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干是什么意思【唾面自干文言文翻译注释】

更新:07-1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唐朝娄师德“唾面自干”:看到的只是肚量,人生的修行还远在路上

唐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任命夏官侍郎娄师德为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同年,娄师德的弟弟又被朝廷任命为代州刺史。在送弟弟离京赴任时,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贵为宰相,你又担任刺史,我们娄家得到朝廷的恩宠太盛,恐遭人嫉妒怨恨,你知道怎么避祸吗?”。

弟弟跪直了身体回话道,“今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绝不其理论,自己擦掉就好。”娄师德神情严肃地说,“你这样做正是我担忧的事情,别人唾你脸上,是因为恨你,你马上就擦掉,便违背了人家愿意,只能让别人更加生气。唾沫或痰在你脸上,不去擦也会自行干的,笑着接受就很好。”

这就是《资治通鉴》中记录的一个真实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也许认为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故事,是娄师德为人宽宏大量,不与小人计较。如果只读懂了这一层,说明还是不懂娄宰相。“唾面自干”,不仅仅是肚量,更是做人的格局:不与嫉妒你的人较真,不与怨恨你的人较量,不与无关的人费劲。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是至理名言。一个比大多数人更优秀、更出色、更成功的人,即使你是无比的善良、无比的谦逊、无比的愿意“兼济天下”,仍然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也许是你的至亲与好友,也许是素昧平生的路人,都有可能找机会跳出来,诽谤你、诬陷你,即使伤不着你,也会莫名其妙地朝你脸上吐唾沫,乘人不备在你身后切齿痛骂。他们这样做,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你比他人幸运、你比他人成功,完全是一颗嫉妒之心在作祟。这样的人,平时也许带着友善的面具,躲在人群之中,让你防不胜防,始料不及!

但是,不至于因为有人嫉妒,我们就选择放弃成功,放弃努力,放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回归平庸,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再或者选择时时睁大眼睛,时刻提防,将时间和精力空耗在可能嫉妒自己、暗算自己的小人身上?正如娄师德不会选择辞官离远,归隐田园,他要为大唐的盛世,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他要为大唐子民、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

我们也一样,也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只能选择不为所扰,继续大步向前,这才是正道。我们要做的,只有也只能是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和心胸境界,不与嫉妒我们的人较真,做好自己,目光向前,心无旁骛,大步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继续按着既定的目标,冲向人生的巅峰。

但凡成功的人,都是实干苦干做出来的,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在干事创业、走上成功的道路上,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在不经意间触碰了什么人的利益,会阻挡了什么人的道,伤害什么人的情感,打击了什么人的自尊心。无论我们有多么小心,无论我们是多么地情非得已,但是事实就是,只要你是一个成功人士,就一定会有怨恨、憎恶你的人,就一定会有人时不时地会跳出来,打击你、嘲笑你、干扰你,甚至找各种机会伤害你。

我们却不能因为仅仅是可能出现的伤害,就将自己包裹严实,全副武装,或者对着跳出来伤害你的人歇斯底里,与其大干一场。如果如此,我们就已经自甘沦落,自愿平庸,不自觉地成为了芸芸众生中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一员了!与我们奋力前行,力争一流的初衷背道而驰!

像“唾面自干”那样,找机会化解他们对自己的怨恨,给予他们宣泄怨恨的出口,甚至主动制造这样的机会,这就是作为成功者该有的人生格局。娄师德不但要求弟弟做到“唾面自干”,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娄师德因为身体肥胖,行动迟缓,与其一同上朝的另一个宰相李昭德,经常要停下来等他,脾气暴躁的李昭德不禁生气地怒骂道:“你这个乡巴佬!”但娄师德不但不怒,还笑呵呵地回答道:“师德不作乡巴佬,谁作乡巴佬呢?” 李昭德也算是唐朝的名相,最后终因自己的刻薄,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后话,晨风晓月趣历史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

每个人的生命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比普通人更成功、更优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提升时间利用的效率。因此,成功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避免是非,不与无关大局的人论是非,不与无关全局的人争长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关的事情上。因此,娄师德“唾面自干”的另一层意思,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就是遇上生活中的小人、小事,不争吵、不理论、不计较,一笑而过,不分散精力、不浪费时间、不影响情绪,专注自己重要的事,专心于自己努力的方向,不因为小事、小人而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延缓自己人生的前进速度。

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故事,不仅仅是宰相肚里可行船的气量,更是用更高的格局、更高的境界,来看待凡人杂物,来对待人生前行的阻力,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人和事上,让自己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娄师德:唾面自干,忍也

“唾面自干”成语,字面意思就是: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不要擦掉,而是让它自干。喻指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这典故出自于《新唐书·娄师德传》,为唐代娄师德留下的千古“绝唱”。元代许奎将其收入了《忍经·劝忍百箴》之中,与众多先哲们相映成辉。

