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副妙绝今古的对联,对仗很工整,水平很优秀,令人赞不绝口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历史上流传着大量好对联,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动动手指,关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3副妙绝今古的对联,对仗很工整,水平很优秀,令人赞不绝口!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收藏下来吧。
第1副对联: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载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好同我共享升平。
这是古代扬州兴教寺弥勒龛的对联。对联运用“去的去,来的来”等俗语和“空不空,有不有”等佛门语言,既表现了弥勒佛的形象,也阐述了禅理,真是妙不可言。
上联说大佛整天带着笑,看着凡人们愁眉不展的样子,感觉世人都是“自寻烦恼”,找不到脱离痛苦之法。
下联说大佛露着大肚子,不管富有还是贫穷,无忧无虑,逍遥安处,共享太平人间。
民间相传,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在人间的化身,所以许多人都把弥勒佛和布袋和尚等同起来,许多弥勒佛的塑像也带着一口大口袋。
显然,这里的弥勒佛也是“布袋和尚”的打扮,对联作者从“布袋”着眼,认为布袋可以把一些烦恼装进去,苦中作乐,构思不可谓不奇特,文采不可谓不飞扬,真是好有才啊。
第2副对联: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这个对联是写南京莫愁湖的,写景也写情,对仗工整,文采斐然,令人赞不绝口。
有人会纳闷了,对联明明不对仗啊,“玳梁燕去”和“天际遥青”的词性对不上啊,怎么说对仗工整呢?胡扯啊!
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联采用的是自对之法,“玳梁燕去”与“玉座苔移”对仗,“天际遥青”与“城头浓翠”对仗。
玳梁燕去,典故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宴安乐公主宅》诗:“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
玉座苔移,典故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谒先主庙》:“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莫愁湖留下胜棋楼等佳话,这里的“玉座苔移”可以理解为朱元璋已成古人。
上联运用典故,说明南京城曾经是六朝古都,曾经是大明朝的国都,昔日繁华,只剩下今日凭栏远眺,无限兴衰之感在心中。
下联写景,突出南京莫愁湖周边的美丽风景,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图画之中,得到美的熏陶。
第3副对联: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灵,仅留半壁;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古代汤阴岳王庙的对联。岳飞是汤阴人,也是汤阴的骄傲。这副对联感叹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惋惜岳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功败垂成。
对联采用了自对之法,也就是“涪王兄弟,,鄂王父子”自对,“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自对。
上联的涪王兄弟,指的是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名将,吴玠为涪王、吴璘为信王。蕲王夫妇,指的是抗金名将韩世忠与梁红玉这对夫妻,韩世忠被封为蕲王。
鄂王父子,指的是岳飞和岳云父子。岳飞被追封为鄂王。
上联说南宋有许许多多抗金的英雄,可惜并没有恢复中原,只剩半壁河山。究竟是“成事在天”呢,还是朝廷中有许多小人捣乱呢?对联没有写,却让人深思。
下联的“两字君恩”,指的是宋高宗赐给岳飞旗上的“精忠”两字。四字母训,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留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五字兵法,指的是岳飞的用兵之术,仁、信、智、勇、严。(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下联是感叹岳飞是一位忠孝两全,文武双全的杰出英雄,可惜却被奸臣陷害,无法完成克复中原的英雄壮志,真是让人惋惜。
对联既有吊古,也有感叹,文采飞扬,构思精妙,利用排比之法,表达了后人对岳飞的崇敬,也表达了后人对岳飞壮志难酬的惋惜,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赞赏、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这对我很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清代升平署:清宫帝后为什么爱听戏 谁是中国京戏的“至尊推手”?
中国的国粹,是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掌控晚清48年最高权力的慈禧皇太后与她早逝的丈夫咸丰皇帝,堪称是大清朝的“骨灰级”戏迷,更是京剧迅猛发展的“至尊推手”。
正是由于他们夫妻俩的疯狂痴迷与大力资助,才使京剧占领了从宫廷到地方的大小舞台,并逐渐取代昆曲的地位,成为国粹。
清代升平署与清宫内廷演戏
神奇的“东方美学”是如何演变的?
