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首垢面、囚首垢面的拼音

更新:07-1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梁实秋:脸谱

文丨梁实秋

01

我要说的脸谱不是旧剧里的所谓“整脸”“碎脸”“三块瓦”之类,也不是麻衣相法里所谓观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恶、俗”之类。我要谈的脸谱乃是每天都要映入我们眼帘的形形的活人的脸。

旧戏脸谱和麻衣相法的脸谱,那乃是一些聪明人从无数活人脸中归纳出来的几个类型公式,都是第二手的资料,可以不管。

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意思承认人面不同是不成问题的。我们不能不叹服人类创造者的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窍,但是部位配合,变化无穷,比七巧板复杂多了。

对于什么事都讲究“统一”“标准化”的人,看见人的脸如此复杂离奇,恐怕也无法训练改造,只好由它自然发展罢?

假使每一个人的脸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一律的浓眉大眼,一律的虎额龙隼,在排起队来检阅的时候固然甚为壮观整齐,但不便之处必定太多,那是不可想像的。

人的脸究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否则也就无所谓谱。就粗浅的经验说,人的脸大致分为二种,一种是令人愉快的,一种是令人不愉快的。

凡是常态的、健康的、活泼的脸、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脸并不多见。令人不愉快的脸,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的把脸拉长一尺,或是罩上一层阴霾,但是这张脸立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立刻把这周围的气氛变得阴沉。

02

假如,在可能范围之内,努力把脸上的筋肉松弛一下,嘴角上挂出一个微笑,自己费力不多,而给予人的快感甚大,可以使得这人生更值得留恋一些。我永不能忘记那永不长大的孩子潘彼得,他嘴角上永远挂着一颗微笑,那是永恒的象征。

一个成年人若是完全保持一张孩子脸,那也并不是理想的事,除了给“婴儿自己药片”作商标之外,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不过赤子之天真,如在脸上还保留一点痕迹,这张脸对于人类的幸福是有贡献的。

令人愉快的脸,其本身是愉快的,这与老幼妍媸无关。

丑一点,黑一点,下巴长一点,鼻梁塌一点,都没有关系,只要上面漾着充沛的活力,便能辐射出神奇的光彩,不但有光,还有热。这样的脸能使满室生春,带给人们兴奋、光明、调谐、希望、欢欣。

一张眉清目秀的脸,如果恹恹无生气,我们也只好当做石膏像来看待了。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早起出门,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还想再看?

03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自己另造一张。”

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杰克博士与海德先生”(Dr. Jckyl land Mr.Hyde)那不是寓言。

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或是面部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

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得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弯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

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

04

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他部份一样的受母,自己负不得责。

不,在相当范围内,自己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但是大概都是天真无邪,令人看了喜欢的。

我还没见过一个孩子带着一副不得善终的脸,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人们多半不体会自己的脸对于别人发生多大的影响。

脸是到处都有的。在送殡的行列中偶然发现的哭丧脸,作讣闻之色,眼睛肿得桃儿似的,固然难看。

一行行的囚首垢面的人,如稻草人,如丧家犬,脸上作黄蜡色,像是才从牢狱里出来,又像是要到牢狱里去,凸着两只没有神的大眼睛,看着也令人心酸。

还有一大群心地不够薄脸皮不够厚的人,满脸泛着平价米色,嘴角上也许还沾着一点平价油,身穿着一件平价布,一脸的愁苦,没有一丝的笑容,这样的脸是颇令人不愉快的。

但是这些贫病愁苦的脸还不算是最令人不愉快,因为只是消极得令人心里堵得慌,而且稍微增加一些营养(如肉糜之类)或改善一些环境,脸上的神情还可以渐渐恢复常态。

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

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那里去了,脖梗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

遇见这样的人,我就觉到惶惑:这个人是不是昨天赌了一夜以致睡眠不足,或是接连着腹泄了三天,或是新近遭遇了什么冥凶,否则何以乖戾至此,连一张脸的常态都不能维持了呢。

王安石《登飞来峰》境界高远,苏轼“偷师”之后,写出了千古名篇

王安石与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苏东坡年长十六岁,因为苏轼的父亲荀洵的关系,二人在政坛上处于敌对状态。

然而在“乌台诗案”之时,王安石却不忍“盛士杀才士”,不计前嫌地营救苏轼。事后苏、王二人金陵见相会,一笑泯恩仇。自此,他们化敌为友,相携同游,一起谈诗论文。

正在此时,苏轼看了王安石青年时代写下的一首诗,受到启发,写下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大才子苏轼是怎样向王安石“偷师”的。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作意译:飞来山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听说只要登上塔顶,一听到鸡叫,就能看见旭日。在哪里不怕浮云遮挡视线,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一层。

宋代一寻是八尺,“千寻”是夸张的说法。杭州灵隐寺的前面有一座飞来峰,峰上有一座始建于隋代的神尼舍尼塔。

公元1050年,30岁的王安石从杭州知县任上返回江西老家,途中经过这座山,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第二句说“鸡鸣见日升”,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并非每一次日出都能被我们看见。很多时候,太阳会被浮云遮住。不过杭州当地的人告诉王安石,只要登上了飞来山上这座高塔,就可以冲破云层的遮挡,看到绚烂的朝阳。

诗的最后一句是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为什么登上塔顶就能看到朝阳呢?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地方。浮云都被你踩到了脚下,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妨碍你见到朝阳。

王安石写这一首诗的时候正当而立之年,满怀壮志雄心,随时准备在上大展拳脚。他在地方上当官,政绩非常漂亮。朝中的欧阳修等人,多次举荐他去当京城都被他拒绝了

可是,从《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其实一早就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就必须站到“最高之处”去。这说明他一早就下定了决心,不当官则已,要当就要当最大的官

于是,他几次三番以家有老母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直到十六年后才进宫当了翰林学士,因此就难怪有人怀疑他“虚伪”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有成见,他第一次见王安石就说他“囚首垢面”。后来又写《辩奸论》,骂王安石“不近人情”,这样的人是不会体恤天下老百姓的,国家将来一定会被他搞得大乱。苏、王两家因此产生了矛盾。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一首诗,以前我曾经解析过,况且又是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就不重复啰嗦了。下面只谈一下王、苏二人诗作的异同。

苏轼这首诗非常有名,表面上看,它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很相似。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写登高望远,诗人都遇到了一个障碍,然后他们各自找到了最终的解决办法。

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两首诗最终的区别很大。王安石的诗是借景抒情,而苏东坡的诗却是借景说理。王安石《登飞来峰》要看的是朝阳,苏轼登庐山,要看的却是山的本身。

在诗的开始,王安石向大家介绍了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然后告诉大家,只要能够攀到它的最高一层,就能清晰地看到日出。

苏轼的诗,却不是在写庐山的高度。他说:庐山有七座并连的高峰。横着看,它们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侧着看,它们就组合成了一座山峰。

王安石告诉读者,想看到日出的全过程,只要登上飞来山的这座高塔,就不怕“浮云”挡住了我们的眼睛。苏轼告诉读者:想要看清楚庐山真面目,就要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去观察它。

王安石诗中的“障碍物”是具体的,它是高天上的“浮云”。而苏轼诗中的“障碍物”是抽象的,它是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

王安石在诗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刚猛的——只要我站到它的头顶上。苏轼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圆融——只要我站在它之外。

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候只有30岁,而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时候已47岁。不管是论年龄,还是讲性格,王安石都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后来推行“新政”的一系列手段得出结论:王安石青年时代的思想和中年时代的言行,是一以贯之的。他就是这么“刚”。我无所畏惧,妨碍我的都是些“浮云”。只要我能站到你的头顶上,我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

苏轼不一样,他较早地就接触到老庄之说,后来又修禅,没有王安石那种“火气”。他从哲学的角度,跳出了生活中的困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苏东坡创作《题西林壁》的时间,正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被贬黄州之后。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主动跑到金陵与王安石见了面

苏轼早年因父亲的关系和王安石结怨,后来又因为政见不同,一直反对王安石。而王安石在与苏洵闹翻前,就作文章夸苏轼年轻、博学多才。后来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替他说情。

苏轼出狱后,意识到过往对王安石的态度有失客观。他们之间的恩怨,主要是见解不同,而非私人恩怨。所以苏轼对自己的一些言行进行了检讨。两人相逢一笑,遂化敌为友。

他们一起游览山川,论文赋诗。大概在那个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苏轼到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飞来峰》。于是他凭借自己四十七年的人生经验与惊世才华,写出了青出于蓝的《题西林壁》。

最后,王安石还想约苏轼与自己一道“卜居秦淮”,不过苏轼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他在上,始终不能完全赞同王安石。

