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穷-周家大院

更新:07-1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人世间》原著:周父66岁生日,秉昆一段话揭穿了父母子女的

文/乱弹琴

《人世间》的周家,周父年轻时候作为大三线工人走遍,到年老退休了,终于不再四处奔走,回归光字片了!

三个孩子周秉义、周秉昆、周蓉都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也各有各的出息。

长子周秉义从小就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在高中就成为了员,内心正直信仰党,又有工作能力,仕途顺利,他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

女儿周蓉机敏聪慧,打小就有自己的主义,是个倔强又叛逆的娃儿。曾经因为不同意老师保送她去省重点初中,成绩优异的她故意考出及格分来反抗。也曾为了反派诗人远走贵州,但她自强不息,教书育学进修也不耽搁。

至于资质愚钝的老疙瘩小儿子,从小就跟两个哥哥姐姐表现出不一般的差距,上小学了还经常把数字写反,连下乡选谁的时候,母亲都不放心让他去,因为弟弟太过愚笨。但这样一个老疙瘩,留城里陪伴着老母亲身边,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忠厚,获得老友几个,事业也得贵人相助,也得以在编辑部搞文艺。

及至周父66岁生日时候,周父已经退休了,周秉义已经上好大学回到A市工作了,周蓉也回了本省,年纪轻轻就在大学当上了副教授。周秉昆更是一直在光字片这块儿混,虽然曾经受到不少挫折,经历过酱油厂出、母亲病倒变成植物人、年幼的外甥女需要他抚养长大、转行做文艺编辑等等,也终于小有名堂。

三个子女凑到一块儿,一起研究给父亲过生日的事,想着给老父亲送什么。

秉义、周蓉都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反倒是秉昆建议给老父亲送一车黄泥、沙子、水泥和新砖,这份独特的礼物实在是匪夷所思,连周父最疼爱的小棉袄周蓉,都忍不住质疑:“你能保证那些东西会给咱爸带来惊喜?”

秉昆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只是半申诉半解释了一番。

“你们哪儿有我了解他?他跟你们发过火吗?没鼻子没脸地训过你们吗?举起巴掌要打过你们吗?没有吧?反正我不记得有过那样的事。他退休后,你们都在上大学,我几乎就成了他的出气筒。比起受青睐的儿女,受气那个往往更清楚父亲的喜怒哀乐。”

周家,和古往今来的很多多子女家庭一样,最疼爱父母了解父母的那个孝顺孩子,不是父母从小最疼爱宠着的那个。

周秉昆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可能也确实是被照顾最多的,但是,他确确实实不是家里最受宠的。

周父最宠爱最牵挂的是女儿周蓉。

年幼的周蓉很聪明还很懂事,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她并不娇气,当父母商议应该先给哪个孩子添件新衣服时,她总是先让着哥哥,后让着弟弟。全中国人都挨饿那三年,懂事的周蓉在饭桌上吃得最少,往往没吃几口就说吃饱了,而他和老伴不止一次发现,女儿背着他俩和哥哥弟弟,一边嘎嘣嘎嘣嚼着从水缸里铲下的冰片,一边看书或写作业。这样一个聪明伶俐又懂事的女儿,周父心中疼爱有加,此外,也很难这个脾气倔强的女儿没办法,女儿知青下乡一跑就为了反派诗人跑到贵州这种穷乡僻壤去,急得周母哭坏了眼睛,气得周父几年不认这个女儿。但最后,他还是屈服了,他担心女儿的胃病,担心女儿吃不惯贵州的饮食,甚至因此心生愧疚。

周母最自豪的是大儿子秉义。

秉义是传统意义的好孩子,成绩好,听话,不叛逆,聪明有自己的主张,从学习到生活到恋爱结婚都不太需要父母操心,他自己就安排地妥妥的的。这样的儿子,注定是父母骄傲的资本。

一家三个孩子,其中两个都很优秀,经常受到大人们的夸奖,那剩下的那个若是毫无长处,那很容易被对比出差别。

作为家中的幼子老疙瘩,父母对他的疼爱肯定会照顾一些,哥哥姐姐也处处让着他,关照他。但是说到夸奖,父母和哥哥姐姐就都没法满足他——五岁多了还经常穿错鞋;上小学了,还经常把2、3、5、7、9反着写,分不清“倒数第二”是不是值得高兴的好成绩。