升平署女装画册
升平署,是清代内廷专司事典奏乐并演剧的机构,“升平”二字取“海内升平”之意。
在清顺治初年,这个机构沿用了明代教坊司、钟鼓司旧制。
雍正帝画像
雍正朝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设乐部,由内务府等职掌宫廷之乐,称“南府”。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改为“升平署”,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结束。
自从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就逐渐成为了意识形态,后又被当作中华文明的标志。古人认为,乐为天地之和,礼为天地之序。
《礼记·乐记》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
先秦的《乐》所以为“六经”之一,是它具有极高的儒家价值思想。撇开“乐”之义理不谈,仅在形式上,“乐”就一直为历朝历代中枢当做至要。
中国古代礼乐不分,就如同天地般浑然成一体,凡事典必有礼,凡典礼必有乐,自古就有专门司礼演乐的机构和职官。
这一传统延至清朝,在内容、形式、规模臻于完备鼎盛。前清三帝经近百年励精图治,国家海清河晏,百姓咸宁安居。
升平署男装画册
乾隆时期,寰宇太平,库帑充裕,国势如日中天。乾隆皇帝心高气盛,手中又有大把银子设立了乐部(即“南府”),并历选苏扬皖鄂伶人进宫承差。
“南府”是俗称,其职司名为“内务府掌礼司”。宫内凡遇登基、、祭祖、祭社、朝贺、册封、大婚、出征、凯旋、万寿、诣陵等事典,除由礼部主持,钟磬管弦奏以黄钟大吕之雅乐伺以典礼外,另由南府组织内外学(内监与外面伶人)竟日演剧并伴以杂技百乐以迎贺,名曰“大差”。
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六十岁与八十岁画像
比如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分别是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和八十岁慈寿,京城举行大庆。
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粱桥,延绵十余里,街道两旁一律闭门休市,沿途张灯结彩,搭楼建阁,每数十步一座戏棚,南腔北调,伶童妙伎,粉墨连台,盛况空前。这些演剧之事,全由南府打理操办。
清代的 “南府”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紧邻西苑(现中南海)东墙,署门南向,出入关防甚严。
这个地方在明代为灰池,池中泡稻草用作造纸,后池内堆积石灰炉渣,形状类似一头卧象,得名“象山”。
清初进行改造,栽花移木,植养培灌苏杭盆景,得名“南花园”。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皇帝“弘历”对唐明皇“李隆基”设置教坊创梨园颇向往之,就把内学太监归拢于南花园内练功学戏,并嘱由内务府掌礼司管辖。
内务府衙门位于西华门迤北,又因为有些内务府大臣及司官郎中常来南花园署理公务,这里近乎内务府分府。为别于北边的内务府,南花园就称作“南府”。
道光元年恩赏日记档记载:南府设大总管一名,秩正六品。下设内学、外学、中和乐、十番学、钱粮处等机构。
所谓的“内学”,就是由内廷太监组成,专司习戏演戏。 内学又叫内三学,分别是内头学、内二学、内三学。
内学设七品总管、首领各一名,八品首领三名,三两钱粮太监六名,二两五钱粮太监十名。
所谓的“外学”,又叫外边学生,指进宫承差的外面民间伶人和旗籍子弟。外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也叫大班、小班。
外学设七品总管、首领各一名,八品首领三名,三两五钱粮五名,二两五钱粮八名。
内外学除按品秩领钱粮外,在嘉庆朝时期还专门下谕赏赐西直门外数百亩地给内外学员分取地租。
中和乐处设置无品秩首领两名,三两钱粮太监一名,二两五钱粮太监六名。
中和乐处虽列于南府下,但也受掌仪司管辖。总人数约八十人都是太监。中和乐处专事皇帝御内殿,皇后御中宫时所奏“中和韶乐”,以及行礼时所奏“丹陛大乐”,算是皇家乐队。
“十番学”设置八品首领一名,三两钱粮太监一名,二两五钱粮太监二名。共二十人,均为太监。
十番学原本为乐器名,即为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也叫“十番鼓”。
他们主要吹打“吉祥歌”、“长春乐”、“锦上花”等轻松喜庆的曲子。只是十番学设立不久后就裁撤了。
钱粮处设八品首领一名,二两五钱粮二名。人员无定额,大致十五人上下。钱粮处专司演戏衣箱、盔头箱及各种响器,伺候演剧并代管分发钱粮。
内学起居习戏在南府,外学则在景山。神武门迤北的景山属皇家禁地,里面设有“官学”,即旗籍子弟的念书学堂。
选拔“民籍伶人”进宫学戏
乾隆皇帝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苏扬一带昆弋等好角儿不少,其雅致格调及高妙技艺很受乾隆皇帝的瞩目。他下旨给织造府,命其选伶人随驾,后带回北京。
这些民籍伶人进京后不便在南府与内学太监杂居,就安置在景山之内,与“官学”同处一地。此前景山已有少量旗籍子弟在此习戏起居。
景山内西北角有连房百余间,专拨给苏扬伶人居住,时称“苏州巷”。外学学员一律由景山西门出入。
从乾隆十六年开始,一直到了晚清时期,清宫内开始盛行让外面的戏班进宫演戏,“景山外学”在乾嘉时期最为盛行,伶工达数百近千人。
值得留意的是,前清选拔外面伶人进宫演戏事一度曾归织造府署理,就是缘于织造府在乾隆朝曾首办伶人进宫这宗差事。
南府署理之行在还有圆明园、热河行宫、张三营行宫(热河隆化县北六十里伊逊河西岸)、盘山行营(又名盘龙山,今河北蓟县西二十五里)、颐和园等五处。
裁撤外学,更名为“升平署”
乾隆时期设置南府,十六年设外学,直到嘉庆朝终止,期间八十余年间,南府都是循例办差,至道光皇帝登基开始发生了变化。
道光皇帝画像
道光皇帝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皇帝开始裁撤外学子弟。当年正月十七日,道光皇帝命包衣昂邦(总管内务府大臣满语译音)英和等传旨给南府总管禄喜等,将南府、景山外边民籍学生年老者和学艺不成不能当差者革退。民籍学生交苏州织造便船带回,旗籍学生交本旗当差。
禄喜覆奏说:“今现在南府景山外边学生等,虽有三百余名,较比嘉庆四年之数,不及其半,若承应大戏等差,实不敷用。今奉旨意,(奴才)等不敢违抗,拟应革退之人。 共革旗籍学生十六名,民籍学生二十三名,普共人三十九名。”
过了十二天之后,在当月二十九日,又裁减六十人。
道光帝画像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六日,道光帝再降明诏:“将南府民籍学生全数退出,仍回原籍。”
随后,道光帝又派内务府大臣禧恩、穆彰阿传旨,将南府更名“升平署”,并颁布升平署官职钱粮,诏云:“南府着改升平署,不准有大差处名目,升平署着加恩。”
道光七年,全部裁撤景山外学并改南府为升平署,未见内廷档案载明原因。坊间一直存有两种说法:
一、嘉庆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匪入宫行刺一事为太监做的向导。
二、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有太监偷盗库银。内廷为加强宫禁,杜绝闲杂人等混入大内而生出祸端,才有了此举。
三、道光帝裁撤外学是他还居住在潜邸的时候,有外省督抚进给嘉庆帝三件貂褂,当时还是皇子的旻宁看中欲得。
嘉庆帝画像
没想到,嘉庆皇帝竟然把品相好的两件赏给了景山外学两位伶人,把最差的那件赐给了旻宁。旻宁心中大不快,由此与外学伶人结下梁子。及至他登九五大宝,外学终于被他取消了。
道光帝骑马画像
其实,道光皇帝裁撤外学恐怕是与清朝国势渐衰有关。先是西北边陲叛乱,继而传入泛滥,再加上年景不好,国力已捉襟见肘。道光帝不事铺张,垂范简朴,裁减娱乐项目开支也算顺理成章。
“南府”改为“升平署”以后,原南府之中和乐、十番学、钱粮处三机构提升,与升平署平列。升平署总管虽实际成了内学总管,可这位总管的实际地位要高于上述三机构首领。
升平署总管品秩虽低,却直接由皇上委派。内学诸事,总管有权直接具奏,皇帝再转饬内务府照办。即便包衣昂邦亦无干预升平署之权。南府机构虽然是更名为升平署,但是京师民间伶界却始终习惯叫它“南府”。
清朝的“京剧戏迷”?
