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诗词也可以这样可可爱爱
说到中国的古诗词,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雅,可能是美,可能是绝佳的意境,但其实也有不少“可可爱爱”的古诗词,它们不仅易读易懂,画面感更是十足:有人喝多了和树较劲,有人晚归结果进不了家门,有人“吐槽”起儿子来毫不客气……
今天,《夜读》整理了10首画风可爱的古诗词,一起来看!
10首可可爱爱的古诗词
01
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
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
——袁宏道《西湖》
美丽的西湖,是怎么也看不够哇,那就变着花样来欣赏吧!走一天,坐一天,住一天,躺一天。
这首生动的打油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有趣灵魂,这份烂漫的心性,无论几岁都显得可爱。
0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回到家已经三更,家童早已入睡,鼾声如雷,连敲门声也听不到。罢了罢了,索性倚着竹杖站在江边,听江水的奔涌之声。
这有家不能回的场面,颇有意思,而且,这次“闭门羹”,还让作者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千古佳句。
03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外面好冷屋里好暖,我要抱着我的猫窝在家里,才不出门。
这画面实在温馨有爱,可能这就是属于“猫奴”的幸福吧。
04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醉酒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不仅问松树自己醉到什么程度了,还怀疑松树摇动要来扶自己,赶紧用手一把推开,嘴里还念叨着:“去!”
这番醉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05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责子》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吐槽”了个遍,怎么一个个都不爱读书呢!懒的懒,钝的钝,贪吃的贪吃。最后,陶渊明只能感慨:可能这就是我的命吧,算了,不说了,我还是先喝点酒吧。这吐槽力度,是亲生的没错了。
06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家在花门楼前卖酒,诗人见了,灵机一动,诙谐戏问道:“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如何?”
07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
——唐寅《题拈花微笑图》
问:“我和花谁更好看?”
面对这样的“送分题”,答者居然说花更好看。这下好了,惹得佳人不悦,把花揉碎扔到对方面前,娇嗔放话道:“那就请你和花睡吧!”
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情趣在诗里尽显,小儿女的情态也真真可爱。
08
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施肩吾《词》
女儿才六岁,不知道什么是“巧”什么是“拙”,也不懂人们拜月乞巧的用意,只是觉得好玩,于是有样学样,学人家在堂前拜月。
“老父亲”看着这一幕,应该心都要被萌化了吧。
09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池上》
小孩悄悄撑走了小船,船舱里放着偷偷采回来的白莲。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哪里想得到要掩藏自己的行踪呢,他根本不知道,浮萍散开的痕迹,早已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孩子的天真活泼、童趣盎然,瞬间跃然纸上。面对这样的萌娃,谁还忍心怪他们呢?
10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暇(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高公泗《吴中羊肉价高有感》
诗人到平江上任,这个地方盛产海鲜,但羊肉贵,诗人俸禄微薄买不起,只好天天吃鱼虾,如今肚子就跟个小池塘似的。
诗虽是个打油诗,但最后一句的“哭穷”却有趣得很,自嘲中自带笑点,任谁看了都觉得可爱。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监制丨徐冰 张天宇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神仙爱情!17万网友秒变“柠檬精”
冬天就要到了
如果有人握着你的手
是不是会感到温暖些
江苏有一对80多岁高龄的夫妻
结婚55年,走到哪儿都手牵着手
经过岁月洗礼
他们用行动演绎
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到老
17万网友秒变“柠檬精”
为他们的神仙爱情点赞
“宝宝啊,她很可爱”
每周一三五的下午
苏州市九龙医院的血液透析病房里
都会响起悠扬的口琴声
吹口琴的老人叫童隆堡 ,今年84岁
躺在病床上血透的
是她86岁的爱人杨德友
3年前,杨爷爷被查出患有尿毒症
自此,每周三次的透析
老伴都陪在左右,形影不离
因为妻子身体不好
杨爷爷选择不要孩子
老伴就成了他口中的 “宝宝”
“宝宝啊,她叫童隆堡,她很可爱。”
杨爷爷说,他们非常幸福
虽然没有小孩
但是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感情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抓着我的手,他就不觉得痛了”
这些年
两人一起做饭,一起旅游
走到哪儿都手牵着手
做血透得用钝针扎针,会比较疼
每次开始血透时
童奶奶都会拉起杨爷爷的另一只手
“他怕痛,抓着我的手就不觉得痛了”
血透一做就得4个小时
老伴腿抽筋了
童奶奶就给他揉一揉
“我们两个是不离不弃的”
为了舒缓老伴的情绪
童奶奶还把30多年的口琴拿出来
为老伴吹奏他最喜欢的歌曲——
《友谊天长地久》 ��
杨爷爷说,听到口琴声自己就感觉舒服点
他们一个吹口琴,一个打节拍
原本冰冷的病房有了温情
可在老伴看不到的角落
同样80多岁高龄的童奶奶
才会给自己捶捶腰
童奶奶说,虽然累但不会告诉老伴
“不然他心里难受”
两位老人说,因为有医保
再加上很多热心邻居、朋友帮忙
目前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困难
有一天两人都做不动了,就请个帮工
“我们两个是不离不弃的”
网友:这也太甜了!
