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人都能读懂古文:曹操两篇《短歌行》精细&精美的讲解
前言:《短歌行二首》,是东汉末年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今天发布的是曹操的两篇《短歌行》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这种古文解读虽然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会尽量一天更新一篇。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短歌行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一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对:面对、朝着,动词。
2、当:应当、应该,助动词,相当于should。
3、歌:歌唱、唱歌,动词。
4、几:几个、多少,形容词。
5、何:什么,名词。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着醇厚的美酒,应当放声歌一曲,人这一生有几多岁月,又所为何事。
7、譬:比如、例如,动词。
8、如:好像、如同,动词。
9、譬如:动词近义词连用。
10、朝露:早晨的露水。
11、去:过去了的,形容词。
12、苦:很、非常,程度副词。
1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如仿若那清晨的露水,已经逝去的日子实在是太多啦。
14、慨:感叹、叹息,动词。
15、慷:情绪激昂的,形容词。
16、忧:担忧、发愁,动词。
17、思:悲伤、哀愁,动词。
18、忧思:动词近义词连用。
19、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感叹的时候就应当以情绪激昂的方式进行,忧愁和悲伤总是让人难以忘却。
20、何:什么,名词性疑问词。
21、以:助动词,表示目的。
22、解:解除,消解,动词。
23、唯:只、但,副词。
24、杜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用来指酒。
2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什么可以用来解除忧愁呢?只有那美酒杜康了。
第二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青:蓝色的、或浅蓝色的,形容词。青青:叠字形容词,此处未必就是语义的加深。
2、子:你的,第三人称代词。
3、衿:古代衣服的交领、衣领,名词。
4、悠:悠长的、漫长的,形容词。悠悠:忧思不断的,叠字形容词。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沉:深沉地、沉重地,副词。
7、吟:吟咏、诵读,动词。
8、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为了你的缘故,至今仍在深沉地吟咏。
9、呦(yōu)呦:拟声词,模拟鹿的叫声。
10、鹿:名词,而且是复数名词,指的是成群的鹿,而不是一只鹿。
11、鸣:鸣叫,不及物动词。
12、之:表示所属关系。
13、苹:青蒿,不可数名词。
14、嘉:美好的、美善的,形容词。
15、宾: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名词。
16、鼓:弹奏、弹拉,动词。
17、瑟:拨弦乐器,名词。
18、吹:吹奏,动词。
19、笙:簧管乐器,名词。
20、鼓:鼓吹,动词。
21、簧:竽,吹奏乐器,形似笙,名词。
22、承:(双手)捧着,动词。
23、筐:筐子,方形竹器。
2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远处传来呦呦的鹿鸣之声,那是成群的鹿儿正在野外吃青蒿。我的厅堂之上有很多美好的宾客,大家坐在一起欢乐地宴饮,乐人们在一旁鼓瑟吹笙真好听。曹操在这一阕中引用《诗经》中的这两句,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好客之道,以此来延揽人才。
第三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掇(duō):摘取、拾取,动词。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亮如皎月一般,何时才能摘取下来呢?这句是以明月来比如人才,以无法摘取明月来比喻无法得到人才。
3、断:断开、中断,动词。
4、绝:断绝,动词。
5、断绝:动词近义词连用。
6、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愁从中而来,无法断绝。指的是无法摘取明月的忧愁,其实也就是没有得到人才的忧愁。
7、越:穿过、越过,动词。
8、陌:东西向田间,名词。
9、度:度过、越过,动词。
10、阡(qiān):南北向的,名词。
11、枉:屈就、屈尊,用于别人,含敬意,助动词。
12、用:出力、效命,动词。因为“枉”是用于对方的,所以,这里的动词“用”的主语肯定得是“对方”,也就是曹操所请求的人才,而不是曹操自己,所以,在“用”字众多的语义之中选择,只有“出力、效命”这一语义是合适的,符合逻辑的。
13、相:相互,副词。
14、存:保存、保全,动词。
1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如果知道何处有人才,宁愿度过千山万水前去访求,希望你能屈尊效命,让我们在乱世之中相互保全。
16、契:相合、相投,动词。
17、阔:离别、分别,动词。
18、契阔:动词反义词连用。
19、谈:谈论、讨论,动词。
20、讌:通“宴”,饮宴、聚会,动词。
21、念:惦记、怀念,动词。
22、恩:恩惠、好处,名词。
23、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不管是相聚,还是分别,大家在一起高谈阔论,燕饮聚会,分别之后,大家也会记住我往日对你们的恩惠。