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为什么爱听戏
到了咸丰朝,皇帝后妃们钟爱京剧,宫中锣鼓日盛,内学不敷支配,尤其场面人员,技艺远逊于外面。
咸丰皇帝骑马画像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升平署经考试选拔,十二名民籍随手进宫承差。这是从道光皇帝裁撤外学后,“升平署”重新进入外学的开始,但只限于随手与底包。
咸丰皇帝画像
咸丰皇帝画像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是咸丰皇帝的三十寿诞,内廷继乾隆十六年以后,正式开启传外面戏班进清宫内廷演剧。
三庆、四喜、春台等京师大班各行当好角儿数十人进宫承差。事罢,留下若干人任内学教习在宫内当差,是为供奉。
咸丰皇帝画像
咸丰十年恩赏日记档载:“奴才安福谨奏,于五月初十日由内务府来文,奉朱笔,现传外边唱戏之人俟六月十五日以后,除酌留数名教习外,余具退出。
嗣后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两次伺候戏,或特传何日伺候,于前三四日传进,唱完退出。并着内务府大臣将外边戏班名目开单呈递,以便每次指传一班,亦不必各班凑集。谨此奏闻。”
同治皇帝画像
同治皇帝画像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升平署再次裁撤民籍外学。该年七月二十二日恩赏日记档载:“内阁奉上谕,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咸丰十年所传之民籍人等,永远裁革。”
此谕旨,还说明了本次裁撤惟念咸丰帝梓宫尚未永远奉安,再招外面戏班进宫演戏,同治皇帝于心实有不忍。该次裁撤未包含随手及武行跟头虫儿。
慈禧太后最喜爱的京剧演员?
慈禧太后画像
慈禧太后画像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为预备慈禧太后的五旬万寿,复招外面伶人进宫承差并兼内学教习。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后,道光朝的规制被悉数打破,民籍伶人广列升平署档案,登记造册,按供奉例领取钱粮。
此间的供奉多是京师名角儿,主要差事是进宫演戏,对外名目为内廷教习。到了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教习人数达八十五人,几乎网罗了北京伶界生旦净丑各行名角儿,演戏兼教戏的伶人领双倍俸禄。
教习人员增多,就把传外面戏班演戏的情形淡化。教习食供奉钱粮,列入朝廷开支序列,他们进宫演戏是本职差事。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以后,多为掩诸列强耳目,以示朝廷不耽声色而勤于政务。内廷演戏只需传进一些外面戏班底包即可,也就是龙套,已经不是咸丰朝传多个戏班同时进宫承差那般动静大了。
在光绪年间,皇宫里成立了一个叫“普天同庆”的科班,专门挑选年幼的太监学习京剧,与普通科班不同的是,它是直接归于慈禧太后管辖的。
慈禧太后与太监
慈禧太后本人也常常参与曲目的编排,有时甚至还会粉墨登场,自娱自乐一番。只要某个太监京剧唱的好,就会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当时有个太监叫张兰德,因为京剧表演的好,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提拔,升至总管太监的位置。
慈禧太后晚年经常召唤一些名伶入宫演出,这些艺人被称为“内廷供奉”,待遇优厚,备受慈禧的恩宠。
谭鑫培
谭鑫培
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内廷供奉是老生演员“谭鑫培”,其演唱抑扬顿挫,宛转缠绵,韵味十足,他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武家坡》、《桑园会》、《四郎探母》等戏,也都是慈禧爱看的剧目。据说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听京剧。
戏子们供奉“每月食银二两,白米十口,公费制钱一串”,每次承差还另有恩赏。出现的好角儿如: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陈德霖、余庄儿、杨小楼等每次得赏少则二十两,多则五十两。其他名角儿及场面也有赏钱,或四两或八两不等,均远高于供奉的“死工资”。
慈禧太后生前看的最后一部戏剧是什么?
