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红色品德
2018年3月10日,总在十三届全国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朱德就是这么一位讲政德的光辉典范。他的一生可谓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其崇高的人格风范最后浓缩为一个“德”字。
朱德无论在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信念坚定、一心为民、廉洁自律,锤炼道德修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因其高尚品德而广受敬重。
明大德
朱德早年当过滇军的少将旅长,后来为了理想信仰义无反顾地抛弃高官厚禄投身。南昌失败后,许多经不起考验的官兵相继离队,可谓大浪淘沙。朱德则留了下来,与陈毅一起了“赣南三整”,保存了这支队伍的火种。他在天心圩整顿时说:“们,要的跟我走,不的可以回家!不勉强!”“只要保存实力,就有办法。”朱德这种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使大家深受鼓舞,他也逐渐成为这支的公认领袖。
长征途中,由于张国焘分裂的行径,朱德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与张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顾全大局,始终维护的团结。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卓木碉高级干部会议,攻击党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公然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张国焘多次要朱德表明态度,反对北上,并隔绝其和毛的一切联系。
朱德明确表示:你这种做法我不赞成,我们不能反对,要接受。并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天下是一家。中国工农在党统一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和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内部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的关系。
经过朱德的耐心劝导,不仅一方面军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而且四方面军的一些也被朱德平易近人的作风和以理服人的态度所打动,表示悔意。基于朱德在党内和军内的声望,张国焘拿他没办法,最后也不得不放弃“临时”跟着一起北上。
三大主力会师后,朱德及时向党和毛汇报了他同张国焘斗争的经过。毛听后非常感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对朱德一生思想品德所作的精准概括。
守公德
朱德在担任红四军军长时,已年过40,他既是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帅,在生活中又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在井冈山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朱德如果要大家做什么事,都会先和下级商量;他从不争功,每次战斗总是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冲锋陷阵。
他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和蔼、慈祥,没有一点官架子。陈毅在1929年写给的报告中说道:“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个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
他还爱兵如子,时常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在里面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据杨得志回忆:“朱德军长平时对人很好,有说有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骂过人,什么也难不着他,我们都把他当父母看待。”可见,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些年轻战士都把宽厚的朱德视为自己的慈父。长征途中,他身为总,更是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仅有的口粮让给伤病员吃。
1937年9月27日,他在给亲人的家书中说:“我为了保持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办法非此不可。”当得知老家的生母和养母都已80多岁,生活非常艰难,只好给同学戴与龄写信求援:“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请求速寄家中,并申明“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
朱德自始至终都把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生活上克勤克俭、清正廉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强调:“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所以,毛评价朱德是“的光荣”。
严私德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曾多次尖锐地批评一些干部居功自傲的行为。他本人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却总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处处将一切功劳都归于党、归于毛、归于战友、归于广大群众,把自己看作的公仆、一个普通的员。
1949年底,他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有几十位乡亲一起走出大巴山,来到重庆,准备去北京看望他,也就是想投奔他。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告诉重庆的: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尽快回去劳动生产,一个也不要来,一个也不要见。后来,贺龙替朱德接待了这批乡亲,又把他们送回了老家。
当然朱德也不是不近人情,为了报答家人支持他读书和的恩情,决定让家族每户送一个小孩来北京求学。后来共有十几个孩子来京住在他的家中,朱德用自己的工资供他们读书,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1951年朱德65岁寿辰,仪陇又派人到北京看望他,这次见着了。看望之余,他们还代表家乡父老乡亲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把县城迁到朱德的出生地马鞍场,二是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朱德听了赶紧说:“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那些为了的才称得上英雄。”在他的坚持下,仪陇县城没有搬,县名也没有改。
1960年3月朱德终于回到了老家,但他得知当地要为他建一个“朱德旧居陈列馆”后,他不同意,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后来改成了一所学校。用他的话就是“要让更多的娃娃有书读”。
朱德的女儿朱敏命途多舛,特别是二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俘虏,在集中营遭受非人迫害,却奇迹般活了下来。朱德对她虽心存愧疚,却公私分明。从参加工作之后,朱敏便离开了父亲居住的中南海,住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朱德的家教很严,要求他的后代做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接“官”。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各自在普通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在报考云南讲武堂的时候改名为朱德。正所谓人如其名,朱是赤、红的意思,德是品德的意思。朱德的德行与日月同辉,他的名字也被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解读为“红色的品德”。
(选自《新湘评论》)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本周热文 ▼
什么是道德?3则小故事道尽冷暖,给小孩启蒙正合适
“德”是我们华夏儿女几千年来推崇的一件事情,没有道德是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更加不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对于那些道德典故你们知道的有多少呢?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的小故事,咱们往下看。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
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今天关于道德的分享就结束了,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道德的故事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这几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一: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二: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三: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品德故事;品德故事读后感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