第四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乌鹊:指的应该就是乌鸦。
2、月明星稀:明月非常明亮的时候,在其光芒的压制之下,天上的星星就会显得非常稀少。这是曹操以明月自我比喻,把其他的诸侯比作星星,意思就是说,在他的压制之下,其他诸侯都显得不咋地,与其投奔他人,不如投奔他曹操。
3、乌鹊南飞:因为曹操是在中国北方,南方被孙权和刘备占领,所以,乌鹊南飞是比喻投奔孙权和刘备等其他诸侯。
4、匝:周、圈,环绕一周叫一匝,名词。
5、依:依靠、依仗、依赖,动词。
6、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着大树连飞三圈,又能有哪个树枝可以依靠呢?曹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才跑到南方去之后,再三寻找,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诸侯。
7、厌(yā):压制、抑制,名词。
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挡不住更高的山,大海拦不住更深的海。这句话中,曹操是以高山和大海自我比喻,因为自己是高山,所以不会压制比自己更高的山,因为自己是大海,所以,自己不会去压制比自己更深的大海。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是人才,相互之间会惺惺相惜,更懂得相互尊重,能够让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发挥他们的才能。
8、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名词。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篇章总结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曹操表达的就是自己求贤若渴的胸怀,希望天下的人才都来投靠自己,而不要去投靠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等人。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第一阕: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1、西伯昌: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殷商时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西伯即西霸,亦即,西方诸侯的首领。
2、周西伯昌,这句写的有点另类,曹操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和后面两阕中的“齐桓之功”和“晋文亦霸”之中的“齐”和“晋”相对应,虽然表达有点不通顺,但是,也没办法了。下一句“怀此圣德”,这句如果是我来写的话,最起码也要写成“圣德有怀”。
3、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把天下分成三份,西伯姬昌就要占有两份了。这是以姬昌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但是不称王,继续顺从商纣王,来比喻自己虽然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但是不会称帝的美好行为。
4、修:整治、准备,动词。
5、奉:进献、进贡,动词。
6、修奉:动词近义词连用。
7、贡:贡品、贡献的物品,名词。
8、献:进献的物品,名词。
9、贡献:名词近义词连用。
10、节:操守、节操,名词。
11、坠:丧失、败坏,动词。
12、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整治和进献贡品,没有丧失做臣子的操守。
13、崇侯:崇国是殷商在西方的重要属国,对殷商非常忠诚,首领崇侯在武丁时多次配合王师出征。
14、谗:说别人的坏话,动词。
15、是:助动词,表示肯定。
16、以:助动词,表示结果。
17、拘:拘留、拘禁,动词。
18、系:拘囚、囚禁,绑起来,动词。
19、拘系:动词近义词连用。
20、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崇国的国君向商纣王进谗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这种说法都是武王伐纣成功之后的说辞,其实,用最基本的逻辑去推理都会发现,一点谗言也没有,完全是实话实说,姬昌就是在暗中从事推翻殷商的事业。这两句既是用典,也是在影射现实,是在暗示他觉察出汉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21、后:后来,时间副词。
22、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23、赦:宽免罪过、赦免,动词。
24、原:宽恕、赦免,动词。
25、赦原:动词近义词连用。
26、专:独占的、独用的,形容词。
27、征:征伐、发兵讨伐,名词。
28、得:得到、获得,动词。
29、称:称道、赞扬,动词。
30、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后来被赦免,赐给了他斧和钺,得到了使用独占的征伐权力,被孔子所赞美。
31、达:到达,动词。
32、及:达到,动词。
33、达及:动词近义词连用。
34、犹:仍然、还,副词。
35、奉:侍奉、侍候,动词。
36、事:侍奉、供奉,动词。
37、奉事:动词近义词连用。
38、论:陈述,动词。
39、叙:述说,动词。
40、论叙:动词近义词连用。
41、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因为已经有了很高的品德和行为,所以,仍然侍奉殷商,述说殷商的美好。
