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强:卢秀燕的话,蔡英文听到了吗?网友酸回: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湾超过300万民众苦等莫德纳第二剂,蔡当局“指挥中心”抛出莫德纳混打高端建议。台中卢秀燕表示,不反对混打,但要慎重倾听民意,并要有科学根据。台北市议员罗智强对此表示,卢秀燕的话,蔡英文听到了吗?
罗智强18日在脸书贴文表示,聆听民意,卢秀燕的话,蔡英文听到了吗?台湾自购的108万剂莫德纳,17日深夜抵台。将供已打过第一剂莫德纳的民众施打第二剂,虽然民众总算盼来莫德纳,但粥少僧多,有300多万人急待施打第二剂,剩下的200万人怎么办?
罗智强接着表示,蔡当局早动起歪脑筋,想要让缺第二剂的孤儿混打高端,台中卢秀燕说得好,混打要有“科学依据”,民众是否能接受混打高端也需再讨论,蔡当局应慎重“聆听民意”。
罗智强指出,在绝大多数民众都心存疑虑下,就算混打高端获得官方核准,显然也不会受到民众欢迎。卢秀燕的话,蔡英文听到了吗?要有科学依据,要聆听民意,尽快催货才是正办;打不是喝调酒,怎可随意“混搭”。
网友纷纷说,“怎么可能听得到?从2016年说‘你们的心声我听到了’,然后呢?不过,却很奇怪,还是一堆人投票给@@”、“听到又如何,由古至今谁拳头大听谁的,理想根本就不存在,怎么从以前就不懂,难怪只有吃鳖的份。”、“如果能倾听民意,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蛇笼拒马。”、“现在没有民意这词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听而不闻”现象说明了什么
“听而不闻”现象说明了什么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解析“听而不闻”,需要首先研究听与闻的本义。听的本义原来是指后天有为耳识对声的听知,而闻的本义原来是指先天无为耳识对音的闻知。人类完全进入后天有为的意识形态文化时期以后,将用于先天无为中的闻,也强行纳入后天有为的物相范畴中混用,这样也就形成了一句成语“听而不闻”。对于听而不闻可以做出两种解释:一种是纯后天有为范畴的听而不闻,将“闻”字解读成对声的关注,不闻就是指不关注对方所说之声;而另一种横跨有为后天与无为先天的幾学式解释就是,关注了后天有为的听声,那么先天无为的闻音也就丢失了。因为人们没有实现这两者之间“中和”式的听闻或者闻听,而是完全陷在后天有为物相境内的听觉之中。
由于修身明德求真文化的失落,人们都处在常道意识形态文化的范畴以内,智识文化都难以进入,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耳识听而不闻的现象。从对方的耳识表现上来分析,一般存在五种共性情况。
第一种,如果倾听者手中在玩弄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工具,例如钢笔、铅笔、纸张、佩饰、手机等物品,那么就是一种典型的听而不闻现象,说明听者的关注度不够,心不在焉,并不重视对方所讲的内容。
第二种,倾听者一边听,一边专注地干自己的事,精神严重分散,这就反映出再继续深言下去价值不大,不必再深入进行交流,因为别人在津津有味地干自己的事情,对于对方所言不只是漫不经心,而是完全漠不关心。
第三种,一边听对方讲话,一边左顾右盼或者张望窗外,这也说明听者的耐心已经快不够用,不想再听下去了,因此言者就可以不必再说下去了。
第四种,如果听者坐在椅子上,脊背靠在椅背上,身体是后仰的,说明对方已经听累了,不过还在礼貌地等待谈话的结束,也说明这番谈话并不具备很高的价值。
第五种,就是对语言交流者完全弃之于不顾,借故离开,将言语交流者搁置在一旁,冷落交流者,这是典型的听而不闻现象。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足不出户在手机上点一点,喜欢的东西就能送到家门口,不但节约了时间,还大大地方便了我们。
但是,这也是一个坏时代,大数据无时无刻不在投其所好送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掏空我们的钱包不说,还把我们困在信息茧房,对外面的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把我们彻底变成了可怜的井底之蛙。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同样出自《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意思是: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精神麻木,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不在意。
近义词: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漠不关心。
晋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司马睿,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晋开国皇帝。
司马睿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有抱负的,曾经参与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从此过上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日子。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
西晋灭亡后,公元前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司马睿即位为晋王(东晋),年号建武。
公元前318年,司马睿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人们调侃道:“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
王家的势力越来越大,难道没有人跟司马睿说吗?非也,对王导、王敦的无限信任,使他对大臣们的忠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听之任之。等他发现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永昌元年(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居然脱下皇帝的衣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
王导和王敦
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王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
司马睿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
由于司马睿的无能,加上东晋内斗,失去了北上收复失地的时机,东晋偏安一隅,毫无作为。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氏的权势,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
公元前323年1月3日,晋元帝忧愤病逝,终年47岁。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礼记·大学》《全历史·司马睿》
【听而不闻(听而不闻是啥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