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7岁小儿发难:天上有几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这句名言广为人知,当然孔子本人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有许多老师,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图:孔子
不过在孔子众多的老师中,还有一位特别的存在,在《战国策·秦策》中记载:
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翻译过来就是项橐(tuó)7岁的时候,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这听起来就很厉害了,一个七岁小儿,怎么就成了孔子的老师呢?他到底有什么本事呢?
话说孔子在鲁国讲学的时候,听说莒国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百姓勤奋好学,很多做学文的人都在这里。于是孔子便挑了一日,带着众弟子到莒国考察学习。
孔子的车正在大路上行驶,孔子与弟子们在车里谈笑风生,突然就听见发车夫大声嚷嚷:“让开,快让开,孔夫子的车来了!”
但是马车还是慢慢减速停了下来,孔子探出头来一看,只见一个小儿叉着腰站在路中间,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而路旁还站着两个孩子,显然是听到车夫的声音,赶紧让开了。
这一对比,孔子觉得只能在路中间的孩子也忒不懂事了,自己必须得好好教育教育他。
“看见马车来了,怎么不知道避让呢?这样是不对的!”孔子对小孩耐心地说道。
谁知这孩子很有气势地回到:“城池在此,马车安能通过?”
这下轮到孔子纳闷了,于是问道:“城池在哪呢?我怎么没看见呢?”
“城在脚下”顺着小孩的手指看过去,果然在马车的正前方,有一个小小的城堡。
原来是这几个小孩用路边的石子和泥土,堆了一座小小的城池,孔子看到后哭笑不得,对那孩子说道:那我的马车也得过去啊。
没想到这孩子仍然理直气壮的回到:自古以来,都是车子躲避城池,哪有城池躲避车子的道理,听说夫子通晓古今,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呢?
孔子一下子被问住了,竟无言以对,又觉得这孩子还挺聪明,就不打搅他们的兴致了,于是便让车夫绕行。
孔子他们往前没走多远,看见一片田地,就和弟子们下车走走,正好有一位农夫在锄地,一行人就围了过去。
孔子与这个农夫攀谈,孔子突然问道:你每天都在这里锄地,从事着同一种劳动,想必应该知道手里的锄头每天抬几下吧?
农夫听到这个问题挺无语的,谁干活的时候,还去数着锄头抬了多少下啊。
农夫看见对方都是文化人,应该是没干过农活,在想着怎么跟他们解释呢。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跑了过来,站在农夫的前面说到:我父亲每天都下地,当然知道每天锄多少下了,父子每天都乘马车出行,想必也知道那马蹄一天能抬多少下吧?
巧了这不是,这孩子正是刚刚在路边盖城堡的项橐,被孔子为难的农夫,正是项橐的父亲。
孔子再一次被项橐为难住了,这孩子思路清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呐。
孔子两次都被项橐给问住了,心有不甘,于是决定好好考考他,于是跟项橐说带:我见你聪慧过人,不如这样吧,我考考你,如果答不上来,谁答不上来,我们就拜对方为师,怎么样?
项橐想了想就答应了:“你可不能反悔!”孔子答:“童叟无欺。”
于是孔子问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牛不生犊儿......”
孔子问完,微笑地看向项橐,只见项橐脱口而出:“土山、井水、空门、泥牛......”
听完项橐的回答,孔子大为吃惊,没想到这孩子全对上了,但是孔子还没有死心,又接着问到:“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那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产多少五谷吗?”
只见项橐稍作思考,随后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到:“天高不可以丈量,地广不可以尺度,但是天上每天都有一夜的星星,一年收一茬粮食。”
孔子前前后后问了40几个问题,都没有难住项橐,于是项橐主动说道:“夫子,我来考考你吧,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那你知道人一共有多少根眉毛吗?”
孔子左思右想,实在回答不上来,于是双手抱拳认输,并准备给项橐行拜师礼。
结果项橐拦住了孔子的动作,转身脱下衣服跳进旁边的河里,孔子纳闷,这孩子又要出什么幺蛾子?
项橐天真的回答:“既然夫子要拜我为师,那一定得先沐浴更衣啊,夫子快来吧。”
孔子没想到项橐如此认真,于是跟他解释:“我不会游泳,害怕沉下去浮不起来了。”
项橐却反问:“鸭子也没学过游泳啊,怎么就能浮起来呢?”
