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魔道祖师》的文化梗,每一章节的名字都暗含深意!中
最近工作比较重,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正好入手了小说《魔道祖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精细的重新阅读了一遍。不得不承认,读书还是读实物书比较好,会仔细很多。这一次重新阅读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小说中每一章节都会有一个两个字的小标题,这些标题看着简单,仔细推敲后会发现暗含深意,上一篇说了第一到七章,这一篇讲八到十四章。
八、草木
【注音】:[ cǎo mù ]
【释义】: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2.指荒野。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剧情】:第八章,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发生在义城的往事。取名草木,其意有二:一,此时的义城已经是一座荒城,没有人烟,意指此地荒凉;二,草木无情,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似有情却又无情。
十年前,晓星尘好意救下了重伤的薛洋,薛洋欺他眼盲,恩将仇报,诱骗晓星尘无辜村民,亲手杀死好友宋岚。晓星尘在知道后,挥剑自刎,不给薛洋留下任何念想,魂魄碎得粘都粘不起来。一方面是薛洋对晓星尘的无义,另一方面是晓星尘对薛洋的无情,究竟是错付还是如草木般无情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九、佼僚
【注音】:[ jiǎo liáo ]
【构成】:并列式,佼+僚
佼:个人形象比赛的优胜者。引申义:(个人形象)美好。
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朱注:“佼人,美人也。”释文:“佼,本作姣。”
僚:(1) 官:官~。(2) 旧指同在一起做官的:~属(下属的官吏)。~友。~佐。幕~。(3) 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4)美好,好貌。——《说文》。段注:“《诗·陈风》:皎人僚兮。传曰:‘好貌。’此僚之本义也。自借为同寮字而本义废矣。”通“嫽”。美好,敏慧。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
【剧情】: 第九章,蓝忘机第二次醉酒,众目睽睽之下展示魏无羡被自己的抹额绑了。魏无羡得知抹额的特殊含义,还有岐山温氏清谈会回忆。这一章蓝色抹额贯穿始终,无论是在含光君醉酒,还是回忆中的清谈会,包括少年们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抹额。文中一再强调,论颜值、论实力两人都是佼佼者,他们相处得也很好,看上去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样子。一句话,好配两男的,抹额终究还是在命定之人手中。
十、狡童
【注音】:[ jiǎo tóng ]
【释义】:
1. 姣美的少年。《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2. 《诗·郑风》有《狡童》篇,讥刺公子忽。后以“狡童”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亦作“狡僮”。
3. 指霸占一方的割据者。唐 元稹《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蔡 有逆孽,齐 有狡童。”
4.未成年的童仆。
【剧情】:第十章金麟台清谈会,强制共情后魏无羡知道了三尊之间的恩怨纠葛,主要人物当仁不让是金光瑶,取名狡童,不是说金光瑶生性狡猾,而是说他颜值不低却出身低微,在最后观音庙魏无羡共情里可以了解到,金光瑶不仅出身勾栏,还是勾栏里的童仆。而金光瑶心中的逆鳞就是自己的出身,一切都可以改变,偏偏出身是没法变的,他杀父、杀妻、杀子、杀友、杀兄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十一、绝勇
【注音】:[ jué yǒng ]
【释义】:超乎寻常的勇敢
【剧情】:第十一章,回忆章,回忆当年温王盛世,蓝氏被焚,各家被迫派直系弟子去岐山教化司听训,魏无羡和蓝忘机合力斩杀妖兽屠戮玄武。两个关键词,鱼肠剑和啮臂为盟。