后来王安石去世,元祐党人打压“新党”。苏轼站出来反对把王安石新政的成果一竿子打死,结果又得罪了元祐党人。于是他在六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被贬谪到了海南,三年后病逝于归途之中。

郑洞国和杜聿明没有战死,却被包装成"英雄",贻笑大方

01、 "为国捐躯"的郑洞国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困守长春的黄埔一期生、东北"剿总"副总兼第一兵团官郑洞国,被东北野战军长久围困后突围失败,双方随即开始谈判。

郑洞国兵团部谈判代表是少将参谋处长郭修甲。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放下武器后,要保证所有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郑洞国不在报纸和广播电台发表讲话;

三、对外宣传时,讲郑洞国伤后被俘。

郑洞国虽然亲笔给蒋介石写过一封诀别书,随即又发电报说"来生再见",但其实并未抱定必死之心,部下们劝说后很快率部投诚,"十万大军齐卸甲"。

千里之外的蒋介石见到郑洞国的遗书和诀别电报,断定他已经"杀身成仁",感伤之下也不免欣慰,马上指令社于10月23日渲染报道:郑洞国已经"壮烈成仁,为国捐躯"。号召党政军高级将领学习郑洞国杀身成仁、忠于党国的精神。

"生龙活虎"的郑洞国很快扇了蒋介石"一记耳光"。正在国军"祭奠"他的时候,他已经和第一兵团的高级同僚们一道抵达哈尔滨,受到了的热烈欢迎。

得知实情后,郑洞国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遗书被蒋介石丢进桶了,多年后无人再津津乐道地提及。

02、 被"终至于死节"的杜聿明

1949年1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将被包围的杜聿明20万黄埔系军一举全歼,化装逃跑的杜聿明被活捉,淮海战役结束。

成为阶下囚后,杜聿明虽然未写过诀别书,却也的确动过"成仁",报答蒋介石的念头。他从地上捡过一块石头往头上砸了一下,仅仅血流满面后便再也不曾自杀过。

这时的蒋介石因精锐嫡系集团被杜聿明丢失殆尽,"总统"宝座岌岌可危而焦头烂额,很快黯然宣布下野,也就无暇顾及树杜聿明为典型,号召党政军高级将领学习他"杀身成仁、忠于党国的精神"了。但他的幕僚邓文仪却一直鼎力宣传杜聿明被活捉后始终衷于"党国"和蒋校长,说他最终是被折磨而"死节"。多年后的1983年,邓文仪依然在《黄埔学生六十年》中说:"杜聿明在被俘之后誓不屈服,,囚首垢面,种种非人的折磨,在炼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终至于死节。"

03、被"举枪自尽"的邱清泉

战场上活下来的郑洞国和杜聿明们最终让国军的宣传穿了帮,贻笑大方。相较而言,被击毙的将领们便容易包装多了。淮海战役中被击毙的原第五军军长、时任第二兵团官的邱清泉便如此。

邱清泉死之前,与杜聿明一道被粟裕包围在陈官庄。当奉命发起总攻的华东野战军官兵们排山倒海地杀过来时,他的精神已彻底失常,成为了真正的"邱疯子",四处乱跑,最后被华野官兵的乱枪打死。

主攻之一的华野一纵部《前锋报》摄影记者徐光,与一纵二师部保卫科的保卫干事和战士一道带着被俘的邱清泉副官、贴身卫士,沿着邱清泉的突围方向寻找,最终在张庙堂附近挖到了邱清泉的尸体。

解开邱清泉因化装而穿上的士兵服后,众人看到了他的胸部连中七弹。他们当时分析判断是一长串将其击毙,头部则完好无损。徐光随即拍下了邱清泉尸体的照片,留下了历史的铁证。

后来,邱清泉的警卫团长郑信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邱清泉)一看没有什么希望了,到处都是,他的一个外甥跟着他的,他就交待,他说第一你回去向老头子,向他汇报我没有投降,我自杀了,完成不了任务","那些卫士怕他会自杀,把他的枪就拔掉了","配枪被卫士拔掉,但邱清泉从大衣中掏出了另一把向自己的腹部开了三枪,痛苦倒地。"

其实,他如此渲染无非是个人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囚首垢面、囚首垢面的拼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映雪的故事原文) 下一篇:四不像的意思;四不像代表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