慈禧太后画像
根据《清宫升平署档案》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六月日(公元1908年7月16日),《连营寨》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首演。
谭鑫培戏装
此时已经年逾花甲的谭鑫培扮演刘备,年届三旬的杨小楼扮演赵子龙。慈禧太后坐在大戏楼对面的颐乐殿看戏。看来两个主要演员唱得都很卖力,整个演出也很成功。慈禧一高兴,赏银二百六十四两。
第三天,也就是六月二十日(7月18日),谭、杨二人再演此戏,慈禧太后这一次赏银三百零四两。可见慈禧太后非常满意。七天之后,也就是六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第三次点演《连营寨》。
光绪帝画像
六月二十六日,就是光绪皇帝37岁的生日。在皇帝生日的前一天大演穿孝、皇帝驾崩的丧戏,慈禧太后这是故意催促光绪皇帝早死。
更令人惊异的是,此后八月初六、初八、十六及九月十七,慈禧连着看了四次《连营寨》,十月初一慈禧太后又看了一次《连营寨》。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看《连营寨》。
慈禧太后生日照片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生日,从初七到十五,颐和园唱了九天大戏,但是演出的剧目中已经没有《连营寨》了。
清宫的三大戏楼
内廷演戏的规制与戏码儿
慈禧太后看戏的专座
内廷演戏有三处大戏楼,即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热河行宫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内监们管这三处戏台叫大爷、二爷、三爷。
这三座戏台都是三层建筑,由上至下称作福、禄、寿(有人说福禄寿也称大爷、二爷、三爷),下有五井,宽广恢宏,大于京沪民间戏台数倍以上,设备华丽伟观,至尊无比。
“畅音阁”三重檐,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总面积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
畅音阁
畅音阁
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
畅音阁
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
清音阁演戏图
清音阁演戏图
清代帝后常赐王公大臣等一起听戏,听戏之所在大戏台两侧的东西廊内。
清音阁演戏图
清代大臣听戏画像
每间廊下设小炕桌前后两排,每排各二,地上铺设棕毯,为王公大臣盘坐之处。
在听戏期间,帝后们还赏赐由懋勤殿所备的果品饮食以及如意、荷包、瓷瓶等物品。
小戏台
除此之外,紫禁城、西苑、颐和园、圆明园等处还有若干小戏楼。各处皆预备行头和切末,可承应一般剧目,规模气象亦非民间戏园可比。
清宫“升平署”藏有各类戏剧秘本,数量之多,关目之完备,都胜于民间伶界戏曲。
清宫内廷在乾隆嘉庆时期有月令承应戏制度,即逢节日必演戏。具体为:元旦承应、立春承应、燕九承应(正月十九日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诞辰)、花朝承应(二月十五日圆明园花神庙皇帝拈香)、寒食承应(清明)、浴佛承应(四月八日佛祖诞辰)、端午承应、关帝诞辰承应(五月十三日)、七夕承应、中元承应、中秋承应、重九承应、腊日承应(腊八)、赏雪承应、赏梅承应、观酺承应(赐宴王公大臣,沿宋代旧制)、祀灶承应(祭灶)、小除夕承应、除夕承应等。
月令承应戏之外,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瑞,谓之《法宫雅奏》,皇帝万寿令节前后,内廷奏演群仙贺喜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
道光帝画像
道光帝
道光皇帝以后,宫内演戏以朔望承应戏为常态,每月逢初一、十五两日必演戏。戏种分为三类:昆弋、乱弹、秦腔。
在咸丰朝之前,皮黄(京剧)尚未完备成型,统称为乱弹。
道光朝之前,昆曲居首,乱弹、梆子(秦腔)次之。
同治光绪年间,皮黄于京师别树一帜,成为内廷演戏之主流。内廷教习及享供奉钱粮者亦多为皮黄好角儿。昆曲、梆子降为次席。
自从乾隆朝开始,南府即着手编排连台本戏。所谓连台本戏,就是以古代故事、神话小说及元明戏本编排的多本大戏。
嘉庆朝之前每台戏多为十本,共二百四十出,经年累月才能演完。主要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征西异传》《铁骑阵》《昭代箫韶》《下河东》《兴唐外史》《普天同庆》《忠义传》《锋剑春秋》,这些本戏都是昆曲类。
嘉道咸三朝,清宫内廷都奏演过连台本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以前,慈禧太后主持将《昭代箫韶》改排为皮黄,在内廷奏演了三十九本,最后一本因拳事起、帝后西狩而未演。
同治光绪时期,京师皮黄班(唱京剧的)日盛,宫内亦很少再演昆曲类连台本戏,改演短小精彩的皮黄折子戏。
戏码儿与外面戏园儿商演的大致相同。每折用时多为四刻至八刻(十二刻钟的戏码儿很少),一天演四五出至八九出不等。
光绪宣统年间,内廷演戏的由头与时日已非前朝那般严格,传外面戏班及伶人供奉进宫承差变得相对频繁且随意。
光绪帝画像
承应内廷演戏除了内外两学,光绪朝初,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另行创办了由帝后直辖的小戏班,称作“普天同庆”,俗称“本家儿”或者“本宫”。
慈禧太后出行,前面是崔玉贵与李莲英
李莲英
李莲英照片
“本家儿”不归升平署管辖,内监李莲英曾任总管。人员多是长春宫(当时为慈禧太后的寝宫)内侍太监,总计一百八十余人,由享供奉钱粮的外学好角儿(即教习)给他们说戏。“小班儿”既独自承差,有时也与内外学配合演戏。
当时 “升平署”呈进帝后的戏单,凡标明“府”字的即为升平署所辖伶人承应,包括内学和供奉。
标明“外”字的即传进外面戏班承应,标明“本”字的即帝后“普天同庆”本家小班儿承应。
“湖差”与“海差”之间的差别?
