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患者家属苦寻氧气 志愿者四处奔波
面对急剧恶化的,印度的医疗系统已不堪重负,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尤其是医用氧气。
视频加载中...
在印度各地,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的家属和志愿者团队都在为了氧气而四处奔波。
这里是北方邦莫拉达巴德的一处氧气充气站,大批民众带着空氧气瓶等在门外,他们家中有急需氧气救命的新冠肺炎病患。
新冠肺炎病患家属 ·穆达西尔:医生说我爸爸需要呼吸机,但现在医院没有床位,没有呼吸机,也没有氧气,我爸爸的血氧饱和度一直在降,已经从67降到64了,我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
按照当地规定,来给氧气瓶充氧需要出具医生的证明,当地官员表示这是为了防止氧气流入黑市。但充气站的负责人说,这一规定会导致很多没有被收治入院的病患得不到氧气。在焦急的等待中,门外的民众忍不住扒在墙头上向内张望。
新冠肺炎病患家属 ·穆达西尔:我们要在太阳底下等好几个小时,有些人都热晕了,还有些人等的过程中就接到电话,说“不需要氧气了,病人已经去世了”。
在新德里,一支100人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不少民众的“救星”。去年3月,印度因暴发实施首轮封锁时,这支志愿者队伍就开始为被困民众提供食物等援助;今年他们又开始为急需氧气的病患提供援助。
据介绍,这支志愿者团队从印度各地收集氧气瓶,送到急需氧气的病患家中。由于需求量巨大,一旦病患的情况得到稳定,志愿者就上门取回氧气瓶,再充氧送往下一户。
志愿者说,他们每天通过社交网络接到的求助多达15000条,电话更是24小时都在响。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志愿者斯里尼瓦斯的电话响起,一位大学教授正急切地为他感染新冠病毒的三岁儿子寻找氧气。志愿者们立即带着氧气瓶驱车前往求助者的家中。斯里尼瓦斯说,尽管他们日夜奔忙,但仍然无法应对印度全国氧气、呼吸机和医院床位的巨大缺口。看到很多病患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去世,他们感到无比痛心。
(编辑 王鹤翔)
张海燕原创随笔作品|在这个寒凉的初冬,多少人在为生活四处奔波
文|水云间•张海燕
“总有离岸的船,总有回家的人,”
——题记
虽然天气预报说今天温度不低,但因为阴天的缘故,还是感觉有点冷。
中午,我换上较厚的羽绒服御寒。下午,老天竟然下起了雨,立冬已经二十多天了,这个时候下雨感觉不大正常。嗨,老天的事,谁也管不了,随它去吧。
下班时,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伴着风,时候是初冬,自然倍感凉意。穿上备用的雨披,推出电动车,在瑟瑟的风中,冒着连绵的冬雨,我骑行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是一如既往的“堵”。轿车不如自行车快,后者可以鱼贯而行,前者只能按部就班地排队等绿灯。过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轿车一辆接一辆,在雨里静候着。一排排尾灯在夜色中闪烁,远望去,像红色的长龙。行道树的叶子快要掉光了,光秃秃的树枝在风雨中颓靡。绿化带里的冬青茂盛依旧,在雨水的滋润下越发青翠鲜亮,一枝枝傲娇地挺立着,像自豪的少先队员,令人愉悦。
街道两边商家的广告牌、大屏幕、霓虹灯等争先恐后地闪耀着,像风尘的女子,在尽情挑逗深沉的夜。
回到家,临窗而立,听雨滴栏杆“啪嗒啪嗒……”的声音,望万家灯火通明,蓦然想到“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想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这个寒凉的初冬,有多少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不能团圆。
愿,这个冬天不严寒;愿,游子们早日回家园。家里的灯光永远为你点燃。
2021.11.29夜初稿图片来源于朋友圈,侵可删。
壹点号 河南王豫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他是一名患者,但每天在方舱医院四处奔波,“根本停不下来,就怕漏了谁,医护人员一天四个班……”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徐珊珊 朱晓颖
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舱友”舒朝(“猴塞雷B17”)最近备受网友关注。除了接受治疗之外,他每天“四处奔波”,用并不专业的镜头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着医院里的“大白”们。
