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教授解答:《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是不是迷信?
《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是不是迷信?
我们说到《易经》的时候呢,首先你就要了解,它在学术上有什么地位,我们中国人谈古代的经典,首先要参考的是宋代所编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把古代以来,我们一般习惯五经或者六经,到后面慢慢发展,把一些重要的资料到宋朝的时候编成《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第一本就是《易经》,为什么,因为它年代最古老,年代最早,早到什么时候呢,早到伏羲氏,那时候还没有到发明文字的阶段,发明文字是黄帝的时候仓颉造字才有文字,伏羲氏比黄帝还早了可能一千年左右。
那请问,你没有文字,你光靠几个线条,就好像我们说一卦六爻,那总共合起来有基本八卦,构成六十四卦,这是古人的智慧,我不需要文字,我用几条线,代表天山火水泽风,几条线的组合,两卦两卦相合,构成六十四卦,大的格局,它一方面代表自然界的现象,一方面代表人间是个复杂的情况。
那你说《易经》为什么不是迷信那么简单呢?
因为他经过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氏,他负责画画,第二位是周文王,他负责写的卦辞跟爻辞,就是给它文字,文字给了之后太简单了,很多人看不懂。
比如说我开始念《易经》的时候,看到第一卦乾卦,从下往上看,初九,潜龙勿用,什么叫潜龙勿用呢,怎么会有龙呢,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直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些辞,非常地精准,非常的美丽,但是意思弄不清楚。所以后来呢,经过孔子的教学,经过好几代儒家学者的努力,写成了《易传》,传在古代就是解释经的,所以在这样以来的话,你说《易经》是不是迷信?
当然不是了,它的文字的部分就是《易经》的文本,经过伏羲氏周文王,到孔子跟他的弟子们,这么长期的努力下来,把他们的心血、结晶、智慧,全部用在里面去了,它还告诉你什么,告诉你人要怎么样活在天地之间,所以《易经》一卦六爻,就包括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间,那你要如何在各种情况里边,找到安身立命的途径呢,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好,那么现在在《易经》的文本里面,这些材料非常丰富,所以古人把《易经》当作,第一个群经之首,比《十三经》还第一本的。
第二个大道之源,因为《易经》是最早的信息,从《易经》里边发展出来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还有其他各学派的思想,来源都是《易经》的启发,它里面可以说打通天人之际,所有的问题,后面你谈到说《易经》的运用,那广得不得了,只要跟人有关的,《易经》里面都可以找到重要的信息。
《周易》到底是什么?入门必备基础知识,全是精华,看完收藏
提到易经,有时候我们还会提到周易,那易经和周易是一回事吗?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易经,一部叫连山易,一部叫归藏易,还有一部叫周易。这三部易经分别为夏、商、周这三个朝代所使用。
夏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是由伏羲演绎的。它是以艮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艮卦的上卦是艮卦,下卦也是艮卦,而艮卦象征山。从卦象上来看,上面是山,下面也是山,卦象所显现的是山和山连接在一起的景象,所以伏羲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连山易。
到了商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是由黄帝演绎的,它是以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坤卦的上卦是坤卦,下卦也是坤卦,而坤卦象征地。因为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埋藏在土地里面,使用之后又回归于土地里面,所以黄帝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归藏易。
到了殷商末年,当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羑里的时候,他就利用被囚禁的这七年多时间对易经重新进行了演绎,历史上称周易。这部易经是以乾坤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开门卦。随着生产力和生活形态的急剧变化,这时候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导致原有的归藏易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要。
比如归藏易里面有“散家人卦”,当归藏易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处在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中国古人采用走婚形式而产生的结果。
但是到了殷商末年,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父系社会,继续沿用“散家人”的卦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周易就在“散家人卦”的卦名中去掉了“散”字,称为家人卦。
从连山易、归藏易再到周易的发展简史可以看出,易经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易经发展史上先后有三位重要人物对易经的创作、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贡献最大。如果没有伏羲,也就没有八卦,更没有六十四卦。重要性居于第二位的人物是创作卦辞和爻辞的周文王,所以从周易开始,“文字易”就产生了。重要性居于第三位的人物是作易传的孔子。
所以伏羲被尊称为上古时期的圣人,周文王被尊称为中古时期的圣人,而孔子被尊称为近古时期的圣人。上古、中古和近古合称为“三古”,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合称为“三圣”,三古三圣是易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演绎连山易、黄帝演绎归藏易的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当时的易经只有阴爻和阳爻,以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画,也就是符号,所以称为“符号易”。
