲲,它大到什么程度呢?应该有几千里那么大,它变成大鹏鸟,鹏鸟的背差不多也有几千里大,当它奋力飞动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大鹏鸟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涛有三千里之广,它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本来,在庄子的笔下,大鹏是被当作自由的象征而创造出来的,到了李白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搏击万里长空、无所畏惧的形象,成了李白胸中凌云壮志的象征,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这只大鹏,借助风的力量,可以直上九万里云霄,即使风停了下来,它依然可以簸动沧海里的水。这力量真的够巨大、够神奇。

李白大概在李邕这儿受到了冷遇,感受到了李邕对自己轻视,于是就有了后面四句。“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世人”当然包括李邕,说是“世人”而不说“您”,是缓和语气的委婉表达。意思是:世俗之人认为我经常跟他们不一样,听到我谈论宏伟的理想时就嘲笑我。“殊调”,就是不同凡响;“大言”,指的是那种宏大的理想和抱负。这里面其实也有自信的成分,认为自己是“殊调”“大言”,言外之意是自己本来就是不同凡俗之人。

听到李白那些“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言”,我们好像看到了李邕的“冷笑”。面对这些“冷笑”,李白不是退缩而是“硬刚”,他用《论语》中的话来回敬“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连孔子都知道后生可畏,您老人家难道比孔子还要高明?大丈夫对后生晚辈怎么能轻视嘲笑呢?李白虽然已人到中年,但在李邕面前还是晚辈,所以诗中自称“后生”。“宣父”就是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下诏尊孔子为宣父。在《论语》中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将来的成就不如这一辈人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后生可畏”。李白的这两句诗是说:连孔圣人都懂得后生可畏这个道理,您李邕也不应该轻视我这个年轻人。言语之中,自信满满。

我们经常说,李白身上体现了盛唐人特有的精神,即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自信和豪情。这在李白这首早年的作品中,已然初露端倪。后来李白在长安,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德贵于位: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

夫世之观人者,或以位之崇卑,或以财之多寡,鲜以德之正邪。然吾闻之:“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诚哉斯言!其理至明,其义至深,当为世之圭臬。

夫贵者,权倾朝野,势焰熏天。

或居高位而弄权,或拥厚禄而徇私。其心不正,其行不端,虽身被华衮,吾不敬也。何则?德之不存,位高何益?譬如朽木之雕梁,虽外饰华美,内实腐坏;又如破絮之锦衾,虽表面光鲜,中则虚空。此类贵者,以权谋私,鱼肉百姓,祸国殃民。

吾辈当以正义之目视之,以刚正之心斥之,岂能效蝇蚁之趋附,狐犬之谄媚乎?

尊者,名震四海,声扬九州。

或享盛誉而骄纵,或负贤名而自矜。其行有污,其德有亏,虽名重天下,吾不下也。何也?德之有瑕,尊名何用?恰似残荷之败叶,虽曾映日,今已凋零;又如断弦之瑶琴,虽昔和音,今则喑哑。如此尊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德不配位。

吾等应以清醒之头脑辨之,以坚定之意志拒之,断不可学燕雀之盲从,鹦鹉之学舌也。

观古之贤者,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虽贫且贱,后世敬之,以其德之高洁也;屈原投江,以明忠节,虽遭谗谤,万民仰之,因其心之正直也。近世之仁人志士,林则徐虎门销烟,刚正无畏,虽遭贬谪,青史留名,缘其志之坚毅也;谭嗣同慷慨赴死,以血醒民,虽身首异处,英名不朽,盖其德之浩然也。

此皆以德为贵,不以位尊而屈人之典范也。

夫天地苍茫,正气浩然充乎其间。德者,如璀璨之星,耀于长夜;似巍峨之山,挺于荒原。心正者,如舟行有向,不惧风浪;行端者,若步履坚实,无畏崎岖。

心正,则意纯,不为邪念所扰,不为私利所迷。若心不正,纵有金玉满堂,不过是虚荣幻影;即便权势滔天,终是黄粱一梦。行端,则身洁,不沾污垢之尘,不陷污浊之沼。若行有污,虽能一时春风得意,然终为众人所指;哪怕此刻声名噪起,亦难逃后世之讥。

德不修,位高如危楼将倾,祸乱必至;名大如泡沫易碎,耻辱随生。故君子当以修德为本,心正为源,行端为径。唯如此,方能立世而不倒,流芳而不朽,于茫茫天地间,书写正气之歌,留万世之清名。

吾辈生于当世,当以修德为本,不为富贵所迷,不为权势所屈。见心术不正者,不论其位之高低,皆当远之;见行为有污者,莫管其名之大小,皆当斥之。以正义为剑,斩邪佞之荆棘;以道德为盾,御污浊之风雨。如此,则世风可清,人心可正,家国可兴,天下可安。

愿吾等皆能以德为舟,以行为桨,渡人生之沧海,达光明之彼岸。不为世俗之浮名所累,不为虚荣之幻景所迷。坚守本心,正道直行,使德之光辉,照耀千古。

夫德贵于位,此理昭昭,不可不察也。愿诸君慎思之,笃行之。

【名重天下(名重天下的重)】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名词解释网、名词解释网络协议 下一篇:后会无期什么意思 后会有期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