当时,京师伶人管进颐和园演戏叫“湖差”(湖指昆明湖),进西苑(即三海,现中、南、北海)叫“海差”。
瀛台老照片
西苑
光绪帝居住在西苑的瀛台时,传差频繁。升平署西墙毗邻西苑,专开一洞小门儿供伶人们进出。
凡春夏秋三季,伶人由太监引领,出升平署小门儿即进入西苑。此时西苑已有小船数艘停靠岸边等候,伶人登船,几分钟即至瀛台。
瀛台
瀛台内部
瀛台
冬季,岸边备冰车若干,伶人搭乘冰车驶过河面,都是井然有序。
内廷演戏的时间一般于巳时一刻(早上9点15分)开戏,头一出叫“开场”;末一出叫“团场”,于酉时(下午5点)打住。进宫承差伶人须卯时二刻(早5点半)进宫门。
无论冬夏,无论湖差海差,伶人都得天不亮时到宫门口候着。尤其是湖差,他们从城里到颐和园二十余里路程,即便乘轿车(骡车)也得两个来钟头,如此伶人半夜就得起床出门。
一旦误了差事,无正当理由者均要受罚,轻者罚俸,重者挨板子。这对于常年习惯于晏起迟眠的伶人,实为艰难痛苦之事。虽然说升平署是朝廷衙门,御用于皇家歌舞升平,却也对国剧的兴盛起了不小作用。
不论其功能、目的如何,升平署经年积累的戏本、档案,研创的演剧规制、规模、技艺、脸谱儿、行头等堪为精华,开阔并提升了昔年戏班伶人的眼界和剧艺水准,其“所编与尝演之戏又不下数千种,开旷代未有之局,创千古罕睹之事,岂不伟欤”。
《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清代清内府书画处所作人物画册。故此画册当属于清朝咸丰、同治公元1851年至公元1874年以后宫廷画师的作品。
中国京剧人物扮相写真图绘制精细,色彩明丽,丝绢、颜料均属上乘,当为帝后所用之“御赏物”。该谱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资料价值,是研究京剧早期服饰、脸谱的珍贵史料。
二册中有《泗洲城》十二幅、《太平桥》八幅、《空城计》十幅、《玉玲珑》六幅、《落马湖》十幅、《普天乐》二十三幅、《千秋岭》六幅、《蔡天化》十二幅以及《反西凉》十幅,共九十七幅,此选四十六幅。
每一出剧的剧中人名下边皆有一行小楷:“穿戴脸儿俱照此样”,画册所画全部剧目属于“乱弹”剧种,即京剧。
清朝初年,昆曲在艺术上趋于精美、完善,当时士大夫、文人学士把它作为雅乐来欣赏,视为中国戏曲之正统,昆腔被称为“雅部”。弋阳腔与其它梆子腔、秦腔等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初始统治者推崇“雅部”,贬低“花部”。
由于慈禧太后的喜爱,得到了入宫御用演出的机会,到了清末时期,昆腔内容日益僵化、衰落,失去其主导地位,而其它剧种则吸收其精华,获得空前发展,京剧占领了整个戏剧的舞台。京剧由此成为了国粹。
你们对“京剧”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纵观清史,读史明志,在历史中看到生活的另一面,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是原创首发,创作不易,请勿搬运,侵权必究!欢迎大家收看下期,文章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幼学琼林》原文 译文(八)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原文】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注释】 (01)冠称元服:冠为帽子,戴在头上,头为元首,所以冠就为元服。 (02)身章:身体的象征和标志。《左传·闽公二年》:“衣,身之章也。” (03)弁: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04)冔:殷代的冠名。 (05)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06)履:本义为行走,后用来指鞋子。 (07)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08)屣:一般的鞋子。 (09)上公: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等级是八命,被加封为诸侯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10)九锡:君王赐的九种物品。三加:士人行冠礼先行戴缁布冠,再戴皮弁,最后戴爵弁,称为三加。 (11)簪: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12)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缙绅:同“搢绅”。 (13)章甫缝掖:孔子穿戴过章甫冠和缝掖衣,因此用章甫缝掖来指代儒生。章甫,古代冠名。缝掖,一种衣服。
【译文】 冠是戴在头上的服饰,称为元服;衣是穿在身上的文采,称为身章。冕、弁都是帽子的名称;鞋、履都是鞋子的名称。士人成年行冠礼,要换三次帽子,称为三加。上公的命服有九等,皆君主所赐叫做九锡。 簪缨、缙绅都是仕宦享有的荣光。章甫、缝掖皆为读书人所穿的衣服。 布衣就是白丁、平民的称呼;青衿乃是生员、秀才的名称。
【原文】 葛覃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 敝衣曰敝褛,美服曰华裾。 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 左侧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狐裘三十年,简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注释】 (14)葛履履霜:穿着夏天的草鞋在霜雪上行走。疙瘩,草鞋。 (15)绿衣黄里:把低贱的绿色穿在外面,把高贵的黄色穿在里面。 (16)弁髦:小孩的头发垂下来时,就要戴弁帽,称为弁髦。 (17)左衽:衣襟开在左边。 (18)短后: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行动。 (19)石崇:晋代富豪石崇与王恺斗富,点燃蜡烛当柴烧饭。王恺为遮蔽风尘,在大路上用绫罗作四十里步障,石崇则以五十里与之相抗。王恺拿晋武帝赐给的有一尺多高的珊瑚树炫耀,石崇看后,随手用铁如意将它击碎,接着搬出自家的珊瑚树,高三四尺者有六七棵之多。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侈汰》。