娄师德,唐朝高宗、武则天两代的大臣。身居高位数十年,屹立不倒,娄师德的内功,全在一个“忍”字。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又曰:“君子无所争。”娄师德的“忍”,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同时也深藏着处世的智慧。在那个奸佞酷吏横行的年代,娄师德被高宗、武则天所赏识,却并没有受到奸佞酷吏的致命迫害,没有被打残整垮,即使脸面上十分难堪,但他都能从容应对,这与他的宽厚忍让是分不开的。

“唾面自干”是娄师德留给我们的忍让经典佳话,反映出面对世间丑恶而忍到极致,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灿烂。当然,这是需要一定功夫和定力的。这经典诞生的背景是人在江湖,春风得意,必然有人嫉妒,何况在高层不胜寒的官场呢!唾面自干经典是怎么来的呢?

娄师德的弟弟要到外面去做官,他特意嘱咐弟弟说:“我得到陛下的厚爱,导致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你现在去外面做官,一定要处处学会忍让。”他的弟弟回答说:“是的。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脸上,我也不会发作,只是把唾沫擦掉就算了。”娄师德却说:“这正是我所最为担心的地方。有人唾你,是因为他发怒了。你如果把口水擦掉,说明你心中不满,对方心里就会更加生气。当你被别人吐ロ水时,一定不要擦掉唾沫,而是让它自己干掉。”于是,“唾面自干”成语诞生了。

其实,“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娄师德的忍让,是胜过韩信“胯下之辱”的,不失周文王和孔子应对人生患难的风范。周文王被关在羑里时而演绎《周易》,好像没有羑里这块地方;孔子被围在陈国和蔡国,却弹琴唱歌,好像没有什么陈国和蔡国。韩信当时还是个穷小子,而娄师德已经身处高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依旧遇事谨慎,与人处处和而谦让。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采取“躲避咬人狗,远离人”相应对。

有一次,娄师德和权臣李昭德一块入朝。当时两个人的官职相当,但李昭德为人傲慢无礼,处处自以为是,与人相处如刺猬,遇利是狮子,遇名是恶狗。李昭德看到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缓慢,就嘲笑娄师德说:“今天真倒霉,遇到你这条耕地的蠢牛,扫了我的雅兴,也耽误了我的时间。”娄师德听了,并没有反驳,反而自嘲道:“是啊!我不耕地,谁来耕地啊?”这正是:宁和好人争高下,不与烂人说句话。

在《忍经·劝忍百箴》中,娄师德与众多先哲们相聚,在居家之忍、做官之忍等众多事例中,展示了“忍”的境界和修养。古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对无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才能获得达观而坦荡的人生。忍让是需要涵养的。

娄师德巡视并州时,在驿馆与下属一同吃饭。当他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道:“你为什么用两种米来待客?”驿长连忙解释说:“由于时间紧迫,一时没那么多白米,只好给您的下属吃粗食,是属下的错。”这时的娄师德却说:“是我们来得太仓促了,导致你来不及准备。”然后,他命人将自己的吃食也换成粗食。(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36、唾面自干娄师德

有个著名成语,叫做唾面自干,意思是说,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要擦掉而让它自己干了,形容特别能够容忍。这个成语,来源于《新唐书》的《娄师德传》。娄师德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宰相与丞相不是一个概念,丞相是官名,一般只有一两个人;而宰相并不是具体的官名,而是皇帝之下最高官员的通称,有很多人。在唐朝时期,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宰相,甚至连获得三师、三公一类荣誉职务的人,也被称作宰相,恐怕有几十人之多。武则天执政长达四十多年,她任用的宰相总共有九十多人。宰相虽然很多,但在他们的上面就是皇帝了,所以仍然位高权重。娄师德是众多宰相中的一个。

娄师德,与狄仁杰同岁,是河南原阳人。娄师德出身平民,家境贫寒,经常受人欺负。他憨厚老实,遇事特别能够忍让,从不与人争吵。娄师德一心扑在学习上,希望能够学业有成,出人头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娄师德二十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入仕做官。娄师德起初担任江都县尉,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工作兢兢业业,从不偷懒,与上司和同僚的关系都很好,每次考核,他都名列前茅。因此,娄师德不断升迁,后来被调入朝中,担任了监察御史。

公元678年,吐蕃不断侵扰,朝廷决定讨伐,命名将李敬玄为领兵主将。娄师德是文臣,却主动请缨,愿上战场效力。李治、武则天赞赏他的勇气,让他随李敬玄出征。从此,娄师德弃文从武,在干了十几年,屡立战功,成为唐朝名将。

娄师德宽厚仁义,为人谦和,平日里很少发脾气,温顺得像只绵羊,但上了战场,却像一头猛虎,身先士卒,不惧生死,奋勇杀敌,深受士兵拥戴。他还富有谋略,善于用兵,常常出奇制胜。娄师德曾经率领一支,在青海与敌作战,八战八捷,打得吐蕃闻风丧胆。