啮臂为盟直接点击蓝字可看详情。
鱼肠剑,古代名剑,专诸置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绝勇之剑。该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历代书籍中也有提及。而本章的题目也出自此处,绝勇之人,拼死一搏。另外自古以来绝勇之人往往不得善终,再次暗示了魏无羡的结局不好。
古籍中的鱼肠剑是一把小巧玲珑的剑,因为要藏在鱼肚中。而小说中的玄铁剑却是一把标准尺寸的剑,因为是在一只四百多岁的大王八肚子中,他们斩杀的也正是这只四百多岁的妖兽,可谓凶险异常,还好最后他们成功了。
十二、三毒
【注音】:[ sān dú ]
【释义】: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剧情】:第十二章,回忆章,讲述了温晁血洗莲花坞。三毒,指一切痛苦的根源。显而易见,当年魏无羡和江澄还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因为家族被灭门,一夜之间两人失去了亲人,自此背负上了重振家族,报仇雪恨的重担,故事的基调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从这个时候起直至魏无羡遭反噬而死,他所经历的一切,完全可以用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来形容。对于魏无羡来说,江氏的灭门就是前世一切痛苦的根源。
十三、风邪
【注音】:[ fēng xié ]
【释义】:中医学名词。“六淫”之一。谓受外邪而感得风寒、风热、风湿等症。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剧情】: 第十三章,回忆章,魏无羡修习诡道术法,从乱葬岗归来。大开杀戒,杀温家修士、王灵娇、温晁、温逐流。取名风邪,显而易见,此时的魏无羡没了金丹,为求生存操控怨气。就像风邪感冒一样,一旦邪气入体,如果不及时驱除只会越严重,虽然初期还能控制,但是最后的结局不言而喻,暗示了魏无羡的结局不会好。
十四、优柔
【注音】:[ yōu róu ]
【释义】:1.宽和温厚。2.引申为体恤,宽厚待人。3.宽舒,从容。4.谓从容探索、品味。5.犹豫不决,不果断。6.柔软7.优雅和谐。
《国语·周语下》:“布宪施舍於百姓,故谓之 嬴 乱,所以优柔容民。”
【剧情】: 第十四章,蓝忘机如愿以偿的将魏无羡带回了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因为信任魏无羡不惜呛声兄长。最后经过三人一番分析,在禁书室内终于找到了关键性的证据,也清楚了金光瑶的作案手法。这一章对泽芜君的描写很多,讲述了他的宽仁与面对金光瑶时的犹豫不决。虽然还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魏无羡和蓝忘机两人再上乱葬岗,但是此时泽芜君的态度为后面受制于金光瑶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是小琬琰琰,欢迎关注,今日的分享就到这啦!看完记得点赞哦!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这首古诗虽不完美,却被后世竞相模仿,《诗经·凯风》魅力何在
本期话题
《凯风》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作品,也是中国古诗当中描写母子情的开山之作。客观地说,这首小诗的创作是有瑕疵的,算不上完美的作品。可是为什么却被后世作者一再仿写呢?《凯风》的魅力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电影和武侠剧。只是有一个事儿,很多年来我一直闹不明白:
为什么武侠故事里边儿那些个身手绝顶的大反派往往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像《洪熙官》里的白眉道人,《笑傲江湖》里的任我行,《白眉大侠》里的武圣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练家子们常说,“拳怕少壮”。
真要是上了点儿岁数,在擂台上撑不过几个回合,就会因为年龄、体能而露了怯。拳架越来越沉,端都端不住。
50多岁的泰森复出擂台之时,不少外国拳迷担心老爷子英雄“气”短,威风不在。都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可为何中国人写的武侠故事里边儿,比泰森更老得多的江湖人物却大杀四方,所向披靡呢?