而实际情况是,哥哥姐姐在学校获得了什么荣誉回到家里后,父母高兴之余,总将忧虑的目光投到他这个老疙瘩身上。母亲那时就会轻叹一声,而父亲照例宽慰妈妈说:“三个孩子将来能出息两个就不错了,谢天谢地吧。”那时哥哥姐姐就会向他示好,帮他削铅笔或重新包书皮,仿佛他们优秀是很对不起他这个弟弟的事。

在两个光辉的哥哥姐姐的对比下,小儿子周秉昆显得那么暗淡无光,也因此很少从父母那里听到表扬之词,内心没法不自卑孤独。

哥哥和姐姐经常能享受到父亲那满是柔情的目光,秉昆则少有那等殊荣。他的头脑中倒是保留着这样的记忆,即使父亲嘴上说着“让我稀罕稀罕我老疙瘩”之类的话,并将他置于膝上时,目光往往也还是会望向哥哥或姐姐。那时哥哥或姐姐总是埋头于各自的事,并不在乎父亲的关注。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歌词里唱着的,也同样适用于父母与子女。对于总被夸奖的周秉义和周蓉而言,父母的态度其实已经无足轻重。他们要去追求更宽广的人生,要去寻找自己的信仰。

周蓉留下一封信,便义无反顾地奔赴贫穷的贵州找她心所向往的浪漫的反派诗人冯化成了。对于她而言,她不是私奔,也不是自私的爱情,她是在信仰爱情,在“践行自己那种爱情至上主义,无怨无悔地践行。”

当几年之后,老父亲穿山跨海地背着省吃俭用兑来的面粉还有一天天省下来的肥宅来找她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父亲的训斥与父亲吵了起来。

我的事它不过就是那么件事!到现在为止并没连累哪一位亲人!更没连累你继续当工人!真有连累的那一天,我会跟咱们这个家彻底脱离关系的!我会当自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此无父无母无兄无弟我认了,对不起哪位亲人了,我来生做牛做马报答谁!我的做法有错不假,但对哪一位亲人都没罪!对你这位父亲也没罪!

在周秉义的心里,父母其实也是没什么份量的,他甚至都没有郝冬梅那么了解他的爸妈支持他的爸妈。当周蓉去贵州几年后,周父终于妥协并向长子去信要女儿地址的时候,他并没有回信,他心存顾虑,认为父亲如此小题大做又迫不及待地向自己要妹妹的地址,其实心中仍耿耿于怀地怨恨着妹妹,要地址表面上说是想妹妹,其实是为了亲自去讨伐。

反而是冬梅,因着周父的品行反过来谴责了周秉义一番。

“听完这么一封真情饱满的信,仅仅为的是能从你这儿骗去周蓉的地址,那岂不是太虚伪太可怕了吗?咱爸是那么老谋深算的人吗?咱爸什么时候言行不一过?只有无耻的政客和文痞才耍这种卑鄙的伎俩!而你,我亲爱的人,你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复杂了?连自己父亲的真情表白都胡乱猜测起来了?你的猜测明明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严重侮辱嘛,连我都不答应!我代表咱爸向你提出强烈抗议!”

做了高干女婿的周秉义,住进了岳母家,明知道按民间规则,从亲家礼节上讲,女方的父母应首先到男方家拜访一次。只有这么一来,亲家之间才有了以后走动的前提。即使他知道,他们的父亲,其实内心里特别希望冬梅母亲能屈尊光临一次。高干亲家母从没礼节性地拜访一次他这位亲家公,这让他觉得在街坊四邻跟前很没面子。但,他从未主动与岳母提及此事,也许是不想让高干本干——岳母不开心,也许,他也和岳母一样,并不希望两家走动,继而免除家中穷亲戚的种种相求。

事实上,周秉义在官场步步高升,一心做清流,父母委实也没有沾到他什么光享受到他的福分。直至死去,周父一直住在贫穷的光字片,至于周母,他也少有尽到为人子的义务。

反倒是从小不太聪明没怎么受到过夸奖的周秉昆,心中始终是把周家放在第一位,把父母看得无比重要,默默地为周家承担了许多。

他和郑娟的感情,甚至都不敢跟父母说,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地问了一下,看到母亲吓得说不出话父亲大为光火才装出嬉皮笑脸的样子,说自己是在开一个大大的玩笑,把苦楚闷回肚子。