有人质疑他,这样做是哗众取宠。他说:
我的出发点并不是医护人员,而是背后私信给他的几百位网友。这群默默关心时刻牵挂医院“大白”的亲友们,请把这当成窗口,给家人报平安。
2月12号,舒朝和父亲同一时间住进方舱医院。“天塌了一样”的这段时间,公司因为他的染病,全部停转,两个多月没有收入……
舒朝心态一度崩溃,心灰意冷。但乐观的他找到很多“平衡点”,“这里饮食特别好,三荤一素不间断。”
“实现儿时梦想:躺在零食堆里睡觉。”
另一个支撑他的信念,便是用手机记录舱内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拍摄,一位远在江苏的老人知道了他,这位老人便托他:是否可以拍到女儿工作的视频,他的女儿正是舒朝所在医院的一名护士。
“我想反正病也是病了,不如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点对点拍几位之后,我便开了直播,解答疑惑。”
后来,很多人纷纷给舒朝留言,希望能够通过他的手机镜头找到爱人、子女、同事、朋友。于是,舒朝答应了网友的请求,每天用手机记录着身边的“大白”。
“留言不断增多,我根本停不下来,就怕漏掉了谁,心里特别着急。医护人员一天四个班,每个班不是同一批人。”
舒朝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方舱医院的一位普通护士。她的家在江苏,这次来武汉,她没有告诉爸妈,家人知道后很着急,哭了一夜。
女孩的姑姑偶然中知道舒朝,便找到他,委托他拍一段,女孩工作的视频 ,说家人担心女孩,怕她忙
哪怕请他拍一下背影也能让家人多安心一点
舒朝说,找到女孩,并拍摄完毕之后,他自己才松了口气,“对人家总算有个交代了。”
舒朝录制的视频有两种,“大白”们在忙的时候:是#忙碌中,不忍心打扰#
另外一种,就是以“采访”形式录的视频。让舒朝感到开心和欣慰的是,网友从一开始只关注医护人员,现在很多人私信他说“辛苦了”,让他多注意休息。
期间,也有些商家邀请舒朝做广告,请他在平台上“带货”卖酒精、口罩,都让舒朝婉拒了,他说
“不想因为这些,让做的事情变了质。”
就像他每次拍摄前,和“大白”们说的开场白一样:
“您好,我叫‘猴塞雷B17’,我的很多粉丝是江苏的,现在我录一段视频非正式采访您,请把这个当做一个窗口,给家里人报平安。”
3月1日,舒朝正在等待明天的第二次检测结果,顺利的话,他很快就能出院,舒朝笑着说
“或许,也是他们(网友)救了我吧。”
同病房的父亲:从着急到慢慢理解。
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舒朝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一个是病患,一个是方舱拍摄者,舒朝说,在这两者中间隔着他的父亲。
对舒朝来说,进行每天的方舱拍摄,父亲是自己最大的阻碍。
“我爸骂过我好多次,说这里是方舱医院,这里有很多病毒。”
舒朝坦言,因为这件事,父亲赌气了好几天,没和他说话。但他的拍摄也没有因此而停止,一直坚持着。
期间他还给父亲注册了账号,希望父亲通过观看视频,去了解他的所作所为。
直到有一天,有位护士主动来找父亲,对他说,您儿子做的这些事。我们都非常感激
我们的家人也非常感激。后来父亲的语气才慢慢变平和。
二月底,舒朝妻子的母亲,在浙江突发脑溢血住进ICU治疗,由于身在武汉,无法赶回去探望
舒朝一家很着急。看出舒朝的焦虑,方舱里的医生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忙咨询,提供很多建议。
对此,舒朝也心生感激,他说,每位医护人员,都是家里的宝 ,在任何环境工作,一定保护好自己
希望武汉尽快按起“播放键”。
谢谢你,方舱B17,热心的武汉人
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江苏省医院胸外科主管护师王蕾,也是舒朝镜头里的一员。一天王蕾刚下早班,收到同学的信息通过分享的视频,王蕾看到了自己视频上写着:
“王蕾,希望你在武汉过的喜欢。”
看着视频,王蕾回想起当时视频拍摄时她刚接完班,前往各个病区巡视
“哎,王蕾。”这时B17床患者热情地朝她打了个招呼,只见他正拿着手机拍摄,王蕾挥手回应道:“哈喽!”
“你在这边吃得好睡得好吗?”B17问道
……
这场“采访”来得有些猝不及防
谁知道这条短视频,竟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传到了王蕾的家乡,还被关心她的人看到。
王蕾说,这就是我们的“方舱记者”,他用自己并不专业的镜头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感谢“方舱记者B17”
感谢你们,热心的武汉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处奔波;四处奔波总忙忙是什么生肖】相关文章: