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中的"咄",不读duó,正确读音是什么?
古人云:"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读音易错的字,它们就像是藏在字海中的"小陷阱",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耳熟能详却常被误读的字——"咄"。
"咄咄逼人"这个成语中的"咄"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您知道吗?很多人习惯将它读作"duó",这其实是个常见的误区。
那么,"咄"字的正确读音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走进汉字的奥妙世界,揭开"咄"字的神秘面纱。
要了解一个汉字,首先要追溯它的源头。"咄"字的演变历程颇为有趣:
1. 甲骨文:尚未发现
2. 金文:尚未发现
3. 小篆:由"口"和"吐"两部分组成,"吐"字上面是"土",下面是"人"
4. 楷书:沿袭小篆的结构,更加规整化,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咄"字
从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咄"字的构成与发声和人的动作有关,这为我们理解它的含义提供了线索。
"咄"字的本义是指突然发出的喊声或叱责声。它常用于表示厉声呵斥或突然喝止。
组词:
-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 咄嗟:形容时间短暂,一瞬间
- 咄咄怪事:形容事情非常奇怪
例句:
1. 他一进门就咄咄逼人,让大家都感到不快。
2. 咄嗟之间,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3. 这真是咄咄怪事,居然有人半夜敲门送礼!
在古诗词中,"咄"字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突如其来的感慨。让我们看看杜甫的《咄咄》:
```
咄咄何多事,关心不废时。
棠阴避雨处,鸠妇伴雌雄。
```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写于晚年漂泊时期,诗人以"咄咄"开篇,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自身处境的无奈。
"咄咄"一词在此既表示叹息,又暗含对现实的批评,充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咄"字的正确读音是:duō(第一声)
同音字:多、哆、躲
部首:口
结构:左右结构
"咄"字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直接的呵斥或叱责往往被视为不得体的行为。
"咄咄逼人"这个成语正是对这种行为的形象描述和委婉批评。
在现代社会,"咄咄逼人"的行为方式常常与职场霸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反思这一词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应当保持谦和有礼的态度,避免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印象。
探索"咄"字的奥秘,让我们见微知著,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正如"咄"字本身所蕴含的突然性和力量感,汉字文化也时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启发。
让我们铭记"咄咄逼人"的教训,在生活中保持谦逊和善,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和世界。
毕竟,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柔和的态度赢得尊重与认同。
差点撞上!美:咄咄逼人 俄:你挡路
【文/观察者网 邓睿侃】美国海军发布视频指责俄罗斯海军军舰违规航行,却遭俄罗斯国防部果断反驳,称该视频正是美军驱逐舰违规的铁证。
当地时间1月10日,美国海军第五舰队 (United States Fifth Fleet)在推特发布两则视频,称该国“法拉古特”号(Farragut)驱逐舰9日在北阿拉伯海域执行任务时,被一艘俄罗斯海军军舰“咄咄逼人”地靠近。
视频中可以看到,双方逐渐靠近,几乎碰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0道称,两船最近时间隔仅有180英尺(约55米)。
视频截图 美军拍摄视角
美国《海军时报(Navy Times)》报道称,“法拉古特”号随后向俄罗斯军舰发出了碰撞危险信号,要求其按照“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改变航线。
美国第五舰队事后描述,俄罗斯军舰“一开始无视了信号”,但最终还是改变航线,驶离了“法拉古特”号。
俄罗斯舰艇开始改变航线 视频截图
“虽然俄罗斯船只改变了航线,但之前采取侵略性地做法已经违反了国际规则,增加了船只碰撞的风险。”美国第五舰队在官方声明中说道。
然而,此番言论立刻遭到俄罗斯方面反驳。据“今日俄罗斯(RT)”10道,俄罗斯国防部对此事予以否认,并称美方言论“有违事实”,是美国船只违反了国际规则。
同时,俄罗斯国防部指责美国船员的行为“不专业”,违反国际海事条例,驾驶“法拉古特”号横穿俄罗斯船只的航道,迫使俄罗斯船只作出避让。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国防部称,美国海军在推特上发布的视频,反而让其违规行为“证据确凿”,“其中一段视频显示,两艘舰船逐渐靠近,俄罗斯船只在美国船只右侧航行,没有进行任何危险操作。”
俄罗斯舰艇在美国驱逐舰右侧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二章第十五条-交叉相遇局面指出,当两艘机动船交叉相遇致有构成碰撞危险时,有他船在本船右舷的船舶应给他船让路,如当时环境许可,还应避免横越他船的前方。
俄罗斯国防部就是用此条规则,回击了美国海军的指责。
