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则励志的成语典故,教导人要勤奋上进,建议收藏阅读
【读音】biānxíchāoshū
【释义】用绳子把苇席穿起来,抄书学习。本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路温舒克服家穷买不起书的困难,千方百计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出自《三字经》: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路温舒(shū),西汉著名的司法官。自幼聪明好学,但路家世代务农,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供他上学?路温舒小小年纪就要放牛割(gē)草,给有钱人家干农活。他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到学堂去读书,心里非常羡慕(xiànmù)。他不甘心,决心要想办法念书习字。他没钱买书,就向别人借,可是这样很不方便。他常常想,如果我能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当时西汉还没有纸,书是靠人手抄写在绢(juàn)、帛(bó)、皮革、竹简上的,很贵重,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有书。他没有钱买这些东西,心里很难受。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一丛丛(cóng)又宽又长的蒲草(púcǎo),灵机一动:这蒲草这么宽,不正像那抄书用的竹木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用钱,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简做的书轻得多,放羊时还可以带着阅读。于是,他采了一大捆(kǔn)蒲草背回家,切成和竹木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向人家借了书,抄写在加工过的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chóu)没有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他用这种办法抄了不少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并为朝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所以,环境条件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但主要还在于自身努力啊。
【读音】bùchǐxiàwèn
【释义】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故事】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qiānxū)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谥(shì)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听了微笑着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所以,使用“不耻下问”这个成语还要看对象。学问和地位都比他人低,而向他人学习那就不叫“不耻下问”了。
【读音】chéngménlìxuě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
北宋时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是兄弟俩。哥哥叫程颢(hào),字伯淳(chún),人称明道先生;弟弟叫程颐(yí),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家居洛阳,共同创立了洛学学派,是古代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到南宋时,有一个叫朱熹的人,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论,形成了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哲学学说:程朱理学。
程颢做过县主簿(bù),后来到朝廷任太子中允(太子中允是个官职)。程颐曾任崇政殿说书官,是专门给当时的皇帝讲说书史的官员。兄弟俩都是道学家,自然为人持正谨严,十分讲究礼节。人们也都很尊重他们,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zuò)就是其中的两位。
杨时从小就很聪明,什么事情都好(hào)刨根问底,而且反应机敏,口齿伶俐,长大后专心攻读经史。有一次,胡铨(quán)到杨家做客,看到杨时伏在桌子上看书,衣袖的肘部都磨破了,胡铨就劝杨时注意休息。杨时说:“我两肘不离书案已三十年,方觉学问有所长进,故而不敢稍有懈怠。”可见其治学何等用功。杨时跟一般文士不同,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几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一心致力于理学研究,渴望达到最高的境界。当时程颢住在河南颖昌,杨时经常登门求教,以弟子礼事之,得到了不少教益。
游酢是杨时的挚友,两个人志同道合,常常就一些问题作秉(bǐng)烛之谈。
在杨时四十岁的时候,程颢被宋哲宗皇帝召为宗正寺丞。可是,还没等杨时为先生饯(jiàn)行,程颢就病死了。杨时感到特别悲痛,发誓要把先生的理论发扬光大。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suǐ),杨时决定奔赴洛阳,拜程颐为师。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
来到洛阳,天已经黑了,他们在一家小店住下。当晚,杨时和游酢很晚才睡,把需要请教的几个问题整理出书面提纲。第二天,他们换上整洁的衣裳,奔程颐家而来。
路上,刮起了大风,很快又飘起了雪花。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dǔn)儿。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在窗下,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风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他们俩冷得很,却连跺(duò)跺脚都不肯,生怕惊动了先生。那份谦恭的态度,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样感人。当大雪已经漫过两人的脚踝(huái),程颐才慢慢醒来。他看到窗下的两个雪人,心里深为感动,忙把他们请进屋里。
从此,程颐倾毕生所学,教授两个弟子。杨时和游酢则勤学好问,潜心研究,后来都成为厚学之士。杨时死后,他同代的人谢应芬在一首纪念他的诗中说:“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后人就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比喻尊师好学的精神。
【读音】huàdíjiàozǐ
【释义】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故事】出自《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母郑夫人(980—1052),名失考,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
公元1010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cuì)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正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间瓦房、一块田地,俸禄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母亲的郑夫人因陷入困境,为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yè)。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
郑夫人为减轻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无力聘请私塾先生,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Wō)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dí)草,而荻草的茎秆坚韧(rèn)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chéng)上河沙,用荻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zhūnzhūnjiàohuì)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郑夫人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音】kāijuànyǒuyì
【释义】读书总有好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故事】出自《渑(Shéng)水燕谈录》。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立志弘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他命文臣李昉(fǎng)等人编纂(biānzuǎn)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化知识汇总全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的读书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zīzībùjuàn)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
【读音】ǒuxīnlìxuè
【释义】多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也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故事】出自《新唐书·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作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náng),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意思是,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lì)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读音】nángyíngyìngxuě
【释义】原是车胤(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光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故事】出自《晋书·车胤传》和《孙氏世录》。
晋代有个人叫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萤囊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随即又想这光亮可以用来看书。于是他倦(juàn)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dǐlì)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囊萤”和“映雪”说的是两个读书学习的故事,该故事对后代人的学习影响较大。
【读音】luòyángzhǐguì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故事】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xiànmù)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yuānbó)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shǔ)、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mì)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fēngmǐ)了京都,懂得文学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为此而贵。
成语“洛阳纸贵”,因左思的《三都赋》而成为后世对好文章或作品的赞誉之词。
【读音】shuāngguǎnqíxià
【释义】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故事】出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
唐朝的张璪(zǎo),官拜员外郎。曾被贬为衡(héng)州司马,后来,又被调为忠州司马,在官场上很不得志。但是,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他画的松树,令人称绝。
他画松树时,总是双手各握一支毛笔。他用一支笔画新枝,另一支笔画枯枝。用两支笔画出来的松树,不论是新枝还是枯枝,都势凌(líng)风雨,气傲烟霞。人们请教他作画的方法,他说:“画的形在于大自然,画的神藏在你的心里。”
人们喜欢他的画,纷纷上门求索。大家称赞他的画为“神品”。他绘画的方式,则被称为“双管齐下”。
现在用“双管齐下”比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或两件事同时进行。
【读音】shìbiésānrì,dāngguāmùxiāngdài
【释义】指人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进步,要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
【故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17岁时,是孙权手下的一名都尉。孙权看他年轻有为,便劝他多学习,长知识。吕蒙听从了孙权的教导,开始学习,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去陆口的时候路过吕蒙屯(tún)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很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到酣(hān)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意思是,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读音】tóuxuánliáng,zhuīcì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xiāo)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àohuǐ)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yè)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jí)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他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tā)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bó),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yóushuì),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xiǎnhè)的人物。
后人把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激励后人发愤读书。也作“悬梁刺股”。
【读音】wénjīqǐwǔ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tì)传》。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jíqǔ)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kūn)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kēngqiāng)。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读音】xuéfùwǔchē
【释义】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故事】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施(约前370—前318),即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也是先秦思想派别名家的代表人物。死后葬于滑县。
惠施生平的主要活动是在大梁任魏相。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做魏相时曾为魏惠王立新法。在当时诸侯国之间,惠施反对兼并,主张“偃(yǎn)兵”。惠施还是当时“合纵”政策的一位实际组织者。
惠施在上的建树不及他的学术地位,他知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博学善辩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他与庄子为友,常相辩论。据说当时有一个叫黄缭(liáo)的人,曾问他天为什么不会塌,地为什么不会陷等,他便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解说起万物的起源。正因为惠施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故其辩学能够不循(xún)旧说,不受习惯思维方式束缚(shùfù),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惠施一生著作不少,学问也很大,所以《庄子·天下》称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读音】yǒuzhìzhěshìjìngchéng
【释义】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yǎn)传》。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费邑(yì)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zī),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
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意思是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向的人做事真的一定会成功。有时“有志者事竟成”同“天不负苦心人”一句连用。
【读音】zhǐyàogōngfūshēn,tiěchǔmóchéngzhēn
【释义】比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
【故事】出自宋·祝穆《方舆(yú)胜览·眉州·磨针溪》。
相传,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chǔ)。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李白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而“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成为一句激励人们坚持做事或学习的谚语并流传了下来。
【读音】zhuānxīnzhìzhì
【释义】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得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八十七:呕心沥血