吐蕃打不过唐朝,请求谈判和解。朝廷命娄师德为谈判大臣,出使吐蕃。娄师德唇枪舌剑,在谈判桌上再与吐蕃交锋。他宣扬唐朝国威,陈述利害,使得吐蕃十分敬畏,又心悦诚服。谈判取得成功,两家息兵和好。

娄师德在与吐蕃中表现突出,文武兼备,名声大振,因功升任左金吾和丰州都督。此后,他率军驻守边疆,一边戌边,一边屯田。娄师德身穿皮袄,亲自率士兵开垦荒田,储积粮食数百万,使得边防军军粮充足,受到朝廷嘉奖。

公元692年,已经当上女皇的武则天,认为娄师德既有功劳,又有才能,将他调入朝中,第二年就提拔他当了宰相。后来,娄师德一度被贬官,但不久又第二次担任了宰相。

在武则天的宰相班子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各有各的用处。娄师德属于老成持重,办事稳妥,特别是他宽厚待人,不计较小事,更不争名夺利,几乎与所有的人关系都很好。同僚之间有了矛盾,他总是设法化解。有这样一位心胸开阔的大臣,对维护朝廷团结,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武则天对娄师德非常信任。

当时有个宰相,叫李昭德,出身贵族,精明干练,很有才华,但他恃才傲物,与同僚关系不好,唯有娄师德,能够与他和睦相处。有一次,两人一块上朝,边走边谈。娄师德身体肥胖,走得慢,李昭德几次停下来等他,后来不耐烦了,骂他是乡巴佬。这是很不礼貌的,可娄师德并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乡巴佬嘛。”

娄师德十分随和,从不摆官架子。有一次,他微服到地方上去巡视。县令见娄师德衣着简朴,认为不是大官,与他同坐在一条横木上交谈。有人悄悄告诉他:“这是宰相。”县令吓了一跳,急忙跪倒叩头,口称死罪。娄师德笑着说:“哪条法律规定,你与我同坐是犯罪啊?”娄师德让他继续坐下来,县令说什么也不敢了,只是恭敬地站着说话。

娄师德十分体谅下级。武则天曾经颁布过禁屠令,不准宰杀牛羊,又规定官员巡视时,下级不准用鱼肉招待。有一次,娄师德到乡下视察,地方上拿不出好食物招待,只得大着胆子端上一盆羊肉,并解释说:“这只羊是狼咬死的,不是我们杀的。”

娄师德心里明白,笑着说:“这只狼太懂事了。”过了一会儿,厨师又端上来一盆鱼,说:“这条鱼也是狼咬死的。”娄师德笑得把饭都喷了出来,笑骂道:“真是蠢货!你应该说,鱼是被水獭咬死的。”

娄师德热心助人,推荐了许多人才,却从不声张,更不图回报。娄师德曾经上书推荐狄仁杰当宰相,狄仁杰却丝毫不知,他当上宰相以后,反而认为娄师德处事圆滑,多次排挤他。娄师德并不介意,也不解释。

武则天见狄仁杰对娄师德看法不好,有一天问狄仁杰,说:“你觉得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说:“他当个将领,还是称职的,但是不是贤明,臣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你认为娄师德能识人才吗?”狄仁杰回答:“臣与他同僚多时,没看出他有识人的本领。”武则天笑了,拿出当初娄师德推荐他当宰相的奏章。狄仁杰见了,深感惭愧,感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比娄公差远了。”

娄师德最出名的事情,是唾面自干。娄师德当了宰相以后,他的弟弟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前,娄师德再三告诫弟弟,说:“我们兄弟都当高官,很容易招人嫉妒,你遇事一定要忍让,千万不要与人争论。”

弟弟说:“您放心吧,即便有人唾我一脸唾沫,我也决不还口,只是自己把唾沫擦掉。”娄师德却很严肃地说:“那样不行,你把唾沫擦掉,表明你心中不满,所以,你不要擦,让它自己干好了。”

娄师德唾面自干的事情,让人感到有些容忍过度。不过,这是《新唐书》记载的,《旧唐书》却没有。《新唐书》采用了笔记、野史的一些说法,因而真实性常被人质疑。

公元699年,娄师德病逝,享年七十岁。武则天赐谥号为“贞”。

不管唾面自干是否真实,娄师德是一位宽容君子,这是真的。娄师德外愚内敏、表晦里明、谦和忍让的处世态度,对人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与娄师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宰相魏元忠。魏元忠生性耿直,嫉恶如仇,锋芒毕露,眼里容不下砂子,但同样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请看下一集,忠贞之臣魏元忠。

【唾面自干是什么意思【唾面自干文言文翻译注释】】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唾面自干—唾面自干和逆来顺受的区别 下一篇:啄木鸟国王童话故事【啄木鸟与国王的童话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