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意思;否极泰来意思相近的成语

更新:07-1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周易》30个成语,30种为人处世之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

几千年来,大到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

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策略。

今日与大家分享《周易》里的30个成语,我们一起领略古老的处世智慧。

出处:《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释义:“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

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

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好事”“好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

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出处:《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释义:神:神妙;化:化境,极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 ,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艺达到极高的境界。

出处:《周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释义: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一个领头的。比喻众人会集,没有领头人,无法统一行动。

出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释义:革:《周易》卦名,意为变革。鼎是烹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故引申有更新之意。革故鼎新,意为破旧立新,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释义:应、顺:顺应、顺从;天:旧指心目中的上帝。顺应天命,顺从人心。旧时常用以颂扬建立新的朝代,中国古人认为朝代的更迭、的变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应天顺人演变成为封建社会帝王登基时常用的套话。

出处:《周易·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释义: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义:经纶:治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满腹经纶泛指人很有学问,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释义: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也形容所见事物的离奇或复杂。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积善:积累善举,指经常做好事;余庆:遗留福泽。旧时指经常行善的人家,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谓善有善报。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释义:对同一事物,因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作“见仁见智”。

出处:《周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释义:数往知来表示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即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

出处:《周易·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释义:极深研几指的是要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出处:《周易•系辞下》:“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释义: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

出处:《周易•系辞》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释义:这一段话有两个成语:探赜索隐和钩深致远。赜:幽深玄妙。探赜索隐的意思是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钩深致远也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周易·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释义:谦尊而光的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处:《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释义:改过迁善是表示道德品质和作风的用语,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出处:《周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释义:履霜坚冰释义是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便会想到结坚冰的寒冬即将到来,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后果。

出处:《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释义: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互相勾结。

出处:《周易•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释义:见机而作的意思是看到适当的时机就立刻行动。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释义:安不忘危表示要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释义:《周易》上述话中包含三个成语: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和龙蛇之蛰。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尺蠖之屈比喻以退求进的策略;龙蛇之蛰比喻引退。

出处:《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释义:《周易》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藏器待时和待时而动。藏器待时的意思是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比喻不急于表现才干能力,等待施展的机会;待时而动是说等待有利的时机,然后行动。

出处:《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释义: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出处:《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释义:刚柔相济的意思是刚强的与柔和的事物互相调剂补充,使之恰到好处。这条成语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时,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和谐、协调、平衡,做到不偏执、不过激,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出处:《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释义:信及豚鱼的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要讲信用,比喻信用非常好,指出做人要诚实守信。

出处:《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释义:《周易》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谦谦君子与卑以自牧。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要求人们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出处:《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义:上段话实际上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像锋利的刀剑一样能斩断铜铁,后常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喻指紧密团结,力量无敌;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出处:《周易•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释义:惩忿窒欲的意思是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嗜欲指肉体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它强调的是克己与忍让。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厚德载物提倡的是一种宽容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谈谈“否极泰来”那些事

我相信否极泰来这种说法,一个人若是可怜久了,仁慈的神终究会看不过去的,大手一挥便赐来一段好运:“怕你了!去去去,别再来给老子碍眼!”——摘录自《晴时有风》

在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又是一次“神预言”。这些话最先出现在中篇版的《人在风里》——就是前些日子我在公号分享出来的那部完全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的中篇——这又是一个积极的例子,哪怕一部作品呈沉寂状态,它也有出版的潜力。

之所以说这是又一次“神预言”,是因为《晴时有风》的出版也是否极泰来的结果。

我在出书之前经历过两年写作低谷期,各种不顺和虐心让我几度怀疑人生。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写了一部中篇,这部中篇的待遇不错,先是获得制作电子书的机会,在几个内容平台的反响都不错;之后还出版了纸书《晴时有风》。甚至在出书过程中一路绿灯,除了出版周期有点长(花了大半年),几乎没有什么阻滞感。