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八十七: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是说吐出心,滴出血,形容一个人创作或工作时顽强而执著,穷思苦索,费尽心血。成语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唐代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呕心沥血”由“呕心”和“沥血”两个典故组成。
“呕心”的典故出自李贺。李贺是唐代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市宜阳县三乡连昌河畔。
史料记载,李贺祖籍陇西,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只可惜在他出生前家道已没落。他尚未成年时父亲即去世,家境穷困,但他从小志向远大,刻苦读书,7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崭露头角。
李商隐所作的《李长吉小传》中讲,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21岁那年,李贺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次年,他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试,不料遭到“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李贺应当避讳,不能参加礼部考试。李贺最终未能参加考试,失去了向官场发展的重要条件。后来,他仅仅做了一个执行宗庙祭祀礼仪的卑微小官,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得不到朝廷重用,精神抑郁苦闷,再加上用尽心血创作诗歌,李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27岁那年,李贺便去世了。
在短暂的生涯中,李贺倾注全部心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无不想象丰富神奇,语言凝练峻拔,被人称为“诗鬼”,留存后世的作品共有240余首。“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些历代传诵的佳句,都是他穷思苦索的结晶。
相传,李贺写诗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每次,他都是带一个小仆,骑着一匹瘦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一路走下去,边观察边思索,一有所得,立刻停下来将诗句记录下来,投放进锦囊中。他的母亲看到儿子为写好诗竟这样投入,身体一天天地垮下去,常常心疼地说:“你这孩子,难道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罢休吗?”
“ 沥血”的典故出自韩愈的《归彭城》一诗,诗中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诗句。后来,人们就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起,表达费尽心思、用尽心血这个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四字词及解释汇总
中小学期末考已经开始倒计时了,榴莲芋圆老师在这里也整理了一份小学五年级语文的四字词资料,大家可以抓紧时间复习哦!
1、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2、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
3、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和傲慢的神态。
4、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5、清波漾漾:意思是清澈的水流在随风飘荡,描绘了水面波浪荡漾的样子。
6、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7、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8、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9、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文中指“和氏璧”是稀有的宝玉。
10、完好无缺:意思是形容完全保持原有的整体,没有损坏或残缺。
11、绝口不提:指因回避而不说。
12、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13、完璧归赵:现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文中指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14、怒目圆睁:形容很愤怒。
15、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文中指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保卫赵国。
16、负荆请罪:现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指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7、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
18、呼啸而过:形容速度极快。
19、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20、无穷无尽:穷、尽:止境。指没有止境。
21、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22、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23、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24、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25、飞禽走兽:意思是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泛指鸟类和兽类。
26、大吃一惊:形容对突然发生的事没有准备,深感意外,十分吃惊。
27、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28、乌云密布:黑云布满天空。形容天气阴霾。
29、狂风怒号: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30、倾盆大雨:大雨倾注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下得大而急。
31、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32、眉开眼笑:眉毛舒展,两眼充满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33、一五一十:比喻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述说,没有遗漏。
34、成家立业:建立了独立的家庭,创立了事业。
35、恋恋不舍:形容极为留恋,舍不得分开或离开。
36、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37、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38、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39、怒气冲冲:形容人盛怒的样子。
40、日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
41、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42、畏首畏尾:前也怕,后也怕。形容瞻前顾后、疑虑很多的畏怯样子。
43、望眼欲穿:极目远望,眼珠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44、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内心的话,丝毫不加掩饰。
45、饮水思源:指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其本。
46、恼羞成怒:因烦恼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或因下不了台而发怒。
47、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48、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49、一泻: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50、来日方长:直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51、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指数量大或程度深。
52、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举:全
53、众星拱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54、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55、玲珑剔透:形容玉石、竹木等雕镂的器物,结构奇巧,工艺精细,孔窍明晰。也指孔穴通透的建筑物或太湖石。
56、亭台楼阁:凉亭、台榭、阁楼等精巧装饰性园林建筑物的总称。
57、诗情画意:指诗歌绘画中所描摹的给人以美感的情趣和意境;也指景象幽美,富有诗画的韵味情致。
58、天南海北:天的南面,海的北面。形容相距遥远。也指相隔很远的不同地区。也形容谈话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59、风景名胜: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
60、奇珍异宝:指奇特罕见的珍宝。现也用以指各种有用的资源。
61、尸横遍野:意思是尸体遍布荒野,形容死的人极多,都来不及掩埋或无人掩埋。多用来修饰的残酷和惨烈。