第二阕: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1、齐桓:指的是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就是看重“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2、功:功劳、功绩,名词。
3、为:变成、成为,动词。
4、霸:霸主,诸侯之长,名词。
5、道:方式、方法,名词。
6、合会和、会聚,动词。
7、一:整体地、前面地,副词。
8、匡:拯救,动词。
9、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齐桓公的功绩是成为霸主的方式。他九次会和天下诸侯,全面拯救天下苍生。但是,他拯救天下苍生的方式并不是依靠士兵和战车。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前650),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一匡天下”。
10、正:正直的、正派的,形容词。
11、谲(jué):诡诈的、狡诈的,形容词。
12、传:流传、传颂,动词。
13、称:称道、称颂,动词。
14、并:一起、同时,副词。
15、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16、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正直而不诡诈,他的德行被传颂和称道。孔子曾经感叹他,而且还一起称颂了管仲,到孔子时还在感受着他的恩惠。
17、赐:赏赐,动词。
18、与:赐予、给予,动词。
19、赐与:动词近义词连用。
20、胙(zuò):祭祀用的肉,名词。
21、下拜:降于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此为当时臣对君之礼,后来泛指跪下而拜。
22、尔:如此、这样,名词。
23、天威:天子的威严。
24、颜:面容、脸色,名词。
25、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此处用作形容词,非常进的,形容词。
26、尺:一尺为十寸,此处也是用作形容词,短小的、狭小的,形容词。
27、咫尺: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28、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周天子赐给齐桓公宗庙祭祀用的肉,并下令说不用下拜。齐桓公小白不敢这样,天子的威严就如同在自己脸前一样近。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第三阕: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1、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六十二岁时由秦送回即位。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2、亦:也,副词。
3、霸:称霸,动词。
4、躬:亲自、亲身,副词。
5、天王:指周天子。
6、受:接受、承受,动词。
7、赐:(被)赐予,动词。
8、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9、瓒: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勺子,名词。
10、秬(jù):黑黍,古人视为嘉谷,名词。
11、鬯(chàng):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名词。
12、彤弓:红色的弓,周天子赐予有功诸侯之物。
13、卢弓:黑色弓。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黑色弓矢,以象征征伐之权。
14、矢:箭矢、箭头,名词。
15、矢千:即,千矢,表示数量的数量词修饰名词的时候,位于名词的后面。
16、虎贲(bēn):勇士、武士。
17、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晋文公也曾经称霸,亲自侍奉周天子,接受和被赏赐了玉圭、玉瓒、黑黍酿制的美酒、红色的弓、黑色的弓,还有三百名武士。这件事指的是,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18、威:威慑、震慑,动词。
19、服:使顺从、使顺服,动词。
20、威服:动词近义词连用。
21、师:众人,名词。
22、尊:敬重、推崇,动词。
23、亚:仅次于,动词。
24、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威慑众诸侯,并使他们顺从自己,受到众人的尊重。天下人都听说了,他的名声仅次于齐桓公。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五月十四日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25、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孟州西)。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26、诈:虚假地,副词。
27、纷:盛多地,副词。
28、葩(pā):华丽的、华美的,形容词。
29、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在河阳的会盟,假称周天子会参加,所以,他的名声一直非常美好。最后这句的解读非常奇怪,曹操这样写,可能是故意表示自己其实也是在“诈称周王”,没有称帝,但是,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篇章总结
与第一篇《短歌行》相比,曹操的这第二篇《短歌行》知名度不是很高。在这篇《短歌行》中,曹操列举了周文王姬昌、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这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再表明自己没有篡汉称帝的目的和用意,一再表示自己只会称霸而不会称帝,会一心一意、一如既往地侍奉汉室皇帝,做一个忠君爱民的好丞相。