中古时期文字产生了,周文王就给六十四卦创作了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卦辞”;同时又给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也创作了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爻辞”,于是“文字易”就产生了。其实在周文王创作卦辞和爻辞之前,易经的每一卦和每一爻都有解释性说明,只不过那时候是口口相传的口头语言。
到了春秋时期,为了方便人们更好地学习易经,孔子在研读易经之后就创作了“易传”,易传也称为“十翼”,对易经所包含的哲理作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所以“哲学易”就产生了。
易传包括彖辞传、象辞传、文言、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其中的彖辞传、象辞传和系辞传又各自分为上、下两篇,合起来就有了十篇,这十篇文章对易经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易经在传承过程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在汉代就已经失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那“周易”这本书的书名有什么文化内涵呢?人们对“周”字总结和概括出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表示周朝,以及演绎易经的人是周文王。
第二表示周遍,表示易经内容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包含其中。
第三表示周转,也就是周而复始。
易经六十四卦,象征事物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全过程。比如既济卦表示人们已经渡过河了,象征事情已经完成了。未济卦则表示人们还没有渡过河去,象征事情还没有完成。
那这两卦所表达的意义是不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矛盾,因为既济卦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完成了;而未济卦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新一阶段又开始了。
不仅仅“周”字有这么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易”字同样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对“易”字同样总结和概括出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易字的第一种含义表示变易,也就是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易字的第二种含义表示简易,也就是简单。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非是阴与阳的变化,动与静的变化,刚与柔的变化,损与益的变化,减与增的变化。
易字的第三种含义表示不易,也就是不变。无论事物怎么千变万化,它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只是现象,不变的才是规律。
比如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地上的影子,但它的位置是时刻都在移动的,这就是变化,而且影子的长度也在不断变化,中午短而早晚长,这就是“变易”。但是影子的这种移动和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天之中总是伴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而不断地变化,这就是“简易”。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时候影子在物体的西边;到了中午,影子就移动到了物体的北边;到了下午,影子又移动到了物体的东边。影子的这种移动和变化,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还将是这样;在中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是这样,这就是“不易”。
如果从字形上来看,“易”字由“日”和“月”这两个字会意而成的。 “日”是指太阳,象征阳;“月”是指月亮,象征阴。所以由“日”和“月”这两个字会意而成的“易”字,象征的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提到易经,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深奥难懂,看到易经的卦爻符号就觉得头疼。其实易经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了易经的基础知识,再来看易经就容易多了,也就更容易入门,也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与智慧。
易经全文完整版
《易经全文翻译,价值连城,果断收藏!》
易经原文及白话文
第一讲
乾卦:元,亨,利,贞。
【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象辞》说:《⁇(gǒng)卦》的卦象是干(天)下坤(地)上,为天在外、为阳;又"天道运行周而复始",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刚毅坚卓地努力上进"。
初九,潜龙勿用。【白话】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辞》说:
"龙潜在水中",比喻人应该积蓄力量。《文言传》:"或跃在渊中,无咎也。";
九二、见龙再田。【白话】九二、
龙已出现在地上、《象辞》说:"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文言传》:"或见于田,进无咎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白话】九三、君王整天勤奋谨慎,甚至夜间时时警惕反省自己,,如一地进行自我修养与处世之道,,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不会有什么灾祸。
《象辞》: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六四、或跃在渊、无咎。【白话】六四、龙或腾跃而起、,但却不能出水面、《象辞》;"或跃在渊"、进退不果也
。《文言传》。九五、飞龙在天;【白话】《周易·干卦》九五爻位(君位):象征尊贵无上的德行。《大象传》: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小畜》、《履》、《泰》、《否》《同人》,先迷失后得反,《大有》、大过、革、睽、家人、益、⁇、萃于升虚合而聚散之故成物终则变易矣!
【周易 易经【周易易经和易传的区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