62、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63、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名:名声;扬:传播。
64、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热烈。兴: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
65、得意忘形:(贬义)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形:形态。
66、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67、诡计多端:狡诈的计谋是多方面的。形容坏主意很多。诡计:欺诈的计谋;端:方面、项目。
68、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呕:吐;沥:一滴—滴。
69、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
70、太平盛事:安定、兴盛的时代。
71、国泰民安:。国家太平,安乐。泰:平安,安定
72、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足:够。
73、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74、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安乐。
75、人寿年丰: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76、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用关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户:门。
77、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遗:失物。
78、多事之秋:或很多的时期。多事:或多;秋:时期。
79、兵荒马乱:形容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
80、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81、生灵涂炭: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
82、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83、哀鸿遍野: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
84、: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聊:依赖,凭借。
85、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
86、寸草不生: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87、连蹦带跳:又蹦又跳。形容精力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样子。
88、无影无形:同“无形无影”,指不见形迹,完全消失;形容虚构的事物。
89、舐犊之情:老牛爱抚小牛,常用舌头舔舐。比喻对子女深切的疼爱之情。
90、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恐不安。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
91、酷暑炎夏:指夏天炎热的天气。
92、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93、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一般。形容人聚集得很多。
94、各式各样: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
95、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96、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97、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98、失声痛哭:指因悲伤而放声大哭。
99、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100、乱七八糟:形容十分杂乱,毫无秩序或条理。也形容各种各样,又多又杂。
101、无私奉献:形容不求回报的付出。
102、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103、不可计数:多的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104、应接不:指景物繁多,看不过来;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105、面面相觑:意思是人们互相对视,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默不出声。
106、喷薄而出:形容水喷涌而出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景象。也形容事物强有力地涌现出来。
107、百鸟争鸣:千百种鸟一起鸣唱。
108、鲜花怒放:指鲜花在生长过程中达到盛开状态,展示出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109、枝繁叶茂:形容枝叶繁盛茂密,或比喻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多。
110、翠色欲滴:形容树叶颜色十分青翠,上面的水像快要滴下来似的。
11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辈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112、津津有味:形容对某种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也形容吃得很有味道。
113、一知半解:知道的不多,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
114、兴亡盛衰:兴盛和衰微。指人与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115、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把各方面的情况合在一起说。现常用以引出总括性的评论。
116、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后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描摹、刻画人或物的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117、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118、无病呻吟:字面意思为没生病却随便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119、真情实感: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120、心动神移:心怦怦地跳动。指受到影响或刺激,心里产生了某种念头或触动了某种情感。
121、不能自已:指无法抑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或使感情冲动下而做的事情停止下来。
122、流光溢彩:意思是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
123、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124、浮想联翩: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125、泪落如珠:眼泪就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滚而落。
126、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127、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后多用来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人理解;也指对情况只作肤浅的了解,并不认真对待。
128、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129、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130、如饥如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131、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132、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也比喻按一种格式机械地办事。
133、云淡日丽:天上的云轻薄而淡,太阳明亮而美丽。形容晴朗明媚的天气。也形容人的心情轻松愉快。
134、香飘四野:意思是到处都是香气,形容香气很浓的样子。
135、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136、古今中外: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137、大显身手:显:表现,显露。身手:武艺,指本领。形容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
138、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139、呕心沥血:形容倾注全副精力,苦心思虑,竭尽心血。多用于创作构思、出谋设计。
140、见义勇为: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勇敢去做。
[比心]整理不易,希望大家多多点赞!
【呕心沥血的读音 呕心沥血怎么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