美国防部高官称中国在南海“咄咄逼人”,到底是什么?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郭媛丹】美国国防部印太事务助理部长伊莱·拉特纳26日称,中国在南海“咄咄逼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迟早会引发“重大”或“”,这是继美国参联会米利之后,美国国防部官员又一次类似表态。27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美国正在试图重新定义“咄咄逼人”这个词的含义,但恰恰是美国才需要充分认识这样做的风险;美国企图制造出一种假象,即“中国以个体与美国及其盟友这个群体对立”;美国口中的规则与强权逻辑和盟友关系相伴相生,这种强权逻辑就是使本来应该中立客观和普遍适用的规则,演化成为美国的制度霸权。
拉特纳是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南海年度会议上发表上述言辞的,他声称,最近几个月,中国军机和军舰拦截在印太地区美国及其盟友军机和军舰的次数大幅度攀升。他还称,中国的“不安全”和“非专业化”的操作不仅对美国,也对美国的地区盟友造成影响。在同一场合,美国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副助理国务卿朴正则声称,“中国对其他南海声索国和其他在该地区合法活动的国家的挑衅行为有明显且上升的趋势”。
媒体没有提及拉特纳口中“咄咄逼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究竟是什么。但美国媒体引用澳大利亚国防部的表态称“澳军机在南海被中国军机拦截”,却没有提及中国国防部对此事的声明,即“澳大利亚军机不顾中方反复警告,连续逼近中国西沙领空的事实”。此外,美国媒体引述另一个案例是,美“本福德”号导弹驱逐舰7月13日进入南海海域时,中国南部“立即组织海空力量进行了拦截和驱赶,但根本没有提及“本福德”号非法闯入中国西沙领海的事实。
在美国看来,中国舰机是否“咄咄逼人”似乎全部应由美方“定义”。2022年3月份,美国太平洋部空军威尔斯巴赫公开表示,美国F-35战斗机最近在东海与歼-20进行了相对接近的接触,“歼-20所属的指挥和控制体系让我们印象深刻”。当时美国并没有炒作歼-20“不负责任”或者“咄咄逼人”,因此没有成为此次媒体引用的例证。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PI)胡波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F-35和歼-20战斗机相遇事发地点在东海,这可以判定事发背景是美军正在进行模拟攻击训练或者演习针对中国实施的针对性课目,“看似对歼-20的表现、指挥和控制体系进行了肯定,但本质上是在炫耀美军在东海有很强的态势感知能力。”胡波同时认为,必定也对美军行动有详细掌握,只是没有对外披露。
另外一个公开例子是2018年9月30日,美国导弹驱逐舰“迪凯特”号驶入中国南沙群岛靠近南薰礁和赤瓜礁海域内航行,和中国海军170舰在南海发生对峙,两军舰最近距离只有41米。对此,美国海军指责中国海军的行动是“不安全和不专业的”,几乎导致了一次碰撞。中国国防部新闻吴谦则回应称,美国海军“迪凯特”号导弹驱逐舰擅自进入中国南海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中国海军170舰迅即行动,依法依规对美舰进行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一位匿名人士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两艘大型舰艇在海上相距只有40米,属于危险接近,在当时情况下可以分析,中方舰艇无法掌握美方意图,只能被迫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美方对中方主权的挑衅和侵犯,“无论是按照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还是海上意外相遇规则,本着友好原则双方应该通报意图,但美军没有很好遵守,万里迢迢跑到中国家门口 ‘舞枪弄棒’,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如果美国不以此为教训,依旧恣意妄为实施霸权行为,无论是海上还是空中类似的危险接近还会发生,甚至不排除擦枪走火。美国人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挑衅中国,否则的话只会自食其果。”
军事专家张学峰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确实正在试图重新定义“咄咄逼人”这个词的含义,美国及其盟友在中国家门口找事、生事,中方只是做出最低限度反应,却被反诬“咄咄逼人”,“如果中国对一些国家抵近侦察的舰机进行正常的跟监驱离就是咄咄逼人,那么美国频繁派出军舰,穿越中国西沙领海,算不算咄咄逼人?澳大利亚、加拿大派出军机,不远万里飞到中国东海和南海上空进行侦察算不算咄咄逼人?美国侦察机几乎每天都会在中国东南沿海抵近侦察飞行算不算咄咄逼人?美国的航母打击群在距离中国几百海里的范围内大搞军事演习,算不算咄咄逼人?”
张学峰认为,美国永远不要幻想,当他们的舰机出现在中国领海、领空附近,甚至穿越中国领海时,中国还要想办法确保他们不被“惊扰”。恰恰是美国要充分认识到这样做的风险,而一旦风险发生,美国也休想把“重大”嫁祸于中国。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丁铎博士2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揭露美国频频制造中国在南海“”的,他表示,“在大国地缘竞争的背景下,美国将大国竞争的舞台锁定印太,只要中国崛起的势头没有被打断,美国就绝对不会放弃介入南海问题,以南海问题为抓手对华进行打压和抹黑。”
丁铎说,“美国官员最近频繁的表态显示出一种‘集体意志’,美国企图制造出一种假象,即‘中国以个体与美国及其盟友这个群体对立’。这与美国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在美国的语境中,‘基于规则的秩序’不是基于国际法普遍效力来源的基本理论,也不是根植于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和国际关系的化。美国口中的规则与强权逻辑和盟友关系相伴相生。这种强权逻辑就是使本来应该中立客观和普遍适用的规则,演化成为美国的制度霸权。同时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关系,又为美国借所谓的‘规则’‘秩序’压制异己、打压中国披上了一件‘集体意志’的外衣。”
【咄咄逼人;咄咄鄙人的拼音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