当周母听说周蓉为了冲动的丈夫挨打了现在在小县城的医院状况未知而女婿也不知道关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周母病倒了成为了植物人,为了不让在外的家人徒增烦恼,他没有把家里的困境告诉哥哥和父亲,而是一个人背负起家庭重担,照顾植物人周母、以及年幼外甥女玥玥的重担,要不是有郑娟挺身而出,他真得累死。

当成家之后的周秉昆凭借自己的努力,老燕搭窝似地把日子一天天地过好起来,以一千六百元的价格在接近市中心的一条小街上买了一处苏联房。

看上去年头不短了,却还算周正。有小门斗,窗外有小院子。地基并没怎么下沉,窗框下沿离地面一米多高呢。一大一小两间屋,进门是厨房,左边小屋,前边大屋。灶台是水泥的,刷了油漆,木板地,铁皮房顶。家具齐全,拎包就可以入住,入住了就可以生火做饭。

这对于生长在光字片的周秉昆一家而言,几乎是从贫民窟住进来别墅,夫妻俩的感觉是:“咱们住在天堂一般的家里,爸妈却住在光字片的破土屋里,我住得越来越不踏实。”他们宁愿秉昆郑娟和周楠周聪一家小四口挤着一间屋子,也要腾出一间房子想把父母接过来住一阵。

在这间对周家算得上是豪宅的房子里,周父给予了秉昆很高的评价。

周志刚又说:“你从小到大,爸没怎么夸过你。怕一夸,你反倒出息不了啦。看来爸是对的。今天爸要当面夸你一句,秉昆你终于出息了。爸得承认,你能出息到这一步,是爸没想到的,爸觉得没必要再为你操心了。”

听完父亲的话,秉昆想哭。不是被感动得想哭,而是又被父亲的话翻腾出了始终压在心底的一种憋屈。

这么多年来,于父母,他觉得,有些憋屈!

周父为人周正,是个有骨气却也有脾气的父亲,但,因为对孩子们的期望,尤其是在有两个优秀孩子的强烈对比下,青睐有所偏颇在所难免,他也许曾恨铁不成钢,甚至心生过失望和放弃,他曾对不怎么出息的幼子发火,训得幼子没鼻子没脸过。秉昆受委屈肯定是有的,相比忙着发展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信仰的哥哥姐姐,他也许更多时候在想怎么哄得父母欢心,做点什么出息事儿像哥哥姐姐那样得到父母的认可。

当然,也正是这个不优秀的儿子,反倒是三个孩子中最孝顺的孩子,连哥哥周秉义都说:“秉昆,咱们三个儿女中,你是最对得起爸爸妈妈养育之恩的。”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优秀,他们常常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自豪,殊不知,为人子女的,又何尝不内心底里期盼自己能够为父母所认可,成为父母的骄傲?那小小的心愿,从孩提开始便绵绵不熄。

但换句话说,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又或恩情,又怎么掰扯得清呢!

更多阅读:

周恩来父亲周贻能:攒钱28年只为风光葬妻,儿子成首长仍坚持打杂

说起咱们敬爱的周,无论是才略还是道德品质,在世人眼中都是无可挑剔的,他为人温和谦逊,一心为国为民,所以深受全国的爱戴

在感情上,他特别的专一,他与妻子邓颖超一直是世人眼中神仙眷侣

这么的秀,气质这样的与众不同,其实都来自于他的父亲对他潜移默化影响

周的父亲周贻能在妻子去世后一直坚持独身未再娶

儿子有了成就有了大出息后,他也不愿意沾儿子的光,仍然默默地从事着一份打杂的工作

周贻能于1874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大家族,后来又迁居到江苏淮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周氏家族的人不管搬到那里,整个家族的人是不分家的,都生活在一个大院中。

周贻能的父亲周起魁年轻时给官府的官员当师爷,后来经过努力和上面的提携,自己一步一步地坐上了知州的位置

周起魁为官很是清廉,靠朝廷的俸禄养活一家人生活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所以在周贻能身上根本看不到一点官宦家庭纨绔子弟的骄纵之气

周贻能从小勤奋苦读,长大后完全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考取功名,但是那时清已经腐败透顶,要想做官就必须拿钱进行疏通