这个经历让我产生了错觉:出书真不难嘛,挺容易就办到了。当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很快就被打脸。第二年我写了书稿,发给编辑问他能不能出书。编辑说最近政策变了,公司已经不出这一类书了。第三年我写了新的书稿,又发给编辑问他能不能出书。编辑回复我他已经转行不当编辑了。甚至还劝我,放下出书的执念吧……

这个过程让我感觉又又熟悉。的是,出书的难度前后截然不同,完全是两种画风:前者是一路开挂,无比顺利;后者困难重重,一路碰壁。熟悉的是,出书前经历的低谷期就是这样的感觉,像是兜兜转转回到了原地。

这几年来,《人在风里》电子版在几个平台相继下架了。我自己在“豆瓣阅读”和“爱文者”重新发表,也在自己公众号发表一次,几乎是全沉寂状态——你们以为我会大受打击?非也非也,纸书都出来了,作为一部4万字的中篇,这已经是VIP待遇,我已经足够满意——这个让我再一次深刻意识到,我当年是走了多么强大的“狗屎运”,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说白了,就是一次否极泰来的补偿呗!

否极泰来,百度上搜出来的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当我第N次体验到否极泰来的经历后,我的心态变得比较平稳了。当我在写作上诸事不顺的时候,我会这样想:也不是坏事,我在积累“倒霉分”,分值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转为“好运分”。只要“好运分”足够多,不管这件事别人做起来多难,我都能轻松做出成果。这并不是无脑鸡汤,我已经验证出来了。比如当年在简书当签约作者、专题主编、课程导师,都是自然而来,几乎没有努力过。当然,并不是说这个过程我什么都不做,而是我没有争取过,机会就来了。

而关于出书这一点,至少在今年内我已经看到了两次转机。

第一次是4月份的时候,有一个骗子问我要不要出书。一开始我那个激动,心想,倒霉分终于要转化了,看我从此出书成神,把老婆养成白富美!结果谈到签约环节,对方发过来的签约流程图一下子让我崩了——竟然是一张随意又简陋的售楼合约签约流程!

我以为我的写作心态已经够佛系了,没想到这年头连骗子的行骗心态都这么佛系,随便在网上找一张签约流程图就开始“发家致富”。那一刻我竟然有几分同情对方的业绩:兄弟,敢不敢用小号骗你老板一把,看看他如何评价你的业务能力?

当对方露出马脚之后,稍稍留意一下就发现他的话有很多逻辑漏洞——几年来故事教学培养出来的逻辑直觉派上用场了。我针对漏洞提出了几个问题,对方都不能给出信服的回复。我向他所“归属”的平台求证过,获得“查无此人”亦“绝无此事”的回应。

得知是骗局,我苦笑了一番也没有心思聊下去,在写作群里分享了一下防骗提醒之后,这事基本上就过去了。不得不说,这几年修心真看到效果了。这次中,从狂喜到沮丧,再到平静,我只用了半小时来调整。

第二次转机也就是前些天发生的,有读者在我的作品评论区留言,问我有没有兴趣出书。那种随意中带着几分认真的口吻,分明有几分欲擒故纵的意味,跟当初邀请我出版《晴时有风》的编辑如出一辙——不知道这样的说话方式是不是特意培训过。

我一看到这样的留言,心里一喜,心想倒霉分终于要转化了!然后加微信聊合作,交谈过程还是挺愉快的。在签约之前,对方说的一句话又将话题气氛引向奇怪的方向,大概是这么一句话:“我给你算出了一个优惠价,X万元就可以成交。”

我下意识问了句:“这X万元是我要支付的费用?”对方给了肯定的回复。我稍稍理解了一下,又上网搜了片刻,才明白这个单位开展的是一种类似自费出书的业务,只不过这个过程中这个单位也会投入一些资金减轻作者的出书压力,他们打算在出书之后的收益上赚回成本。显然,这不是我期待的方式,也没有再聊下去。

有些朋友可能纳闷了:这两次分明都是失败经验,算什么转机?!

大家不妨想想看,第一次完全是行骗,相当不靠谱。第二次虽然不是我理想的方式,但至少对方是合法的单位,这件事显得靠谱了一点。所以,这明显就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嘛!

