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② “和而不同”咋翻译?20词了解传统文化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化干戈为玉帛”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继续向大家亮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英译】Trigrams and Component Lines
【释义】“卦”是由“—”和“- -”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的“—”为“阳爻”,“- -”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每六“爻”合成一卦,可得“六十四卦”。“卦爻”的产生与占筮有关。古人通过分取蓍草,演算其变化之数,从而确定卦爻,以预测吉凶。后人为卦爻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并用以理解和阐发包括人事在内的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及其法则。
【英译】Family-state / Country
【释义】古代指诸侯和大夫的领地。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国家”是“国”与“家”的合称。在古代中国,家庭、家族、国家都是依据血缘、宗法关系构建起来的,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同构”。后演变指一国的全部疆域。近代以来,“国家”又指由一定疆域、和政权机构共同构成的实体。
【英译】Guoti
【释义】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辅佐国君的重要大臣。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国家犹如人的身体,而辅佐国君的大臣犹如这个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指国家的法令制度。其三,指国家的体统或尊严。
【英译】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Falling Short.
【释义】事物超过一定的标准和没有达到标准同样是不好的。儒家以礼作为个人言语行事及其与天地万物关系的标准,并根据礼的要求判断言行的“过”或“不及”。孔子分别用“过”与“不及”评价自己的两位学生,认为二者在未能达到礼的要求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如果能够按照礼的要求达到无过、无不及的中道,即具备了“中庸”的美德。
【英译】Within the Four Seas
【释义】“四海之内”,即古代中国疆域以内。古人认为中国的疆域四周环海,各依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四海”。“海内”即指“四海”所环绕的疆土。它隐含着古人以海为界的国土意识,是农耕文明的反映。
【英译】Outside the Four Seas / Overseas
【释义】“四海之外”,指古代中国疆域之外、国外,也指边远地区。古人认为中国疆域四周环海,各依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四海”,所以称中国以外的地方为海外。其中隐含着古人以海为界的国土意识。它体现出古人以自我中心而又具开放性的空间感,及其对于境外遥远地方的向往。
【英译】Harmony But Not Uniformity
【释义】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同”与“和”是对待、安顿社会群体的两种态度。“同”指对事物差异性的抹杀,“和”则意味着对事物差异性的保存与尊重。不同的事物彼此间相互辅助、补充,才能组成一个充满生机、富于创造性的和谐整体。
【英译】Have Ample Virtue and Carry AllThings
【释义】以宽厚的德性承载天下万物。多指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或他人。古人认为,大地的形势和特质是宽厚和顺的,它承载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君子取法于“地”,要像大地一样,以博大宽厚的道德容纳万物和他人,包含了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追求。这是中国人参照大地山川状貌和特质树立的理政和为人处事的理念和理想。它和“自强不息”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
【英译】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 /Turn War into Peace
【释义】消除仇怨,变为和平,变冲突为友好。“干”“戈”是用于防御和进攻的两种武器,借指、武力冲突;“玉”“帛”指圭、璋等玉器和束帛,是古代诸侯会盟、诸侯与天子朝聘时互赠的礼物,后来用于表示和平共处之意。它反映了华夏民族自古崇尚和平、愿意化解暴力冲突的美好期待。
【英译】Magically Natural, OverlyCrafted
【释义】品评文学艺术作品风格自然与否的术语。“化工”指作品的工巧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画工”则是指作品的工巧由刻意雕琢而成,技巧虽高明,但缺乏自然韵味。“化工”是艺术家的作品,“画工”可以说是匠人的作品。这个评价标准,由明代李贽《杂说》提出,与他所提倡的写文章要有真情、真心是一致的。从文化渊源上来说,“画工”与“化工”的区分,其实来自道家的纯任自然、弃绝机巧的思想。明代文士大都倡导文艺放任天然,否定雕琢模仿的创作立场。
【英译】Dao of Painting
【释义】即“绘画之道”。有广狭二义:狭义指绘画的各种技法;广义则指画作中蕴含的文化理念、人格精神、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是“道”与“技”的完美融合。“道”决定画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艺术法则和美学风格;画是“道”的具体表象,寄托了画家的文化理念、人格精神、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故道以画显,画因道而获得提升。杰出的画家追求技进乎道、艺与道合。画道,不仅包含了宇宙自然之道,而且折射了社会人生之道,彰显出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
【英译】Adding Pupils to the Eyes of aPainted Dragon / Rendering the Final Touch
【释义】比喻文学艺术创作中在紧要处着墨或写出关键性的词句,以创造出最奇妙的神韵和意境来。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最好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最容易表露一个人内心的善良和丑恶。东晋顾恺之画人物,曾数年不肯轻易下笔点睛。他强调人物传神之关键在于画出眼神。南朝画家张僧繇(y1o)绘画技术高超,传说他曾为画好的龙点上眼珠,龙即刻腾空而去。故后世用“画龙点睛”强调文学艺术创作中应抓住要诀,使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英译】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释义】不需言说而彼此心领神会。一般是指志趣、性情投合的朋友心意相通,能够互相理解和欣赏。特指自然美欣赏和文艺作品审美中主客体交融的境界。作者创作出美的意境,而欣赏者心领神会,感受到心与物高度融合及心心相印带来的快乐与慰藉。
【英译】Chaos
【释义】“浑沌”又作“混沌”,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天地分化形成以前宇宙浑然一体的状态。常以未分化之“气”言之。天地万物皆由“浑沌”分化演变而成。其二,特指《庄子》一则寓言中的之帝。之帝浑沌无七窍,被南海之帝儵(shū)和北海之帝忽凿开七窍而亡。庄子以此形象寓指人无知无识、无善恶彼我之分,与整个世界浑然一体的状态。