对这样的歪风习气周起魁很是不屑,所以周贻能虽然在朝廷举办的县试中考得不错,然而却并未考中

后来周贻能回到了老家绍兴,开始跟着族里的一个长辈学习师爷。

师爷相当于现代社会中,身边的助理、秘书

万冬儿画像

但是因为周贻能太过实诚,所以学成之后,从事了一段时间师爷的工作,也没干出什么成就

在他18岁那年,按照父母的安排,与淮安知府的女儿万冬儿结婚成亲

万冬儿从小到大备受父母的宠爱

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低下,大部分家庭对女孩子的要求无才便是德,所以女子基本上都没有上学的权利

周恩来年少时

万冬儿却是个例外父母非常开明,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因为万冬儿知书达理读过书有文化,所以与周贻能成亲后不久,就成为了一家之主大事小事都由她来做主把持,而周贻能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出外打工赚钱

万冬儿非常能干,她除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之外,还很会处理人际关系,一大家子人之间难免出现矛盾,但是经万冬儿一顿说合之后,往往都会让事情圆满解决。

1898年,万冬儿生下大儿子周恩来,但是在周恩来将近一岁的时候,他的叔叔周贻淦得了绝症,因为没有子嗣,按照那时封建大家庭老辈人的意思,父母忍着心中的万般不舍,把周恩来过继给了叔叔冲喜

从此,周恩来开始和叔叔婶婶一起生活

不过,虽然周恩来过继给了叔叔,但是,大家都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周恩来其实还是天天可以见到母亲万冬儿的,后来,万冬儿又先后生下了两个男孩儿,周恩来有了两个弟弟周恩溥和周恩寿。

几年之后,周恩来的养父和养母相继去世周恩来又回到了父母身边

周恩来回到父母身边不久,爷爷也就去世了,爷爷去世之后,家里彻底败落了下来。

虽然一家人生活很困难,但是,周贻能和万冬儿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读书受教育

周贻能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在外更加努力工作赚钱,但是周贻能一个读书人,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技能,只能做些文书、家庭教师的工作,所以根本挣不到多少的钱

而在家中带着三个孩子,还得管着整个周家大家族的万冬儿,在生活上就更得精打细算,否则连吃饭都很困难了。

在这样整日费心费力的操劳之下,1907年,万冬儿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

周贻能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急坏了,放下手中的工作急速地往家赶,可是没想到妻子还没等到他回来就去世了

万冬儿的娘家一直看不上周贻能这个女婿,总觉得他没能耐挣不来钱,让女儿跟着受苦受累

女儿去世后,万冬儿的娘家对周贻能这个女婿又增添了一些怨气,于是,在安葬万冬儿上,提出了一些高标准的要求要用楠木棺木下葬,棺材外还要披五层麻布,涂七层漆.....

按照周贻能当时的条件,这些要求简直比登天还难,他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但是,因为他爱妻子,所以不想与妻子的家人闹得不愉快,于是,东凑西借,给妻子买了一副好棺材,然后先放在一座庙堂,等自己赚够了钱再对妻子进行厚葬

周贻能出去赚钱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只好把三个儿子托付给大哥照看

然后,他带着一张妻子的小像,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出外打工的道路。

在外面,周贻能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只要是正道的工作他都干

就这样,为了风风光光的安葬妻子,周贻能四处奔波,努力赚钱,累了就拿出妻子小像看看,立刻就有了精神。

就这样,直到周贻能61岁那年,攒了28年终于够了可以厚葬妻子的钱,他回到家乡,为妻子风风光光地举办了一场迟到的葬礼

周贻赓

周贻能在外面奔波赚钱,周恩来兄弟三人大伯和族人帮着抚养大的,周恩来从小学习很好,所以伯父周贻赓一直供他读书,后来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学校

虽然周恩来从小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理解父亲的辛苦,同时也对父亲的刚直不阿非常的敬佩

周恩来天津上学期间,父亲曾经来看望过他好几次,但是,当时自己只是一个穷学生,一点儿都帮不上父亲,他看到父亲因为整日奔波操劳,已经过早苍老的面容心里难受极了。

后来,周恩来加入了,开始从事活动,当周贻能看到大街小巷张贴的周恩来的通缉告示时,非常担心儿子

虽然他不知道儿子在做了什么,但是,他坚信儿子做的事情一定没错

后来,他知道了儿子在从事工作,是为这个国家和百姓在做事情,虽然他也清楚儿子做的工作很危险,但是他还是很支持儿子

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周贻能知道后,也来到了上海

他经常帮助周恩来传送情报,同时还做一些资料文件整理的工作。

但是,随着上海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周恩来不想让父亲整日生活在危险之中,所以坚持把父亲送回了老家。