我相信这也是“倒霉分”一直积累的效果,如果哪一天真的到了那个转化点,很可能我的作品就会以我期待的方式出版啦——当然,我不敢断定会绝对发生。但我的第一部作品不就是这样一个成功例子吗?先是获得出电子书的机会,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获得出纸书机会,这同样是一种进步的趋势。

相信大家在现实中或多或少看过“拒稿N次终成热销”的例子——如果没有的话,可以搜一下 J.K.罗琳 和 余华的拒稿经历。有时我们在看书过程中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写成这样都可以出书!”当然,这些书确实有值得出书的价值,但是能让读者发出愤慨的质问,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前些日子,我们在写作群里分享过某部出版作品的阅读感想。我当时就直言我不喜欢那部作品的文笔风格,如果我是编辑,文笔风格这一项肯定不能过关。(这里并不是要表现我多专业,而是强调那种文笔风格给我带来的强烈不适:大段对话没有引号隔开,密密麻麻堆在一起,让人头皮发麻。)之后在这个作者的写作经历里果然看到类似“曾被多次退稿”的内容,我认为那种文笔风格上带来的不适多少会有些影响。我觉得这又是一次否极泰来的例子,老天亲自放行,哪怕十个编辑里有九个看得头皮发麻,但还是会有一个看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我开始有意识去积累“倒霉分”,说白了就是做了很多“瞎折腾”的工作。比如,一部作品在简书上发表完了觉得不过瘾,大改一遍之后再重新发表一次。在简书上发完了还不过瘾,又到豆瓣阅读和爱文者平台发表。这些看似无用功的事情,谁知道是不是一种“倒霉分”的积累方式呢?而且我在三个平台发表,分值还能乘以三倍,我太机智了。如果不是害怕赶走为数不多的公众号读者,我连公众号还发一遍,这样一想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丧心病狂。

有文友问我:“怎样可以更容易出书呢?”我以不正经的口吻回复:“看你要虐待自己多狠!你愿意做多少别人眼中瞎折腾的事情,并自得其乐。”自得其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倒霉分”转变成“好运分”的关键点。因为执着而痛苦地尝试了很久,然后某一天心态放松下来,之前那些痛苦都变转变成运气补偿。

反正在我身上这个例子非常明显,哪一方面真正能做不患得失,它或多或少会有转化的迹象。出书,当专题主编,当课程老师,都是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发生的。

“为什么写成这样都可以出书!”类似这样的质疑声音也发生在我身上,我也能听懂读者的言外之意:写成这个样子都敢出书,你不害羞吗?!

当然不害羞,我无比坦然呢。假设一个人被别人打断腿,获得对方的赔偿,他会觉得害羞不敢接受吗?当然不会,我也是这个心理,我还觉得赔偿不到位呢!我本来可是想好了一书成神从此退休!——每次我跟大家说出书的稿费可能不如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多数人瞬间就平衡了:“这么看来,出书也不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嘛!”你看,我的经历多么让人治愈。

事实就是这样,当你将别人的美梦跟现实的距离拉近,他才会意识到现实的美好。就好像,如果你看见了某女星的素颜照还不如自己老婆漂亮,你会瞬间觉得自己的老婆顺眼了几分,请吃大餐之类的过分要求是可以接受的,生娃一次胖十斤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老婆生了两个孩子,增重了二十斤以上。有时她会很忧伤地跟我说:“老公,要是我瘦不下去,你会不要我吗?” 我说:“不会啊,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没有瘦过——哎,到底你是从哪里获得的自信,让你误以为我是被你的颜值和身材所吸引的?”