【英译】Literary Flexibility
【释义】指诗文创作在遵守规矩法度的同时,又不可死守规矩法度,要有所变化和创新。与拘泥于前人格套、不知变通的“死法”相对立。使作品具备活法的途径,是善于学习前人,在广泛涉猎、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拘泥、不胶着,从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美感出发,使作品的文法、语言呈现崭新的意义。宋代文论家们受到了圆转灵活的禅风影响,在诗文领域倡导活法,使之成为诗文创作的重要原则。
【英译】Universal Love
【释义】无差等地相互关爱。“兼爱”一说是墨家的基本主张,它所针对的是儒家所提出的爱有差等原则。“兼爱”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像爱自己的家人、国人一样爱别人的家人、爱别国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彼此相爱。这种相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上下的,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爱。如果做到兼相爱,就能够避免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侵害,进而实现互利。
【英译】Sitting with Clothes Unbuttonedand Legs Stretching Out
【释义】原指绘画时全神贯注的样子,引申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而进入一种自由任放的精神状态。《庄子•田子方》讲述了一位画师纯任本性、解衣叉腿恣意作画的情形。解衣,敞开胸襟,露出胳膊;盘礴,分开双腿,随意坐着,意谓全神贯注于作画。这一术语揭示了率性不拘、自由无待的精神状态是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条件,对于后世书画理论影响很大。
【英译】Capital of a Country
【释义】国都,天子处理政事及所居的城邑。“京”本指高大的山冈、土丘,引申为“大”。“师”即“众”,指人口众多。称天子处理政事及所居的地方为“京”或“京师”,是表明天子都城的规模宏大,也是对天子的尊崇。
【英译】To Govern and Help the People
【释义】治理世事,救助百姓。“经世济民”的略语。“经世”即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之有条理;“济民”即帮助百姓,使之远离困境。“经济”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治学立世的目标和准则之所在,体现了他们学以致用、贡献国家、造福百姓的务实、民本精神。近代以降,“经济”转指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活动等。
【英译】Study of Ancient Classics ShouldMeet Present Needs.
【释义】学术要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发挥实际效用。“经世”即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致用”即发挥实际效用。17 世纪初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李颙等人倡导学术研究要关注现实,通过解释古代典籍,阐发自己的社会见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增进国家治理、民生安定、社会改良。这一思想强调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的现实担当,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效、务实的思想特点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学一点“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二千多年前,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却并不盲从苟同,小人则表面上看完全一致,实际上与别人面和心不和。“和而不同”思想,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不仅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的深刻哲理,值得我们用心感悟。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解析“和而不同”,“不同”,是指客观世界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就是各种不同事物在矛盾斗争中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和而不同”,生动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的道理。
和而不同,要求尊重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与各种不同的人友好相处。世界是多样化的,各种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既在矛盾斗争中互相转化,又在矛盾斗争中交融共存。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国家,都应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在战友之间,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更应该相互尊重,坦诚相见,和谐相处。任何一个地方和单位,都有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人各有长短。要懂得尊重别人,坦诚友善待人,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既尊重别人的优长,也理解和宽容别人的不足,发现有问题应善意地提醒帮助别人。人总是喜欢善待和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鄙视和仇视自己的人。战友相处,要有诚意善意,不能有妒意恶意,有误会有不开心要及时化解。
和而不同,不是没有是非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在尊重别人、和谐相处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性格特点,保留个人的正确意见看法,特别是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时,应开展积极的思想交锋。战友之间、上下之间,有不同意见的争论碰撞、是非对错的分辨取舍,是很正常的事。通过讨论、思想交锋,既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还可以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不能为了顾及面子、消极维护团结,有话不直说,正确意见不敢坚持。一个集体特别是一个班子内,如果只有随声附和、一种声音,就会死气沉沉,不可能充满生机活力。很多集体“闯红灯”的错误决定,就是由于只有“和”,没有“不同”,少了一点不同意见的坚持。
同而不和的思想行为之所以不足取,一是因为强求完全相同,不尊重别人的个性特点和不同意见,违背了多样化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二是因为事实上是有所不同的,却硬要说成是完全相同,这是明摆着的说假话,丧失了诚信;三是因为当面附和说完全同意,背后又去说闲话、搞小动作,这不仅违反组织生活原则,而且违背了做人的道德。有不同意见,当面说、会上说,会后按集体议定的意见办,背后不说二话,这是君子风范;当面说得好,背后乱放炮,这就是一种小人行为。
我们要做“和而不同”的君子,不做“同而不和”的小人!
【和而不同的意思【和而不同含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