这怕不好从体育竞技的角度,而只能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了。南朝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说,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总觉得那些已经作古的人,或者经过了岁月沉淀的东西会比较好。
就说汉武帝吧。根据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武帝很喜欢辞赋。登基之初,他偶然读到了一篇名为《子虚赋》的文章,大加称赏,感叹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在从前的旧文里,我曾就汉武帝的这句话做过详细的考证,证明武帝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把《子虚赋》的著作权错算在了已故辞赋作家枚乘的头上。
枚乘已然谢世,武帝倾慕无及,连称懊悔。可奇怪的是,狗监杨得意把《子虚赋》真正的作者,正当年富力强的司马相如推荐给了汉武帝,武帝却又不把对枚乘那股子倾慕的劲头移情到司马相如的身上了。
虽然相如也曾短暂地博得过汉武帝的赏识,但很快就无奈淡出宫廷。汉武帝甚至安排他去给先皇守陵园,用“孝文园令”这么个闲衙冷曹的职位把“当代赋圣”远远儿地打发了事。
要论写辞赋的水平,枚乘不能比司马相如更好。可司马相如不能像枚乘那样博得汉武帝的青眼,其中原因,刘勰说,只好归咎于司马相如还没有作古。只因为他是个“今人”,就无论如何比不过“前人”枚乘。
枚乘的作古和武侠故事里的白发都是岁月做成的“滤镜”,透射着中国人谜一般的崇古心态。这样的心态到今天也还有,甚至更加泛滥,坊间俗语,名之曰“远古吹”。
司马相如生前落魄,死后也渐渐成了崇古的谈资。所谓唐诗、晋字、汉文章。后人心中大汉文章的象征可不就是司马相如吗?
但无论枚乘也好,司马相如也罢,都还不是崇古心态在文学史上最极端的表现。要说最极端的案例,非《诗经》莫属。
作为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诗经》里边儿的305篇作品,古时候传说是经孔圣人亲手删定,因此收获了太多的溢美之词。
这些诗作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我个人私意以为,至少其中一部分是有瑕疵的,算不上名副其实的第一流创作。比如这首《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邶风·凯风》
每回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总想起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和《赵氏孤儿》来——这两部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开篇写得挺好,到后来却成了狗尾续貂——《凯风》也是这样的“半截好戏”。它的首章是精彩的,精彩在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上:
温暖的南风吹拂着正在吐芽儿的酸枣树。在南风轻轻地摇曳中,蜷曲的嫩芽儿渐渐舒展开来。那幅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位慈祥的母亲怀抱婴儿,悉心呵护着他的成长。
直到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回想起童年往事,对母亲的哺育心存感激,这自然是人之常情。
可是《凯风》的作者却给我们讲了一个别样的故事。“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人说母亲是如此的慈祥而伟大,可她的孩子们却都不成器,无力回报母亲曾经的养育之恩。
为了渲染出孩子们的这份愧疚感,诗人还特别写了这么两句: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把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这两句放在一起读,很有意思:“有子七人”这个核心要素被强调了两遍。
之所以要强调,是因为在这个要素上集中了一对矛盾:一位母亲要抚养七个孩子,该是多么的辛苦?可这么多孩子里却没有哪怕一位能给她带来安慰,这又该是多么的遗憾呢?
话说到这儿,我想,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问上一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些孩子们无法安慰他们的母亲呢?恰恰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诗歌的文本提供不了任何答案。
换句话说,《凯风》构建的情境是有残缺的。而后来解诗的学者为了弥补这个残缺,就不得不发挥想象,在这位母亲身上编排故事,比如《毛诗传》是这样说的:
《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
——《毛诗正义》
《毛传》的意思是,这七个孩子之所以不能给母亲带来慰藉,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在外头“有人了”。当妈的想要抛下这七个孩子去追求新的感情生活。她的心思已然不再这个家里了,当然孩子们也就安慰不了他。
虽然《毛传》自诩继承了孔子的“诗教”精神,但是它带着道学家的有色眼镜来改编《凯风》,藉以证明卫国的所谓“淫风流行”,这完全是焚琴煮鹤,把一首情深款款的母子之歌生生改成了撕裂与背叛的黑色家庭悲剧。
不过话说回来,《毛传》愚蠢的改编倒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起码它证明了《凯风》描写的情境的确不完整。因为这个不完整,所以它是一首有瑕疵的作品。
可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这个瑕疵却为后来的作者提供了模仿和续写的空间:只要能够设定一个合理的解释,解释七个孩子无法安慰母亲的理由,那么随着新的解释思路的诞生,《凯风》这首并不完美的古诗就有可能再次迸发出光彩。
