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释义】
“呆若木鸡”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迟钝、呆头呆脑,或因恐惧、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典故】
话说战国时期,有一种非常潮非常拉风的娱乐活动——斗鸡。
齐宣王便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 (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还没训好,因为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好了,现在可以上赛场了。
上了赛场,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呆头呆脑、不动声色,无论对手怎么示威,它都没一点反应,就像一只木鸡!
结果,别的鸡竟都被它吓跑了!
齐王就靠着这只“木鸡”,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后话】
这则典故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锋芒毕露、强悍伶俐的鸡往往不是最厉害的;而那种目光凝聚、气定神闲,不必出击,便能以静制动的鸡,才是“公鸡中的战斗鸡”!此乃斗鸡的最高境界!
所以,从典故原意来看,“呆若木鸡”绝对是个名正言顺的褒义词!当你认为一个人功力深厚、大智若愚的时候,可以用这个词来夸夸ta!
真是没想到,“衣冠禽兽”“呆若木鸡”这些成语意思原来如此美好
前段时间,在下辑录过一篇《那些被断章取义到彻底改变原意的经典名句》,朋友们阅读后,给予了很多鼓励,我的内心十分感激。同时,更有很多读者朋友给我留言说,还有很多类似的成语,今天的意思与古意相去甚远,甚至完全违背了原意,比如空穴来风、衣冠禽兽、呆若木鸡、勾心斗角等等等等,于是,我将朋友们提供的成语再编辑成一篇,都是一些简单的文化或文史知识,倘能增加一点见识或凭添一丝笑意,则善莫大焉:
1、衣冠禽兽
出自于明朝对官员服饰的有关规定。据《明史•舆服志三》的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确定,公、侯、驸马、伯这个层面的,官服上绣麒麟、白泽,朝廷文官一品服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为虎豹,五品为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正因为文官绣禽,武官绘兽,于是,朝野间便谓之“衣冠禽兽”,充满惊叹和艳羡,可见当时是褒义词。后来,文官文压,武官武斗,盘剥欺压百姓,,老百姓反抗无力,只好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诅咒,图个嘴巴快活,于是,衣冠禽兽就成了老百姓咒骂官员的贬义词,沿用至今。
2、空穴来风
出自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的《风赋》,原文为: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空穴来风”,原义为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而现在则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3、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外篇•达生》,《列子•黄帝》亦载。
《庄子》载: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周宣王请纪渻子为训练斗鸡,十天一问,不断催促地问他养好了没有,可以斗鸡了没有,纪渻子回答说没有,开始有骄傲之气,后又有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有反应,后又盛气凌人。直到有一天,鸡已呆若木鸡,面对任何动静,都十分淡定,像木鸡一样。而别的鸡看到纪渻子训练的鸡那淡定沉稳的样子,都不敢接招,吓跑了。
所以在古代,呆若木鸡是形容一个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而今天形容痴呆傻愣的样子,着实是南辕北辙了。
4、勾心斗角
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原文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这里指阿房宫的建筑结构交错,制作精巧。现在指一个班子或团体内明争暗斗,费尽心机。古今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5、群龙无首
出自《易•乾》,原文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王弼在注中说:“吉在无首”,什么意思呢?一群龙在一起和衷共济、同甘共苦,都朝着同一目标奋勇向前,完全无须“首”,故曰“吉”。而现今指一个群体没有主心骨,没有核心,如同一盘散沙。
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离娄篇上》。
原文为:“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在这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恪守后代的责任为大。无后,指没有恪守后代的责任。如今却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与原意已经离题万里了。
7、朝三暮四
出自《庄子•齐物论》。
原文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狙,即猕猴。意思是宋国有一养猴子的长者,养了很多猴子,他能解猴意,猴也知他心,他平时哪怕减少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但有一天,家中粮食实在快见底了,不得不限猴粮,又怕猴子们不顺从自己,便想了个计策,对猴们说:“给你们麻枥果,早三颗晚四颗,够吗?”猴子们都气愤地站立起来,表示不满意。又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马上叭到了地上,很高兴的样子。现指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原本是完全的褒义,现在只剩下贬义的成语:呆若木鸡
日常生活里有一个很常见的成语叫“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如字面一样,完全是大白话,形容某人痴呆得像个木鸡。
这个成语是中国文化千年演变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这个成语在它两千年前刚诞生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褒义词。
“呆”这个字,在今天是一个很流行的字,说人傻、蠢、痴的意思。但实际上,“呆”字有这层含义是近几百年的事,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呆”字有傻、蠢的含义,历史并不长。
而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诞生于先秦时代的《庄子》。在那个时代,“呆”字并没有贬义,它仅仅是形容人的一种表情状态——愣住的样子。这是一个中性词。而且放进《庄子》原文你会发现,呆若木鸡不仅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是大大的褒义。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原文不长: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说纪渻子帮周宣王训练鸡。这个鸡不是一般的鸡,是战斗鸡。周宣王是周王室里比较刺头的一个君王,作为天下共主,和各位封建诸侯没有处理好关系,在他这一代,诸侯国和周王室大大疏远了距离。从周宣王喜欢斗鸡这个爱好就能看出来,这个周宣王不是什么安分的人。
纪渻子就来帮助周宣王训练一只斗鸡。周宣王很心急,刚十天就跑去问纪渻子:鸡训练OK了吗?
纪渻子说:不行,这只鸡现在还是骄傲气盛,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跑去问:我的鸡OK了吗?
纪渻子说:不行,现在别的鸡一叫,它还是会起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继续问:OK了吗?
纪渻子说:还是不行,虽然现在不会对别的鸡叫起反应了,但是一进场就会凶猛地盯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去问,这下终于等来了一个好结果。纪渻子回答说:现在可以了。
周宣王就赶紧去视察这只鸡,发现这只鸡“似木鸡矣”。无论别的鸡怎么叫,怎么挑衅,它都是面无表情,纹丝不动,像个木鸡一样,甚至像个铁公鸡。而其他鸡看到这只鸡的状态,还没打就吓跑了。
这就是“呆若木鸡”的典故出处。《庄子》里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件事情的重要,就是气场。纪渻子训练的这只鸡,改掉了先前的一切毛病,到最后一声不吭,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强大的气场直接把对手吓跑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宣王以后就省事了,直接带着这只鸡辗转于各大赛场,入场后其他鸡陆续吓跑,裁判直接宣布比赛胜利,这才是斗鸡的最高境界。
大概像这样: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呆若木鸡不仅不是贬义,还是一个大大的褒义词,它形容的是一种强大的气场,面无表情,纹丝不动,具有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而到了后世,“呆”字出现了负面含义,就是痴呆、傻呆,所以呆若木鸡也就有了贬义。到了今天,“呆若木鸡”的原意已经完全消失。这个变化里最惨的或许就是这只木鸡,两千年前它气定神闲,震慑全场,现在成了傻蠢痴呆的代名词,很惨了。
【呆若木鸡的意思—呆若木鸡的意思和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