“鸭子那是因为身上有毛,所以才能浮起来。”孔子耐心地解释道。
“那葫芦身上可没毛呀,怎么也能浮起来?”项橐又问道。
孔子继续把道理讲下去:“因为葫芦是圆的,而且它中间是空的,所以能浮起来,孩子,你懂了么?”
“不对!那钟也是圆的,里面同样是空的,为何浮不起来呢?”项橐在水里大声地喊道。
孔子哑口无言,再也解释不出来来,关键是每解答一个问题,项橐就会提出新的问题。
再说是孔子自己说出来要拜其为师的,现在总不能反悔吧,于是耐着性子陪项橐沐浴更衣,设案行礼,正式拜项橐为师。
这就是《项橐三难孔子》的典故,而正是因为孔子拜项橐为师,后世称孔子为“圣人”,称项橐为“圣公”。
这则典故既体现了孔子放下身段,拜一个小儿为师的豁达心胸,和言出必行的表率。
同时也体现了项橐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对答如流,俨然是一个“神童”的角色。
那么这位神童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再说孔子的莒国之行,碰上项橐后就打道回府了,而项橐“三难仲尼”的事情渐渐地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孔子拜了一个7岁小儿为师,那这孩子是一个天才了,长大后必定会有所作为。
尤其是各国诸侯,得知项橐的存在后,争先恐后地邀请项橐到自己的诸侯国,做自己的座上宾。
尤其是齐国和吴国,两国的国君也派人来邀请项橐,想让项橐辅佐自己。
但是项橐是莒国人啊,莒国虽然是小国,但是项橐无论答应哪一方,都是背叛自己的国家。
项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深知官场上的明争暗斗,而自己只是个孩子,如果没有达到君主的期望,那自己一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对于两国的邀请,项橐都一一拒绝了,但是他们仍然派使者三番五次地来邀请项橐。
无奈之下,项橐的父母只能带着他四处搬家,最后甚至躲到了深山老林里。
但是普通的老百姓,哪里能逃得过国家的追捕呢,最终,项橐还是被发现了,齐国和吴国的武士为了争夺项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最后吴国本着得不到就毁掉的原则,一剑刺死了项橐,项橐死的时候年仅10岁。
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就是项橐在躲藏的路上,被齐国的士兵发现,把他绑到了一个树林里。
项橐抵死不从,最后被齐国的武士大卸八块,随意地抛在了森林里,
项橐父母看到儿子惨死,悲痛欲绝,哭着把项橐的尸体拼凑起来,准备埋葬。
这时候项橐的灵魂突然出现,告诉父母不要伤心,自己已经得道成仙了。
这个结局显然是后世给项橐安排的一个美好结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项橐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死于非命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代神童终究没能长大成人,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神童,在他的家乡修建了一座圣公庙,历代以来求雨、求子、祈福无不灵验,圣公的名气越传越广,引来无数的善男信女。
项橐的结局,后人给添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也说明了对这位小神童的惋惜和尊敬,他和孔子的故事,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中国古代传说——各路财神简介
财神,中国道教中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
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王亥(中)、比干(东)、柴荣(南)、关公(西)、赵公明(北)。还有其它四方财神: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范蠡(东南)、刘海蟾(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为“四面八方一个中”的九路财神阵容。
各路财神
赵公明
初五接财神,邯郸爷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专司人间财富之神邯郸爷
道教和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邯郸爷赵公明。寒单爷是中国民间俗称的流氓神,正确名称是邯郸爷,由于早年拜的人,普遍是一些地方角头(老大),角头识字不多,误把邯郸写成寒单,甚至有写成韩单的。不管是寒单、韩单亦或是邯郸堂的炸邯郸爷,都“系出同门”,只要这项特有的地方民俗能持续传承,发扬光大,即是所有信众的共同心愿。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凡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中国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比干
比干财神
忠信可靠的文曲星
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北斗第4星。另封为国神,即道门福禄寿中的禄。福禄寿中的禄即为比干。另封为正一福禄财神真君。天官文财尊神等。
白云观中的“财神殿”位于“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老天爷的)右侧,十分显眼,并不难找。我想将诸位财神爷爷安置于如此显著的位置是否也是为了方便顺应世俗趋利的心理?“财神殿”门口有游览说明介绍,上面说殿内所供奉的三尊财神,正中为文财神比干,左首为武财神赵公明元帅,右首为武财神关圣帝君。拾阶而上,步入殿内,果见,三尊金身神像,熠熠生辉,广大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文财神比干像前的牌位上写着“正一福禄财神真君”,赵元帅像前牌位上写着“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关帝像前牌位上写着“忠义神威远镇天尊”。