《短歌行》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这两首。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短歌行》中“当”字的不当释义探究
柳振华 语文教学与考试
摘要:曹操《短歌行》的首句“对酒当歌”的“当”,教材释为“面对着”,可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毋吾以也”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为长者折枝”的释义却采用了“两可法”。教材这样注释明显存在着诗与文在文体上解读颠倒的混淆性,存在着很大的文体解读遮蔽性,无疑会导致学生对诗文文体解读特性的曲解。本文通过典型示例,析辩诗与文在文体注释上应有的区别,突出“两可法”在诗歌释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审美意蕴。
一、问题的提出
曹操《短歌行》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首篇,题目是《汉乐府旧题》,历来为后人所喜爱。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首句“对酒当歌”的“当”字的注释展开了争辩:有学生赞同教材对“当”的解释“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当也是‘对’的意思”。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当”释成“应当”最好,能表现曹操端着酒杯咏诗高歌的伟大形象,更符合他具有“天下为公”的英雄气概。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教材在“当”字注释上存在着诗文解读认知上的舛误造成的,实际上学生双方观点均有理有据,解释完全成立。
纵观《短歌行》的解读史,对“当”的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对酒当歌”的“当”是“面对着”。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解释“对酒当歌”:“以下三十一句诗文,皆从此四字生出。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或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短歌行》也采取了这种注释。还有一种认为“当”即“应当”,“歌”为“动词歌咏”。如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云“先言对酒必当歌咏”,认为曹操面对着美酒佳肴,想到贤才徘徊不来,故忧从中来,应当歌咏以抒愁怀,这才是曹操作为诗人和英雄于一身的自然之举。
对这两种解读,蔡厚示先生采用了“两可法”:“中国古典诗词往往有多义性,只要两说俱通,不妨并存。对着酒当着歌也好,对酒时必当歌咏也好,无非都是说有酒有歌,无须为了人生的短促而消沉颓丧罢了。”可为什么教材对“对酒当歌”的“当”在注释上没有采取“两可法”呢?笔者以为,这是编者的有意为之,支持“当”为“面对着”的注释,而没有意识到诗歌文体文本解读应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有趣的是,编者在对非诗歌的文体文本注释上却采取了这种“两可法”或“亦通法”。如高中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册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对孔子“问志”话语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给出了两种解释:“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因为。后一个‘以’同‘已’,是‘止’的意思。毋,不要。一说本句的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老了,)没有人用我了。这里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还有同单元的《齐桓晋文之事》,教材对“为长者折枝”给出了三种解释:“为长者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教材对诗歌和非诗歌文体文本的注释呈现出这样的区别,实际上是在这两种文体文本解读方面上体现出的颠倒性混淆,值得教材编者关注。
二、诗文注释之别
对于非诗文本的语词注释采取“两可法”或“亦通法”,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早年曾撰文《谈谈学习古代汉语》进行过驳斥:“最糟糕的是‘亦通论’,这等于说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随便选择哪一种解释都讲得通。……‘亦通论’绝对是荒谬的,因为古人实际上说出的话不可能有两可的意义。真理只有一个:甲说是则乙说必非,乙说是则甲说必非。”这说明,王力先生认为在对古文的注释上采取“亦通论”,不仅不能体悟到词意产生于语境的确切所指,而且对读者阅读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思维遮蔽。
但对于诗歌文本来说,采用“两可法”或“亦通论”进行注释倒可能使读者在阅读理解上获得较为神妙的体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说:“句法以两解更入三昧,诗以虚涵两义为见妙。”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也指出:“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袁先生为了说明对诗歌的注释应想到语词的多义性,还提出了语词的宣示义和启示义两个新概念。“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的有无。一个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两位学者在诗歌注释上都强调采用“两可法”,都看重读者在诗歌鉴赏过程中产生的奇妙审美情趣。
