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命运,并非迷信
文丨西厢有情
时光不长,愿你在我的文字里,相见不晚!
居家生活当懂持家之道,节俭朴实是很重要的品德修养。
可并不是将所有能用得上的,用不上的都放在家中,就是节俭朴实了。
真正的节俭是留下需要的东西,扔掉不需要的,时常反思自我,提醒自己下次买东西要更加谨慎,只买最需要的,不为一点小便宜囤东西。
任何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往往过得很辛苦,因为他们的不配得感很强。
爷爷奶奶辈的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
即便今天生活富裕,衣食不愁,可他们还是不舍得丢掉早已不合身的旧衣服,扔掉许久前就坏掉的收音机等物品。
他们觉得这些东西,终归有一天能够再被利用起来,丢了很可惜。
但说真的,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丟的人,命运不一,但都不甚好。
1.舍不得扔东西的人,爱胡思乱想,心绪极不安宁,命运多舛
小区里有位姓张的老奶奶,年轻时吃不饱穿不暖,时常在外流浪讨食。
后来日子越过越好,她有工作,虽不那么高薪和轻松,但总归能照料好一家人的生活。
再后来她老了退休,开始领取退休金,儿女既孝顺又有赚钱能力,老奶奶的苦日子终于过去了,迎来了幸福生活。
可张奶奶并不这样认为。
她时常担忧儿女的工作,坚持不用他们一分钱,儿女硬塞的话,张奶奶就把钱存起来,等以后全部还给儿女。
张阿奶奶也担心未来某天将不再发放退休金,日子过得紧巴巴,儿女不在的话都是馒头配稀饭。
所以,她从不扔衣服等旧物品,还经常捡别人不要的废品。
几年下来家里乱糟糟的,让人十分不舒适。
儿女每次去看望她都要打扫一整天的卫生,让人崩溃的是,等下次去还是原来的脏乱模样。
渐渐地,儿女都不去看望张奶奶,也不给她钱,她现在真的只能紧着一点退休金过日子了。
不爱扔旧物的人,心神极不安宁,他们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和任何事,总在那胡思乱想,就是再好的运气也得给他们败光。
2.舍不得扔东西的人,非常迷茫,对前路无主见,时乘运塞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可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这种竞争机制前所未有。
每个人活在这世间,都如一浮萍。
社会风向决定人的成败,在整体大环境面前,大家都得努力拼搏,勇于抓住一丝丝可能的机会。
当机会很少的时候,大家都是饿狼,迷茫的人会被吃掉。
据观察来看,大多数迷茫的人都不懂断舍离,为人做事不够果决,拖延症强烈。
想着下午收拾屋子,把不要的东西扔出去。可真正等到那一刻,又退缩了。
心想现在的生活还不够好吗,为什么要扔旧物,这些东西都是花钱买的,总有能用上的一天。
于是一下午的时间都在纠结,在迷茫。
最后什么都没有做,这类人的命运一般都不会太好,抓不住人生的机会。
3.舍不得扔东西的人,对旧事纠结,始终无法豁达,命薄缘悭
对于好多人而言,旧物不只是旧物,是过往的回忆,可是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
适当回忆过往不会影响现在的生活,可若一直活在过去,不愿意从旧人旧物中走出来的话,人生全然无盼头,毫无希望。
能做到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的的人幸福指数才高。
这类人的心境很豁达,眼神永远是清澈明亮的,对未来的期待感远远大于对旧事的怀念度。
想要未来越来越好,顺心顺意的话,一定要勤于整理旧物。
不需要的东西可以考虑送人或者是丢掉,千万别随意堆放在家里。
屋子空间小,只能放下最重要的东西。
不合适的衣服裤子,无法再继续用的东西请记得及时清理,否则命薄缘悭。
结束语:
不舍得丟东西的人,永远都走不出过去的阴影,人生迟迟迎不来春天。
很多时候,不是上天待人太薄,给其不好的命运。
实在是人不懂变通,看不清当时的形势,更加舍不得丢掉不适宜的东西和习惯,这才导致后面一系列不好的事情。
就拿张奶奶来举例,她人生的大半段光阴都是在苦痛中过来的。
退休后本该好好享受清福,但是她的心态和做事习惯破坏了一切。
什么都不愿意扔,也极其不信任他人,伤了关爱她的家人和朋友,现在一直孤孤单单的。
总而言之,任何东西都不愿意扔的人,命运不会太好,这不是迷信。
纳兰性德写了一首悼亡词,真挚而感人,不输苏轼的《江城子》
01
前言
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所以在暮春里,在春将尽夏未至的暮春,选择读一本好书,读一首小词,便是对心灵最大的慰藉,也是自身最好的修炼。
我最近在读的,是纳兰词,今天分享一首纳兰的悼亡词——《金缕曲》。
对于纳兰性德,我更喜欢称呼他为,容若,不为别的,只为一种意境,如纳兰词一般美而凄婉的意境。这首《金缕曲》,不仅有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还带着纳兰真挚的情感,值得一读。
它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农历五月三十日,时值卢氏去世三周年忌日,纳兰再一次在悲痛中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卢氏,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02
词与写作背景
金缕曲
作者:纳兰性德 (清)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背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19岁的纳兰性德与17岁的卢氏成婚。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从中可以知道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从四德的标准淑女。
纳兰性德成婚3年后,妻子卢氏因难产而亡,年仅21岁。生离的无奈已令词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别就更令其肠断了,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还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
译文: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
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03
赏析
整首词读来,纳兰悼亡妻子的悲痛,依旧能够触动我们的心扉。
上片纳兰还沉浸在回忆与幻想中,在微寒的葬花时节,有雨滴落台阶上,在空旷的院子里发出沉闷而清晰的声响,妻子的种种,无比清晰的浮上心头。也正是因为有这番细细的思量,他才惊觉:妻子这一去,不觉已有三年。他想象着妻子的逝去,只是春睡一梦而已;想象着妻子的逝去,只是不愿意留念人间。本是天上的谪仙,故而才觉人间无味,才会抛弃了钗钿之约,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年年犹得向郎圆”,也正是亡妻的暗示。
下片里其实也依旧还存在幻想,设想能与亡妻通信往来,能知道她的近况。而自己呢,害怕睹物思人竟然不敢再弹“湘琴”,惟愿来生,再做知己。想到此生的人鬼殊途,又担心来生还会如此命薄缘悭。结尾一句“清泪尽,纸灰起”,是回到了现实,也是情难自禁的无奈:一梦三年,不得不面对的,是你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唯有风中的纸灰,随风带去我对你的思念与不舍。
词的意境是凄美的,空阶与葬花,魂梦杳与钗钿约,湘弦重理与月零风里,清泪尽与纸灰起,我们能想象到的,是花间凋零的暮春,伤感的纳兰独坐台阶前,无语凝噎,在祭奠自己的妻子。
整首词在结构上,也是极美的。从空阶滴雨,暮春葬花,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不得不燃纸落泪祭奠。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再做知己,续今世之缘。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成了这首难得一见的悼亡词。
04
结尾
据记载,纳兰在卢氏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由此可见,纳兰不但把卢氏当成了自己的贤内助,更是把她视为知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观念。这也是纳兰至今仍能被我们所惦记的原因——他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别有根芽”。
世人评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在这首词,也可见一斑,纳兰情的深与真,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柳月青与诗词
【命薄缘悭—命薄缘悭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