而当这些精彩的继作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凯风》不知不觉也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母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凯风》虽不完美,但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或许有人会好奇,《凯风》要怎么改编才算精彩呢?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由《凯风》改编的汉乐府《长歌行》吧:
岧岧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逺望使心思,逰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
竚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汉乐府《长歌行》
改编《凯风》的时候,这首《长歌行》的作者很聪明地为故事加入了一个当代背景。他说,孩子之所以无法报答含辛茹苦的慈母,是因为他去了洛阳。去洛阳干什么?诗人没有交代。
不过我相信,多数汉代读者是能够心领神会的,因为汉代游学之风大盛,到洛阳去求学谋官,是士子们普遍的选择。《后汉书·郭太传》记载: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
——《后汉书·郭太传》
上面这段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游学洛阳的士子的经历。故事的主人翁郭太出身寒门庶族。在东汉这个极其看重门第阀阅的社会里,他要想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早年失怙,由母亲一手拉拔长大,母亲本打算让郭太就近到家乡山西介休县的衙门里去做个小吏,这样母子之间也能相互照应,有个依靠。可郭太不接受这种安排。因为吏员身份卑微,没有迁升空间。
要想鱼跃龙门,跻身上流社会,摆在郭太面前几乎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治经学,举孝廉。惟其如此,他才有可能当上一个体面的“官”而不沦为微末的“吏”。于是,郭太告别了母亲,从山西介休南下成皋,拜师学艺,而后又辗转游学洛阳,终于成了“洛漂”一族中的成功人士。
《长歌行》中的那位主人翁大概也是郭太这样的“洛漂”,只不过来到洛阳求学谋官,他恐怕不如郭太那么成功。
因为诗人说“竚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西河”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当年背井离乡、游宦天下之前,曾与母亲誓言诀别,声称不做到卿相之位,他绝不回来。后来吴起的母亲去世,吴起也真的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拒绝回家奔丧。
《长歌行》主人翁眺望着吴起曾经担任过太守的西河之地,泪下如雨。他大概是担心自己久宦在外,功名未遂,而家中的慈母却已风烛残年,不堪久等。
倘若有一天落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地步,岂不是追悔无及?因此,情不自禁流下泪来。他这一哭,混杂着对母亲的感念,对仕途的失望以及作为儿子的歉疚。读起来,是不是比《毛传》编排的故事高明得多呢?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孔颖达《毛诗正义》;《先秦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乐府诗选》。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史记》原文 译文(五十六)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原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而:你,你的。】心【心:胸口。】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鈇钺:斧和钺,是腰斩、砍头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绳墨: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引申为规矩和法度。】,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重射:谓下重的赌注。】。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辈:等。】。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弟:但,尽管。】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辎车:有蓬盖的车。】中,作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搏撠:犹言揪住。】,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罢:同“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蹶:折损。】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斫:砍。】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自刭:割颈自杀。】,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猜忍:猜忌残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游仕:外出寻求做官。】不遂【遂:如愿。】,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盟:发誓。】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薄:鄙视。】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疽:脓疮。】者,起为吮【吮:吸。】之。