范蠡
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一代“商圣”范蠡
范蠡(lǐ)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关羽
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柴荣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俗称“柴王爷”,从宋元时期开始,柴荣被广大中原地区百姓奉为财神,同时也是矿工、窑工、建筑工的保护神。
李诡祖
在道教经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李诡祖是中国神灵信仰中的文财神之一,主要管理“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即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李诡祖主要管理的是在朝的三品以上官员的衣物俸禄,以及普天之下每一个百姓的衣服食物钱财等,是主管官员和百姓官运和财路的,权力很大,信仰者众。李公祠堂原在曲周县东街路北,称为增福庙。
因为李诡祖被封为增福公,后人便把他被称为李相公。他的墓地原在曲周城东漳河故道边上,封土高大,宏伟壮观,香火不断,用于祭祀的田地也逐渐多了起来,群众每每以耕种李相公的祭田为荣,认为这样会得到李相公的庇佑。于是人们集聚到李诡祖的墓地旁居住,生产,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被称为相公庄村。
李诡祖的封号问题,历史可考的至少有四次之多。第一次,五代时期天成元年(926年)明宗皇帝李嗣赠封为“神君增福相公”;第二次,即第二年,天成二年(927年),明宗皇帝又加封为“增福灵德侯”;第三次,是在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赠封为“福善平施公”;第四次,明朝建立后,“明兴晋祀明宦,仍唐封”。
前几年张家口堡子里的财神庙在修缮过程中,曾挖掘出一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石碑,碑文记载:财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当时叫作“增福灵侯祠”;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并记述了当时的情形,“今日之熙攘,为商旅之大都会,泰运天间,中外一统,寿德无疆,神灵默佑,福星永耀,民康物阜,岁富财昱,礼仪咸制,神乐隆祥”。这块碑即是李诡祖被封为“增福灵德侯”的证据。
由于皇帝的册封,李诡祖成为全国知名的优秀人物,成为官员们学习的榜样、臣民们崇拜的偶像。
河北曲周至今还流传着财神歌谣。
财神爷爷不姓财,
俺请财官下天来。
头戴金,身穿银,
怀里抱着聚宝盆。
手里拿着摇钱树,
脚下轧着雪花银。
摇钱树上拴玉马,
玉马这里卧麒麟。
麒麟这里摇三摇,
金的元宝屯住门。
打了三天没扫地,
金的元宝三尺深。
一日一成语:善男信女
【成语】
善男信女
【拼音】
shàn nán xìn nǚ
【释义】
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拒客》:“释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师;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来礼佛者;有来布施者;从无拒客之礼。”
解释:佛道寺院,有堂客,有主客师,让来自四方的游历的人;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都可以小憩一下。有来参拜佛祖的,有来布施的,从来不会拒绝的情况。
【近义词】
善男善女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两人以上,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
【成语故事】
善男子、善女子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在佛教中这个称呼较为常见,对于男性会有施主、行善之人的称呼,简称就是善男的意思;对于女性也会用到施主、女菩萨之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
在佛教中这个称呼较为常见,对于男性会有施主、行善之人的称呼,简称就是善男的意思;对于女性也会用到施主、女菩萨之称。
泛指信仰宗教、皈依道门 、 遵守斋戒律条,倾心道法教理,不负法师教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指善信,信指崇信。
佛教中对遵守五戒,在家修持的佛教徒叫“居士”,其中女居士被称为“优婆夷”,意译“近善女”、“信女”,男居士被称为“优婆塞”,意译“近善男”。“善男信女”由此而来。
善男信女为善男子、善女子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男女。佛典中称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造句举例】
今天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来朝山拜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整个庙里都挤满了人。
出入于寺庙的善男信女们,一个个都显得至极,但是有多少都是真正皈依或者信仰的呢?
【善男信女是什么意思;善男信女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