老婆打了我一顿之后,又问我:“你觉得,我要是狠心一下去减肥,会不会有机会成功。”我说:“这不可能。不是说减肥效果不可能,而是你不可能狠心起来去减肥。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年,减肥每年都说,但从来不见你行动过。”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如果好运分发挥作用,它会非常顺利。所以,难不难总要自己去试一下。对我来说,坚持跑步半年有点难;坚持冥想三年一点也不难,已经成习惯了。

当读者嘲讽某作品写得差的时候,我会在心里声援:“虽然作品写得很烂,但你知道作者多努力吗?!”人家常说“努力出奇迹”,联系上“倒霉分”就很容易理解了。我相信这世上有很多“烂书”都是在否极泰来的情况下出版的,比如随便一搜就看到这样的标题:“《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曾被退稿121次,出版后竟拿下销量冠军!”

鸡汤文常有这样的观点,如果你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轻轻松松就做成事,其实他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做了很多努力。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不全对,因为有时确实不做什么努力就成功了——但是,他之前可能在其他的领域积累了足够多的“倒霉分”,现在的顺利只是一种补偿。

有一段时间简书狂推了一波付费文章。当时有一篇文章超火,印象中这一篇文章赚了上万元,作者们无比羡慕。后来当我再次想到这件事,我竟然有些奇怪的想法:“哇,一篇文章赚了上万元,太像是老天事后补偿的套路。那么……之前他会不会被虐得很惨,才有了这样一大笔补偿。”我竟然将悲观提升到大局观,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之后我几次见证了这样的事情:几个月前,一些作者写文庆祝自己写作上获得了某些成功;几个月后还是这些作者写文诉苦,那些看似光鲜的日子里承受着多少痛苦。当我这样的“大局观”开始发生作用时,我在得失心态上淡化了几分。

我有一个朋友在几年前熬过了一个人生大劫,之后顺风顺水非常圆满。他竟然担心自己太过顺利,于是主动求虐:他每年都参考公务员考试,真的有积极备考,但每年都没有通过。每次不过,他都请我吃饭庆祝求虐成功。我觉得他的心态特别棒,这事对他完全没有伤害:如果考试过了,他就找别的事情来虐待自己;如果不过,求虐的目的达到,他就无比舒坦。我认为这是一种无敌心态,得失都无所谓,不痛苦,生活就是一场游戏,一场体验。“游戏人间”不见得就是一个贬义词,它也可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

出书没有让我名利双收,但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失败和倒霉足够多,老天自然放过。所以不必给自己人生设限,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会随之而来。在写作这一程里,我也见证了很多文友都有过非常艰难的时候,撑过之后就转运了。以前我会羡慕,现在我不羡慕了,那是他们应得的。

如果你还在逆境中,试着放平心态,安心积累倒霉分,尝试做到“不对抗,不痛苦”;如果你开始走运了,也请安然接受,这就是老天的补偿,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好运分已经消耗完,你觉得不如之前顺利了,也不必执着,重新积累就好了。

对此,也常常引申出一个问题,要不要坚持到底?其实,关键点不在于“坚持与否”,而在于“消除痛苦”。如果坚持让你痛苦,那放弃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无法放弃,那就学习一些修心法门消除痛苦。

出书这事还有一重意义,它让我意识到我也能有一点点影响力。哪怕我身处黑暗中,我也能发出一点微光。这件事也同时解开了我的另一个心结(这也是很多写作者的心结):我的作品这么“烂”,我的写作有意义吗? 我获得的答案就是:臭豆腐这么臭,爱吃它的人多着呢!

现在对于继续出书这件事,我还做不到完全不期待,但至少没有当初那么强烈的执念了,我就安然攒分吧。在努力出书的这个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不少感悟,能让自己更自然地放下,而不是强迫自己放下,我的内心更坦然了。人生中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如大家所见,我曾是专攻故事和小说的作者,竟然也能写出鸡汤文来了。这算不算是倒霉分兑现成灵感,我也不好说。但至少,能继续写出文章是一件好事情。

这篇文章可能对大部分人都没有用,鸡汤嘛,“光讲道理没屁用!”但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丝乐趣,那它还是对你产生了一点价值。

我认为感受比道理更有用,感受到位了更容易放下执念。而道理相当于一个路标,在你迷路的时候,你还可以试着往这个方向走。走着走着,也许你就能获得相应的感受,从而做出改变。