伯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旋踵:转身。比喻畏避退缩。】,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捐:除去,废除。】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季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译文: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他因为擅长用兵之法得到吴王阖庐的召见。阖庐说:“您所写的十三篇兵法,我全都看过了,可以小规模地用来实际操练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庐又说:“那么可以试着操练妇女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庐于是同意用女子做实验练兵,命令宫中的宫女全都出来,共计有一百八十人。孙武将这些人分成两队,把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姬妾任命为队长,都让她们手持长戟。孙武向她们发布命令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口、左手、右手和后背吗?”宫女们说:“知道。”孙武说:“我命令你们向前时,你们朝自己前胸所对的方向行进;命令你们向左转时,你们就朝自己左手的方向转;命令你们向右转时,你们就朝自己右手的方向转;命令你们向后转时,你们就朝自己的后背方向转。”宫女们说:“是。”规定全都公布完毕以后,于是陈列上用来惩罚的斧钺,随即又再三申令要听令操作。这件事做完之后,就开始敲鼓发号施令,让那些宫女向右,结果那些宫女全都大笑起来。孙武说:“规定没有讲明白,手下的人不熟悉号令,是将领的罪过。”又多次重复号令,然后敲鼓发出号令,让那些宫女向左,宫女们又大笑起来。孙武说:“规定没有讲明白,手下的人不熟悉号令,是将领的罪过;但明白了这些号令之后却不遵守法度,那就是军官和士卒的罪过了。”于是想斩杀左右两位队长。吴王在高台上观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宠爱的两位姬妾,大为震骇。赶紧派使者传令给孙武:“寡人已经知道您是一个擅长用兵的人了。寡人如果没有这两位姬妾,吃饭都会觉得嘴里不香甜,请您不要斩杀她们。”孙武说:“我既然已经接受大王的命令担任将领,将领在中,对于国君的某些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于是就斩杀了当队长的两位宠妃,以此警示。然后分别任用这两位队长身后的人担任队长,又一次击鼓。宫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等各种动作都符合孙武之前所说的号令,没有人敢发出嘈杂的声音。这时,孙武派使者报告吴王说:“士兵已经训练得整齐有序,大王可以试着从台上下来观看,是大王的吩咐她们就会听从,即使是让她们到水里、火里去,她们也能听从命令。”吴王说道:“孙停止操练,回到馆舍去休息吧,寡人不想下去观看。”孙武说:“大王只是喜欢我纸上所谈的兵法,不是真正想让它变为现实。”吴王阖庐此时知道孙子确实擅长用兵打仗,最终任命他做了。后来吴国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进入郢都,向北震慑住了齐国、晋国,吴国得以在诸侯国中扬名,孙武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功劳。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位军事家孙膑。孙膑出生的地方位于齐国的阿邑、鄄邑之间,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事奉魏国之后,成为魏惠王的,却自觉军事才能不如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使者把孙膑召到魏国。孙膑到来以后,庞涓怕孙膑比自己贤能,对他非常嫉妒,就设法陷害孙膑,然后依法用刑砍掉他的两脚,在他的脸上刺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出现在人们面前。齐国的使者到了大梁,孙膑以服刑的犯人的身份偷偷会见了使者,游说使者。齐国使者认为孙膑是少有的人才,偷偷地用马车载着他回到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对他印象很好,把他当成客人一样对待。田忌多次和齐国的贵族的公子一起赛马,下的赌注很大。孙膑看到这些人的马在脚力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就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的赌注,我有办法让您获得胜利。”田忌相信孙膑,于是与齐威王和诸位公子下了千金重的赌注,等到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让您的下等马来跟他们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来比赛,拿您的中等马跟他们的下等马来比赛。”等到三场比赛全都结束之后,田忌有一场没胜,但有两场胜利了,最后得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就向齐威王推荐孙膑。齐威王向孙膑询问用兵之法,就把孙膑当成了老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的情况非常紧急,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道:“我是一个受过刑而肢体残缺的人,不可担任主将。”齐威王就把田忌任命为主将,而让孙膑当了军师,坐在一辆带帐篷的车中,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想要带着到赵国去救援,孙膑说:“要想解开乱纷纷的丝线,应小心用手去解,而不能紧紧地握着双手使劲拉扯;要想救助正在争斗的人,不能卷进去跟他们胡打乱打,要抓住争斗的关键之处,直捣其虚弱之处,由于形势的限制,争斗就自然而然地解开了。现在梁国和赵国互相争斗,魏国最精锐的士兵一定全都被派到了国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过于疲惫的士兵肯定都留在了国内。