【译文】 葛覃是夏天穿的单鞋,如果冬天穿着夏天的单鞋去踩霜踏雪,那便是俭朴吝啬得太过分了,所以才会受人嘲讽。绿是杂色为贱,黄是正色为贵,如果拿绿色衣料作面,黄色衣料做里,便是贵贱伦常的颠倒,故而会受到讥笑。 上身的服装叫做衣,下身的服装叫做裳。衣的前幅称作襟,后幅称作裾。 华丽的衣服大都由绮罗纨素所做成的,所以华服称为绮纨。破旧的衣衫大都是缕缕分垂,所以敝衣唤作褴褛。襁褓是婴儿的服装,弁髦是孩童的帽子。衣襟开在左边的是夷人的衣服,后幅短的上衣便于行动,是武夫穿的。 凡是不讲尊卑次序的人,好比用帽子上的布去补鞋子一样不分上下;富贵得意的人,不回到家乡去,好比穿了华丽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别人不知道他的荣耀。一件狐皮袍穿了三十年,晏子的俭朴为人所称道;石崇与王恺比富,列锦幛五十里,其豪富让王恺羡慕。
【原文】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贵者重裀叠褥,贫者白褐不完。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南州冠冕,曹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袴,所以待有功。
【注释】 (20)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战国四公子之一,曾养食客数千人。 (21)牛僧孺: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领袖。 (22)金钗十二行:指妻妾众多。 (23)重叠叠褥:坐垫和褥子重重叠叠。黄褐:粗布衣服。 (24)卜子夏:名商,字子夏,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家贫,衣服上打满补丁,像挂着很多鹑鸟。 (25)公孙弘:汉武帝时大臣,很俭朴。 (26)曹操:汉末司马徽,字德操,善于知人,曾称赞庞统为“南州冠冕”,即南州人士的领袖。 (27)三河:河东、河南、河内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洛陽黄河南北一带。 (28)崔浩:北魏人,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他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其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29)裴骏:字神驹,北魏河东闻喜人。他弱冠时即通涉经史,官至北魏中书博士。 (30)命有德:表彰有德行的人。 (31)昭侯藏敝袴:《韩非子·内储说上》载,韩昭侯曾命人将一条破裤子收起来,等待赏赐给有功之士。
【译文】 孟尝君门下有三千珠履客,牛僧孺多姬妾,堂前的金钗排列了十二行。价值千金的皮袍,不是一只狐狸腋下之毛就能缝制而成的。身着绮罗绸缎者,都是富贵人家,而不是养蚕的人。富贵者的衣被铺盖,用的都是重重叠叠的毯子褥子。贫穷的人有的连白褐粗布的衣衫都不完整。 公孙弘非常节俭,一床布被盖了十年。子夏家贫衣着破烂,到处打着补丁已经百结了。 裴骏智能超群,魏太祖曾向崔浩夸裴为三河领袖。司马徽称赞庞统才华出众,为南州士人的冠冕。 虞舜制定衣裳的图案颜色等级,赐命于有德之人。魏昭侯收藏破裤,等待着赏给有功之人。晋文公提倡节俭,不同时穿两件皮衣。
【原文】 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 衣履不敝,不肯更为,世称尧帝;衣不经心,何由得故,妇劝桓冲。 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 姜氏诛和,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 缓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缊袍不耻,志独超欤。
【注释】 (32)三浣:唐文宗曾对臣下说自己穿的衣服已洗过三次,众臣皆贺他节俭,柳公权却说:“皇帝应该考虑大事,不应考虑洗衣服这样的小事。” (33)衣不重裘:不穿厚的皮衣,表示节俭。 (34)更为:更换。 (35)妇劝桓冲:东晋时的桓冲不喜欢穿新衣服,妻子以“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劝他,乃受。 (36)王氏之眉贴花钿:传说东晋韦固曾遇到月下老人,老人告诉他姻缘天定。韦固问:“我的妻子在哪里?”老人说:“现在只有三岁,城北卖菜陈氏的女孩子就是。”韦固前去察看,见那个女孩子很丑,就让奴仆用剑刺伤女孩子的眉心。十四年后,相州刺史王泰将养女嫁给韦固,王氏女子眉心总贴着花钿,韦固问其中缘由,王氏回答说:“我原是郡守的女儿,父亲死在任上,小时候乳母靠卖菜养我,被贼人刺伤,伤痕还在。” (37)服诃子:戴着胸衣。杨贵妃曾被安禄山抓伤了,就绣了一件胸衣罩在上面。 (38)笠和:相处融洽、谐和。 (39)王章:汉代人,家贫,曾病卧于牛衣中,哭着与妻诀别,妻子说:“城中的人,谁能比得上你,为什么不振作起来,反而哭呢?”于是王章发愤图强,汉成帝时王章被征为谏议大夫,后为京兆尹。 (40)缓带轻裘:形容穿衣闲适、斯文。 (41)羊叔子:晋羊祜,字叔子。任荆州都督时,穿着斯文,人称斯文主将。 (42)葛巾野服:陶渊明归隐后常头戴葛巾,身穿山里人的衣服,被人称为陆地神仙。 (43)服之不衷:穿的衣服与身份、环境不合。 (44)缊袍不耻:穿着旧袍子而不觉得羞耻。《论语》中说,子路穿着龙袍,站在穿皮裘的人中间,不觉低人一等,孔子赞他志高。
【译文】 唐文宗的衣服洗了三次仍在穿。晋文公不穿厚皮衣。 衣服鞋子不穿到有破损,不肯换新的,所以世人称颂尧帝俭朴;新做的衣服不穿用,哪里有旧衣可穿呢!这是桓冲的妻子劝桓冲的话。 王氏眉心贴着花钿,是因为被丈夫韦固刺伤;杨贵妃曾被安禄山抓伤了,就绣了一件胸衣罩上。 姜家兄弟和睦每晚都睡在一起,同盖一条大被。王章未得到君王的赏识之前十分贫困,寒冷冬夜睡在草编的牛衣上,夫妻两人,在牛衣里哭泣。 羊祐镇守里陽,不着戎服缓带轻裘,世人称为斯文主将;陶渊明弃官隐居,葛巾野服对菊饮酒真是陆地上的神仙。 衣服如果穿得不合自己的身份,会招来杀身之祸;身着破袍而不以为耻,其志向的确超越众人啊!