杨爷爷和童奶奶的“神仙”爱情
让网友纷纷“慕”了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这也太甜了!是彼此的宝宝
来源▏央视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扬子晚报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算起来怎么也有上万条胡同了。哪个胡同才是最老的胡同呢?
我们今天来说一说一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
说起北京的胡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脚下能踩到的多是明清时有的,元代的胡同少之又少。虽说拆迁的消息频频传出,但这个始存于元代的“老”胡同却是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了。
砖塔胡同的来历
砖塔胡同位于北京的西城区,在西四牌楼附近。之所以叫砖塔胡同,是因为胡同里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青砖古塔。
万松老人塔
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万松老人法名行秀,俗姓蔡,河南洛阳人。万松行秀禅师自小聪慧,在河北邢台的一座净土寺里,用了十年时间读遍寺内所有经书,在外游历后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定居,专攻禅学一门,后来成为了禅宗的大禅师。晚年他又回到了邢台净土寺,自号“万松野老”,外面的人尊称他为“万松老人”。金代时万松老人就收到了金章宗的极力赞赏,元世祖忽必烈、名臣耶律楚材等纷纷投身于这位大禅师的名下,当时万松老人的地位相当于元朝的“护国法师”。
万松老人
几年后,大禅师溘然圆寂。为了纪念恩师,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为万松老人筑造了一座朴素别致的青砖葬骨塔。紧邻砖塔北面原来是一排民居,对面则是空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有人在对面依塔建屋,越来越多,后来还有人开起了酒肆饭店,逐渐热闹了起来,于是一条胡同就这样形成了,这条胡同被人称为“砖塔胡同”。
关于砖塔胡同的古老,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在剧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凑趣,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
700多年的风雨历程
有点可笑的是,这座砖塔还成为了胡同里那些酒肆伙计磨刀的地方,只要菜刀钝了,他们就在砖墙上“磨刀霍霍”。
到了明代,有位云游僧名叫乐庵,从江南一路来到京城。当他走到这条胡同,遇见砖塔,顿时幡然醒悟。通过募捐他买下了这座砖塔,并进行了一番装修。此后,他便长居塔内,守护了大半生。等到这位和尚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后,砖塔也就没有了主人,渐渐荒废破旧不堪。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的恻隐之心得以重修。1927年有人在塔的北侧设了一道小门,并在门檐上书写了“元万松老人”五个字,人们才大致清楚这座塔的来历。
这条胡同也跟砖塔经历了同样的岁月,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据说,元明清三朝砖塔胡同一直都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除了酒肆饭店外,每天还有热闹的戏曲杂剧。当时的酒肆里通常都会设有这种娱乐节目,用来吸引顾客。
元代流行杂剧,明代流行传奇剧,到了清代就是京剧了。这条胡同里,那些戏院与酒肆连在一起,人们喝酒听戏好不乐哉。
砖塔胡同的影响力带动了附近的几条胡同:口袋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等,也搞起了自己的戏班。以砖塔胡同为中心,周围几条胡同内拥有的戏院不下30家,每天锣鼓喧天曲艺连连。明代时,官府机构专门在东城设立了教坊司,拨专款大搞戏曲音乐建设。在官方竞争下,砖塔胡同一带慢慢丧失了往日的热闹。到了清代,砖塔胡同的功能又变了,被军事机构机营占据,成了右翼汉军排枪队的驻扎营地。因为军营的文娱需要,砖塔胡同一带的歌舞曲艺再度兴起。
到了1900年,义和团进攻对面的教堂时,将这里作为了阵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胡同里的戏班乐户纷纷外逃,从此之后,这条胡同成为了一条安静的居民区。
胡同内住过的名人
1923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
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
结语
砖塔胡同做过宗教中心、娱乐中心、军营重地;见识过酒肆勾栏的喧闹,也承载过日常生活的平静;经历过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见证名家的历程。像是一面镜子,照耀世人的沧桑。(丁玉冰)
资料来源:中华读书报、光明等
【呆童钝夫(呆童成语疯狂猜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