您不如带领兵马迅速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冲击魏国正处于薄弱状态的地方,对方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的话我们一举就解除了赵国被包围的危险,而且也可以收到让魏国自取其弊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国的果然离开了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结果齐国打败了梁国。十三年以后,魏国和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请求齐国出兵相救。齐国派田忌带领兵马前往,直接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兵。魏国主将庞涓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带领兵马离开韩国,回师魏国,这时齐国的已经过了魏国的边界向西继续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道:“他们三晋的军士一向剽悍勇勐,轻视齐国,齐国士兵被他们称为胆小懦弱的人,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可以根据这样的形势而朝有利的形势进行引导。兵法上说,急行百里仓促地与敌军交战,有可能损失大将;急行五十里仓促地与敌人交战,有可能损失一半的士兵。下令让齐国在进入魏国土地之后,先修造十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二天修造五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三天修造三万人吃饭的炉灶。”庞涓带兵追赶了三天,看到那些炉灶之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国的士兵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只有三天的时间,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一半了。”于是舍弃了步兵,自己带领轻便锋锐的骑兵以每天两倍的行军速度追赶齐国。孙兵估量他们行进的速度,傍晚的时候会追到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且两旁多是险峻阻碍的地势,可以埋伏士兵,于是用斧子砍掉一棵大树的外皮,在露出空白的地方写下“庞涓死在这棵树下面”几个字。然后命令擅长射箭的齐国士兵共一万多人,手拿弓,埋伏在道路两侧,与这些士兵约定“晚上看到有火光点燃就一齐放箭”。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了那棵被砍掉树皮的大树下面,看见白色的树干上有字,就点火照看。那些字还没有看完,埋伏在那里的齐国士兵就万箭齐发,魏国大乱,彼此失散。庞涓知道自己的智谋已经穷尽,一定会失败,就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竟然成就了这个小子的名声!”齐国于是乘胜完全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孙膑也因为这一战而名扬天下,世上从此开始流传他的兵法。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研究用兵之法。曾经跟随曾子学习,后来事奉鲁国国君。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要任命吴起为主将,但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因此国君怀疑他。吴起此时想要成就自己的名声,于是杀死自己的妻子,借此表明自己不会帮助齐国。鲁国国君最终让他做了主将。吴起带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国。鲁国有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这个人的为人,喜欢猜忌别人,而且非常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攒了千金的财富,出外游历想要求官,但没有达到目的,家产也被他散尽了。同乡的人都笑话他,吴起杀死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然后向东从卫国国都的城门逃走了。跟他的母亲诀别时,他狠狠地咬了自己的胳膊一口,对母亲发誓说道:‘我如果做不了上卿、相国这样的大官,就再也不回卫国。’于是侍奉曾子,跟随他学习。没过多久,他的母亲死了,他最终也没有回去为母亲奔丧。曾子对他这种行为非常鄙薄,于是与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来到鲁国,学习兵法来事奉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怀疑他,吴起就杀死妻子来求得主将之位。鲁国是个小国,而有战胜齐国的名声,因此各个诸侯国都图谋攻打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如果国君重用吴起,就等于是抛弃了卫国。”鲁国国君因此产生疑虑,于是罢免了吴起。吴起在这种情况下听说魏文侯是个贤明的国君,想要事奉他。魏文侯询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说:“吴起这个人贪婪,又喜欢美色,但要说到用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魏文侯就让吴起当了大将,攻打秦国,夺得了五座城池。吴起当主将的时候,跟士兵中最低等的人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的时候身子底下不铺席子,平时走路的时候不骑马、不乘车,亲自背粮食,跟士兵们分担一样的劳苦。士兵们有人背上生了疮,吴起亲自为他把背上病疮中的脓给吸出来。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就哭了。