这对父子相聚没几天,就这样,又分开了。

1937年,全面爆发之后,周恩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主持工作,于是把父亲从老家接到了武汉

周贻能来到儿子身边之后,也闲不住,他经常帮助儿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只要能帮助儿子做些事情,他感到非常的欣慰

1940年周恩来已经成为了我重要,那时,因为工作需要,周恩来来到重庆红岩村工作,他把父亲也接到了这里和自己一起生活

当时周贻能年事已高,周恩来和工作人们都劝他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了,现在不用他挣钱养家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享享清闲了。

可是周贻能却说,他干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闲不住,他想趁现在身体还行,还能动得了为做点儿贡献大事情做不了,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

当他看到仓库缺少人手,于是经常到仓库帮忙干活,另外还把院子里打扫卫生的工作承包了下来,每天一早一晚,他都会把院子打扫一下

如果不认识他的人,看到这个打扫卫生的老大爷,任谁都不会想到他是周的父亲

1942年7月10日,重情重义,为了深爱的妻子独身了35年周贻能,因为一场急病突然去世

但当时周恩来因小肠发炎刚做完手术,大家都知道他对父亲的感情,怕他受到刺激影响伤口愈合,所以就没把周贻能去世的消息告诉他

直到他身体康复后,妻子邓颖超才把老爷子去世的消息告诉他,因为这件事,一向好脾气的周恩来还对妻子发了一次脾气邓颖超虽然感到非常委屈,但是没有进行反驳

不过事情过后周恩来理解了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还郑重地向妻子邓颖超道了歉。

父亲去世之后,周随身常带着的一个皮夹子了多了一张父亲的照片,这足足可以看出周对父亲的感情

周贻能的一生穷困潦倒,四处奔波,他没有给儿子们留下什么家产钱财,但是他身上那些难得可贵的品质,却深深地影响着儿子 这些精神财富可比那些物资财物宝贵多了。

从小没有得到过太多来自亲生父母关爱,但是他却得到了父母传给他最值得炫耀的东西:家风

周贻能正直善良,是非分明,宁愿过着穷苦的生活,也不肯在官场上与人合流同污

周贻能窘迫困苦一辈子让人同情,但是他身上的那种少有气节和风骨却非常值得人们钦佩

65年,长陈毅犯了错,向周检讨,周恩来:一句就完了?

1965年6月底的某一天,北京,中南海西花厅,陈毅前来“负荆请罪”。

作为周的助手,陈毅进出西花厅,从来都是很随便,但这一次,陈毅有些小心翼翼,走到门口悄悄地问执勤的卫士:“在吗?他在干什么?”

当时的陈毅是副,还兼职长,是周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卫士们和陈帅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

看到陈帅这副样子,值班卫士挤了挤眼,说道:正等你呢,生气了!

看来,挨批是不可避免的,陈毅挠了挠头,一横心,大大方方地进入了西花厅,看到周后,陈毅毕恭毕敬地说道:“,我来了!”

见不到陈毅还好,见到的一刹那,周火气上涌,怒道:“你无组织,无纪律!”

说完这句,周狠狠敲了敲桌子说道:“你这事,是不允许的!”

本来还敢直视,此时,那个文武双全的陈帅低下了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诚恳检讨:“我负荆请罪,我这一炮没有放好....."

周的怒火没有平息下来,说道:“这一句就完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陈毅元帅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能让周如此生气?

事情,要从第二次亚非会议说起......

二战后,随着亚洲、非洲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动日益增多,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的一些亚非国家纷纷独立。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再一次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

但是,冷战的对峙局面日趋严重,亚非独立后的国家们,面临着看不见的威胁,这些国家,渐渐有了一些诉求:中立、不结盟、反对侵略军事集团、不允许大国在自己国内驻军等等。

基于此,1954年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因为第一次亚非会议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因此,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通过了重要的十项原则,其中,我们常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其核心。