可能有人认为曹操写此诗时是在具体语境下运用某字,这个字一定有确切的所指,他不可能用一个未能精确表达其创作意旨含混复义的词。这只能说明此人是站在文本创作学的角度来争辩的,还没有在文本解读方面拥有阅读诗歌的鉴赏意识和高超能力。从文本解读来讲,与非诗文本语词注释要有尽可能确切的含义不同的是,诗的语言在语境的压力下能够同时激活数种各异的意义,从而使诗具有着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这是因为,在诗歌语言中“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意味着能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项陈述有多种意义,一个词可能有几种显然不同的意义;有几种意义彼此相关;有几种意义需要它们彼此相辅相成;也有几种意义或是结合起来,为了使这个词表达一种关系或者一个过程”。
三、“当”词两义的审美意蕴
把“当”注释为“面对着”或者“应当”,从诗歌文本阅读来讲会有着怎样不同的审美意蕴呢?笔者以为,把“当”解释为“对着”可以体现出曹操在歌宴中持有着对自己人生苦短及招贤难来的冷静思考;而把“当”解释为“应当”则歌咏了他对贤才到来和对未来抱负能够实现的深情期盼。这两种不同的审美意蕴内涵,皆能传达出曹操在此诗中所表现的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
现存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在内容上浑然一体,教材选入的是第一首诗。第二首驳斥人们说他“有不逊之志”的言论,表明了自己并无夺取汉室的野心,抒发了他平定四方,统一天下的抱负。第一首诗则表达了他欲贤才归依自己,要像周文王那样忠心服侍汉朝的决心。由此看来,曹操之所以写《短歌行》二首诗,无疑是为了澄清非议,好赢得贤才的支持来辅佐自己。可在对人才的归附和作用上,曹操有着清醒的头脑。在《薤露行》中曹操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贼臣持国柄,杀主来宇京。”他冷静地指出奸邪小人对贤才的阻遏,以及对国家社会所造成的无穷祸害。曹操虽然知道要想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必须招纳贤才来帮助自己,但是社会的乱象又让他担心贤才的徘徊不前。于是他接连发布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告示,频频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渴望贤才能来辅佐自己成就心中理想。
也可以说,这首《短歌行》可谓是曹操以诗歌形式写的求贤令。只是此时的曹操半生已过,虽然他久经沙场,可平定天下的心愿仍未实现,最令他难堪的是遭遇了赤壁败仗,前功丧失殆尽。在《短歌行》中,我们分明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伤悲,当他面对着解愁的酒和歌时,不由地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沉感喟,表明酒与歌也不能冲淡他的忧愁,也表现了他永远是睁开眼正视现实的清醒气概。此诗开头就表达了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后文提醒贤才当及时归聚到自己这里相呼应,抒发了他对理想未能成功的真切愁思,无疑表明了他对人生事业的冷静思考。
当然如果把“当”解释为“应当”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曹操对未来统一天下的那份自信。虽然曹操经历了赤壁大战的失败,但他并非一蹶不振,也没陷于“时光易逝”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永远是不屈服的斗士,永远对未来满怀信心。所以,《短歌行》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起的八句,渐渐显露出他心怀天下的英雄本色,并用“呦呦鹿鸣”来类比自己为贤才所设的饮宴,抒发自己得到贤才后的欢快心情,又隐喻了自己能给贤士以很高的礼遇。特别是用“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几句写出曹操因贤才远道前来归附自己后的喜悦之情。诗歌最后“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更是坦荡地写出了曹操对求贤不懈的赤诚之心,以及对未来必能实现志愿的自信和期盼。
因此,把“当”字用“两可法”注释,既能较好地把曹操对怎样令贤才归附的冷静思考和对愿望实现的热切期待心理表现出来,又能让读者获得较丰满的审美感受。正如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希勒格尔所说:“世界在本质上是悖论性的,只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矛盾的整体性。”由此可见,《短歌行》诗凭一“当”字就能成为一首融合诗歌文本内部语境与社会历史外部语境双重审美观照下的意蕴丰厚的好诗。
总之,诗歌文本与非诗歌文本在注释上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则,教材编写这两类文本的注释时应识别、遵循这些规则,警惕阅读中出现的认知混淆和审美曲解,尽可能提供读者特别是阅读经验颇浅的中学生以阅读正向量,去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21年9期)
【唯才是举的意思-唯才是举的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