有人对她说:“您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士兵,而能够令亲自给他吸吮脓疮,为什么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的。前些年,吴公就曾经为儿子的父亲吸吮脓疮,后来孩子的父亲在打仗时勇勐向前,决不撤退,最终死在了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为他的儿子吸吮脓疮,我不知道儿子将要死在哪里了。我因此替他哭泣。”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够得到士兵的拥戴,于是就让他担任西河地区的守将,来抵御秦国、韩国的进攻。魏文侯死了以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坐着船顺着西河向下游漂流,走到中间时,回头对吴起说:“壮美啊,这险固的山河,是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珍宝在于君主把德政施加给,而不在于山河是否险固。以前三苗族居住的地方,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却不修德政,不施行恩义,结果被大禹消灭了。夏朝的桀王所占有的领土,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桀王没有修行仁政,商汤便放逐了他。殷纣王的国家,它的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修行德政,周武王杀了他。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国君施行德政,而不在于山河如何险要。假如您不修行德政,那么船里坐着的这些人都是您的敌人。”魏武侯说:“说得太好了。”吴起做西河守将,名气很大。魏国要设置相国,以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请求跟您比比各自的功绩,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将士,能够让士兵乐意为主将***,敌对的国家不敢图谋攻打,您和我谁更厉害?”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统率文武百官,令老百姓相亲附国家,令府库充实,您和我谁更厉害?”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防守西河,令秦国的不敢向东前进,令韩国和赵国服从魏国,您和我吴起谁更厉害?”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这三种情况,您都在我之下,但是权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啊?”田文说:“如今国君很年轻,国家都对他充满了怀疑,大臣们都不亲附国君,老百姓不信任他,在如今这种局面下,相国是让您来做呢?还是让我来做呢?”吴起默默地想了很久,说:“国相还是应该由您来做。”田文说:“这就是我之所以权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吴起于是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了以后,公叔做了宰相,娶了魏国的公主,但公叔从心里忌惮吴起。公叔的仆人说:“想要除去吴起,那太容易了。”公叔说:“怎么办?”他的仆人说:“吴起这个人做人正直清廉,又喜欢自己的美名。您可以先对武侯说:‘吴起是贤能的人,但您的国家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里恐怕吴起不会甘心留在魏国。’武侯听了就会说:‘怎么办啊?’您就对武侯说:‘试着把公主嫁给他,如果他有心留在魏国就会接受公主,如果他无心留在这里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来推断他的心意。’于是您就可以叫吴起跟您一起回家,让公主假装对您生气并且轻慢您。吴起看见公主轻视您,就一定会拒绝武侯。”在吴起看到公主轻慢魏国的相国后,果然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从此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获罪,于是离开魏国,就到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等他到了楚国就任命他做楚国的宰相。吴起明确了楚国的法律,谨慎地发布命令,裁减了那些冗散多余的官员,废除了贵族中比较疏远的人的爵禄,节省下来的财物都用来抚恤、供养那些打仗的士兵。主要的政策都用来增强军事力量,揭穿那些前来游说的人的谎言。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族;向北吞并了陈国、蔡国的土地,打退了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攻打秦国。诸侯对楚国的强大感到担心。楚国的旧贵族都想陷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和大臣一起发动叛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停放楚悼王的尸体的地方,把尸体背在身上。攻击吴起的人趁机用箭射吴起,结果楚悼王的尸体也中箭了。楚悼王被安葬之后,太子即位为楚王,于是派令尹杀死了所有把箭射向吴起和楚悼王尸体的人。因射死吴起而导致被灭族的人有七十多家。太史公说:世上的人一夸赞军事战法,都要说到孙武所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兵法》,世上流传的很多,所以不去讨论,只是讨论他们生平相关的一些事迹。古语说:“实干的人不一定擅长言辞,擅长言辞的人不一定实干。”孙膑施展计谋打败庞涓算是明智了,但却不能早些使自己免除被砍掉双脚的刑罚。吴起能够游说魏武侯形势险固不如施以德政,但到了楚国以后,却因为刻薄、急躁、少施恩泽而丧命。可悲啊!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啮臂为盟、啮血为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