第一次亚非会议,周参加了,陈毅作为副也参加了。

1964年,相关国家提出第二次亚非会议,地点定为非洲的“阿尔及尔”。接下来就开始筹办会议相关事项了。

西方发达国家急了,这些穷国家要干什么?第三世界国家越团结,西方国家薅羊毛就越不容易。

于是,在西方国家的干扰下,第二次亚非会议拖到了1965年的6月下旬。

此时,仍然是周恩来,陈毅依然是副,同时兼任部长。

当时的中国,压力其实不小,在1962年和印度打了一仗,关系极需要缓和。同时,已经和苏联老大哥撕破脸了,需要更多的亚非兄弟国家的理解和认可。

1965年6月19日,周恩来和陈毅副带队,飞往了北非大国埃及的首都开罗,计划从开罗再飞向阿尔及尔,参加阿尔及尔即将的“第二次亚非会议”。

但是,埃及的开罗都还没有到,在途中,一则惊人的消息,已经传了过来:阿尔加尔发生了,原有被推翻,被逮捕。一位强人出现了,名字叫布迈丁,他的委员会接管了阿尔加尔的首都。

怎么办?

暂缓前往阿尔及尔。

接下来,周和陈毅等人呆在了埃及开罗,来回分析情况,并和相关国家和联盟做了沟通。

最后决定,陈毅和一部分代表团成员前往阿尔及尔,考察实地的情况。

为了担心陈老总出危险,除了有卫士相伴,还将随行医务人员派给了陈老总。医生那里,有防止突发疾病的药品,也有外伤缝合和包扎的药物。

对于这些,陈毅是满不在乎的,经历了太多的战役,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一切皆可舍得。

那边,陈毅前往了阿尔及尔。这边,周将情况一一汇报给了毛。

本来,“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不在计划之中,但是,此事一出,周就调整了计划,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

但是,谁能想到,身经百战的陈毅元帅,到了阿尔及尔后,一个不小心,竟然犯了一个“大错误”。

当时,陈毅到了阿尔及尔后,面对突发情况,非常着急。着急的还有其他国家先行赶来的一些代表。

大家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这第二次亚非会议还能开吗?

当时的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大国,中国的态度影响大家的行动,于是,这些国家的代表一起跑过来询问陈毅。

陈毅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呢?大气果断,有着浪漫主义气质,做人热心。

于是乎,面对这么多他国代表,陈毅的热心劲上来了,掷地有声地说道:“这次亚非会议必须开,而且一定要开好!”

陈毅的这个举动,没有请示,没有汇报,只是自己根据形势做出的判断。

但是,结果并不如陈毅所言,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第二次亚非会议还是没有开成,各国代表们纷纷回国。

本来,这些亚非国家对中国是极其尊重和信任的,此事一出,一些不好的影响还是造成了。

你对朋友承诺了某事,但最终那事没有发生,朋友会怎么看?

那个年代,中国和大部分亚非国家的关系,非常好,这样的一件小事,显然不足以影响对中国的整体认可度。

但是,外交无小事啊!

周和陈毅先后回到了国内。

当周得知此事后,怒道:胡闹,简直就是胡闹!

关于陈毅的暴风骤雨就要来了.....

事情已经发生了,像陈毅这样的大,懂得必须面对。

第二次亚非会议没开成,陈毅自己的承诺也落了空,他知道自己犯下了一个大“错误”。

一回到北京,陈老总就准备“负荆请罪”,向周做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周接着批评道:“你是一国的长,不请示,不汇报,就敢在那里擅自放炮表态,谁给你的权力?”

此时的陈毅,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点都不像是年代的一方统帅,说道:“我错了,我向检讨!”

周严肃认真地纠正道:“不是向我,而是向毛、向党检讨!”

因为陈毅的检讨态度很诚恳,周的怒火也慢慢熄灭了,语重心长地说道:“不同于其他部门,一言一行都会带来国际影响,要慎之又慎。重大问题,必须汇报......大半辈子,组织纪律性呢?”

陈毅心悦诚服地说道:“我会向毛、党做检讨。”

陈毅说完,离开了西花厅,周看着陈毅的背影远去.....

有没有一种感觉,周对陈老总的批评好像有些重了,毕竟,陈毅是副,是长,是元帅。

其实,那时那刻,周身边 的人,也有此一问。

当时,陈毅走后,有秘书问了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批老总批得有些重了?”

周说:“他们都是一方“诸侯”,如果我不严厉批评他们,回到他们的“诸侯国”,谁还敢批评他们?”

是啊,说得没一点毛病。

虽然周严重批评了陈毅,陈老总却是心悦诚服,也许这就是周的人格魅力吧,既能严肃地批评,让大家对他有些那么一丝的“怕”,又让大家无比地敬重,无比地信任他。

【周穷-周家大院】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