【原文】 甘脆肥脓,名曰腐肠之药;羹藜含糗,难语太牢之滋。 御食曰珍馐,白米曰玉粒。 好酒曰青州从事,次酒曰平原督邮。 鲁酒、茅台,皆为薄酒;龙团、雀舌,司是香茗。 待人礼衰,曰醴酒不设;款客甚薄,曰脱粟相留。
【注释】 (01)甘脆肥脓:指食物甜的、脆的、肥的、厚的。 (02)腐肠:腐烂肠胃。 (03)羹藜含糗:藜,蓬蒿。糗,米、麦等谷物。 (04)太牢:古代祭祀社稷时用的牛、羊、猪三牲称太牢。 (05)御食:皇帝食用的食品。 (06)珍馐:珍奇美味的食物。 (07)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晋代桓温手下有位主簿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次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青州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直下到脐下;平原有革县,革与膈同音,次酒只到膈下。 (08)鲁酒:春秋时,楚国大会诸侯,鲁国献的酒味道不浓。 (09)茅柴:指酒味道就像茅柴烧过一样。 (10)龙团、雀舌:古代茶叶的名称。 (11)醴酒:甜酒。 (12)脱粟:糙米。
【译文】 甘甜脆酥、浓醇肥美的食物,吃多了便是腐烂肠胃的。对于那些终日以粗粮野菜充饥的人,很难描述牛、羊、猪这些佳肴的滋味。皇帝吃的食品叫珍馐,白米又称玉粒。 青州从事是好酒的别名,平原督邮是劣酒的代称。 鲁酒、茅台都是味道不醇厚的酒;龙团、雀舌都是上等的香茗。待客的礼仪渐衰微,称为醴酒不设。款待客人十分菲薄叫做脱缰相留。
【原文】 竹叶青、状元红,俱为美酒;葡萄绿、珍珠红,悉是香醪。 五斗解醒,刘伶独溺于酒;两腋生风,卢仝偏嗜乎茶。 茶曰酪奴,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太羹玄酒,亦可荐馨;尘饭涂羹,焉能充饿。 酒系杜康所造,腐乃淮南所为。 僧谓鱼曰水梭花,僧谓鸡曰穿篱菜。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注释】 (13)竹叶青、状元红:都是美酒名,竹叶青产于古苍梧,用竹叶掺和,故名;状元红来自古诗“持杯醉饮状元红”。 (14)葡萄绿、珍珠红:酒名。 (15)醪:醇厚的美酒。 (16)五斗解酲:酲,酒后神志不清。晋代刘伶嗜酒,故对妻子戏言:“喝五斗酒才能解酒瘾。” (17)两腋生风:唐代诗人卢仝爱喝茶,曾说:“喝过了茶就成两腋生风。” (18)酪奴:茶的别名。 (19)瑞草:珍贵的草,茶的别名。 (20)长腰:米名,形状狭长。 (21)太羹:传说尧以肉汁作羹,没有盐等调味品,称为太羹。 (22)玄酒:祭祀用的水。 (23)尘饭涂羹:儿童游戏时用土做的饭和汤。 (24)杜康:传说中酿酒技术的发明者。 (25)腐:豆腐。据说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26)水梭花、穿篱菜:《东坡志林》载,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穿篱菜。是一种僧人忌讳的说法。 (27)扬汤止沸:汤,开水。把开水从锅中舀起再倒进去来阻止水的沸腾。
【译文】 竹叶青、状元红都是甜美的红酒,葡萄绿、珍珠红都是醇厚的香醪。 喝五斗酒才能解酒瘾,刘伶极其爱酒;卢仝特别喜好喝茶,喝了七杯茶以后觉得两腋习习清风生。茶又名酪奴,又称瑞草;米也称为白粲、长腰。 祭祀祖先不一定要丰馔美酒,只要恭敬诚心,即使用肉汁清水,也可以荐祀的,把灰尘泥土当做羹饭哪能救人饥荒呢!酒是杜康首先制造的,豆腐则是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僧人给鱼起个别名叫水梭花,给鸡起的别名是穿篱菜。
【原文】 羔酒自劳,田家之乐;含哺鼓腹,盛世之风。 人贪食曰徒哺餟,食不敬曰嗟来食。 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未获同食,曰向隅;谢人赐食,曰饱德。 安步可以当车,晚食可以当肉。 饮食贫难,曰半饥不饱;厚恩图报,曰每饭不忘。 谢扰人曰兵厨之扰,谦待薄曰草具之陈。
【注释】 (28)羔:小羊。 (29)含哺鼓腹:含着食物敲着肚子,形容太平盛世。 (30)徒:只是。 (31)饣甫:,吃。 (32)啜:喝。 (33)嗟来食:春秋时,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黔敖摆设食物于路口,准备救济饥民。有个饥民走来,黔敖看到后,傲慢地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嗟,呼唤对方,含有轻蔑之意。 (34)饕餮:比喻贪吃。 (35)欲炙之色:炙,烤肉。想吃肉的样子。晋代顾荣与同僚喝酒,看见送肉的人想吃肉的样子,就将自己的一份送给他吃了。 (36)向隅:对着墙角。 (37)饱德:《诗经》中有“既醉以酒,既饮以德”的句子,指饱受恩德。 (38)安步:平和安稳地走路。 (39)当车:当做坐了车子一样舒服。 (40)晚食:很晚才进食,指肚子饿了才吃。 (41)贫难:贫苦困难。 (42)半菽:吃的饭里有一半是豆子,指粗劣的饭食。菽,大豆。 (43)扰:叨扰。 (44)兵厨之扰:晋代阮籍嗜酒,听说步兵厨房里贮有三百斛酒,就申请当步兵校尉。 (45)草具之陈:装粗劣食物的餐具,指款待薄。《史记》载,项羽派遣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行反间计,开始上的是太牢之具,见到项羽的使者说:“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原来是项羽派来的。”于是换上草具。
【译文】 吃了羊羔美酒,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这是种田人家自己慰劳自己,表达出农家的欢乐。口里含着食物,肚子吃得饱饱的,这是形容太平盛世饱食自得、无忧无虑的状况。贪吃懒做的人,每天只知吃喝叫做徒啜;带有轻视性的施舍叫做嗟来食。 贪于饮食不知厌足,这是饕餮这一类的人;看见食物就垂涎三尺,一副很想吃的样子。 没有被邀请同食叫向隅,感谢主人殷勤款待赏赐食物叫做饱德。平和安稳地走路当作坐车子一样舒服,肚子饿了才进食食物都很美味。家境穷困时常吃不饱称为半饥不饱。受人厚恩常思报答称为每饭不忘。 兵厨之扰是表示叨扰酒食的谢意;主人自谦待客菲薄叫做草具之陈。
【原文】 白饭青刍,待仆马之厚;炊金爨玉,谢款客之隆。 家贫待客,但知抹月披风;冬月邀宾,乃曰敲冰煮茗。 君侧元臣,若作酒醴之麴蘖;朝中冢宰,若作和羹之盐梅。 宰肉甚均,陈平见重于父老;戛羹示尽,邱嫂心厌乎汉高。 毕卓为吏部而盗酒,逸兴太豪;越王爱士卒而投醪,战气百倍。 惩羹吹齑,谓人惩前警后;酒囊饭袋,谓人少学多餐。 隐逸之士,漱石枕流;沉湎之夫,藉糟枕麴。 昏庸桀纣,胡为酒池肉林;苦学仲淹,惟有断肠画粥。
【注释】 (46)刍:喂牲口的草。 (47)炊金爨玉:炊、爨,烧火做。金、玉,比喻食物精美。 (48)抹月批风:抹、批,切菜的方式,细切为抹,薄切为批。把风月当做菜肴,表示家贫无以招待客人。苏东坡有“家无以娱客,但知抹月批风”的诗句。 (49)敲冰煮茗:敲开冻冰,煮水做茶招待客人。 (50)君侧元臣:君王身边的大臣。 (51)曲子:酿酒用的发酵剂,比喻大臣的辅佐作用。 (52)冢宰:宰相。 (53)和羹:调和制成的羹汤。 (54)盐梅:调味品。 (55)宰肉甚均:汉代陈平在乡中分肉非常平均,深得乡中父老的信任。 (56)戛羹示尽:刘邦到嫂子家,嫂子正在吃肉羹,见刘邦到来,就刮盆底假装没有了。刘邦因此怨恨嫂子,当皇帝后封侄儿为羹颉侯。 (57)毕卓为吏部而盗酒:晋代毕卓提任吏部郎,邻居家酿酒,他去偷喝,结果醉卧在酒瓮旁。 (58)越王爱士卒而投醪:越王勾践曾把酒倒在河上游,让士兵迎着河水饮酒,士兵因此感动,无不献身。 (59)惩羹吹齑:齑,细切的冷食。被热汤烫过后吃咸菜也要先吹一吹,比喻过于谨慎。 (60)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吃,不会做事。 (61)漱石枕流:晋代孙楚少年时想隐居,对王武子说:“当枕石漱流。”结果说成漱石枕流,然后辩解说:“所以漱石,是为了磨砺牙齿;枕流,是为了洗耳。”后用此比喻士大夫隐居。 (62)藉糟枕曲:靠着酒糟,枕着酒曲。 (63)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 (64)断箕画粥:宋代大臣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煮粥待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可取两块,就着咸菜吃。
【译文】 给客人的仆人吃白米饭,用喂他的马,由此可知主人待客之厚,黄金白玉比喻饮食之精美豪奢,是宾客感谢主人款待隆重的说词。 抹月批风是文人表示家贫,没有东西可以招待客人的戏言,敲冰煮茗是冬天邀请客人的雅称。 陈平分肉十分公平,乡里父老都夸奖他;大嫂厌恶刘邦,在他来时故意敲锅子,表示羹已经吃完。毕卓在吏部做官,夜里却到邻家偷酒喝,这种逸兴未免太过分;越王把酒倒在河水上游,让军士们都能喝到,军士们感激他的恩惠,因而勇气百倍。 惩羹吹妄是说因为喝热汤烫伤了,连吃冷菜,也不敢到口就吃,还要把它吹一吹,是惩前戒后,过分小心的意思。酒囊饭袋是形容人不学无术只会吃喝。隐逸山林之士漱石枕流,是何等的清高;沉醉于酒中的人,如同靠着酒糟,枕着酒曲每天活在醉乡之中。 昏庸无道的桀、纣,为什么要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作长夜之饮呢?范仲淹刻苦求学,每天仅靠咸菜与粥度日。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含哺鼓腹、含哺鼓腹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