老罗(罗永浩)在脱口秀大会上说了一个段子,为了让自己有勇气面对负债的逆境,他看了很多鸡汤书,里面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欠100元,这是你的烦恼;如果你欠1个亿,这是的烦恼。”老罗觉得自己可牛气了,欠了6个亿,一下子干翻了6个。瞬间一口气提上来,有勇气去还债了。

当然,这件事我们不知道是真是假(有可能就是编出来的段子,虚构手法要不要来了解一下?)但是,他所说的“一口气提上来”的这种感觉,我有体会过,感受到位,内心一下子获得了力量。在故事课程里我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可以超越文字直达内心。

不管这篇文章在思维层面有没有价值,但愿它可以给你带来一点有趣的感受。

大寒:寒极而暖,否极泰来

作者:王宇飞,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注册营养师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致意思是 “大寒”之所以在“小寒”之后的农历十二月中,是在小寒的基础上进一步显现发展出的,所谓月初寒尚小,月半寒大矣。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严寒时刻,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就是立春了,冬去春来,又将开始新一年的节气轮回,此时也正值农历岁末,因此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古寒后处于冬闲时期,因此有充裕的时间来辞旧迎新,由此形成了很多传统习俗,并流传至今。比如喝腊八粥、大寒迎年、纵饮、食糯、尾牙祭、赶婚、赶集、扫尘、糊窗、洗浴、供灶王爷过小年等,直至除夕夜守岁。基本覆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为了庆祝这一年的丰收,告慰先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每年大寒这一天,全国各地均流传了不同的饮食风俗,,这其中,喝腊八粥、食糯、尾牙祭因兼具地方和节气特色,而更广为人知。

1.喝腊八粥

今年的大寒节气,恰逢农历腊月初八,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相比于大米粥,腊八粥加入了多种谷豆类等食材,粗细搭配,不仅吃起来口感丰富,而且还可以提供多种营养素。腊八粥中的豆类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其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含量也很丰富,与缺乏赖氨酸的谷物搭配起来可形成有效的营养互补。同时,还适当添加坚果类和干制果蔬类食材,不仅可以丰富营养,还可以调节口味。

熬制腊八粥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熬煮腊八粥时不宜加食用碱,否则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2.食糯

食糯,顾名思义就是要吃糯米制作的食物。糯米因香糯黏滑,是用来制作黏性甜品最主要的原料,如粽子、年糕、糍粑、汤圆、醪糟等。这些传承千百年的特色美食,至今仍备受欢迎。糯米中含有较高的淀粉及7%左右的谷物蛋白质,同时糯米中还含有一些矿物质如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等营养成分。

不过糯米淀粉几乎全部是支链淀粉,相对于普通大米,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数较高,因此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不宜多食。另外,糯米常常配以高油高糖的烹饪方式导致,比如粽子、麻团、炸糕、糯米鸡等,每次不宜摄入太多。

3.尾牙祭

尾牙祭是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南地区。“牙”是中国民间祭拜土地公的仪式,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神称为"做牙",亦称“做牙祭”,旧时在这两天才有荤菜肉食可吃,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祭祀活动),叫"头牙祭",年尾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年度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祭"。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类似春饼)卷包豆芽菜、笋丝、豆干、蒜头、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有点像肉夹馍。除此之外,还有白斩鸡、海鲜等。到现在,随着时代变化,餐桌上又加入全国各地的特色食物,比如火锅、剁椒鱼头、叫花鸡等等,菜式越来越丰富,此时祭祀的含义已经很轻,这更代表的是辛苦一年后休憩和团圆之意了。

随着大寒到来,大地回春也已经不远,过了大寒,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此时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相信2020年新冠病毒笼罩的阴影,也将会逐渐消散,“冬春两季欲交接,春暖花开应有时”,2021年定会寒极而暖,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意思;否极泰来意思相近的成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否极泰来怎么读、否极泰来怎么读和解释 下一篇:否极泰来是什么意思,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